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综合运用模型化方法、比较分析方法,观察、归纳与想象、直觉方法和系统论方法对三网融合与政府规制进行了研究,在对三网融合进行详尽的技术经济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中国目前三网政府规制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对中国通信产业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三网融合与政府规制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
作者 | 刘颖悟 |
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综合运用模型化方法、比较分析方法,观察、归纳与想象、直觉方法和系统论方法对三网融合与政府规制进行了研究,在对三网融合进行详尽的技术经济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中国目前三网政府规制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对中国通信产业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内容推荐 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全面采用,把语音、数据和图像信号编码成“0”、“1”符号进行传输,成为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的共同语言。所有业务在数字网中都将成为统一的“0/1”比特流,而无任何区别。语音、数据、声频和视频各种内容无论其特性如何都可以通过不同的网络来传输。原先独立设计运营的传统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正通过各种方式趋向于相互渗透和融合。相应地,三类不同的业务、市场和产业也正在相互渗透和融合。这种现象被称为三网融合。 本书借助于经济学的有关知识和国外通信产业改革的经验教训,综合运用模型化方法、比较分析方法,观察、归纳与想象、直觉方法和系统论方法对三网融合与政府规制进行了研究,在对三网融合进行详尽的技术经济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中国目前三网政府规制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并提出了面向三网融合的政府规制体系、产业重组方案及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对中国现阶段的通信产业改革建言献策,对中国通信产业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1.关于三网融合的技术分析。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源于数字技术导致的共同数字特性开始走向融合,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上趋向使用统一的TCP/IP协议。 三网各自的发展趋势从各自的侧面反映了三网融合的趋势和方向。电信网的发展趋势:网络业务数据化、网络分组化、光纤化、接入的宽带化和无线化等;有线电视网的发展趋势:数字化、宽带化、双向化、光纤化、综合化;计算机网的发展趋势:网络宽带化、业务多样化、高服务质量、高安全性和高可靠性、由IPv4转向IPv6。Ono and Aoki模型阐释的从专用平台到非专用平台的转变和从低带宽需求向高带宽需求的转换代表了网络融合的实质和方向。 三网融合的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融合技术可行性。在三网融合的初级阶段,电信网通过拨号上网和ISDN与计算机网实现了低水平的融合;在三网融合的发展阶段,电信网使用ADSL技术,有线电视网使用Cable Modern技术,计算机网使用FITX+LAN技术,形成了512Mbps至10Mbps的接入带宽,三网融合得以实现。但由于三网是面向三网分立设计的,所以此阶段的三网融合在质量、效率和成本等诸方面还存在不尽人意的问题;在三网融合的高级阶段,网络面向融合设计和优化,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利用任何接人资源和任何终端实现任何通信类业务,这是三网融合的最高目标。 2.关于三网融合的经济分析。电信网、计算机网和双向改造后的有线电视网具有很强的网络外部性,整个网络的价值与网络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这种网络外部性可以构成需求方规模经济,再与供给方规模经济相结合,会产生强烈的“马太效应”甚至“赢家通吃”的局面。 电信网和计算机网具有很强的规模经济效应,单向的有线电视网的规模效应弱于前两者,但双向改造后的有线电视网的规模效应大大增强。 范围经济的存在是促进三网融合的经济因素之一。一种网络经营三网业务的成本低于三网分别经营的成本之和。 成本劣加性表明由一个企业提供整个产量的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的成本之和。成本劣加性对于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际上,成本劣加性这种经济特性正是三网全程全网的技术要求在经济上的体现。 成本劣加性、规模经济、网络外部性的存在都是对由一家运营商进行全程全网垄断经营可以获得垄断优势和效应的诠释,范围经济的存在又说明构造全业务的运营商可以获得联合经营的低成本优势。但是,如果从动态分析来看,长期的垄断势必使企业缺乏竞争压力,失去降低成本的动机,而竞争会让企业焕发活力,降低成本。三网融合在最难形成竞争的本地网形成了竞争,为引入竞争机制提供了新的契机,因此,三网融合的目标市场结构是在充分发挥竞争效应的前提下,实现寡头数量的最小化。 即使三网融合最终在光纤到户的基础上得以完全实现,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也不可能形成唯一的覆盖全社会的网络。罗姆理论用经济密度的概念对此加以说明,指出随着不断向低经济密度地区的入户拓展,边际成本会逐渐上升,最后会出现大客户要建立专网、离开公网的情况。 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被设计为分别传输冷信息、中等热度信息和热信息,经过数字化和双向改造以后,电信网和有线电视网均能传输不同热度的信息,但有其相应的经济适用范围,即存在一个信息热度的临界值,低于此值时,经过改造后的电信网更具成本优势,高于此值时,经过改造后的有线电视网更具成本优势。 三网融合的动力机制源自于技术进步、政府放松规制和企业管理创新。数字技术、光通信技术、软件技术、TCP/II)协议以及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使得三网融合在技术上成为可能,放松和改革面向三网分立的政府规制政策使得三网融合在政策上得到许可,企业的管理创新才最终使得三网融合变为现实。 3.关于三网融合的政府规制。政府规制的目的在于保持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避免过度进入引起的资源损失;防止垄断企业凭借有力地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和社会福利;确保企业的内部效率,防止企业x一非效率;对不充分信息进行补偿,降低得到信息的成本。政府规制的主要内容和手段有:进人和退出规制、投资规制、价格规制、质量规制、普遍服务等。 中国目前对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的政府规制存在着两个维度的问题:①尚未完成从传统的行政管理向政府规制的转变,主要表现为:政府规制的法律环境存在严重的缺陷、规制者的多重角色、规制权力分散、规制乏力、规制体制不顺、缺乏对规制者的规制、规制方式落后、规制过度与规制不到位并存等;②缺乏从三网分立向三网融合的转变,主要表现为:多重规制者的多重规制体制框架、政府规制的边界和范围面临挑战、政府规制内容需要调整、政府规制程度和方式面临挑战等。因此,中国对于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的政府规制改革就是要完成这两个转变,建立面向三网融合的政府规制体系。具体内容和政策建议如下: (1)建设以《通信法》、《广播法》和《反垄断法》为基础的政府规制法律体系。 (2)设立面向三网融合的独立政府规制机构。可以有两个方案,方案一是设立“国家通信网络监管委员会”和“国家网络内容监管委员会”,分别对网络运营和网络内容进行规制;方案二是设立“国家通信监管委员会”,同时对网络运营和网络内容进行规制。实施策略上可以先实施方案一,然后再实施方案二。 (3)允许有线电视网开展互联网业务和基于互联网的II)电话业务,同时允许电信网开展基于互联网的IP电视业务。在改进政府规制的前提下,将有线电视网纳入整个通信业的调整之中,将中国通信业重组为二至三个全业务公司,以改进市场结构,促进市场竞争,并迎接加入wI"O后带来的挑战。 (4)实施不对称价格下限规制可以防止市场份额不对称的企业展开价格恶性竞争,破坏市场的竞争性结构。因此,对中国价格规制的建议是:①首先实施价格上限规制。结束中国长期以来的固定价格规制,代之以既能反映企业成本、又能为企业提供激励的价格上限规制。②根据目前市场结构的状况,有选择地实施价格下限规制。 (5)在建立和完善成本核算体系的前提下,以长期成本增量法确定电信网间互联使用费;对于互联网的互联互通,一方面对公共交换点(NAP)继续扩容;另一方面ISP之间的互联,可以带调整因子的基于流量差的结算模型为结算参考。 (6)中国应建立多种机制筹集普遍服务金,并以竞标方式确定普遍服务的运营商。 (7)针对三网融合,中国应改变目前对内容的多头规制,设立统一的内容规制机构,并对互联网的内容采用宽松的相机规制策略。 目录 前 言………………………………………………………(1) 中文摘要……………………………………………………(3) 英文摘要……………………………………………………(9) 第一章 导论 一、三网融合的基本概念………………………………(1) 二、研究的背景和意义…………………………………(3) 三、国内外研究状况……………………………………(5) 四、研究方法……………………………………………(12) 五、研究模型和主要内容………………………………(13) 第二章 三网融合的技术分析 一、三网融合的技术基础 ………………………………(19) 1.电信网………………………………………………(20) 2.广播电视网…………………………………………(26) 3.计算机网……………………………………………(31) 二、三网融合的业务基础 ………………………………(37) 1.电信业务……………………………………………(37) 2.广播电视业务………………………………………(38) 3.数据业务……………………………………………(41) 三、三网融合的发展方向 ………………………………(44) 1.电信网的发展方向…………………………………(44) 2.有线电视网的发展方向……………………………(47) 3.计算机网的发展方向………………………………(49) 4.三网融合的实质与发展方向………………………(51) 四、三网融合的技术可行性分析 ………………………(53) 1.三网融合的初级阶段………………………………(53) 2.三网融合的发展阶段………………………………(54) 3.三网融合的高级阶段………………………………(59) 本章小结…………………………………………………(64) 第三章 三网融合的经济分析 一、三网融合的经济特性分析…………………………(66) 1.网络外部性分析……………………………………(66) 2.规模经济分析………………………………………(71) 3.范围经济分析………………………………………(75) 4.成本劣加性分析……………………………………(77) 5.自然垄断分析………………………………………(80) 6.罗姆定律……………………………………………(83) 7.技术的经济适用范围分析…………………………(85) 二、三网融合对企业规模和市场结构的影响…………(86) 1.三网融合前的市场结构……………………………(87) 2.三网融合后的市场结构……………………………(89) 三、三网融合的动力机制………………………………(96) 1.技术进步……………………………………………(96) 2.放松政府规制………………………………………(98) 3.管理创新……………………………………………(98) 本章小结…………………………………………………(99) 第四章 中国三网政府规制的现状、问题与改革 一、现代政府规制的兴起与发展………………………(102) 1.政府规制的目标和手段…………………………(103) 2.政府规制的发展趋势……………………………(107) 二、中国电信网、有线电视网 及计算机网的政府规制现状 ……………………(110) 1.中国电信网规制的现状…………………………(111) 2.中国有线电视产业政府规制现状………………(116) 3.中国互联网产业政府规制现状…………………(118) 三、中国目前三网规制存在的问题 …………………(121) 1.第一个维度的问题………………………………(121) 2.第二个维度的问题………………………………(124) 四、三网融合下中国政府规制的改革 目标和改革路径……………………………………(126) …………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