面对铺天盖地的食品、药品、保健品广告,我们该如何取舍?谁又能解答哪些生活细节中包含着的健康元素?科学书籍就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成为你的健身教练、营养师、心理辅导员乃至形影不离的保健医生和护士。作为一个饱含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的团队,《生命时报》出于对生命的关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把那些看似晦涩的医学知识变作清澈的溪流,娓娓道来,体贴入微,汇成一个“健康书架”,流淌在你心中。
怎样让温馨小家变的更舒适,怎样排除身边时时的健康隐患,怎样让家庭吃穿用度更经济节约,阅读本书,你就会得到答案!本书汇集了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常识性问题,并由专家翔实而通俗地做出阐释和解答。
“生命时报健康书架”系列系环球时报主办的生命时报之专栏集萃。《生命时报》拥有强大的健康顾问团,他们以科学的眼光对我们的日常居家生活中吃、穿、住、用、行等各项细节提出了良好的建议,科学实用、通俗易懂,甫一推出,便获得如潮好评。
在众多读者的强烈要求下,我们特将这些专栏文章重新编排分类,以更便于阅读的方式集结成册、分别出版。愿“生命时报健康书架”帮您重新构筑健康的生活观念,远离不便与烦恼,让您轻轻松松地成为居家生活的一把好手!
每个生命都是一个奇迹,每个人生都是追寻健康、享受健康的历程。这个历程虽然也有艰辛、坎坷,也会有病魔侵扰,但总体上是绚丽多彩、充满希望的。健康路上,《生命时报》与你携手同行!
药皂不是消毒品
合格的药皂是以牛油、椰子油(或其他油脂)及少量发泡剂、烧碱等原料制成,并加入法定含量的杀菌剂。药皂除了具有清洁去污的功能外,还有杀菌的作用。目前市场上的药皂种类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酚类药皂是在皂基中加入酚类化合物制成的。这类药皂常呈红色。传统的酚类皂对皮肤刺激较强,皮肤敏感以及有小伤口的人不适合。现在市场上的一些新产品,如滴露、舒肤佳等药皂中使用的也是酚类杀菌剂,但对皮肤的刺激减轻,同时杀菌效果也相对较差。
硼酸类药皂是在皂基中加入一定量的硼酸制成。硼酸消毒力相对较弱,仅能抑制部分细菌的繁殖,对病毒、寄生虫没有作用,较适合于普通的皮肤消毒。刺激性相对较小,但老幼及皮肤过敏者仍须慎用。
硫磺类药皂皂基中加入硫磺,在洗浴时产生硫化氢和五氯磺酸,可杀灭螨虫、疥虫等寄生虫及部分真菌等,对疥疮有辅助疗效。但硫磺皂抑制皮脂分泌作用较强,使用后皮肤会变得干燥。所以,用硫磺皂洗后,要及时涂点润肤露或护手霜。
中草药类药皂是用中草药的浸取液配入皂基,并加香料制成。对部分皮肤病有辅助疗效,且性能温和,无明显副作用。
新型药皂该类药皂采用新型的表面活性剂,可以迅速吸附到细菌表面,使细菌内部重要物质析出,从而产生杀菌效果,这种药皂对皮肤刺激很小。
在选购药皂时,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药皂不等于消毒品。消毒的概念是指杀灭或去除外环境中各种致病微生物。药皂中的杀菌、抑菌药物不属于高效消毒剂,其杀菌力不是最强。
第二。药皂对皮肤病的治疗仅起辅助作用,达不到治疗效果,患皮肤病应到皮肤科治疗,别将希望寄托在药皂上,否则会延误病情。
第三,药皂对皮肤总会有刺激,尤其是儿童和女性更应慎用,平时用普通香皂清洗即可。
庄乾竹
P31
科学家告诉我们,决定人身体状况的因素,有些是先天而来的,也有些是后天人所能把握的。在人所能把握的空间里,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则取决于人们对自己健康的态度。如果说人生最高的品格在于能够主宰自己,那对健康的追求就是其中最可行的部分。
健康是一种自觉
曾几何时,我国有一部分人率先富裕起来了,粗茶淡饭的生活离他们渐行渐远,高糖、高热量、高脂肪食品充斥饭桌。这时候,有人甚至怀念起当年物质匮乏的日子,感叹现在的优裕生活毁了身体。其实,健康是一种自觉,是人们可以自主选择的。
目前,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病率,在全球呈燎原之势。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些人在面对丰盛食物而大快朵颐时,忘记了身体的承受能力,有的甚至认为营养越丰富,身体越健康。于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殊不知,营养也是双刃剑,少了,有损于健康;太多了,更不利于健康。人们对高能食物的无节制摄取,造成高血压、心脏病等各种“富贵病”纷至沓来。因此,追求健康也必须养成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做到有克制、有理性,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随心所欲、无为而治。
有人说,现在自然环境中存在大量的有害物质,从空气污染到农药浸泡的蔬菜,人们似乎无处可逃。这一点,也正说明追求健康还没有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其实,那些制造有害食品和空气的人,也在不断地损害着自己的健康。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些不愿失去自己健康的人,也不能用自己的不良行为危害他人健康。只有当健康的生活态度成为人们自觉的选择,环境才可以日清月明。
心灵更要健康
我们在医院里,在病床边,时常能看到一些焦虑而疲惫的人,那是病人的家属。他们内心的痛苦丝毫不比病人少,有时甚至更多。可以说,每个人的健康都牵动很多亲人们的心。因此,追求健康不仅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更是对你所爱的人和所有爱你的人负责。
话说回来,生老病死,也是人生常态,长生不老只是一种愿望。我们追寻健康,就必须勇于面对疾病和衰老,这是心灵的健康。身体的疾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此带来心灵的残缺,因为生病而变得脆弱。恰恰相反,正因为患病,我们才应变得更加坚强。古人云,“不知生,焉知死”,患病也是人生难以避免的必修课。经历过疾病,就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健康的价值和含义。
一个世纪前,医生还在细菌感染面前束手无策,如今,干细胞的研究已经在挖掘人体潜在的可能。医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让越来越多的绝症能够得到根治;特效药的问世,让无数生命重新焕发光彩。与此相对应的是,抑郁症的阴云却又笼罩在越来越多人头上。物质和技术上的进步并不能弥补人的心理局限,在日益增加的社会压力面前,我们的心理不能失去平衡,需要不断地调整心态,使自己适应客观的环境。当然,由于人的经历不同,处境各异,真要做到这一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人如同植物一样,需要阳光和雨露,需要爱心的营养和滋润,人必须善于融入社会,享受社会人文关怀。人如果孤立于社会之外,就难以躲避风雨的侵袭,就会失去健全的心灵,健康也就成了筑在沙滩上的城堡。
健康源于知识
追求健康是人的天性,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健康的民族。从武术、气功到中医药,无不以强身健体为目标。即便是若干年前不理智的所谓“红茶菌”、“打鸡血”,也反映出人们对于健康的渴求。只不过,许多努力出于盲从,许多美好的愿望遭遇有意无意的误导。所以说,追求健康离不开科学知识的引导。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我们说,知识造就健康。 面对铺天盖地的食品、药品、保健品广告,我们该如何取舍?谁又能解答哪些生活细节中包含着的健康元素?科学书籍就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成为你的健身教练、营养师、心理辅导员乃至形影不离的保健医生和护士。作为一个饱含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的团队,《生命时报》出于对生命的关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把那些看似晦涩的医学知识变作清澈的溪流,娓娓道来,体贴入微,汇成一个“健康书架”,流淌在你心中。
每个生命都是一个奇迹,每个人生都是追寻健康、享受健康的历程。这个历程虽然也有艰辛、坎坷,也会有病魔侵扰,但总体上是绚丽多彩、充满希望的。健康路上,Ⅸ生命时报》与你携手同行!
高强
(本文作者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