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第一部全面介绍和研究齐家文化玉器的权威著作。对齐家文化的来龙去脉、历史背景、地理环境、自然风貌,齐家玉器的风格特点、制作工艺、玉材种类、文化内涵等,均做出了论述。对齐家玉器与其他史前文化的关联,以及对后续玉文化的发展影响,也谈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在当前学术队伍对社会上流传的齐家玉器尚未达成完全一致定论的情况下,作为个人藏家的这些看法与实物,有相当重要的借鉴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齐家文化玉器(黄河文明瑰宝)(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作者 | 岳龙山 |
出版社 | 中国书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第一部全面介绍和研究齐家文化玉器的权威著作。对齐家文化的来龙去脉、历史背景、地理环境、自然风貌,齐家玉器的风格特点、制作工艺、玉材种类、文化内涵等,均做出了论述。对齐家玉器与其他史前文化的关联,以及对后续玉文化的发展影响,也谈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在当前学术队伍对社会上流传的齐家玉器尚未达成完全一致定论的情况下,作为个人藏家的这些看法与实物,有相当重要的借鉴意义。 内容推荐 齐家文化遗址分布于黄河上游的甘肃临夏地区。它同众多古代文化遗址一起,共同孕育了辉煌的黄河文明。齐家文化中的玉器,以其特有的浑雄拙朴、磅礴大气、多姿多彩,向人们传递着四千多年前史前人类的历史信息。鉴赏、解读其历史的内涵、艺术品位的表现,令人激动不已,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作者通过本书,对齐家文化的来龙去脉、历史背景、地理环境、自然风貌、齐家玉器的风格特点、制作工艺、玉材种类、文化内涵等均做了论述,并对齐家玉器与其他史前文化的关联以及对后续玉文化的发展影响,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书中二百多幅图片,都是据实物拍摄,均为首次发表,对历史研究有十分珍贵的实物史料价值。本书是第一部全面介绍和研究齐家文化玉器的权威著作。 目录 序 概述 玉的概念性知识 一、什么是玉 1.文化概念的说法 2.理化概念的说法 3.工艺概念的说法 二、主要的玉石品种 三、制玉的方法与基本工具 1.玉料的切割 2.玉坯的雕琢 3.玉件的打磨 4.玉件的抛光 5.表面打蜡 四、玉器发展的简要历程 1.新石器时代玉器的主要特点 2.商周奴隶时代玉器的主要特点 3.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的主要特点 4.秦汉时期玉器的主要特点 5.唐宋元明清玉器的主要特点 五、古玉的基本知识与做旧手法 1.什么是古玉 2.古玉的识别 齐家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齐家玉器的主要品种与特点 一、简述 二、齐家玉器的主要形制 三、齐家玉器主要玉材种类 1.总体状况 2.齐家玉器中的和田玉 3.齐家玉器中的地方玉 4.齐家玉器中的地方杂玉 四、齐家玉器的风格与特点 1.片状齐家玉器 2.立雕型齐家玉器 3.齐家浮雕玉器 4.齐家圆雕玉器 5.齐家组合与装饰玉器 6.玉摆件 五、齐家玉器的琢磨工艺特点 1.切割开料 2.抛光 3.镶嵌、粘接 4.刻制纹饰 5.铜、玉合铸与粘接 六、齐家文化与其它原始文化的关联 七、齐家玉器认识附记 1.齐家玉器的收藏趋势 2.收藏齐家玉器应注意的问题 齐家古玉后续发展的探讨——彩绘玉器 图版 说明 图1玉刀 图2玉铲 图3三孔玉刀 图4玉铲 图5玉三孔刀 图6玉刀 图7玉斧 图8玉出戟勾月形刀 图9玉羊首柄形刀 图10玉刀 图11玉铲 图12玉三孔刀 图13玉刀 图14玉五孔刀 图15玉三孔刀 图16玉扉牙四孔刀 图17玉刀 图18玉矛 图19玉双兽首形刀 图20玉三孔刀 图21玉弯月形刀 图22玉刀 图23玉虎首柄形铲 图24玉三孔刀 图25玉人首侧面形刀 图26玉鱼形刀 图27玉五孔刀 图28玉五孔刀 图29玉六孔出戟大刀 图30玉鸟柄形刀 图31玉兽首柄形刀 图32玉刀 图33玉刀 图34玉刀 图35玉簇 图36玉铲 图37玉嵌松石七孔刀 图38玉五孔刀 图39玉铲 图40玉鸟首柄形大刀 图41玉钺 图42玉铲 图43玉铲 图44玉铲 图45玉钺 图46玉铲 图47玉戈 图48玉兽柄三孔刀 图49玉刀 图50玉三孔刀 图51玉刀 图52玉嵌松石兽形刀 图53玉刀 图54玉刀 图55玉匕 图56玉铖 图57玉钺 图58玉钺 图59玉铖(牙璋) 图60玉铖(牙璋) 图6l玉钺 图62玉钺 图63玉钺 图64玉钺 图65玉钺 图66玉钺矛合体器 图67玉钺 图68玉弯勾波浪形刀 图69玉钺 图70玉钺 图71玉戈 图72玉戈 图73玉钺 图74玉戈 图75玉钺 图76玉铖 图77玉戈 图78玉钺 图79玉钺 图80玉铲 图81玉铲 图82玉矛 图83玉鸟首铖 图84玉锥形器 图85玉铖 图86玉钺 图87玉铖 图88玉戈 图89玉钺 图90玉双虎出廓璧 图91玉钺 图92玉钺 图93玉异形钺 图94玉钺 图95玉兽形刃铖(牙璋) 图96玉铖 图97玉铖(牙璋) 图98玉鸟虎双首形五孔刀 图99玉钺 图100玉钺 图101玉钺 图102玉牙璋 图103玉铖 图104玉钺 图105玉钺 图106玉钺 图107玉铲 图108玉钺 图109玉钺 图110玉嵌松石钺 图111玉钺 图112玉钺 图113玉钺 图114玉铖 图115玉钺 图116玉钺 图117玉钺 图118玉钺 图119玉戈 图120玉铖 图121玉钺 图122玉钺 图123玉鼎 图124玉嵌松石琮 图125玉五璜形合璧 图126玉三璜形合瑗 图127玉璧 图128玉璇玑形环 图129玉鸟 图130玉璧 图131玉鱼 图132玉鱼 图133玉鱼 图134玉鱼 图135玉鱼 图136玉鱼 图137玉鱼 图138玉鱼 图139玉鱼 图140玉鱼 图141玉鱼 图142玉鱼 图143玉鱼龙变化形饰 图144玉鱼 图145玉鱼 图146玉鱼 图147玉鱼 图148玉鱼 图149玉嵌松石鱼形刀 图150玉鱼 图151玉兽形刀 图152玉双璜形合璧 图153玉璧 图154玉琮 图155玉人面纹琮 图156玉琮 图157玉琮 图158玉琮 图159玉琮 图160玉眼纹琮 图161玉琮 图162玉牛首纹琮 图163玉管 图164玉琮 图165玉箍形器 图166A、B玉兽首形簪 图167玉琮 图168A、B玉琮 图169玉琮 图170A玉编钟 图170B玉人座形灯 图170C玉灯圆盘 图170D玉叉形灯架 图170E玉人形灯座 图17lA、B玉浮雕面纹大琮 图171C、D玉浮雕面纹大琮 图172A、B玉磬 图173玉琮 图174玉璧 图175玉璧 图176玉瑗 图177玉璧 图178玉嵌松石椭圆形环 图179玉瑗 图180玉瑗 图181玉瑗 图182玉璧 图183三合玉瑗 图184A玉六璜形合璧 图184B玉六璜形合璧单片 图185玉三蝉纹出廓璧 图186玉璇玑形环 图187玉兽面纹与蝉合成组佩 图188玉嵌松石兽面纹佩 图189玉嵌松石兽面纹牌 图190玉嵌松石神鹿 图191A、B、C玉浮雕人、牛、羊面纹筒形器 图192玉驼形器 图193玉驼形器 图194玉羊首筒状器 图195玉贝 图196A、B玉龟背甲 图197玉人面纹筒形器 图198A、B玉龟背甲 图199A、B玉牛首形器 图200玉龟 图201玉竹节式管 图202玉兽面筒形器 图203玉兽面筒形器 图204玉马蹄形器 图205玉管 图206玉管 图207玉管 图208玉龙形块 图209A、B玉出廓瑗箍筒形器 图210玉龙形块 图211玉龙形块 图212铜鎏金嵌玉涡纹枕 图213玉羊皮形器 图214玉管 图215玉虎 图216玉鼎式香薰 图217玉管 图218A、B、C玉神人纹塔式器 图219玉侧面人首形饰 图220玉兽冠神人像 图22l玉鸟冠女神像 图222玉嵌松石牛神像 图223玉神人立像 图224A、B玉男人立像 图225玉女人像 图226玉嵌松石神人 图227玉人 图228玉嵌松石兽身人面神像 图229A、B玉人 图230玉抚膝跽坐式人 图231嵌松石玉人 图232玉人 图233玉神人头覆面 图234玉浮雕人物图摆件 图235A、B玉牛头形饰 图236缀玉覆面 图237缀玉覆面 图238嵌松石缀玉覆面 图239缀玉覆面 图240缀玉覆面 图241玉浮雕狩猎图嵌饰 图242玉浮雕人物劳作图嵌饰 图243玉浮雕人物图嵌饰 图244玉浮雕狩猎图嵌饰 图245玉人头形器 图246玉兽头形器 图247玉人头形覆面 图248玉嵌松石神人男像 图249玉嵌松石神人女像 图250玉嵌松石神人纹牌饰 图251玉嵌松石神人形器 图252玉嵌松石鱼 图253玉漆绘龙凤壶 图254A、B漆绘玉剑 图255A、B漆绘玉琮 图256玉漆绘举灯式人 图257漆彩绘玉鼎 图258漆绘玉罐 图259漆绘双龙白玉瓶 图260A、B漆绘玉覆面 图261漆绘龙凤舞人玉佩 图262A、B漆绘玉璜 图263A、B漆绘人形玉佩 图264A、B、C、D、E、F、G、H漆绘玉璧 图265A、B、C、D玉漆绘兽首圆鼎 图266漆绘玉人 图267A、B、C、D、E漆绘玉靴 图268A、B漆绘玉人 图269A、B漆绘四合玉瑗 图270漆绘玉辟邪 图271A、B漆绘玉碗 图272漆绘玉杯 图273A、B、C漆绘双联玉琮 图274A、B漆绘玉璧 图275漆绘马头玉刀 图276漆绘玉剑 后记 试读章节 五、齐家玉器的琢磨工艺特点 “玉不琢不成器”,琢玉工具比较简陋,而琢玉技法却十分复杂。《诗经》记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说明了用比玉料硬的解玉砂碾琢治玉,是加工玉器的基本方法。直至当今,这种琢玉技艺延续几千年无质的改变,不过是工具变成电动的转速快了,解玉砂由石英或陨石颗粒为主,换成金刚石或碳化硅磨料,更细更硬了。以水和磨料打磨冲洗,磨制玉器成形之法依然如故。 既然是琢磨雕刻,必然就留下相应痕迹。齐家古玉上留下的各种痕迹,记载了当时琢玉的各种技法。品查这些细微琢痕,对识别真伪断代大有裨益。 1.切割开料 线切割开料痕迹在玉琮、玉璧上时有出现,如图46、图168。平面上留下一条较直的棱脊,这是由于开料切割即将切透掰开所致,棱脊上留下参差不齐、凸凹不等的贝壳状断口,断口内时常有土锈掩盖,清洗干净后细看,断口凸凹不等的地方均有与器身等同的包浆,没有包浆则疑为伪作新碴。当地老乡捡到这些古玉为了漂亮多卖钱,有的用酸将土锈去除,往往破坏了器表的包浆,造成鉴别的疑惑。但开料断碴内包浆不易破坏,比较好认。当然所谓的现代用布轮磨擦作伪包浆,只能施于光滑面的玉表,这些参差不齐的断口则无法为之,故线锯切割开料即将完成时,将玉料掰断是齐家文化时期的一个特点。 上大下小的梯形马蹄钻孔,也是齐家古玉的一个显著标志,无论是大孔还是小孔均如此。大孔如钺、璧等,见图89、图104,直径几厘米的孔径内壁上,留下了高低不平、宽窄不等、深浅不一的旋转磨痕。这是因为非金属管钻在磨钻时逐步磨损,越来越细所致。即将钻透时玉料断裂,在孔出口边缘周边留下了参差不齐的断口。旋转图形条痕内要有包浆,断口内要有包浆,这较易观察。还有些钻后将这些粗痕打磨掉,进一步加工以使孔径内壁光滑,边沿圆润。这给识别增加了难度,但仔细察看,一般孔内壁修磨得不完全彻底,依然可见稀落断续的旋转痕迹,边沿圆润处可见到纵向磨痕。 几毫米厚,二十几厘米长度以上的片状玉器,侧看往往不在一直线上,微有弧度或薄厚不均。这是因开较薄较长的料片时,很难把握线锯沿绝对直线锯切。凡锯过木材的人都有体会,即便用墨斗打上直线,用手锯严格按直线锯开也是很困难的。没经验者锯出线条肯定七扭八歪,几十厘米长的片形玉器在齐家文化中并不罕见。也有说法因时间久远玉材内部应力所致稍有弯曲,因未曾查实并计算,玉材应力引起有何变形的实据,不敢臆下结论,故认为大多还是人为切割开料所致。 2.抛光 玉表的磨光工艺在齐家部分玉器中表现极佳,有些玉琮、大玉刀表面磨制十分精细,手在玉表滑动平整光洁犹如镜面。分析有两方面原因,除磨制细腻外,与和田玉材质的细腻也有直接关系。和田玉质细腻坚硬,能磨制的如此光洁说明磨砂十分精细,磨擦的材料也必须精心选择。推测是使用兽皮加磨砂擦磨而成,即便使用现代工具与磨料,磨制成如此程度也非易事。加之包浆效果,玉表呈现温柔深沉的光泽,不浮不躁,精光内涵,大显古玉之风。在和田玉料精制的齐家玉器中,这种老玉之宝光尤为显著。石英材质的精磨玉表,除手感同样细腻外,光泽略显明亮反光,这是磨光、包浆及石英料质玻璃光泽特性的综合因素所致。齐家古玉中精细品种,因细腻的抛光所显现的润泽,让人爱不释手,把玩鉴赏,令人心旷神怡。 3.镶嵌、粘接 镶嵌与粘接,在齐家古玉中也经常出现,如图222、图251。碎小的石片用漆胶粘贴于玉人身上,十分牢固。漆胶的主要成分就是漆树流出的生漆,粘合力很强,且耐水和弱酸碱,粘接缝隙露出的漆胶一般是呈淡黄色。在玉器身上点缀的松石装饰,则在地子上掏空小槽,松石座卧槽中并粘漆胶,是粘接加镶嵌,结合的更加牢固,正常碰撞一般不会脱落。玉铜镶嵌是将铜器留下预设的凹槽,再将琢磨好的玉片粘镶于铜器凹槽中,见图212,镶玉铜枕。这种方式就是通常所说的铜镶玉,因古时铜金并称,又叫金镶玉。 4.刻制纹饰 直接在玉表刻制纹饰,良渚文化古玉中量较大,齐家古玉中虽有,所占数量比例很少,如图14、图160。玉刀与玉琮的细阴线纹均为直接刻制,能否直接刻纹于坚硬的玉石上,日本一位学者曾用自制的一把金刚石刻刀,手力刻划玉石,可留下较深的痕迹。这个实验可以证明比玉石硬度高的器具刻划玉表的可行,我们知道玉石中最硬的品种硬度为7,而金刚石硬度为lO。摩氏硬度每提高一档不是简单的提高一倍,由1至10的实际硬度的提高是呈指数曲线上升的,摩氏硬度越高,其每一档相差的比例越大。用金刚石刀具刻划玉石可行,并不等同证明史前文化古玉的阴刻线就是用金刚石刻划的。因硬度大干7的自然界物质不只金刚石一种,还有钢玉、炭化硅,某些陨石材料等等。史前古玉的直刻阴线纹到底是用什么材料刻制,较多的推测是金刚石或陨石,因没有实物的证实,只有实物的结果体现,又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想象的空间。至于汉代以后的“昆吾刀”刻玉如泥之说,恐也有文人的修饰夸张,因谁也没有见过“昆吾刀”到底为何物。刻划的阴线纹比较好识别,纹痕较细,有的细如发丝,且没有砣具或拉磨工具的磨痕,而是硬物直刻的崩裂留于线槽的两侧,细线槽内有包浆。令人惊讶的是几十厘米长的细如发丝的刻纹笔直如线,实属不易。是用什么方法保障刻线直度的精准,又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猜想。不解与疑惑问题多多,但现实结果又摆在你面前,这也是古玩所具有的精妙之一。 5.铜、玉合铸与粘接 铜、玉合铸之法,在近代基本无人采用。铜与玉的衔接不用镶嵌,不用胶粘接,而是合铸在一起,这种构思与实施方法确实出奇,虽发现极少,但又有凭证。辽宁旅顺博物馆的一件商代铜柄玉铖,经x光射线透视测定,铜柄与玉铖是通过铸造的办法结合在一起的,且十分牢固。齐家文化的一套玉编钟,见图170,七个编钟悬挂在一个玉横杆上,编钟重量三十多斤,玉杆要能承载,不能弯曲断裂。120厘米长的玉杆选料是极困难的,如此长度的大料中间无一丝绺裂,细查才发现这根玉杆不是整体切成,而是分三段拼接。令人惊讶的是玉杆的结合处十分牢固、受力,犹如整块玉料制成。拼接之处缝隙有铜液状物质挤出,高倍放大镜下观察挤出物有铜粉和树胶成份。是用什么方法将三段玉杆衔接成一根的呢?推测是短玉杆接头处有榫,插接时处理的办法有两种。一是里面浇铸铜液,连接十分牢固,利于承重而不变形。这种连接办法操作起来难度很大,需将玉杆加温预热,以避免铜液碰到凉玉立即凝固,而玉加热温度控制在铜液不能迅速凝固又不能破坏玉质。二是榫卯处浇有树胶与铜粉的混合物,铜粉成为胶的添加剂,以增加粘合后的承载牢固度。这两种办法都是面对实物的推测。究竞是哪种,因无法切开衔接断面验证,有待进一步研究。这种具有很大受力,将玉杆分段衔接的方法、材料与工艺,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待解之迷。我们知道,齐家文化晚期的辛店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前文已述辛店文化考古发掘有铜器出现,这根玉杆的衔接及与铜的运用关系,令人大开眼界,即便现今模仿,也有极大难度。整根玉杆略有向上弯曲的弧度,呈微微的拱形,增加了承载力,史前文化便有对力学知识的认知与运用,真乃又一奇迹。 伴随齐家古玉更多品种的出现,探知、思索其制作工艺特点,可能会有更多新发现。让我们摒弃人为的条条框框,去除固有的思维定式,在客观的实践中去研究、品味齐家古玉,无疑是一种极人的乐趣和典雅的享受。 P52-55 序言 周南泉 我与岳龙山先生的结识,纯属机缘使然。那已是十五年前的往事,在东直门的一位玉友家中鉴赏藏玉,岳先生也携带了三十件战汉至明清的小件玉器,我逐一鉴过,绝大部分断代准确。那时他赏石藏玉已近二十载,具有了相当的眼力。岳先生谦虚好学,为人敦厚,自此我们便成为了好友。 近些年,齐家文化玉器大量面市场肆,岳先生凭借多年鉴赏玉器的眼光,收藏了诸多齐家玉器品种,多达几百件,已构成序列性藏品。加之对其历史文化、风格特点的研究探讨,不乏一些独到的见地和有价值的观点。作为一名非专业人士(本人自称),能达到如此程度,实属不易。在与我多次交流探讨中,我建议他将其藏品与看法整理发表,回报社会,这就是本书成型的起因。 《黄河文明瑰宝——齐家文化玉器》一书,对齐家文化的来龙去脉、历史背景、地理环境、自然风貌,齐家玉器的风格特点、制作工艺、玉材种类、文化内涵等,均做出了论述。对齐家玉器与其他史前文化的关联,以及对后续玉文化的发展影响,也谈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在当前学术队伍对社会上流传的齐家玉器尚未达成完全一致定论的情况下,作为个人藏家的这些看法与实物,有相当重要的借鉴意义。这本身也说明了在当前国泰民安的社会现实中,民间收藏热潮不仅持续升温,在广度和深度上亦有发展,对保存中华历史遗物无疑是幸事。 书中刊录的二百多件玉器我逐一鉴过,大部分均为精品,堪称国宝级的不下一、二十件,确为十分珍贵的历史遗存。令人悦目怡神,大饱眼福。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看法: 1.齐家文化古玉,因历史、地理、自然条件等因素,大部分保存完好,材质优良。如图32、65、101……经检测,均为上好和田仔料,这说明,在齐家玉器中和田玉作器并不鲜见。这在高古玉中是很难得的,它对和田玉的使用史研究,有重要意义。 2.反映史前先人现实生活的浮雕玉器,如图234、24l,我也是首次见到。记录了齐家先民生活、劳作的场面。加之树木、石头等背景衬托,宛如一幅绘画,透露了大量的人文与自然风貌的信息,有十分珍贵的实物史料价值。 3.齐家玉器常有大型和组合作品,如图40大型玉刀,柄为鸟首,身如鸟尾,长逾一米,器形生动流畅;图170的成套玉编钟,配套完整,组合巧妙;图123的玉鼎,体型硕大,气势宏伟,雕工精湛,重达二百四十余斤;图238、239、240……的缀玉覆面,型制相近,而琢工各有不同,有的还有松石镶嵌。原传统认为玉覆面始于西周,现在齐家玉器中出现,且制作精美,玉质优良,令人赞叹。同类器物还有多件,这些实物不仅体现了齐家古玉的雄浑豪放,还将一些原有历史遗存中玉器造型的出现上推几百年,甚至近千年。 4.玉器上镶嵌绿松石,是齐家古玉的又一突出特点,图250、251、252的镶松石鱼牌饰,类似二里头镶松石铜牌饰的镶松石玉牌饰;图248的玉神人……这种不规则松石小片拼接的镶嵌技法,过去在商代遗物中曾有发现,而这几件齐家玉器证实了齐家文化时期已有运用。古朴流畅的玉雕,配以松石镶嵌点缀,更显精美华贵。 5.此次见到的多件实物,从器形风格,到雕琢技法,明晰见到了红山文化的影子。如图204的马蹄型器;图221的鸟冠神人像;图200的玉龟……以前在它处见到过类似单件,曾以为是红山文化之物。集中多件序列性认真查看,从琢工、玉质、大小、钻孔及出处等,又与红山玉器有区别,方确认应属齐家文化,从中可见红山文化对齐家文化的影响之重。究其原因,是红山先人因气候恶化,南移迁徙,部分至燕山领域,部分至陕甘地域,从而对齐家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还是干脆就属红山文化的延续,这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进一步推想,红山文化并没有消亡,而是在齐家文化中得到某些延续发展。这一问题暂不敢定论,但齐家古玉诸多红山文化的影子,给我们留下了进一步思考的空间。 6.齐家玉器上一些细微特征所呈现的信息是多方位的。如图224的立式玉人,手举斧头,腰际围一圈树叶遮蔽下身,斧头的头与柄有交叉绑系的绳索固定。这使得我们通常认知的史前先人腰围树叶的衣饰,及斧、铲等工具与手柄捆绑系接的方法进一步在齐家古玉中得到佐证。又如图170B玉编钟两侧跽坐举灯盏玉人,表现了重要仪仗人物的姿态神情。品读齐家古玉的一些写实信息,所呈现的史料价值异常丰富。 总之,齐家文化玉器所承载的历史、文化、艺术信息难以估量。齐家玉器的绚丽多姿,在下面的图版中可逐一赏鉴。藏宝于民,是社会前进的重要标志,相信在民间会有更多的精品面市。 上述看法属本人己见,希望齐家文化玉器进一步得到专业队伍的重视,加快研究步伐,从中解读出更多的历史文化内涵,使齐家古玉展现应有的风貌。 2006牟5月于北京 后记 异彩纷呈、磅礴大气的齐家文化古玉,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反复鉴赏、解读其中历史文化的内涵,艺术品位的表现,令人激动不已。我由衷喜爱,并多年来倾力收藏。虽然早有愿望将齐家古玉的神奇魅力,真实地、直接地展现给读者,让我们一起去探索中华文明的源头,感受历史的变迁,领悟先人们是怎样创造了历史文化,并享受这灿烂成果带给我们的喜悦,但是担心非本人专业所能,迟迟未敢整理发表。在向多位专家学者讨教学习和与民间资深藏家切磋探讨中,一些观点得到了众多圈内朋友的认可与支持,多位名士鼓励我将自己的藏品与看法整理成册公开发表,方敢捉笔伏案,试书管见,冀以抛砖引玉,促进对齐家文化玉器的认知。 本人军旅生涯一生,电子工程领域的技术工作是主业。因工作所需,曾多年往返于河西走廊,足迹遍及大漠戈壁,后又奔波于江南水乡,亦曾多次远洋,历经风浪。艰苦紧张部队生活的磨练使人颇多受益,几十年技术工作又养成了追根求索的志趣性格。这对业余爱好的赏石鉴玉,无形之中带来了莫大好处。 甘肃这片古老的土地,犹如我的第二故乡。无论遥远荒凉,还是贫瘠苦涩,难以割舍的情怀源于内心。我“而立”之年前后,有十几载的青春岁月全部留在了这片土地上,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进献了绵薄之力。那个时期生活异常艰苦,心灵格外纯洁。如今已过“耳顺”之年,忆起当年情景不单无怨无悔,更有发自内心的自豪。也是从那时起,对“石头”产生了喜爱之情。那时我们的国家整体处于短缺经济时代,而我们又处于艰苦地区,除工作之外,几乎无任何业余生活。没有电视,连收音机也仅限于太阳落山后才收听得到。单调的文化生活,使业余时间目光转向了戈壁大漠,闲暇之时,步行上百里,搜寻戈壁青山上的玛瑙、碎玉、风化奇石。历经数万年风沙吹磨后的青石历炼得峥峥铁骨,千姿百态,出神入化。给人不仅有艺术上的享受,还有精神上的启迪。由此使自己与玉石结下了不解之缘,那已是四十年前的往事了。听说,近几年内地进场的航天试验队伍,每次完成任务返回时,均带回大量的异珍奇石,我感到特别愉悦。事情往往这样,人们越是生活富足,就越是喜爱纯自然的万物造化,越是久居现代都市,就越是向往原生态的天然景物。返朴归真,实为人之本性。 伴随事业发展,我又被调至江南,并数度远洋。八十年代调回北京后,又赶上改革开放的春风,首都的文化氛围给业余爱好带来了优裕的条件。北京丰厚的文化积淀,给玉石文玩的鉴赏学习提供了全方位的滋养,真乃如鱼得水。在长期收集学习过程之中,我也结识了众多的专业大师、名人雅士、资深藏家、地质学者、业余爱好者和琢玉高手,从中获益匪浅。为进一步体味实践认知,我也曾自制切磨设备,动手切磨抛光过数十种宝玉石。业余生活全部投入其中,乐此不疲,几近痴迷。随之,对于古玉的识别评断能力也逐步有所提高,偏爱之情自然与日俱增。 特别需要表达的是对周南泉先生的敬意!周先生求学于广东中山大学历史系,数十年致力于古玉研究,至今已近耄耋之年。为人谦和,诚挚朴实,冶学严谨。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向先生求教拜识以来,得到了许多关键性指导。本人作为门外汉,对周先生这样大师级专业人士,本不好意思过多讨扰,但先生对我从来都是以礼相待,悉心指点,着实令人尊敬。本书的提笔,也初始于周先生的鼓励。特别是初稿与照片完成之后请先生把关,本以为看看照片即可,先生坚持逐一鉴阅全部实物,以免误判真伪,发表后给他人误导。近三百件玉器,多件重达几十公斤,又无专职场地存放,蜗居中十分零乱,鉴阅查看是十分费时费力之事。周先生不辞辛苦,亲临家中鉴别了本书图录中全部图片的实物。这种严谨的学风,慎重的态度,使人肃然起敬。先生与我之交往,除玉缘兴趣外,无任何其它所图,是君子之交,清淡如水,这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中,更加难能可贵。 我这些齐家玉器的觅得,说来也算一种缘份。因多年的喜石爱玉,虽获得了一些战汉至明清、红山文化与龙山文化之玉件,但零零散散,不成体系。而对古玉的偏爱,却也掌握了一些识辨的能力。几年前“非典”盛行之时,市内行人稀少,往日车水马龙的中轴路上,竟然几百米才见一辆汽车。人头攒动的潘家园旧货市场门可罗雀,空场上的地摊位置人迹全无,只剩大棚里的摊位稀稀落落。多年来休息日逛市的习惯难以改变;加之几十年风浪的锤炼,对tc非典”不似常人之惧怕,我依旧逛市。甘肃老乡带来的一些玉器令人眼前一亮,加之对甘肃风土人情的熟悉,易于判断。虽器形各异,认真查看后断定应属出自甘肃之地的高古玉。那时甭说认知者廖廖,连逛市的人都十分稀少,自然收集起来较为便利,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常去逛市搜寻古玉。几年来,陆续收集到这些齐家古玉,虽为之倾囊,却喜不自胜。有朋友说,这是你几十年孜孜不倦、执着追求的结果。我倒觉得,是甘肃这片土地,让我为之付出了青春,使我晚年得到赏赐。 尚须说明的是,本人喜石爱玉,起始于兴趣爱好,并非源于当今收藏寻宝之风。故个人收藏本无逐利之奢求,亦无显摆之本意。陋室之中,把玩真品、体味文化,真乃莫大享受。这些齐家瑰宝,虽藏于个人手中,也是华夏之遗存,当尽其所能加以保护。现整理成书,公之于世,以图共赏,同时也想为促进齐家文化玉器的研究尽一己之力。所述观点、看法,难免漏误,欢迎各位方家指教,必当恭听捧纳。 在此,对于三十余年来与我结识并给予了诸多帮助、指导、惠赠的前辈、老师、玉友、同朋,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因层面过宽,恕不逐一列名拜谢! 对于协助提供藏品、拍摄、誊写打印等多方帮助的张雅玲、白立志女士和丛培智、戚卫民、顾兵先生等,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岳龙山 2006年5月于北京读石山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