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的苹果》因其大胆而细腻的笔锋和描写,一经出版即引发争议。小说以第一人称记述四个男生在北京大学四年的生活历程,描述了现代社会里的年轻人由躁动、纵欲直至追求心灵皈依的过程。这是中国第一部直面大学生性意识和性现状的长篇小说。作者沐童毕业于北京大学,这使得《亚当的苹果》或多或少有些自传的色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亚当的苹果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沐童 |
出版社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亚当的苹果》因其大胆而细腻的笔锋和描写,一经出版即引发争议。小说以第一人称记述四个男生在北京大学四年的生活历程,描述了现代社会里的年轻人由躁动、纵欲直至追求心灵皈依的过程。这是中国第一部直面大学生性意识和性现状的长篇小说。作者沐童毕业于北京大学,这使得《亚当的苹果》或多或少有些自传的色彩。 内容推荐 19岁那年,我进入了北京大学。那是我的伊甸园,也是的欲望之城。我在那里度过了四年声色犬马的生活。四年之后,我离开了。我的喉咙里仍梗塞着那条色彩斑斓的蛇和那个充满诱惑的女人递给我的苹果。我逃离了我的Paradise,像个被上帝驱逐出去的流浪者,一脚踏入了我始终憧憬并迷恋着的风尘世界。直至此刻,我才明白那个我曾试图逃离的地方是多么令人怀念。可我也明白,它已经永远远离了我。 今天,我用我的文字,来祭奠我心中的北京大学,我心中永恒的伊甸园。 目录 楔子 傲慢与偏见 第一章 喧哗与骚动 第二章 红与黑 第三章 阴谋与爱情 第四章 理智与情感 第五章 大师与玛格丽特 第六章 少女与死神 第七章 罪与罚 第八章 儿子与情人 跋 试读章节 我所学的专业——戏剧,是北大刚刚开设的新专业,于是我们这不到20个人成了理所当然的元老生。 北大每个专业的第一届学生都生活得很痛苦,因为系里为了创品牌,往往会给第一届学生施加很多压力,以便尽可能多地产生人才。但幸运的是,我们并没有这种如履薄冰的感觉。或许戏剧这个东西和绘画电影音乐一样,属于艺术的一种。过于沉重的压抑反而会扼杀天才的创造力吧。 尽管这样或许会娇惯出我们散漫的个性。可是在今天的北大,谁又不是如此呢? 开学第一周,系里开全体学生大会,这似平是每 所学校的惯例,让同学和老师迅速熟悉起来的方法。因为是新开设的专业,所以学生人数自然寥寥。除了我们一个年级的本科生,便是若干戴着厚厚眼镜的研究生和博士生了。百无聊赖的我坐在最后一排,耳朵上插着随身听的耳机,等着听那些老朽而著名的教授们说教。 开会时间到了,讲台上竞轻盈走上一位身材曼妙、气质高雅的年轻女人。这出乎在场每个人的意料。老学生曾经语重心长地正告过我们,在北大不要去希冀所谓的“惊艳”的感觉,否则便一定会失望。因为这里是学术的殿堂。可眼前的这个女人给我们的感觉,便只有“惊艳”可以形容了。她三十五岁上下,身材高挑,微微卷曲的长发松软的垂在肩膀上,嘴角有颗妖媚般蛊惑的黑痣——个真正的美丽的女人。 在座的同学们均很不解,以为是哪位院长的女秘书走了上来。可当这个女人用略带低沉的声音介绍自己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她竟是我们的系主任。 我从来没有想过,北大居然还存在这样年轻漂亮的女教授。 曾经听年长的老学生们介绍过,北大人分为三种性别:男性,女性,女博士。这话对女博士不太尊重,但也颇有道理。试想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孩子,在图书馆阴冷的空调房间内一坐就是十年,那多半也把女人天赋的那点妩媚给磨砺光了。 但显然面前的这位丰姿绰约女博士是个异数。我注意到同宿舍的其他三人也都放下了手中的闲书和漫画,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讲台。聚在一处的女生们也在下面用艳羡的口气窃窃私语,让人感叹。原来对美丽的惊艳是跨越性别的。 漂亮的女博士用一口带点洋味的普通话介绍着戏剧学在北大的传统和历史,并详细讲述了我们这些学生在未来四年里学业上的安排。这些乏味的宣传在招生简章和北大的网站上都很详尽,我们也已耳熟能详。但听着漂亮的系主任娓娓道来,却也是一种享受。 “你猜她有多大年纪?”我在下面偷偷地问楚雄。 楚雄似乎没有听见我的话,而只是用手推了推自己的眼镜,眨了眨他的小眼睛。我知道或许又再思考什么艰深的哲学命题了。这个孩子喜欢为难自己,别人也是没有办法的。 P10-11 序言 我们是悬浮的一代 那是一个被写入神话历史的星期五,赤裸着身体的亚当接过了那条罪恶的色彩斑斓的蛇递给他的那个青色的苹果。他把它托在手中,用疑惑的目光望着身边的夏娃。夏娃轻轻眨了眨她美丽的眼睛,对她身边的男人点了点头。于是亚当坚定了信心,缓缓将那个苹果送入口中。 他从未吃过这种神秘的水果,心中十分忐忑。可是当他看见身边那个同样赤裸着身体的美丽女人的眼神,充满诱惑,他便坚定了决心,闭上了眼睛,一口咬了下去…… 苹果卡在了亚当的喉咙里,并没有咽下。从此人类有了智慧和羞耻之心,不再敢于暴露身体。他们的家长,也就是那位全知全能的上帝勃然大怒,将他们逐出伊甸园。而无法抵御身边女人的诱惑的亚当,从此在喉咙里留下了一个永久的疮疤。 于是,亚当的苹果成了一个诱惑的符号。它象征着那些伊甸园中的男人们对声色犬马的俗世红尘的迷恋。从此,他和那个诱惑了他的女人过上了清贫而漂泊的生活,可是也正因如此,才有了整个世界,有了世界上那一切和亚当一样声色犬马的男人。他们黯然地离开伊甸园,并永远不能再回去,只能在那个尘土飞扬的风尘的世界里踯躅。 这就是英文中“喉结”这个表述的由来——在西方,人们称男人的喉结为“Adam’s Apple”,亚当的苹果。这是男人原罪的一个表征,它让这个俗世中的男人们时刻牢记自己是禁不起诱惑的动物,所以自己的脖颈注定要比女人丑陋。 我们这一代人,其实都是误食了苹果的亚当。这些亚当游走于天堂和人世之间,是悬浮的一代。 二战前后,在美国,出现了两个著名的群体:一个是“迷惘的一代”,源自一位女作家对海明威小说的评价;另一个是“垮掉的一代”,代表人物是艾伦·金斯堡和杰克·克鲁亚克等一干酗酒、吸毒、搞同性恋的落魄文人。可是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这两个概念都太遥远了。我们并没有经历过世界大战,也没有见识过什么性解放、婴儿潮。我们生于一个一切都在越来越好的年代里,每走一步都会接受崭新的物质主义的迎接和淘洗。我们生活优越,却并不满足,因为我们都是独生子女,心中只有自己。我们打破了父辈们一生的无奈和尴尬,昂首挺胸地走入大学,接受良好的教育。我们踌躇满志,以为自己已是世界的主宰。可我们并不知道,大学就是我们人生里的最后一个伊甸园。四年后,当我们被驱逐出去,我们发现自己除了一个一个无法消弭的欲望外,一无所有。于是只能遁逃,遁逃,遁逃。 于是我们这一代入成了悬浮在空中的不明物体,脚下踩不到地,头顶摸不到天。我们只能这样漫无目的地飘着。直到有一天,突然阴云密布,电闪雷鸣,倾盆大两把我们狠狠地打落在地上,摔得面目全非,我们才终于明白其实自己一无所有,一无所获。那个在伊甸园中贸然吞食的苹果,成了我们喉咙里永远的痛楚。 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成为“迷惘的一代”,因为我们始终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们也没有成为“垮掉的一代”,团为我们不会写诗,不敢吸毒。那么我们除了逃逸,还能做些什么? 我不知道,似乎永远也不会知道。 探求一个微乎其微的命题都能发展成为一门哲学,更何况是一代人的问题。 独生子,上大学,在偷偷摸摸中体验性爱和同居,理想主义,毕业即失业…… 当人们用这样一些堆砌的表述来描绘我们的时候,我无言以对。因为这已经基本概括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生存轨迹。愉悦、无奈、焦躁、狂暴……无论我们如何表现,伊甸园仍冷漠地矗立在远远的地方,鄙夷地望着我们,嘴角带着幸灾乐祸的笑。 于是我写作《亚当的苹果》,纪念我的伊甸园,和那些同我一起被驱逐的朋友们。 沐童 后记 《亚当的苹果》成书于2005年年初,比《朝歌》要早一些。彼时我正在丹麦读书。北欧的冬季黑暗而漫长,每天下午四点左右天就黑下来,间或有些凄风苦雨。街上行人寥寥,商铺早早关门。我也只能依偎在房东家温暖的壁炉旁,抱着我的电脑,去追述昔日的生活,随手写下些文字。这些故事,少量真实,大量虚构,有些更被我强赋上矫情的神秘色彩。但字句之间却都是我的真诚——这就是我的《亚当的苹果》。 我在北大读书四年,并最终在这里构建了我的想象世界。这个如水墨画一般有意蕴的园林让我可以时刻感觉到自己的倨傲和渺小,以及外面世界的冷峻。这个世界就如同丹麦冬季傍晚的风雨——我尽可躲在古老的宅子里守着劈啪作响的火炉追忆童话般的往昔,却最终要放下自己的记忆迎头走出去,因为每个人都要长大,无论自己想与不想。 《亚当的苹果》是我对自己大学四年生活的总结,也是我对这个风雨交加的世界的邀请。我将它送给我的那些即将迈入大学校门、业已进入大学和如我一样已经融入了这个世界的人们,共同来缅怀我们的这段“失了真”的纯真年代。 在这里,我要向为《亚当的苹果》提供了帮助的人们表示感谢! 中国工人出版社的诸位领导以及我的编辑傅娉女士的敬业与勤奋是这本书得以与诸位读者见面的最重要的因素。这个团队的团结和敬业使我的作品得到了增值。 尽管《亚当的苹果》的情节纯属虚构,但我大学期间的所有师长和朋友以及我们之间的交往都为我的创作提供了素材,他们将永远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他们是我的导师陈昌凤女士;我所尊敬的徐泓教授和程曼丽教授;我的两位室友吕亢先生和陆小磊先生;我在丹麦学习的同窗姚雪女士和王昕女士;如今远在爱丁堡的同学金沙女士。此外,还有那些我在大学期间结识的、不属于北大的朋友们,他们是远在曼彻斯特攻读博士学位的王勇先生;首都之窗的张新征先生;曾和我共同在中关村创业的何彤先生、虞涛先生和夏瑞女士;重庆大学的王怡先生和周洁女士;德语翻译郑佳楠先生;深圳的刘伟先生;以及我多年的至交好友丰雷先生。这些人在2001至2005年这四年里共同帮我构建了我的人生观及价值观,他们是《亚当的苹果》的真正主角。 此外,在小说创作过程里,曾承蒙我在丹麦的房东orland一家的照料,他们是教授历史和语言的房东先生Klaus orland先生,供职于政府部门的Ella orland女士,以及他们热情的儿子Jacob和善良的女儿Sarah。我曾跟随哥本哈根大学的俄国文学教授Jon Kyst先生研习魔幻现实主义大师博加科夫的经典著作《大师与玛格丽特》,虽只学得皮毛,却仍对我创作《亚当的苹果》起到莫大帮助。我愿以此书向他们致以来自异国的崇高的敬意。 从《朝歌》起,我的创作就一直得到许多来自社会各界的朋友的支持与关注。他们是著名文艺导演卫青先生、《精品购物指南》的李博芳女士、新浪的毕建伟先生、搜狐的陈妍女士、腾讯的张铁军先生、CRI的李妮女士、《华夏时报》的杨雅莲女士,等等。他们促使我时刻冷静地审视着我的创作和我自身,我向他们表示最真诚的感谢。 丹麦小城Albertslund是我孕育《亚当的苹果》的地方。它在我心中就如同《亚当的苹果》中的北京大学一样,充满欲望,令人怀念。 沐童 2006年6月6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