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傅雷与傅聪谈音乐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作者 傅雷//傅聪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傅雷是翻译家,傅聪是钢琴家,傅聪走上音乐之路多少与父亲的音乐修养分不开。本书是傅雷傅聪父子两代文艺大师倾力之作,收录了他们各自对音乐的看法以及两人之间对于音乐的交流、共鸣。当然,本书除了能让读者更加走近傅雷傅聪之外,也是西方音乐入门的必读之书。

内容推荐

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艺术翻译家,傅聪是钢琴演奏家,有“音乐诗人”之美誉,二人是父子。本书收录了傅雷先生的音乐述评、乐曲赏析,傅雷与傅聪对音乐的交流,以及傅聪和他人对谈音乐的看法,无不语中窍要,真知灼见。

目录

傅雷谈音乐

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

萧邦的少年时代

萧邦的壮年时代

独一无二的艺术家莫扎特

乐曲说明之一——关于萧邦的《玛祖卡》

乐曲说明之二——关于莫扎特的三首钢琴协奏曲

乐曲说明之三——关于傅聪钢琴独奏会的曲目

傅雷与傅聪谈音乐

傅雷与傅聪谈音乐

傅雷谈傅聪的成长

傅雷致傅聪音乐信函选

傅聪谈音乐

“西方的评论家说:听我的演奏明显感到我是一个中国人!”

 ——与鲍蕙荞对谈

成功并不等于成就——与郭宇宽对谈

师今人,师古人,师造化——与梅冬对谈

四十年钢琴生涯——与傅敏对谈

健康就是古典——与台湾乐友对谈

赤子之心——与冬晓对谈

中国人的气质中国人的灵魂——与华韬对谈

更行更远——与香港乐友对谈

编后记/傅敏

试读章节

一八二八年,萧邦十八岁,到柏林旅行了一次。一九二九年到维也纳住了一个多月,开了两次音乐会,受到热烈的欢迎。报上谈论说:“他的触键微妙到极点,手法巧妙,层次的细腻反映出他感觉的敏锐,加上表情的明确,无疑是个天才的标记。”

十八岁去柏林以前,便写了以莫扎特的歌剧《唐璜》中的歌词为根据的《变奏曲》。关于这个少年时代的作品,舒曼有一段很动人的叙述,他说:“前天,我们的朋友于赛勃轻轻地溜进屋子,脸上浮着那副故弄玄虚的笑容。我正坐在钢琴前面,于赛勃把一份乐谱放在我们面前,说道:‘把帽子脱下来,诸位先生,一个天才来了!’他不让我们看到题目。我漫不经心地翻着乐谱,体会没有声音的音乐,是另有一种迷人的乐趣。而且我觉得,每个作曲家所写的音乐,都有一个特殊的面目:在乐谱上,贝多芬的外貌就跟莫扎特不同……但是那天我觉得从谱上瞧着我的那双眼睛完全是新的:一双像花一般的、蜥蜴一般的、少女一般的眼睛,表情很神妙地瞅着我。在场的人一看到题目:《萧邦:作品第二号》,都大大的觉得惊奇。萧邦?萧邦?我从来没听见过这个名字。”

近代的批评家,认为那个时期萧邦的作品已经融合了强烈的个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舒曼还说他受到了几个最好的大师的影响:贝多芬、舒伯特和斐尔德。“贝多芬培养了他大胆的精神;舒柏特培养了他温柔的心,斐尔德培养了他灵巧的手。”大家知道,斐尔德是十八世纪的爱尔兰作曲家,“夜曲”这个体裁,就是经他提倡而风行到现在的。

萧邦十九岁那一年,爱上了华沙音乐院的一个学生,女高音公斯当斯·葛拉各夫斯加。爱情给了他很多痛苦,也给了他很多灵感。一八二九年九月,他在写给好朋友蒂图斯的信中说:“我找到了我的理想,而这也许就是我的不幸。但是我的确很忠实地崇拜她。这件事已经有六个月了,我每夜梦见她有六个月了,可是我连一个字都没出口。我的《协奏曲》中间的《慢板》,还有我这次寄给你的《圆舞曲》,都是我心里想着那个美丽的人而写的。你该注意《圆舞曲》上面画着十字记号的那一段。除了我自己,谁也不知道那一段的意义。好朋友,要是我能把我的新作品弹给你听,我会多么高兴啊!在《三重奏》里头,低音部分的曲调,一直过渡到高音部分的降E。其实我用不着和你说明,你自己会发觉的。”这里说的《协奏曲》,就是《f小调钢琴协奏曲》; 《圆舞曲》是遗作第七十号第三首; 《三重奏》是作品第八号的《钢琴三重奏》。

就在一八二九年的九月里,有一天中午,他连衣服也没穿好,连那天是什么日子都不知道,给蒂图斯写了一封极痛苦的信,说道: “我的念头越来越疯狂了。我恨自己,始终留在这儿,下不了决心离开。我老是有个预感:一朝离开华沙,就一辈子也不能回来的了。我深深的相信,我要走的话,便是和我的祖国永远告别。噢!死在出生以外的地方,真是多伤心啊,在临终的床边,看不见亲人的脸,只有一个漠不关心的医生,一个出钱雇用的仆人,岂不惨痛?好朋友,我常常想跑到你的身边,让我这悲痛的心得到一点儿安息。既然办不到,我就莫名其妙的,急急忙忙地冲到街上去。胸中的热情始终压不下去,也不能把它转向别的方面;从街上回来,我仍旧浸在这个无名的、深不可测的欲望中间煎熬。”

法国有一位研究萧邦的专家说道:“我们不妨用音乐的思考,把这封信念几遍。那是由好几个互相联系,反复来回的主题组织成功的:有彷徨无主的主题;有孤独与死亡的主题,有友谊的主题,有爱情的主题,忧郁、柔情、梦想,一个接着一个在其中出现。这封信已经是活生生的一支萧邦的乐曲了。”

一八二九年十月,萧邦给蒂图斯的信中又说:“一个人的心受着压迫,而不能向另一颗心倾吐,那真是惨呢!不知道有多少回,我把我要告诉你的话,都告诉了我的琴。”  华沙对于萧邦已经太狭小了,他需要见识广大的世界,需要为他的艺术另外找一个发展的天地。第一次的爱情没有结果,只有在他浪漫底克的青年时代,挑起他更多的苦闷,更多的骚动。终于他鼓足勇气,在一八三。年十一月一日,从华沙出发,往维也纳去了。送行的人一直陪他到华沙郊外的一个小镇上,大家都在那儿替他饯行。他的老师埃斯纳,特意写了一支歌,由一般音乐院的学生唱着。他们又送他一只银杯,里面装着祖国的泥土。萧邦哭了。他预感到这一次的确是一去不回的了。多少年以后,他听到他的学生弹他的作品第十号第三首《练习曲》的时候,叫了一声:“噢!我的祖国!”

当时的维也纳是欧洲的音乐中心,也是一个浮华轻薄的都会。一年前招待萧邦的热情已冷下去了。萧邦虽然受到上流社会的邀请,到处参加晚会;可是没有一个出版商肯印他的作品,也没有人替他发起音乐会。在茫茫的人海中,远离乡井的萧邦又尝到另外一些辛酸的滋味。在本国,他急于往广阔的天空飞翔,因为下不了决心高飞远走而苦闷;一朝到了国外,斯拉夫人特别浓厚的思乡病,把一个敏感的艺术家的心刺伤得更厉害了。一八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华沙民众反抗俄国专制统治的革命爆发了。萧邦一听到消息,马上想回去参加这个英勇的斗争。可是雇了车出了维也纳,绕了一圈又回来了;父亲也写信来要他留在国外,说他们为他所做的牺牲,至少要得到一点收获。但是萧邦整天整月的想念亲友,为他们的生命操心,常常以为他们是在革命中牺牲了。

一八三一年七月二十日,他离开维也纳往南去,护照上写的是:经过巴黎,前往伦敦。出发前几天,他收到了一个老世交的信,那是波兰的一个作家,叫着维脱维基,他信上的话正好说中了萧邦的心事。他说:“最要紧的是民族性,民族性,最后还是民族性!这个词儿对一个普通的艺术家差不多是空空洞洞的,没有什么意义的,但对一个像你这样的人才,可并不是。正如祖国有祖国的水土与气候,祖国也有祖国的曲调。山冈、森林、水流、草原,自有它们本土的声音,内在的声音;虽然那不是每个心灵都能抓住的。我每次想到这问题,总抱着一个希望,亲爱的弗雷德里克,你,你一定是第一个会在斯拉夫曲调的无穷无尽的财富中间,汲取材料的人。你得寻找斯拉夫的民间曲调,像矿物学家在山顶上,在山谷中,采集宝石和金属一样……听说你在外边很烦恼,精神萎靡得很。我设身处地为你想过:没有一个波兰人,永别了祖国能够心中平静的。可是你该记住,你离开乡土,不是到外边去萎靡不振的,而是为培养你的艺术,来安慰你的家属,你的祖国,同时为他们增光的。”

P46-49

后记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出版了《傅雷家书》,又出了本《与傅聪谈音乐》,跟家书一样,颇受读者青睐。如今,在这本小册子的基础上编撰成的《傅雷与傅聪谈音乐》,不仅精选了傅雷生前论述音乐的文章,以及傅雷与傅聪谈音乐的文字——部分内容选自最新版《傅雷家书》(二○○六年一月天津社科版);而且选编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至本世纪傅聪谈音乐的文字,约十二万字。这部分显示了傅聪在父亲铺垫的道路上,本着独立思考,醉生梦死执著的追求艺术境界,凭着自由的意志驰骋于钢琴艺术的海洋中,在当今的音乐艺术的舞台上,闪烁出无比灿烂的奇异光辉。傅聪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直至今日所取得的成就,充分体现了傅雷生前“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再其次才是做音乐家,最后才是做钢琴家。”的教育理念。傅雷所说的做人是广义的,他曾说,“私德,公德,都包括在内;主要是对集体负责,对国家、对人民负责。或许这个原则对旁的学科的青年也能适用。”本书不仅音乐学子会爱不释手,对学艺术和其他学科的青年同样会有深刻的启迪。

值此先父逝世四十周年之际,编撰这本集子,让傅雷精神继续照耀于二十一世纪,并寄托我们的无限崇敬与怀念

             傅敏

             二○○六年六月二十七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1:0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