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同自然一样,都是人类本来意义上的家园,艺术绝对不是常人认为的玩物,而是和谐之源,从中流出的,是涌动不息的生命之泉,只要接触艺术和欣赏艺术,这富有生命力的甘泉便会滋润干渴的嘴唇,使心田之苗茁壮成长。久而久之,这样的人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和谐的和发展完美的人。如果一个社会由这样的人组成,整个社会也就成为和谐的社会。一个社会只有同艺术结婚,才能生出文化之子,如果与艺术离异,只能导致野蛮,这个社会随之会变成文化的沙漠。对艺术的创造、接受和欣赏,是一种高级的文化素质,而获取这种素质的重要捷径,就是艺术教育。当今方兴未艾的综合艺术教育或生态艺术教育……不仅注重各门艺术之间的对话、交叉和贯通,还注重艺术精神向其他学科的渗透。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艺术教育传统,完善和发展综合艺术教育,造就高素质的人才,正是开发这一套《艺术教育前沿论丛》的宗旨。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2002—2004年重点课题的研究威果,力图建构知识经济时代美学的新范式,探讨这种新型美学体系中“设计”的理论地位与实践表现,从而填补人类文化对“知识经济”这—新的社会类型在“审美之维”上的研究空白,把美学研究纳入到社会历史的演进结构中去。同时着眼于设计与美学的互动,从中国当代语境中的设计、商业设计的美学批判和审美化生存与环境几个方面描述了知识经济时代美学体系中的设计。本书提出的一系列崭新的美学课题都将成为当下及未来美学研究的新的生长点。
导言
一 知识经济——一个发展的概念
二 知识经济时代的设计:走向艺术与科学之间的“边缘地带”
三 设计的整体性:融合“审美自律”与“社会他律”
四 “体验经济”对美学的呼唤
第一章 知识经济时代设计与美学的新范式
一 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与文化
二 知识经济时代的设计思想转型
三 设计与艺术
四 知识经济时代的设计与美学研究
五 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美学范式转换
第二章 设计:从工业经济时代到知识经济时代
一 工艺美术运动与现代设计思想的产生
二 德国工业联盟与现代设计运动
三 现代设计教育:从“包豪斯设计学校”到“乌尔蒙高等造型学院”
四 设计师:一种新职业的诞生
五 现代设计:功能主义与国际主义风格
六 后现代潮流与后现代设计
七 知识经济时代的设计——多元化背景下的设计
第三章 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当代设计
一 完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
二 发展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设计语言
三 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的转变
第四章 商业设计的美学批判
一 商业设计的大众传播
二 大众文化的历史景深
三 商业生产的经济机制
四 商业设计的“庸俗美学”批判种种
五 直面“设计美学”的考量
第五章 审美化生存与环境
一 环境的美学意义
二 中西美学传统中的环境观念
三 环境设计的多维批评
四 环境与人的生存
五 审美化生存如何可能
六 艺术治疗:审美化生存的心理分析
后记
在寻求变通方式而采取部分行动步骤时,还会涉及到“资源分配”问题。在解释这一问题时,西蒙指出,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就是要争取“最小消耗”。这一做法如今已经成为评估一种设计是否成功的标准。但直到几年以前,“最小消耗”的设想在工程设计上还不过是一种暗示性的、盲目性的想法,而没有得到明确而公开的肯定。近几年来,其重要性日益显露,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精打细算,尽量减少消耗,使“最小消耗”原则成为设计的重要原则。
由于上述种种特殊的要求,使当今设计成为一种特殊的学科领域,不管从哪一方面看,其意味都超出了传统设计家们的职业范围。西蒙指出,许多人都对我们社会分裂成两种文化的破碎倾向不满。有些人还认为,现在不止有两种文化,而是有更多种类的文化。既然我们后悔这种破碎化的做法,就必须寻找一种共同的知识核心,即被所有种类的文化共同享有的核心。这个核心领域涉及的是比天气、体育、小轿车、喂养和照顾孩子,甚至政治更有意义的课题。对于我们与内在环境和外在环境的关系的理解(这些环境决定了我们对生活和空间的选择),至少可被视为这一富有意义的核心的一个重要部分。西蒙以音乐类比这一处于所有文化核心的设计。他指出,音乐是最古老的有关人造物的科学,希腊人就是这样看的。因此,关于现代设计这一理论,也全都适用于音乐。包括它的作曲和它的欣赏。因为音乐的形体式样与内在环境有几个重要的联系和接触。它能够唤起强烈的情绪和情感,它的形体式样完全可以被人类听觉感知,它的某些和谐的关系也能得到某些物理的和生理的解释(虽然其审美的意味可以直接被感知到)。至于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就更是一种设计问题。当我们把音乐视为一种设计问题,当我们把乐曲视为设计中的一个问题时,我们面临的恰好是我们在解决其他设计问题时所要完成的任务:评价、寻找变体、寻找再现体等。如果它使我们愉快,我们还可以将其他设计领域中使用的电脑自动设计技术运用到音乐中。如果说电脑谱写的音乐尚未达到相当高的美学高度,它起码已经达到(也已经接受到)值得职业作曲家和分析家们严肃对待的程度。因此,设计与艺术是息息相通的,可惜现在的许多工程师根本就没有音乐的耳朵,正如大量的作曲家不懂数学一样。唯一的办法是加强双方的沟通。
P13
尽管世界上有不同的民族和人种,尽管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种种不同的文明和文化,但种种不同中又有相同之处,那就是,不管是哪个民族和哪个人种,不管是哪种文化和哪种文明,都离不开艺术。可以说,艺术和人类共存,艺术与文明共生,不管在哪种文明和哪种文化中,艺术都是不可缺少的要素。艺术永远与人类形影相随,艺术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艺术作为人之心灵最活跃、体验最丰富的状态下的创造物,反过来又以其丰富的精神营养滋润着人类的心灵,丰富着人类的经验。从孔子听乐后三个月不知肉味的故事,到南朝画家张僧繇画龙点睛下龙竟然活了并破壁飞腾的传说,我们无不感受到艺术所具有的神奇魅力。从阿尔塔米拉洞穴中展示动物形象的原始壁画,到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妙趣横生的舞蹈纹彩陶盆;从动人心魄的《命运交响曲》,到表现战争之残酷和人类良知的《格尔尼卡》……我们处处感受到艺术与生命和文化血肉相连的关系。人类历史上出现的林林总总、丰富多彩的艺术,始终表现和反映着人类自身的感觉、情感和经验世界,始终忠实地记录着人类智慧所达到的高度和人性所达到的深度,始终积淀和深化着人类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对艺术的感知常常激发人们深刻的哲学思考,使人不由自主地思考与人的生存有关的问题: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的本质和价值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例如,观看古希腊雕塑《米洛的维纳斯》,我们不仅为其美色倾倒,还会从她那高贵、尊严、祥和的姿态和眼神中窥见人性的光芒;观看米勒的《拾穗》、《晚祷》,我们不仅会感受那沉静、凝重、苍茫的景色和体态姿势,还会从中体会到劳动的伟大、人性的充实与平和;阅读唐诗宋词,我们不仅会随诗词的节奏和韵律一一起抑扬顿挫,还会从中阅读一部民族的“诗史”和“心史”;观赏龙飞风舞的中国书法和虚实相生的中国绘画艺术,我们不仅从中感受到变化莫测的“道”、超拔的气势与飘逸的神韵,还会体悟到中华民族独特的哲学和文化精神。
艺术不仅给人以种种哲学启示,还会给人一种独特的愉悦感和满足感,美学家们一般把这种独特的愉悦称为审美体验。在审美体验巾,不仅感情得到激发,还会有一种奇特的发现:组成艺术品的不同的元素之间突然有了联系和联通,这种联系和联通又进一步生发出一种独特的意义或意味,即这一发现不仅使人突然感受到艺术的美,还会使人感到自我的扩大和提升。
有人说,此时此刻,人其实就是在感受生命和生活的本义。人们不禁会进一步追问:生命和生活的本义究竟是什么?
中国古代哲人太史伯的一段话非常恰切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金木水火土杂,以成百物……和乐如一。”(《国语·郑语》)
其意思是说,音乐的本质是“和谐”,而此处的和谐,不是一般人认为的平和或温和,而是通过各种异质要素或性质之间的相互对话,不断生出新的要素和性质。而这样一种不断生成新质的可持续发展过程,就是音乐。因此,音乐即和谐,和谐即生命。在中国占人看来,如果只有相同的要素或性质相遇,就无法产生“对话”,也就没有所谓的音乐与和谐了。相同要素相遇只能产生单调、贫乏、死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至于音乐中的相互对话的不同要素,正如古人所说,不外是清与浊、大与小、短与长、疾与徐、哀与乐、刚与柔、迟与速、高与下、出与入、周与疏、虚与实等。
其实,不同要素的相互对话和相互生成,不仅存在于音乐中,也存在于视觉艺术中。众所周知,在谢赫总结的中国绘画六法中,第一要法是气韵生动,而所谓“气韵”,其实就是生命和情感特有的律动。这种律动呈现于各种相异的笔划或性质之间相互作用而达到的一种可持续的生发过程中。关于这一点,清人沈宗骞说得最清楚:“笔墨相生之道全在于势,势也者往来顺逆而已。而往来顺逆之间即开合之所写也。生发处是开,一面生发即思一面收拾,则处处有结构而无散漫之弊。收拾处是合,一面收拾一面又即思一面生发,则时时留余意而有不尽之神。”
这说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真正的艺术都在表现一种自然特有的和谐,而这一和谐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是否出现一种与自然界生态发展规律一致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艺术效法自然。决不单纯是模仿自然的表面形象,而主要是效法自然的和谐以及由这种和谐而导致的生生不息的发展过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同自然一样,都是人类本来意义上的家园,无怪乎许多真正进入艺术的人总觉得艺术就是自然,一进入艺术就有一种落叶归根之感。
其实,艺术表现的和谐以及由此导致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不仅是自然的规律,也是一种最高的智慧,因而也是文化得以繁荣和发展的关键。能够经常窥见艺术这种可持续发展过程的人,也就是窥见到宇宙中最高级的智慧和获得进入真正的和谐状态之机会的人。由此可见,艺术绝对不是常人认为的玩物,而是和谐之源,从中流出的,是涌动不息的生命之泉。只要接触艺术和欣赏艺术,这富有生命活力的甘泉便会滋润干渴的嘴唇,使心田之苗茁壮成长。久而久之,这样的人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和谐的和发展完美的人,而一个发展完美的人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如果一个社会由这样的人组成,整个社会也就成为和谐的社会。
艺术如此重要,可惜当今社会中相当多的人并不懂得艺术和不重视艺术。许多所谓艺术家,甘作艺术匠人,一味制造那些毫无创造性的艺术垃圾;许多所谓的艺术明星,把艺术当作自己头顶的光环和炫耀的资本。在他们的心灵深处,艺术不过是一种人自身在社会中地位的标志和虚假包装物。更遗憾的是,很多人过着远离艺术的生活,就好像艺术是一个遥远星球上的事情,与己无关,可有可无,因而也就理所当然地把艺术视为学校教育中的副科,必要时可以被其他课程取代和占用。
古今中外,许多有识之士都表达了这种思想。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认为,乐是使人超越自身并达到最终成功的东西。中国近代大教育家蔡元培认为,艺术是使一个民族素质得以提高和得到振兴的关键,他不仅力主各级学校开设艺术课程,还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学说。西方学者巴赞(Jacques Barzun)认为,一个社会只有同艺术结婚,才能生出文化之子;如果与艺术离异,只能导致野蛮,这个社会随之会变成文化的沙漠。日本有一幅获国际大奖的音乐演出广告,上面画有几个在战场上疲惫不堪正走向死亡的士兵,其广告词解释说:“没有音乐,人类就会干出像战争这样愚蠢的事情。”
结果,在当今的中国社会,甚至连一些有知识的博士、硕士也不能辨别真假好坏艺术,不能把握和欣赏各种经典艺术。我在北大教过的一个研究生曾作出这样的反省:平时欣赏一些名画、名曲、名著等,只知道很好,但不知道好在哪里,它们表现的深刻意义,也挖掘不出来。这一反省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一个人仅仅具备某种单一的专业知识,还不等于有文化素养。即使侥幸成为某一专业的“精英”,也只能是一种“封闭型精英”,即仅有一技之长,而对社会和人类的感情、对艺术的意味和自然的美、对其他专业和领域一无所知的人。
更遗憾的是,在当今的中国,很多人大谈生态,大谈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却忽视了一个社会以及个人(尤其是那些作为精英的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一个社会或一个个人是否达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具有一个海纳百川、时刻准备与异质事物对话的开放心理和心态,而艺术恰恰是造就这种心态的重要途径。
当然,艺术虽然能净化心灵,能使人的精神更加空灵和高尚,但并非所有人都能接受艺术之恩赐。即使是非常美好、非常生动的艺术,也不是对人人有效。对艺术的创造、接受和欣赏,是一种高级的文化素质。而获取这种素质的重要捷径,就是艺术教育。然而,不是所有的艺术教育都具有这种功能。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有使人文化素质和艺术能力越来越强的艺术教育,也有将人培养成艺术呆子和艺术工匠的艺术教育,而后者又在目前这一时期占据绝对优势。这种艺术教育就是那种一味向学生灌输艺术技法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中,所谓艺术课,就是灌输唱歌和画画的技巧,而很少指导学生阅读和讨论与艺术作品有关的美学的和历史的资料,更不注意培养他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批评能力。学生在这种课上用不着动脑子,学不到什么知识,更不能提高智慧。既然学艺术已不能获取知识和开发智慧,也就与学校教育的总目标无关,怎能不沦为一门副科呢?
与之截然不同的是当今方兴未艾的综合艺术教育或生态式艺术教育。这种教育是对以往那种由机械式科学观造就的陈旧教育观的巨大挑战。在它看来,与机械科学观对应的近代教育,仅仅是为了培养一种具有专门知识的专业人和技术人,而不是培养一种综合了高级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智慧人。这种教育从小学起就开始分科,随着从小学到研究生的逐渐升级,分科也越来越细。在分科过细的情况下,各科之间必然各行其是,相互之间无任何联系,很难建立起学科之间的生态关系。一个在分科教育中的学生也许学习了很多门功课,每门功课都得到良好的成绩,但由于其各种专业知识之间很少发生“关系”,无法形成一个动态的整体,因而也就无法得到与这个整体对应的真正的智慧。
按照综合教育观,一个仅仅具有专业知识的人与一个具有智慧的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专业知识不能等同于智慧。知识仅仅是获得智慧的一个前提。如果硬是把各种知识塞进学生头脑,每一种知识在头脑中各占一格、互不联系,那么知识塞得越多,心灵中“自我思考”、“自我想象”、“自我判断”的领地就越小。当心灵完全被塞满时,“自我”就被完全排斥了。被知识塞满的头脑只能变得呆傻。而这些越学越傻的人在当代一般被称为“单视野的人”、“生物人”、“文明的野蛮人”、“破碎的人”、“考试人”、“有IQ而没有EQ的人”。
相反,如果各种知识在人的头脑中建立起一种生态系统,相互之间形成一种紧密的联系,具有碰撞、对话和交融的机会,就有可能产生智慧,人就有可能变成一个智慧的人。在这种生态关系中,不仅有各种知识之间的对话和交融,还有构成自我的各种要素——感觉、意象、观念(包括意识与无意识)、感情、生活态度、信仰、知识之间的碰撞、对话和交融。这些异质要素之间相互碰撞和交融的结果是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一句话,智慧决不是纯粹的信息,而是信息与自我深层碰撞对话的结晶。通过这种对话和联系。综合性教育培养的是一种“开放型”的人。这种人就是现代社会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文化人”、“贯通而求洞识的人”、“通达而识整体的人”和经常获得“芝麻开门”式的智慧的人。
就综合艺术教育来说,它具有以下几个最重要的特点:
1.它是一种促进音乐、舞蹈、戏剧、视觉艺术和其他人类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教育,它所说的综合,不是上述各种艺术的机械相加,而是建立一种使各门艺术互补互生的生态关系。
2.它是一种将艺术学习必须经历的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贯通为一体的艺术教育。也就是说,学生的任何创造和表现必须有感知与体验作基础,而感知与体验必须有一个创造和表现的任务作为驱动力。
3.它是一种将艺术与人的生活、情感、文化、科学认识联通一体的教育。这样的教育能把艺术学习与产生艺术的大环境紧密联系起来,使艺术学习变得更加容易和自然。
可以看出,这种艺术教育已不仅仅是在教学生如何画画和唱歌,还要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人类迄今为止所产生的种种经典艺术和其他伟大文明成果,而对这些艺术的知觉、理解、欣赏和评论,又能全面而有效地提高学生艺术创造能力和文化素质。这样的艺术教育不仅包括学习艺术创作,还包括学习艺术批评、艺术史、美学等。当然,其他如哲学、人类学、考古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的知识,也应当适度地融合进去。更进一步说,这种综合式艺术教育不仅注重各门艺术之间的对话、交叉和贯通,还注重艺术精神向其他学科的渗透。
这种教育不仅有丰富的生态理念作指导,还有种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近年来兴起的生成式教学法就是一例。这种方法依据的前提是对学生自然创造能力的无比尊重,教师须基于学生自己的动作、声音和设计开展启发式教学活动。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技术支持和帮助,是为了促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自然喷发。因此,作为一个艺术教师,决不能一上来就把自认为最基本的技能和知识强加给学生,而是在创造活动进行时自然地将它们诱导和呈现出来。换句话说,教师必须耐心诱发学生对创造的自然需要,而不是急于激励他们追求所谓的艺术结果。过早地引导学生追求某种结果,会改变其生产和创造的性质。因此,尊重学生自然创造力的教师,就像大海航行时摇橹的艄公,而艄公的最大特点就是每遇到风浪时必须观察自然、尊重自然,根据自然情势待机而动。所以这种教学已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教师必须根据课堂的发展和学生的心理变化进行灵活的掌握。具体说来,在这种教学中:
1.教师必须特别重视并引导学生对周围环境作多方面和多角度的直接知觉,以丰富他们的内在意象。在这之后,还要通过各种手段,刺激其感性记忆,唤起他们的感情,诱导他们的动作和行为。为鼓励他们为知觉到的意象和早期经验赋予形式,教师应积极引导他们作联想、想象和符号运作活动。
2.教师必须鼓励学生与其他学生合作,一起动手做事。也就是说,要鼓励他们把内心创造出来的或唤出的意象用特定的媒介和形式表现出来。可以说,每一艺术领域都以其特殊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实现或再现其内在意象的手段,使儿童熟悉和实践这些不同手段,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步骤。
3.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看、倾听或欣赏自己的同桌或其他同学作品的机会。通过鼓励学生对自己体验到的东西的反思或思考,他们就能把握自己的作品或其他人作品中展示出的情感层次。在很多时候,这种反应或反思又会转变成新的刺激,激发出新一轮创造过程,产生新的产品。
当然,以上提及的综合艺术教育理念和方法,还没有达到完美无缺的程度,需要不断改进和提高。它的长足发展,需要学校和社会在观念方面作出彻底转变,真正认识开展综合艺术教育的意义,而这很难在一夜之间完成,需要一个痛苦而长期的认识过程。
必须看到,在当今世界,艺术已成为展示一个国家综合圈力和能否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砝码。美国人率先制定“国家艺术课程标准”,把艺术定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并一再促进艺术的综合以及艺术学科同其他学科的连接,就是因为他们感到艺术教育对提高国民素质至为重要。而采取这一措施的直接动因。就是发现美国在空间竞赛中…度被前苏联超过。当他们追究背后的原因时。才发现苏联人因有发达的艺术教育而造就了高素质的人才。美国人深深感到,自己在艺术教育方面已远远落后,必须急起直追。美同人还深刻认识到,未来社会的竞争,如果单纯从经济和技术方面考虑,就必然失败。只有把人的文化素质考虑进去,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提高文化素质之最迅速、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实施健康而有效的艺术教育。美国艺术教育之所以正一步步从单纯技术型走向人文型,从单科走向综合,与这一考虑不无相关。
按道理说,实施综合艺术教育,我国是最有优势的,因为综合艺术教育在我国先秦的“乐教”中就已经得到全面体现。在先秦之后,这一传统也一直或明或暗地持续着。今天是把它重新发掘并令其长足发展的时候了。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艺术教育传统,完善和发展综合艺术教育,造就高素质人才,正是开发这一套《艺术教育前沿论丛》的宗旨。为适应综合艺术教育的需要,本丛书将收进美学、艺术学、美育学、文化学、艺术治疗等方面的著作,既有国内作者的著作,也有国外大家的作品。只要内容深刻,针对性强,富有趣味,都可收入。考虑到某些读者的需要,有些著作还可能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
在本书编辑、组织和出版过程中,得到南京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2005年7月16日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知识经济时代的美学与设计”是一个极具现实性和前瞻性的课题。
正如手推磨是“农业社会”的标志,蒸汽机是进入“工业社会”的标志一样,互联网可以说就是“知识经济社会”的技术标志。的确,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西方学者对此类社会也有着纷繁多样的预见和表述,经济学家彼得·F.德鲁克所首倡的“知识社会”(1969),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所提出的“后工业社会”(1973),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所前瞻的“第三次浪潮”(1981),美国学者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所宣称的“后信息时代”(1995),如此等等,其实都是从不同层面言说着同一主题。
然而,知识经济时代却忽视了“审美之维”,而知识论、社会学、文化学、信息学、未来学的问题却成为了主流。反过来,美学也忽略了转向知识经济时代的整个历史演进的结构性问题。其实,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整个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的转型,必然导致审美和艺术的变迁,从而对美学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这都需要美学面对这种挑战而做出应战,提出自己的一系列的崭新的美学课题。
同时,当代美学研究也忽略了设计的实践,设计也忽略了美学的升华。在知识经济的新时代,设计不仅对美学的建构提出了挑战,而且,美学也对设计实践产生了更大的兴趣。设计与美学的互动,也将成为美学的新的生长点。如上这些,都是本书所关注的,诚恳地希望读者们做出理解性的批评和批评性的理解。
本书的分工情况如下:
前言:第一、第二、第四节,由滕守尧(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美学室)撰写;第三节,由刘悦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美学室)撰写。
第一章:第一至第四节,由聂振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美学室)撰写;第五节由杨平(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跨文化研究所)撰写。
第二章:由滕守尧、梁梅(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美学室)撰写。
第三章:由滕守尧、梁梅撰写。
第四章:由滕守尧、刘悦笛撰写,梁梅提供了部分初稿资料。
第五章:第一至第五节由杨平撰写;第六节由黄水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博士生)撰写。
本书稿是社科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该项目由滕守尧承担,它是集体劳作的结晶。在此,对每一位参与策划构思、收集资料、撰写初稿、完成定稿的作者们,都表示衷心的感谢!南京出版社编辑们对本书付出了辛勤的工作,非常感谢你们!
滕守尧
2004年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