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哲学要义(附光盘)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作者 叶秀山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何谓哲学?哲学何为?如何理解哲学?如何迈入哲学的殿堂?一直困惑着哲学爱好者、初学者、教学者……著名哲学家叶秀山先生以自己50年研究哲学的丰富经验对哲学做了生动的讲述。

内容推荐

本书为我国著名哲学家叶秀山先生在北大哲学系给本科生开设的“哲学导论”课。它以论带史,以史显论,将西方哲学和千年历程和作者50年来研究哲学的丰富经验,融合在对哲学理论和论述中娓娓道来,深富哲学的内在张力;哲学的一些理论问题,如哲学的危机和哲学的可能、哲学的权利、形而上学与哲学、存在论的古今变异、知识论与存在论、宗教与价值论,等等,以面对面的讲述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既是哲学系新生和哲学爱好者极好的入门读物,也是哲学研究者和教学者很好的参考书。

目录

《大学入门丛书》编辑旨意

前言

第一讲 哲学的危机与哲学的权利

一、哲学的危机与哲学的可能

二、哲学的三大权利

三、“自由”与“真理”:存在论与知识论的统一

参考书目

第二讲 哲学的道路与学习哲学的最佳途径

一、条条道路通哲学

二、上升的路和下降的路

三、哲学基本功:“听”、“说”、“读”、“写”

参考书目 

第三讲 如何理解“哲学”?

一、哲学何以是一门科学?

二、哲学讲是非,更讲深浅

三、何谓“真正的思想”?

四、何为“哲学的现实性”?

参考书目

第四讲 形而上学与哲学

一、形而上学:词汇与翻译

二、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三、形而上学的超越性:哲学学科存在的根据

四、形而上学问题“真”“假”之辨

五、形而上学问题的理解路径:“原始反终”

六、形而上学的三大分支

参考书目

第五讲 何谓“存在”?——传统存在论(上)

一、存在论的基础:“只有存在可知”

二、作为“实体”的存在

三、作为“主体”的存在

参考书目

第六章 如何“存在”?——传统存在论(下)

一、柏拉图的理念论与亚里士多德的实在论

二、中世纪的唯实论与唯名论

三、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从巴门尼德到笛卡儿

四、思维与存在的二元论:康德

参考书目

第七讲 传统存在论向现代存在过渡

一、“存在在时空之中”

二、形式化的时间及其批判

三、实质性的时间--自由与存在

参考书目

第八讲 现代存在论

一、“非存在”进入存在论

二、时间、非存在与存在

三、“人”带来“无”(非存在)

四、人之死亡的存在论意义

参考书目

第九讲 “语言是存在的家”

一、艺术保存了“存在”

二、“语言是存在的家”

三、语言带来存在的消息

四、语言是有“使命”的

参考书目

第十讲 知识论

一、知识是如何产生的?

二、第一种观念:所有的知识实际上都是一种权力

三、第二种观念:知识是自由的知识

四、自由的知识是理性的知识

五、理性需要启蒙

参考书目

第十一讲 经验科学知识论与存在论

一、知识论的存在论前提

二、经验科学知识论的根据

三、康德的经验科学知识论及其局限 

四、经验科学知识的存在论基础 

参考书目 

第十二讲 价值论

一、为什么要讲价值论? 

二、“价值论超越于存在论”

三、康德的价值论:自由

四、尼采的价值论:创造

五、价值论是存在论的一个部分

参考书目

第十三讲 通向宗教的价值论

一、哲学与神学的一般关系 

二、知识论与神学

三、价值论与神学

四、存在论与神学

五、在“未来”的立场上

参考书目 

附录 哲学十四讲

第一讲 哲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第二讲 哲学的任务

第三讲 从康德说起

第四讲 现象和本质

第五讲 第一性原则

第六讲 知识论、道德论和情感论

第七讲 理性·意志·自由

第八讲 善与恶

第九讲 至善与宗教

第十讲 艺术与目的

第十一讲 从康德到黑格尔

第十二讲 黑格尔与辩证法

第十三讲 康德、黑格尔之后

第十四讲 海德格尔与古典哲学

试读章节

第二讲 哲学的道路与学习哲学的最佳途径

上一讲我们讲了讲哲学的危机和哲学的权利,这一讲我们要谈一谈学习方法问题。我们到底需要用什么方法学习哲学?方法并不是固定的,只是寻找有哪些道路通向哲学。这些道路和方法,取决于哲学这门学科特殊的研究对象和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要为哲学划出一条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界线。一、条条道路通哲学

我们说过,哲学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权利,但权利不是抽象的,权利要有界限,权利原本意味着界限,没有“无限”的“权利”。“权利”意识到自己的“界限”,就意味着“权利”意识的成熟。哲学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一门成熟的学科。有人认为哲学太老了,太陈旧了,像一位老人。的确,哲学这门学科似乎是属于“老年”范畴的。“老年”在社会上是一个弱势群体,需要有特殊的照顾,需要特殊的方法和措施来维护它的权利。我们现在还要学习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子和老子,这些都属于在社会文化层次里应该特殊保护的,应该给予特殊的福利来维护它们的生存权和自由权。另外一个方面,我们研究哲学的人也要很慎重地应用我们的权利,我们的权利也要有界限,我们的方法也要得体,不要觉得哲学就是天马行空,怎么做都可以。

是啊,从某种意义上说,条条道路通哲学,哪条路你都能走到哲学上去。但是,这些路有的比较长一点儿,有的要绕个弯子,每个人的学习情况不一样,要找到自己最佳的途径,只有自己去走,没有事先规定好了的。所以,所谓条条道路通哲学,即意味着你去做,做哲学,不要事先就去琢磨什么方法合适。黑格尔批评康德的知识论先谈知识的条件,认为在认识之前要先看看认识的条件,就好像学游泳不下水,天天在那里研究该怎么游。其实学游泳没别的,就是下水扑腾。以前我不会骑自行车,总问别人自行车该怎么骑、怎么学,问急了,别人说学自行车没别的,就是“蹬”。所以,做哲学最重要的就是你去“做”,去实践。二、上升的路和下降的路

如果具体一点儿来谈,我们学哲学,根据哲学的对象、哲学的问题,有什么可以建议的呢?我认为,做哲学有两条路:一条是上升的路,一条是下降的路。上升的路就是从经验到哲学:从一般的经验,包括各门学科的经验、生活的经验,从这里开始积累,上升到哲学的思想、哲学的理论或哲学的学问。比如说,研究物理学和化学,或者做行政领导,都会有经验(科学经验、生活经验),慢慢积累,慢慢琢磨,有些聪明的人做深了,就能进入哲学的领域。在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文化水平有时可以是没有关系的。文化不是特别高,但是生活经验很丰富,人生经历很坎坷,也能进入哲学的问题的领域,思考哲学的问题。这是一条路。

另一条是下降的路。一般来说,从事哲学专业的人常常走的是这条下降的路——从哲学到经验。经验是慢慢积累的,从哲学的理路、哲学的领域里走出来看这个大千世界,这样来回几趟,你的哲学作为学问来说就丰富了。上一讲我们谈到,哲学不是不要经验,哲学非常重视经验,否则你的哲学就是空的、形式的。20世纪60年代,我做过美学,黑格尔在《美学讲演录》里的主要命题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也就是说,“理念”在感性里显现出来了就是美。那么,“桌子”体现什么“理念”呢?是“桌子”的“本质”吗?一张“桌子”“体现”了“桌子”的“本质”(理念)就是“美的”?那不是“概念”的“图解”吗?实际上,黑格尔这个命题,是要从黑格尔整个哲学思想来理解的,“体现”在一张“桌子”(譬如明清的家具)上的“理念”,远远“大于”桌子作为“物体”的“自然本质”。这样,你需要许多经验的环节,这些环节也要从读书、思考中获得。没有这些环节,你的理论就是空的。哲学需要从哲学思想中开显出世界来,这是第二条路。

上升的路、下降的路这两条路都是有效的。对于第二条路来说,从事哲学专业的人只要付出努力,都能开显出自己的哲学世界。至于你的这个世界水平有多高,内容有多丰富,那是另外一回事。从哲学到经验,会产生偏向。有些人做了一辈子哲学,仍然停留在抽象概念上,这种哲学是空疏的,谈不到学问。但是,第一条路则需要一个跳跃的环节。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你有很多很多的经验,从具体的经验、具体的学科来进入哲学领域,但如果没有这跳跃的一步,没有一点儿哲学的聪明、灵感和灵气,你就进人不了哲学领域。

P13-15

序言

前几年,我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为本科一年级新生上过两学期的“哲学导论”课,第二次的讲义整理为本书正文,第一次的讲义作为附录放在本书后面。

北大哲学系跟我商量上这门课时我很踌躇,因为我的专业是西方哲学,对于概论方面的问题相当生疏,平时也很少系统地考虑这类问题,因为却之不恭,就大着胆子答应下来。

附录里收的是我第一次的讲课内容,当时的想法是“以史带论”,通过梳理西方哲学史的大线索,突出讲一些哲学问题,当时课堂记录不很齐全,如今事隔数年,我自己也忘了大半,好在我根据讲课的提示,重新写了一个“西方哲学史导论”,放在了我们编写的《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的首卷上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虽内容不同,但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参考着读。

正文部分是第二次的课堂内容,这次记录得比较全,而我在接受这个任务时想法稍有改变,把上次的“以史带论”变为“以论带史”。反正三句话不离本行,还是以我的西方哲学专业为背景的,这样,就一种“导论”言,本书肯定是有相当的片面性的,还望读者批评指正。

我在社科院工作,没有多少讲课经验,尤其不善于事先写好讲稿,我的偏见是感到那样会妨碍临场发挥,受讲稿束缚,这样就给后续的工作带来不少麻烦。两次讲稿的整理,北大哲学系的教师和研究生都付出了辛劳,特别是这次出版,编者袁筱芬小姐和吴兴元先生重新整理,工作量很大,省去我不少劳动,实在是要衷心感谢他们的。

从这项工作中,我体会到“讲”和“写”还是很有区别的,我深感利科说的“‘写’把‘说’的偶然性去掉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现在我认识到,要把课堂的录音、笔记整理成文,太不容易了。我在修改两个整理稿时,有时竟有“陌生”感,其实有录音为证,就是我自己说的,但我却执拗地认为,要写的话不会那样写的。

如今流行“口述史”,有的整理得很好,口语生动,妙趣横生,我也喜欢读;但有的就稍嫌啰嗦,或者甚至有前言不搭后语的情形,反倒费解。之所以需要“口述史”,大多是有些老先生年纪大了,不便写作,记录下来,当然是好事;不过我觉得我们“哲学”,要“口述”很难,要“记录”则更难。当然,也有好的先例,如黑格尔的一些课,有学生整理出版,影响很大,海德格尔帮他老师整理过关于“时间”问题的讲稿,他自己的一些课堂讨论,也有在学生整理出版,有些哲学教授的书,全是讲课的讲稿,也不影响其学术价值。事情都不可一概而论。

不过我还是觉得,我们做哲学的,还是要多注重一点儿“写”;反过来说,学哲学的学生、研究生,要多注重一些“读”。“听课”不能代替“读书”。记得贺麟先生有一次对我说,他不大相信听康德讲一遍《纯粹理性批判》就能听懂,康德这本书当然不是讲稿整理的,他的意思是说这本书要翻来覆去地读的,讲课、讲解只是一个“引导”。

最后,关于开列参考书目,我也是很踌躇的,开多了,等于没有开;开少了,似乎又感到提供的资源不够。这里我还是选择了少开的办法,这跟我现在的工作方式也有关系。过去,我也很努力去掌握更多的资料,不敢言全,但也要力求多,慢慢地,我读书的范围却越来越收缩,特别是精读的书,似乎翻来覆去就是那么一些,于是我变得孤陋寡闻起来,但自己感到对于哲学问题的体会倒是更深入了些,唯恨能力不够,不能两全。这样,只能请读者自己在别的书上找比较全的参考书目了。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我开列的参考材料,都有中译本,有的不止一种,读者可以自己选择,就不做规定了。

叶秀山  2006年2月7日于北京

这次出版这两部讲稿,我补写了一个跋,因为毕竟已经有好几年了,想法上也有一些推进,就写在这个跋里了;另外,在审阅书稿时,觉得作为附录收入的第一次讲稿,因为整理出来的材料少,倒也有简明扼要的好处。

叶秀山又记

2006年5月29日

后记

从1952年进北大哲学系算起,我学哲学已有五十多年,时间不谓不长,应能说出这门学问的一二三了,但是我好像还是不能够清楚地说出个ABC来,固是自愧不敏,也常以这门学问的特殊性来聊以自慰。

“哲学”好像只能作一个“导论”或者“绪言”,历史上有些大哲学家的创始性著作,都叫“导论一绪言”,但却不见下文;而且这种“导论”、“绪言”,今天做和昨天做居然会不相同的,每次做,似乎都要从头开始。倒不是前人或以前的事都白做了,而是不管前人做了多少事情,或者自己以前做了多少事情,再做的时候,还是要从头做起。

北大两学期的课已经过去好几年了,讲稿的校样也看过几遍了,如今要写一个“绪言”之类的,并不是讲课内容的小结,而是又要从头说起了,所以“绪言”也是“补充”或者叫“改写”。

“补充”、“改写”也就是把过去想过的问题“重新”“再”“想”一遍,或者以后有机会还要一遍一遍地“想”下去。

关于“哲学”,近来我首先想到的是“理性”问题。“哲学”是“理性”的。

“理性”是“思想”,是“精神”。在古代希腊,有“NOUS-理智”和“PSY-CHE-生命”,“NOUS”是心智的,而“PSYCHE”则是实践的,二者合起来可能就是那个“实践的智慧-PHRONIS”。古代希腊哲学似乎更加倾向于心智型的智慧,所以哲学叫做“爱智”,到黑格尔,他致力于“促使哲学接近于科学的形式”,他说:“哲学如果达到了这个目标,就能不再叫做对知识的爱,而就是真实的知识。”黑格尔的“理性”固然也是心智型的,但却蕴含了“精神”之能动性,而不限于静观,所以他说是“真实”的知识,是关于“真实”的知识,是“真知识”,而不是片面的、抽象的知识。他的“理性”和“精神”同一,“思想”和“存在一真实一真”同一。

“理性”为“思想”,“思想”与“逻辑”不可分,古代希腊早期有“罗格斯”,后来有“逻辑学”,“哲学”与“逻辑”向来有不解之缘;中文的“理性”占一个“理”字——“理”者“纹-理”,这个词不仅是心智性的,也是客观实在性的,原本有“理在事中”的意思,至于宋儒提出“理在事先”,但也没有走纯粹形式的“逻辑”的路子,从而存留了“理”与“事”的本源性关系,很值得我们重视。因为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到康德已经感到纯粹形式的“逻辑”已经走入死胡同,而要以改造逻辑学为己任,这项改造工程,到黑格尔可谓大成。按照黑格尔的说法,“理”与“事”又具有了“同一性”。在这个意义下,“哲学”不仅仅是“理(则)学-逻辑学”,也不仅仅是“事(物)学-物(理)学”。

哲学研究的问题是:“思想”如何“进入”原本就有“纹一理”的“事物”;或者反过来,“事物”如何“开显”出它原本就有的“纹一理”来。

“思想”不是“事物”。“事物”为“有”,“思想”为“无”;“思想”不是“存在者”,但“思想”“存在”。“哲学”研究“思想”与“事物”的关系,研究“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研究“有”“无”之“变”。“变”不是仅仅指感觉上的变化,譬如沧海桑田,乃是“有”的形态之变;哲学要问“有”“无”——“存在”“非(不)存在”之变。

古代希腊的传统重在“有中生有”,不承认绝对的“无”。列维纳斯说,西方哲学“无”的观念不够确,中国自古“无”的观念就很强,就有“无中生有”的“创生”思想,当然,这种观念和基督教的“创世说”不同,是对“自然”体悟出来的万物“生灭”的思路。

绝对的“无”的观念是基督教传给西方的。为了这个“无”的挑战,西方哲学推进了自己的希腊传统,也是到了黑格尔,算是在与基督教的磨合上暂时划上了句号。

……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14: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