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上承几千年来的封建帝制,下启民主共和的洪流,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清朝在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次完成了疆域的统一,中国今天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可以说是清朝留下的历史遗产。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1636年,皇太极建立大清国。1644年,清军入关并迁都北京。康熙帝即位后削三藩、收台湾、亲征噶尔丹,沉重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为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到雍正乾隆年间,出现了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但之后,清朝开始走向衰落。1840年鸦片战争,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12日,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清王朝灭亡。
由李春香著的《一看就懂的大清史》以通俗幽默的手法叙写了清朝三百年的历史,文字浅显易懂。书中有对清朝重要历史事件的回顾,也有对事件前因后果的反思。除了正文外还加入了知识链接、知识点思考等板块,有助于读者从多个角度了解大清王朝的兴衰,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学习历史,增长智慧。
清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上承延续千年的封建帝制,下启民主共和的洪流。它所经历的大变革.是其他封建朝代无法比拟的。
大清既有“康乾盛世”的美景,也有“鸦片战争”的悲痛;既有收台湾、驱沙俄的荣耀,也有割地赔款、山河破碎的屈辱;既经历了封建统治的巅峰,也见证了帝制的终结……
翻开本书,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浮现眼前,展现跌宕起伏的大清风雨。
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既看故事,又学历史。
《一看就懂的大清史》由李春香著。
义州距锦州只有几十公里,清军在义州一带修城筑室,给锦州明军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为了彻底击破明军的心理防线、促使明军阵营分化,皇太极命大将济尔哈朗为锦州前线总指挥,继续把阵营向前推进。
济尔哈朗比较好地贯彻了皇太极的作战意图:一是亲率四万余骑在锦州城外六里处安营扎寨,并在锦州城外沿壕筑垛口,在近城处设置卒哨探;二是调集几十门红衣大炮,不断向锦州城轰击,使明军陷于紧张混乱之中,惶惶不可终日。在清军的强大压力和秘密劝降下,锦州东关守将吴巴什降清,清军攻占锦州外城,并完成了对锦州的合围。锦州守将祖大寿慌忙向明廷求援。
由于锦州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明廷不敢轻视,忙命洪承畴领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八总兵,率步骑十三万出关解锦州之围。洪承畴部大军抵达锦州附近的乳峰山,与清军展开初次较量,清军背腹受敌,伤亡惨重。
虽然首战告捷,但洪承畴部不敢冒进,而是驻军宁远,以窥探锦州势态。
皇太极见清军失利,心急如焚,带病亲临火线,并重新调整战略部署,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打击援军上。他率重兵昼夜兼行,占据了王宝山、壮镇台、寨儿山、长岭山等战略要地,把洪承畴率领的十三万大军紧紧包围在松山一带,致使锦州、松山、宁远成了三个孤立的据点,无法互相援救,清军由被动转为主动,明军被迫在不利的条件下进行决战。
洪承畴见松山四周险要之处都被清军占据,只好收缩兵力防御。趁明军调整部署之时,皇太极派兵夺取了笔架山上的粮草,这造成明军粮草紧张,进而军心涣散。此时洪承畴的战略意图是集中兵力与清军决战,但此决定遭到许多将领的反对,将士们纷纷要求撤回宁远城,因为宁远粮草充足,大军可以休整后再战。洪承畴听取了众将的意见,决定分兵撤退,却给清军制造了机会。
清军利用明军企图撤退之机,加紧了对明军的围攻,明军各部统帅在撤退途中失去了统一指挥,他们各自为战,且战且闯,各路兵马都被冲散,损失惨重。洪承畴等人突围未成,困守松山城,之后洪承畴几次组织突围,皆告失败。
皇太极虽然取得松山大捷,消灭了明军援锦的主力,但是松山、锦州、杏山三城仍为明军占据,关外的宁锦防线尚未被彻底摧毁,发动此役的战略目标还没有实现,因此皇太极坚持兵贵神速的原则,调集大军围困松、锦、杏三城。
皇太极还加强指挥力量,命济尔哈朗、贝勒杜度等人专力围攻锦州,遣贝勒多铎、阿达礼等人负责围攻松山,同时还派郡王阿济格等人全力围攻杏山。这些人都是清军的著名将领。
此时明军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粮食缺乏,后来只能杀战马充饥,甚至出现人相食的凄惨景象。在这种绝望的情况下,松山副将夏承德遣人密约降清,许为内应。1642年,在内外夹击下,松山城陷。
祖大寿见解围无望,率部献城归降,清军占领锦州。后清军又用红衣大炮轰毁杏山城垣,副将吕品奇率部不战而降。明廷松山、锦州、杏山三城尽失,松锦大战结束。
松锦之战后,明廷在关外的城池悉数陷落,其倾尽国力组成的九万精锐只剩三万残军跟随吴三桂退守宁远。松锦之役是明清双方最后的关键战役,此后明廷再也没有能力组织对清军的反攻。
就在明清双方进行关外决战之时,关内以推翻明朝统治为目的的农民起义也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P32-33
清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上承几千年来的封建帝制,下启民主共和的洪流,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顶峰,同时也是封建君主专制的终结者。清朝有着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它在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次完成了疆域的统一。清朝也奠定了今天的人口基础,在清中期中国人口就已经达到了四亿,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人口数大致相当。我们今天常吃的红薯、玉米等高产作物也是清朝统治者从南美洲引进并推广的。这个独具特色的王朝,从努尔哈赤、皇太极最初打天下的艰辛,到“康乾盛世”的成就与荣耀,再到鸦片战争后的屈辱与血泪、压迫与抗争,可以说每一段历史都充满着变数。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起兵反抗明朝廷的残暴统治。1636年,皇太极建立大清国。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统治后,在吴三桂的指引下,清军顺利人关打败了李白成并迁都北京。清初统治者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等一系列措施,因明末战乱而遭到严重破坏的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康熙即位后削三藩、收台湾、亲征噶尔丹,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为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因此,从康熙到雍正、乾隆年间,出现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但是,“康乾盛世”只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次回光返照,此后,清朝开始走向衰落。清朝统治者不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继续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制约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也不注重对外交流,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导致中国在各个方面开始落后于西方。1840年的鸦片战争,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大门,也惊醒了骄傲自大的清朝统治者。列强逼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也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为了摆脱统治危机,清政府进行过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等一系列改革,但仍无法摆脱衰落与灭亡的命运。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十几个省相继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1912年2月12日,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清王朝灭亡。
本书讲述了清朝近三百年的历史,文字浅显易懂、通俗有趣。书中有对清朝重要历史事件的回顾,也有对事件前因后果的反思。全书除了正文之外,还加入了知识链接、知识点思考等板块,有助于您从多个角度了解大清王朝的兴衰。本书没有学者式的枯燥论证,有的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让您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学习历史、增长智慧。
“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圣学高深!崇儒重道。”
——(清史稿)
“我朝六祖一宗,集大成于康熙。而雍乾以后,英贤辈出;皆若沐圣祖主教,此在愚氓亦似知之:其所以然者.虽大智莫能名也。”
——曾国藩
“新帝雍正爱法律、重公益.超过父王。帝王之中无人比他更不遗余力地鼓励农事。”
——伏尔泰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奉长缽 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