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列侬是披头士的灵魂人物,也是摇滚乐史上最为伟大的人物。约翰列侬词曲创作的才华源源不绝,在披头士时代列侬就已经出了四张个人专辑,60年代末披头士乐队解散之后,列侬发展起个人音乐事业,在妻子大野洋子的影响下,他大大改变了音乐风格,音乐中多了很多政治主张的内容,旋律也从优美流畅变得更加简约有力。而在1980年的12月8日,约翰·列侬不幸被歌迷枪击,飘然而去。本书为“罗沃特音乐家传记丛书”中的一本,用朴实的文笔介绍了列侬的一生。书中丰富的图片资料与文本内容相得益彰,使读者阅读时不感到枯燥。该书可供音乐爱好者和“披头士”乐迷们阅读。
“约翰·列侬是我最强硬、最粗暴的年轻人。他有一种寸步不让、毫不妥协的精神。他绝对是不屈不挠的。遇到他的时候我吓了一跳,因为他还只是个年轻的家伙,一个文明人——他为什么要挑起冲突呢?事实是他在与整个世界发生冲突……他的态度极具攻击性,与人交往时直来直去。他把无知当美德,这实在是不可原谅的。利物浦的整整一代年轻人都在模仿约翰·列侬,他们不仅想要像他一样穿着打扮,像他一样言谈。而且还想要像他一样思考,结果就是发展出乖戾的、愤世嫉俗的一代人。”斯坦利·雷诺尔兹如是说。本书图文并茂地讲述了列侬传奇的一生,内容丰富,值得一读。
一言以蔽之,甲壳虫乐队成了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最成功的摇滚乐队,而且还不止如此,他们还创造了整个商业表演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起初,甲壳虫现象看起来好像只是对50年代的摇滚乐浪潮的一次复兴,但今天回头再看,它却是引发那场后来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青年运动的最早的火花。
1963年,“甲壳虫浪潮”席卷英国;1964年,这股浪潮波及到美国和世界上的其他地方。
“最棒的是征服美国。您知道,我们想比猫王更伟大——这是最重要的。我们想,我们一定能做到,因为我们是四个人。我们中任何一个人单独去做都不可能成功,因为保罗不够强壮;我对女孩们的号召力不够;乔治太安静了;而林戈只是个鼓手。但是我们觉得,每个人都会至少喜欢我们中的一个,这就行了。”
1964年4月,甲壳虫乐队的单曲包揽了美国流行歌曲排行榜的前5名,100首最畅销单曲的名单中,有14首是甲壳虫乐队的,而且他们的两张唱片都上了排行榜。这样的情况在其他西方国家里也差不多。
“我们到美国的时候已经非常专业了,我们学习了全部游戏规则。我们知道该如何与媒体打交道,因为英国媒体是世界上最难缠的,所以现在已经没有我们驾驭不了的局面了。在飞机上我想我们肯定不行……但那只是我的一个侧面。我们知道,只要让我们握住你们的手,我们就能征服你们。我们是全新的。
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你们全都穿着那种该死的沙滩短裤,留着猪鬃一样粗硬的发型,戴着牙箍晃来晃去……女孩们看起来就像1940年的马,对于穿着打扮一类的事情毫无想像力。我们只是想,这是一个多么丑陋的种族啊。因为当时你们的样子看上去的确让人觉得难受。我们还以为是我们的神经错乱了,其实当然不是这样.只有我们五个,我们五个和滚石乐队真正达到了那种状态,其余的英国人也都还是过去的老样子。
我们开始产生民族主义倾向,我们真的嘲笑了美国人,嘲笑除了音乐以外的一切。我们喜欢黑人音乐,但是在美国。就连黑人自己也会嘲笑查克·贝瑞和那些布鲁斯歌手……我们有一种感觉,似乎我们带来的信息是‘听听这种音乐吧!’……在美国没有人听摇滚乐和黑人音乐,我们本以为我们来到了这些音乐的发源地,没想到这里根本没有人对它们感兴趣。”
从1964年到1966年,甲壳虫乐队每年要作三次巡演,每次巡演要到达四个大洲的五十多个城市。此外。他们平均每年还要录制两张唱片和四首单曲;1964年和1965年各拍了一部电影,并且还参加了一些电视和广播演出。
“我依赖一种药片,是毒品,比大麻更烈性的毒品……为了能坚持下来,我一直都在吸毒。其他人也吸毒,但是我吸得总是比他们多,我吃药片比他们吃得多,各种毒品都比他们吃得多,这大概是因为我比他们更疯狂吧。”
甲壳虫每到达一个城市,就意味着这个城市的年轻人会爆发一轮大规模的歇斯底里症,他们把通往机场的各条道路都挤得水泄不通,把甲壳虫所住的酒店层层包围起来,在阿德雷德市甚至有一次人数超过了25万,成为澳洲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群众集会。
甲壳虫的歌迷穿着和他们的偶像一样的衣服,梳着和他们的偶像一样的“甲壳虫发型”(或者戴着买来的‘甲壳虫’假发),说着这“四个绝妙的人”所特有的词汇和语言。甲壳虫每次登台演出,总会有成千上万个13岁到15岁的女孩完全失去理智,她们发出歇斯底里的尖叫,用力拍打自己的大腿和上半身。尽管甲壳虫乐队的演唱比他们之前的任何一个摇滚乐队的声音都大,但是在演唱会现场还是几乎无法听见他们的声音。至于在后台所发生的事情,列侬在1970年这样写道:
“甲壳虫的巡演就像费里尼的电影《萨迪利孔》(通译《爱情神话》)中所演的一样,德雷克和内尔(乐队的媒体经纪人和管理人)的房间里总是堆满了毒品,挤满了妓女以及各种鬼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此外还有警察。萨迪利孔!我们必须干点什么。如果演出已经结束,但是药片还在发生作用,你会做什么呢?……我们每到一个城市都会把它翻个底朝天。很快就不仅仅是到处小便了。有几张照片里是我在阿姆斯特丹从一家妓院里爬出来,以及诸如此类的一些场面。是警察掩护我去妓院的,因为他们不想弄出更大的丑闻……每个人都想让偶像继续活着。你想继续做下去。那些围着你团团转的媒体也想继续做下去,因为他们想要免费的饮料,免费的妓女,他们想要乐子。每个人都想掺和进来。我们就是恺撒,谁会放着一百万英镑不挣却来攻击我们呢!”
P52-P54
近年来我国爱好西方古典音乐的人,特别在青年中愈来愈多了,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现象。就在当前出现的古典音乐普及规模愈来愈大的喜人形势下,人民音乐出版社选择了德国汉堡罗沃尔特出版社(Rowohlt-Verlag)出版的“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数十种翻译出来,目的是供我国包括发烧友在内的广大音乐爱好者、音乐从业人员(教师、演出工作者)等从事音乐欣赏、学习、研究和教学时参考。
罗沃尔特出版社是德国历史悠久的出版社之一,成立于上世纪初。它随着德国百年来的政治沧桑几起几落,但始终以求新扶新为己任,在推动德国文化创新上有着值得自豪的传统和声誉。“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是罗沃尔特出版社“名人传记丛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套书在全德国乃至所有德语国家都是闻名的。如果你有机会到德国普通的家庭做客,几乎可以在每家的书架上发现这套五颜六色的丛书部分或成套地排列在书架上,十分引人注目。说这部丛书家喻户晓并不过分,它已经成为人们经常查佃的工具性参考书了。
“罗沃尔特名人传记丛书”涵盖了几乎人类全部知识领域和文化领域,只要某人对某一知识和文化宝库,诸如哲学、宗教、自然、科学、政治、军事、文学和各种艺术门类(音乐、造型艺术、戏剧、电影、舞蹈等)曾做出卓越贡献,或者对社会的历史进程起过显著影响,罗沃尔特出版社就请人为其撰写传记性的文字收入丛书,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单行本篇幅不大,一般是200页上下的小册子,但具备科学性和可读性两方面的价值。丛书每个单行本都以传记主人公的名字为书名,书名下有副标题:“以实用传记主人公的自述作依据,配相应的图片文献加以说明”。副标题强调丛书的两个特点:一是使用第一手材料写成,加强传记的客观性和可靠性。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有关音乐家传记的出版物,中外有个通病,常常把音乐家的天才神秘化或把他们的生活浪漫化,传记作者不遗余力收集音乐家的趣闻轶事,把它们当成认识音乐家的主要窗口,有的甚至用渲染性语言、不确实的虚构哗众取宠。“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不这样,每一个作者在正文前都要做说明,说他写这本传记要打破过去在这位作曲家身上制造的神话,还他一个真面目。二是所有书中均配有同传记主人公有密切关系的同时代人的肖像,以及他本人经历的历史事件和音乐活动的图片,做到图文并茂。这些插图并非用于装饰,而是用形象来说明问题。最近出版的单行本取消了这个副标题,但我们注意到新版传记强调第一手材料的原则不变,书的排版做到图文并茂的努力没变,非但如此,新版还换上了许多彩图。
罗沃尔特出版社物色的撰稿人,都是对撰稿对象、相关领域及有关问题有深入研究并做出卓越成绩的专家.这可以从丛书编辑部为每个作者所写的介绍中看出。有的撰稿人还是相应研究领域中的权威,比如《瓦格纳》的撰写人汉斯·迈耶先生就是世界瓦格纳研究权威之一。因为在文学和音乐方面的渊博学识和突出成就,而且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日耳曼语文学学者,汉斯·迈耶先生被北京大学授予名誉教授称号。
罗沃尔特出版社组织了一大批专家学者为“罗沃尔特名人传记丛书”各科的单行本撰稿,使通俗性的小册子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这也是值得我国出版界和各学科的专家学者、特别是音乐学科中的专家学者效法的。上述特点和做法,保证了“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的科学性,值得赞扬和推荐。
我们认为这套丛书还有另外两个特点值得指出。
一是丛书的单行本在不断更新。以莫扎特、贝多芬、肖邦为例,单行本已更换成全新的版本,新版由新的撰稿人写出。通过比较,我们注意到新版的观点和材料因学术界对这几个音乐家的研究有新的进展和新的成果而与旧版有所不同。一般说新版抛弃了作者认为是陈旧的观点,从新的视角来观察问题,补充新的材料。这种做法和我国的“与时俱进”精神是相通的。另外,新版抛弃了旧版堆砌材料搞繁琐哲学的缺点,叙述和行文比以前简洁扼要,篇幅也减省了。
另一个特点是前面提到的文字内容和丰富图片文献的搭配。我国的出版界常用“图文并茂”形容好的出版物,但是有的书刊文字配了许多花花绿绿的图片,看起来琳琅满目,但与文本内容没有多大关系。“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丰富的图片资料与文本内容相得益彰,放在有关内容旁边,起到了使内容具有直观的形象性作用,使读者阅读时不感到枯燥,而且加深了对内容的印象。
为了满足一些读者深入研究的需要,书中的引文都一丝不苟地在书后尾注中标明出处。附带说明:书中若有对我国读者陌生、但对理解本文起加深作用甚至关键作用的人名、地名、名词和所说的事件、问题,原作者没有加注,但我们的译者把这些都作为脚注放在当页的下方。丛书每个单行本都附有作曲家音乐作品的完备目录,这是音乐爱好者和研究者重要的查考依据,书后的对作曲家研究的出版物和重要书目,大都是在研究史上有了定评的重要著作,也有最新出版的。这个附录我们原封不动地以原文附在中文后面。应该指出,这两种附录所提供的资料都是最新的和可靠的,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每个单行本还附有作曲家的生平大事年表,可以帮助读者对作曲家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同时也有助于迅速查考作曲家生平事迹和作品完成的准确年代。
丛书还附有传记主人公的同时代或后代的重要思想家、音乐评论家和同行作曲家们的评价,或带有箴言性的摘要语录。这些评论常常代表了不同时代的各种不同的观点,但总的来说是客观的,有的是切中要害的。这些不同时代、不同观点的评论可以开阔读者的视野,有利于促进读者对作曲家的思考和认识.
人民音乐出版社把“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译审任务交给我们三个人,我们感到这个任务很有意义,就欣然接受了。但我们都感到责任重大,因为任务是艰巨的。一是数量大,全套有60本,而且都是德文。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懂德语的人虽然不像解放初期那样凤毛麟角,但比起英语、俄语、法语来,毕竟人数尚少,合格的德文译者不易寻觅。二是这些书的内容专业性强,与一般的音乐家传记相比,它们具有一定的深度。所以,我们组稿时必须找那些既有较高德语修养,同时又有一定音乐知识的译者。幸好,很多译者都是古典音乐爱好者,他们特别对德国音乐有相当丰富的知识。
但是要译好这样的丛书,对仅仅是一个懂德语的音乐爱好者来说,仍有许多音乐专业上的难关要克服,幸好我们的译审小组中有专门从事音乐专业教学、研究的音乐史专家余志刚,有在大学兼任了十几年音乐欣赏教学的德国古典文学专蒙严宝瑜,以及有过业余翻译音乐类书籍丰富经验的歌德研究专家高中甫。由他们各自组稿的译稿完成后,都由他们精心审校。如审稿时遇到疑难问题,译审小组在人民音乐出版社理论辞书编辑室的负责同志和责任编辑的参与下一起研究解决。总之,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所有翻译者都抱着高度的责任感,兢兢业业、尽心尽力地去完成这项工作。因为所有参加工作的人深深了解完成这个任务意义重大.都愿竭尽绵薄之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音乐事业的普及和提高做一点工作。
以上便是我们要说的话。因为许多话是我们对读者怎样理解和使用这部音乐丛书有关,所以我们把这些话当作“序”放在书前,我们没有认为我们的话是绝对正确的,写上这些仅为读者做参考之用。竭诚希望批评指正。
严宝瑜(执笔) 余志刚 高中甫
“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译审小组
2003年6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