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是唤醒人性的著作,可以开启人们的智慧!能深入到一个人心灵的最深处,能培养一个人优雅的性情和敦厚的性格!孔子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长河中的圣人!本书收录了他的精华上品一百句,以图文并茂、生动风趣、通俗易懂的形式,让孩子与经典同行,与圣人为伍。读经诵典,受益匪浅!
孔子,春秋末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他的弟子达三千人,其中“受业身通者”七十二人。经他整理的《诗》、《书》、《礼》、《易》,由他删修的《春秋》,被后世尊为“五经”。他的生平言行散见于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著述。现存《论语》二十篇,记述孔门师徒问答实况,是研究早期儒家思想的珍贵史料。本书精选了孔子一百个名言警句,将精湛深奥的哲理融入生动有趣的漫画与解说中,让青少年朋友们有所启迪,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优秀的品格素质。
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了而又能时常重温和实践,不也是很快乐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相聚谈心,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不怨恨,不就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吗?”
学习是一种快乐。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知识和智慧。人因为有了知识和智慧才能创造出为自己享用的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学习任何知识只有不断地重温和实践才能熟练、准确、透彻地把握,并由温故而知新,享有更多的知识和智慧。这一切,当然令人快乐。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促膝谈心,固然也很快乐,但也不能为别人的不理解而怨天尤人,这才称得上是一位既有知识又有修养的正人君子。
子日:“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肃认真地做好一切事情,而且要信实无欺,节约开支,爱惜臣民,役使百姓不误农时。”
孔子的这段话是对执政者而言的。也可以说是他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提出的治国方略。他认为,作为一个执政者办理有关国计民生的一切事宜都必须做到:一,尽职尽责,恪守信用;二,节约用度,爱惜臣民;三,役使百姓要利用农闲,使百姓耕种收获不误农时。这是孔子社会思想的集中表现,也是孔子“仁爱”学说在治国安邦方面的生动体现。道:或作“导”,当治理讲。千乘之国:拥有一千辆战车的诸侯国。乘(sheng):四匹马拉的兵车,每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25人,共计100人。敬事:对待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P2-4
孔子(前551~前479),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因遭家难,迁居鲁国。父亲叔梁纥在孔子三岁时去世,母亲便带他回到娘家山东曲阜阙里。在这里,孔子在母亲的抚育下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
因为家贫,孔子从十六七岁起就开始独立谋生,做过诸如放牛牧羊、当吹鼓手等这类“卑贱”的事。二十岁以后,作过“乘田”(管理牛羊)、“委吏”(管理仓库)。谋生之余,刻苦自学,很快学会了为当时上层社会所必须的礼、乐、射、御、书、数等所谓“六艺”。孔子并未就此止步,而是广泛拜师,博采众长,先后师从郯子、师襄、老聃等,并不远千里到雒邑学习古典文献。从此,学问大进,成为当时少数通诗书、明礼仪,对人生、政治具有独自见解的知名学者。
孔子从中年以后开始授徒讲学,直到五十一岁离开学校步入政坛,由中都宰(首都市长)擢任司寇(司法部长),代理相事,参与国政。从政期间,深谋远虑,政绩突出。但因政见不合,愤而去鲁,历游卫、齐、曹、宋、郑、陈、蔡、楚等国,最后又回到卫国。在长达十四年的漫游中,牺牺惶惶,席不暇暖,或被拘禁,或遭追杀,或受阻击,有时数日难得一餐,但他始终无怨无悔,从容镇定,给随从弟子以极大的鼓舞。
晚年回归故里,鲁国统治者尊他为“国老”,但他对政治已失去兴趣,而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培养人才和整理古籍这两项事业上。他的弟子达三千人,其中“受业身通者”七十二人。经他整理的《诗》、《书》、《礼》、《易》,由他删修的《春秋》,被后世尊为“五经”。他的生平言行散见于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著述。现存《论语》二十篇,记述孔门师徒问答实况,是研究早期儒家思想的珍贵史料。
孔子的精神和人格及其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数千年思想文化的发展。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化乃至中国人的人格心理无不深深地打着孔子思想的烙印,以至孔子思想被视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孔子思想也影响到邻国和欧美,在世界文化的整体格局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时至今日,孔子思想对世界——特别是“亚洲文化圈”各国的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依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