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元沦,中国著名作家、报人,《手上阡陌》是他的又一本散文随笔选集,无论是艺术层面还是思想层面,都是熠熠生辉的。他的作品,因情真意切而让人觉得历史并不遥远、现实多姿多彩且富有变化,读来是一种精神的陶冶和享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手上阡陌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曾元沧 |
出版社 | 学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曾元沦,中国著名作家、报人,《手上阡陌》是他的又一本散文随笔选集,无论是艺术层面还是思想层面,都是熠熠生辉的。他的作品,因情真意切而让人觉得历史并不遥远、现实多姿多彩且富有变化,读来是一种精神的陶冶和享受。 内容推荐 《手上阡陌》是曾元沦的又一本散文随笔选集,无论是艺术层面还是思想层面,都是熠熠生辉的。他的作品,因情真意切而让人觉得历史并不遥远、现实多姿多彩且富有变化,读来是一种精神的陶冶和享受。 目录 手上阡陌 秀屿 摇篮 荔城诗韵 心中的母亲河 浮想缭绕虎头鞋 人的符号 做早起的乌儿 “痒”字怎解 哦,那十九级台阶 我的和尚同学 夕阳山外山 寸草心 我替母亲回娘家 手上阡陌 大雁情 鹰 虎的往事 灵猴小传 林期和他的八哥 巢 春不老 啜饮九鲤湖 桂圆情 荔子初丹 三角梅写真 分界石 芦荟 甘蔗汁 春晖难报 红蛋 故乡的月亮 妙喻 境界 元族的元素 最爱 鹭岛白话 孵小鸡和相关的儿歌 三十年后启封的信 划圆 云里风不是风 在上海会妹妹 恩师和他的“百万大军” 同门黄发兴 何首乌 三位叔叔 永远消逝的哭声 约请志雄 春节回乡二章 除夕夜“接腰骨” 说声抱歉 烟喇叭 深藏舌底的水土之音 冰心犹在玉壶中 接受第二次考试 孝的路上天清日朗 彩虹着意化为桥 落梅犹记刘克庄 在贵州寻找莆田的影子 壶里壶外 施惠于群 壶里壶外 黎明的河边等您 心中的光明 杏林惊识建明君 老俵 开花的无花果 小萍是个大男人 “摩托罗拉”的嘉定才女 一扇唐诗三百首 献给一位诗人 情为何物 萍水相逢 金根静思写佳篇 伟祥二字铸医魂 三八花儿红 蟹王张 金丝万缕 王圣忠的“1+4”模式 黄金时段 刚柔秀色 历雪的另个刀郎 上海的早晨 咫尺南京路 阳刚秀色雁荡山 桃源石头记 庐山,双重的诱惑 元旦在泰山观日出 浩气长存黄花岗 走三桥 太湖边上十八弯 慕贤访六里 宝钢第桩 初识舟山 在陶都做客 这条路的诉说 鱼之梦 品味夜上海经典 感觉周庄 谈天说地 风雨桃花 诚是金 转移因子 做人 一字一句总关情 天地对话 天都浪漫曲 转弯 食堂滋味 百年等一回 一壶容得四十秋 诗意中的一品红 笔迹 听重庆学长说秋雨 “咬文”莫“咬人” 果子狸如果会说话 非常时期非常情 洗澡 透过“阿哥”的呼唤 习惯 幽默 吃药 眼睛 牙齿 脚 四胞胎与计划生育 弹性 留得欢乐在人间 鲁迅和他的“一匹老鼠” 谈天说地 时间隧道 扇有书画自风雅 除鼠 反季节 上海人与饭泡粥 下矿井 震感 电脑房琐忆 流行歌曲 老外只给孩子“米饭团” 给鸟下跪 体验高速 风铃不解高考事 我的散文观 [后记] 上帝给了我一双眼睛 [跋] 喜欢阿沧的理由一钱汉东 [附录一] 承人评说(选) 永远的乡魂顾雄 深情与苍凉背后的大爱王 鸿 乡土散文的魅力苏承銮 [附录二] 为人撰序(选) 不拘一格解读人生 引体向上和巧打井水 春华秋实 试读章节 手上阡陌 手是心灵的忠实使者。手的重要,怎么说也不为过。难怪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的手之雕塑那么大,那么突出、醒目。我知道,那和陈中伟医生创造的世界首例断手再植有关。然而,在我看来,这也是一支手的赞歌。 手的辛勤劳动,牵出了万家袅袅炊烟,谱写了千曲朗朗欢歌,创造了人类熠熠文明。 我给自己的手归类,属于非体力劳动的那一种。但与纤纤无缘,当划入笨拙一档。手心没有老茧,手指不是很灵活,敲击键盘犹如棒杵捶衣。拇指和食指上各有一处伤疤,那是当年军垦农场留给我的永久纪念。 比起年轻的时候,手心已无秀色可言,也显得干燥,没有能力再经常出手汗了;手背的变化就更大,静脉凸起,皱纹交错,皮肤有点像榆树皮。岁月如刀,深深浅浅地在手上刻着,这是没办法的事儿。我之看手,只是闲来有事没事看看自己的手,想一些遥远的事,收拾收拾心灵情节。 小时候,冬日里光着脚丫晒太阳,祖母让我把手指并拢、伸直,对太阳照着,看到里面红红的血色,她说,你身体好的,没病。我做了一遍,也要她来一遍,她的指关节有点肿大,并不拢,漏光,但还是看得见血色。我说,阿妈(方言祖母),你的身体也好。老祖母翕动着嘴唇,笑了笑说,是的是的,大家都没毛没病。我明明知道,老祖母脸黄肌瘦,体弱多病。在那生活拮据、缺医少药的年代,只能自我安慰。她的话,也饱含着对健康的祈求。 我注意到父亲的手。在我印象中,父亲从来没有闲过,地里家里两头忙,从早做到晚。下雨天稍微空一点,就搬出一些稻草搓绳子,给房前屋后欲攀无援的丝瓜、南瓜搭个棚。他的手心布满老茧,手指粗壮而又灵活,搓出来的草绳光洁、结实,我再使劲也拉不断。后来父亲到一处小作坊去打工,帮人家做米粉。磨出的米浆盛在用细布缝制、固定于镂空木桶的大袋子里,为了让水快点渗干使米浆结块,便于进入下一道工序,每过半小时左右就得拿手去翻弄。数九寒冬,父亲捋起袖子,咬咬牙,把手伸进冰冷的米浆,当他抽回手并冲洗干净之时,我看到,那胳膊和手冻得通红通红。 岁月川流,漫过阡陌。父亲年届古稀仍然躬耕不辍,一襟盐霜,两手茧花,诉说艰辛无数。我说,为儿无能苦了你。他把手快速地一捏一放,说,上了年纪还能使唤土地,就是最大的福气啊…… 近两年再看父亲的手,指头有点僵硬,收放不再自如。摸摸他的手,也不像早前那么暖和。父亲毕竟老了。望着“不辞羸病卧残阳”的父亲,我心戚戚。他却嗫嚅着说,这是规律,很正常,难过什么?趁年轻手脚管用的时候,多做点事情才是生命的本分。 母亲接过父亲的话说,是啊,本分最要紧。她提起一个人,是我孩提时代的同学,当了不小的干部,前年被判了刑,还没收了家里的全部财产。我抓过母亲的手,表示惊讶:这同学苦出身,一直大红大紫,为何落到这个地步。母亲老眼昏花,但看问题却不含糊:这种人忘了本,把良心也当成商品出卖,其实不值得。我们靠一双手劳动过日子,踏踏实实,平平安安。做人哪,心要坦荡,手要干净。 老人家接着说,每个月给我们寄点生活费,够吃够用就行啦,我们就很高兴。要是你寄回来好多钱,反而让我们睡不着……我不禁笑出声来,说,我是一个普普通通吃工资的人,再说我知道不义之财贪不得,你们尽管放心。放下母亲的手,看看自己的手,两代人的手,春秋泾渭,却分明是一脉相承。 “并指照太阳”,一颗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金钱而折腰。在六院那只巨大的手雕跟前,我端详着父母给我的两只健健康康、无拘无束的手,有一种灿若云霓的欣慰与自豪涌上心来。 世事沧桑,手影晃动。且看几多潮起潮落,更听得多少人生如歌!P40-42 序言 宁静而豁达 透明而亮丽 吉狄马加 认识曾元沧,是从读他的散文开始的。他的作品语言平易简捷,感情真挚热烈,饱含着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情,对家乡的无限眷恋。正是具有至真至切的情感,才会有这亲切生动、韵味悠长的字句,才会有这发自心灵的歌唱。他在《新民晚报》担任编辑,平日工作可谓繁忙,但却酷爱文学,虚心求教,潜心习作。多少年来,他无论走到哪里,都保持着创作的激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多有作品见于报刊杂志,曾出版多部散文集。 曾元沧同志的散文有一种纯粹、醇厚、朴素之美,体现了他生活阅历的不同和内在精神的深刻。无论是记景记人记事,都有较强的现实感和时代感,篇篇都是他敞开心灵后溢出来的诗情,都是对生活最热烈、最诚挚的歌唱,字里行间流露着乡情、亲情、友情。同时其作品的地域性也是鲜明的。闽中这片神奇的土地,给了他创作的滋养和灵感。阅读这些文字的好处在于可以感受大自然带给人类的悠然和恬静,感受一个伟大民族改造自然、创造历史的智慧和力量。 说真话、抒实感,是曾元沧散文追求的风格。他所写的都是亲身经历的人和事,并以“我”的全知视角来打量亲历的一切。他又不只写自己的心灵,吟一己之悲欢,而是将内心的感受与外界物象结合起来,用心地去写自己心中的世界。这就使他的散文给人一种“情真意深”之感。 元沧同志对于人生风雨的透彻感悟,对于洞穿喧嚣与浮华之后的宁静与豁达,使其作品散发出透明而亮丽的气息。我深信,一个写作者创作上的成就高低,该是和他的精神境界密切相关的。愿元沧同志能够在文学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有更大的收获,获得更多的快慰。 是为曾元沧新作《手上阡陌》序。 (本文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著名诗人) 后记 上帝给了我一双眼睛 上帝给了我一双眼睛。这双眼睛,不是让我只往“上”看。而是更多地往“下”看,全方位地观察、打量这个世界。人生百态全不放过,世间万象收诸眼底,而且要拿出“读后感”甚至态度和行动来。虽然做到这点并不容易,但我始终努力践行着。 我习惯地把目光投到了生我育我的故乡,尽管故乡小得像一张邮票。近二十年里,写故乡的文章几乎未曾断过。对故乡的人和事,经过时间的沉淀,有了理性的思考,不再是无根的情感流云,可以较好地表现情境。空下来翻翻自己的作品,约略作了个统计,写故乡题材的作品竟占了百分之六十左右。我不得不承认,在我生命的潜意识中故乡情思的悠久绵长。故乡是一面“镜子”、一个“缩影”。故乡的贫穷落后叫我忧心,故乡的进步发展令我欢欣。我总认为,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家乡都不爱,还谈什么爱国家呢?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还谈什么爱人民呢? 记得叔本华有句名言,写作人的使命,不一定在于记述伟大的事件,乃是使细小的事件变得引人入胜(大意)。故乡有太多的故事,让人魂牵梦萦,永远也写不完。有一天,报社总编办公室的同志对我说,我们都准备到你的家乡插队落户,开始弄不明白这番话的意思,后来他们道出了原委:你把家乡写得太美了,我们都想去。其实,我写得是很真实的,字里行间也反映了家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文章表现的纯属一种凄美,如《我的和尚同学》《永远消逝的哭声》。我凝眸历史留给故乡的沧桑,沧桑中的人间烟火,也从来没有忽略故乡衣襟上的胸花。 实事求是地说,故乡的经济尚不发达,有些地方人均月收入只有六七十元,几年前,有的中小学连教师的工资都无法按时发放。我经常对自己说,有本事在外面赚钱,不要赚家乡的钱,当地报社约我写稿,开给我稿费(略高于一般作者),盛情难却,心里又不想要,怎么办呢,只有让汇款单过期,让邮局把钱退回去。我写故乡完全是一种难以割舍的草根情结使然。 说起写家乡,老一辈大作家郭风是我学习的楷模。他正是从写家乡莆田起步,以写家乡“起家”的。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风土人情,无不在他的笔下摇曳多姿、熠熠生辉。我小时候就读过他写的《村思》《木偶戏》《地瓜》《犁及其他》等散文和诗歌佳作。他对家乡的情和爱给予我的影响是旷日持久的,从青少年时代直至今日。上世纪80年代初,有一回在福州开会,那时他是福建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当他知道我也是莆田之子,马上要求我说莆田话,并提醒我“走得再远,都不能忘了家乡”。前几年我携妻回乡探亲,临走之前我们俩只留了从虹桥机场到家里的路费,把其余的钱全掏给了父母,他得知后特地写信来“表扬”我们。有一年夏天,我收到他一封信,里面写道“昨天晚上,从电视里看到,家乡又发大水了,乡亲们又要吃苦头啦……”信虽不长,思乡忧民之情跃然纸上,深深地感染了我。冰心逝世后,我写了题为《冰心犹在玉壶中》的纪念文章,他在我的文章上作了批注:“文章写得很好……要多写,不单是写莆田的人和事,要写八闽,还要写全国的,视野要开阔。”晚年的郭老把乡情“放大”了,这是一种博爱、大爱,让我获益匪浅。 在关注家乡的同时,我将目光投向了社会方圆,在创作中自觉融入了“大家乡”的情愫。一是在写故乡的作品中,挖掘对全社会具有普遍意义的内涵;二是直接写故乡以外的人和事。后者散文有《历雪的另一个刀郎》《太湖边上十八弯》《在陶都做客》等;随笔有《风铃不解高考事》《果子狸如果会说话》《天地对话》《施惠于群》等等。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做到倾注真情、言之有物。笔名经常有变,但歌颂真善美、针砭时弊、促进和谐的初衷始终如一。 我走上文学之路,还忘不了前辈茹志鹃、徐开垒和唐铁海三位老师。那时候我在青年报编“绿叶”副刊,张罗“全国青年生活题材微型小说征文大赛”,请上海作协副主席茹志鹃老师担任评委会主任,她问我是不是作协会员,我摇摇头,她说如果想参加她愿意当介绍人,不久我就打了申请报告。作协创联室主任老唐说她比较忙,介绍人的事还是他来安排吧,最后定下来由他自己和徐开垒老师介绍我人会。自1998年带着几十万字作品加入上海作家协会以来,我一直记住他们对我的厚爱,不敢懈怠,孜孜于笔耕。我始终觉得,作家如果不写东西,那不成了徒有虚名的“作假”? 从事记者、编辑工作30载,当了18年业余作家,与广大读者、作者建立了感情。如果有一段时间看不到我的文章,就有人给我写信或打电话,探询缘由,担心我生病或怎么了,这是对我的劳动和存在价值的认可,是对我的关爱。有人读了我写的《我替母亲回娘家》后,写信询问我母亲的病情,真叫人感动。原来乡情、亲情是相通的啊! 这么多年来,聊以自慰的有两条:一条是做人不离谱,工作能胜任。没有写过一个字检讨,没有欺负过一个人,没有拍过一个人马屁;一条是对作者一视同仁。只要稿子好,或者题材好,改一下就可以用,则舍不得放弃,哪怕是素昧平生的作者,也绝不会“开枪为他送行”。特别是贫困地区的作者,生活那么艰难,一笔一画写出稿子不容易啊。有位作者稿子写得不错,但缺少自信,怕退稿让周围的人知道了难为情,不留地址、姓名,怎么办呢?我只好在他的来稿见报的同时,在文末加个括号登“寻人启事”。但是有一点要向读者、作者致歉,那就是我很少给他们写信,实在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年我没有写过一封家书,只给相隔千里的家乡父母打了几个简短的电话,也出于这个原因。今年收到两百多张贺卡(包括乡亲们寄来的),也未能一一回赠,只好乞望诸位恕我失礼了。在这里,我默默地为大家祈福。 写出了作品还要有人认可并予以发表,因此我首先得衷心感谢《新民晚报》分管副刊的副总编朱大建同志,以及副刊部的严建平、戴文妍、刘芳、全岳春、戴逸如、龚建星、贺小钢、祝呜华、裴璐等诸位编辑,因为我近十年来的文章,多数是在自己供职的《新民晚报》上刊发的,还要感谢家乡《湄洲日报》的林金松同志,《福州晚报》的潘文森、张维骡、陈志平、陈泳红等同志,《羊城晚报》的唐朝人同志,《文学报》主编陈歆耕、副主编陈志强,《新读写》杂志主编钱汉东、副主编陈刚,《美文》杂志的编辑们,“新浪”“东方”“搜狐”“百度”等网站的编辑们,是大家的辛勤劳动,关爱不弃,才使得我煮出来的文字在这些报纸、杂志和网上与读者见面。 这回结集出版的《手上阡陌》,是一本以乡情散文为主的散文随笔集。如前所述,这乡隋业已注入了“大家乡”的元素。手上“阡陌”是生命的记号,创造世界的文字,镌刻艰辛的自画小品,无怨无悔的曲折心路。至于我秉持的散文写作理念,在《我的散文观》里已有专述,这里不赘。 中国作家协会的吉狄马加,文坛老前辈郭风,中国散文学会的林非、周民,上海作家协会的赵丽宏、邓伟志、褚水敖、于建明,上海出版局的顾行伟,散文家何为,著名作家峻青,著名作家叶辛,著名诗人黎焕颐,老师居欣如、林凡,文友莫贵阳、齐铁偕、彭瑞高、沈善增、修晓林、王柄根、沈扬、季振邦、朱金晨、胡绳梁、胡展奋、朱全弟、曹正文、南妮、周梦贤、苏丹、郑祖杰、黄明安、郑国贤、龚玉瑞、倪辉祥、赵春华、顾雄、李动、汤宏、吴颢、牛传综、李业峰、刘向东、沈家祺、赵荣发、顾晓东、沈飞龙等同志,他们总是慷慨地把暖和的手伸给我。“城里不知季节已变换”,他们对我的关切之情,四时八节春温如故,容我在此一并致谢。 上帝给了我一双眼睛,从蒙咙、清亮,直到现在有点视力障碍,这是不可抗拒而又没有遗憾的自然消耗。我将继续用这双眼睛观察生活,坚持写作。不低俗,不媚上,不造假,不误人,愿做一个有良心和良知的平民作家。莫叹人生何匆匆,关键是抓住每一天! 写于上海文新报业大厦 2006年1月1日 书评(媒体评论) 元沧的文章以情感人,文字也优美流畅,清晰而有意蕴。元沧和我一样的秉性,爱家乡痴心不改。他从爱家乡做起,进而爱祖国、爱全体人民,这是一种博爱。——郭风 曾元沧同志的散文有一种纯粹、醇厚、朴素之美,体现了他生活阅历的不同和内在精神的深刻。——吉狄马加 元沧是一位执著追求的作家。我对他出版《手上阡陌》一书的祝贺是:让自己善于抒发真挚情怀的文字,获得读者朋友更为深沉的共鸣。——林非 我在福建工作多年,读元沧的乡情作品感到特别亲切。他的文章里有耐人寻味的细节,有的地方话虽不多,但却胜过千言万语。——何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