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敌报国的英雄情结和政治失意的牢骚,是辛弃疾大半生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内容,也因而形成了辛词与一般文人词相区别的豪雄特色。辛弃疾词现存六百二十多首,都是归宋之后所作。北宋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辛弃疾则用自己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词风。辛词大多意象阔大,气魄恢宏,充满阳刚之美;感情浓烈,或慷慨悲凉,或低沉落寞,或热情激昂,其力量皆不可抵挡,震撼人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辛弃疾/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 |
分类 | |
作者 | 刘中昧 |
出版社 | 五洲传播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杀敌报国的英雄情结和政治失意的牢骚,是辛弃疾大半生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内容,也因而形成了辛词与一般文人词相区别的豪雄特色。辛弃疾词现存六百二十多首,都是归宋之后所作。北宋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辛弃疾则用自己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词风。辛词大多意象阔大,气魄恢宏,充满阳刚之美;感情浓烈,或慷慨悲凉,或低沉落寞,或热情激昂,其力量皆不可抵挡,震撼人心。 内容推荐 中国古典诗词注重抒情、写景,善于表现友情、亲情、爱情、乡情,以及其他各种复杂细微的个人情感。这形成中国诗歌又一个强大的传统。在儒家思想影响下,中国诗歌几乎从一开始就具有“发乎情,止乎礼仪”的特点,情感的表达比较无制、内敛、含蓄,有别于西方的诗歌风格。与此同时,中国诗人们又强调“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善于通过各种艺术手法传达言外之意,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想象空间。古代诗词中的优秀之作往往写得深情婉转,富于形象性和音乐性,诵读这些诗词,可以受到多层次的艺术感染和美的熏陶。古典诗词还善于表现自然之美及人与自然的融合,古人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书系中的每首作品,都配以当代画家根据诗词意境绘制的中国画。通过欣赏这些诗、画,可以更深刻地领悟到中国古代艺术作品中的诗情画意,品味其艺术之美。 除了“诗情画意”的特色外,本书系以各位诗人、词人单独成册,以更清楚地展示其不同的个性和艺术风格;各分册包括诗人小传与作品赏析两部分。对每篇作品的赏析,又分为题解、句解、评解三个章节:题解交待创作背景;句解用现代语文对诗词进行逐句意译,对某些难懂的字词作注释:评解部分则提要钩玄,对作品特色进行点评。我们的本意,首先是帮助读者减少阅读中的文字障碍,继而是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写作技巧。 中国古代经典诗篇把汉语升华到至美至纯的境界,足以使每个中国人感到自豪。这些作品是联接所有炎黄子孙思想、情感的文化纽带,无论身在国内,还是身在海外,优秀的诗歌对读者的感召力都是相通的。一个喜爱祖国传统文化的人,可能会不断地接触和学习祖先的这些遗产。久而久之,这些优秀文化中的一部会积淀下来,构成每个人头脑中一道美丽的艺术长廊,不断给人以教益、激励和艺术享受。我们期望,本书系所介绍的诗词名篇能够成为这道艺术长廊的组成部分。 本书系所介绍的八位诗人,都各有很多传世名篇,限于篇幅,书中每人只选取了二三十首代表作品。 目录 辛弃疾简介 念奴桥(我来吊古)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满江红(过眼溪山)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丑奴儿近(千峰云起) 清平乐(绕床饥鼠) 清平乐(茅檐低小) 清平乐(连云松竹) 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 贺新郎(老大那堪说)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水龙吟(举头西北浮云) 沁园春(叠嶂西驰) 水调歌头(我志在廖阔) 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南乡子(何处望神州) 永遇乐(千古江山) 试读章节 念奴娇 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 虎踞龙蟠何处是? 只有兴亡满目。 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 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 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 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 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题解 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辛弃疾从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投归南宋朝廷已经七个年头了。尽管他有文韬武略,尽管他有敌后作战的经验,尽管他一直向朝廷请缨,但他也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建康府通判。 一日,他登上建康城西的赏心亭,写下这首词,送给时任建康留守兼沿江水军制置使的史正志。史正志,字致道,此人在政治上实际是一个投机分子,早在孝宗即位之初就与主和派暗中往来。而辛弃疾写这首词时,他尚未暴露其真实面目,还是一幅主战派架势。留守,官名,古时国君迁都或巡幸,以重臣代守其土(或行宫)称留守。宋室南渡初,高宗曾一度驻跸建康,后迁都临安,故有行宫留守之职。 句解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 建康即今南京,三国的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皆都于此,人称六朝故都,有许多历史古迹,所以词人开门见山“我来吊古”。他登上高高的赏心亭,万千愁绪顿时涌上心头。 写这首词时,整个南宋社会正处于北伐失败后的低迷、压抑气氛中。辛弃疾登楼怀古,一想到前朝旧事,胸中就不自主地涌出“闲愁千斛”。一斛等于十斗,“千斛”愁该有多重!他却轻松地将之称作“闲愁”。不愿提,不想提,无尽的愁苦已经让他只能苦笑置之!但是,眼前的所见所闻又让他不能不想。 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 三国时意图统一天下的诸葛亮曾说过,南京背有钟山,前有长江,“钟山龙蟠,石城(南京又称石头城)虎踞”,地势险要,可做“帝王之都”。如今呢?只剩下几个曾偏安于此、不思进取的小王朝兴亡的历史陈迹。 柳外斜阳,水边归乌,陇上吹乔木 高楼之上,词人放眼四望,只见微弱的夕阳照在迷茫的柳枝上;水边的鸟儿慌乱地到处飞窜,寻找安身之地;田野里高大的树木被风吹打着,枯黄的叶片纷纷坠落。“乔木”,高大的树木。 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远处江面上,一片白帆孤独地向西边飘去。突然,一声竹笛响起,悠扬、哀怨,如泣如诉。“霜竹”,代指笛子。 一切景语皆隋语。夕阳、衰柳、荒野、悲风、孤帆、哀笛,这些景象,不正是风雨飘摇、江河日下的南宋王朝的象征吗?满怀愁苦的辛弃疾,看着眼前这幅惨淡的夕阳西下图,想到了国家的前途命运,想到了自己的理想抱负。 辛弃疾生长在被金人侵占的大宋北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人民的苦难使他从小就立下了驱除金人、收复中原的壮志。二十二岁时,他就组织了一支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后来又成功率领一万士兵投归南宋,不可不谓英雄。南归后,他原以为从此可以大展宏图,实现祖国统一理想,却遭到朝廷主和派的打击、排挤。朝廷给了他一系列的低级官职,却从不理会他的复国主张。 一腔忠愤,无处发泄,他只能慷慨悲歌,将“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词”。“虎踞龙蟠何处是”的疑问,正是辛弃疾对当权的主和派的严厉质问:这个虎踞龙蟠之地,完全可以作为大宋复兴的基地,可你们却从不曾好好地经营它。如今朝廷躲在江南已经四十多年了,得过且过,国事日非,这不是在重蹈六朝灭亡的覆辙吗? 词人的无尽忧愁,正是源于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源于壮志难酬的苦闷。此情此景,令他想起了东晋时抗御强敌、打败侵略者的丞相谢安。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 谢安,字安石,东晋孝武帝时任宰相。谢安文采风流,才智过人,指挥东晋抵御前秦入侵,立下了赫赫功劳。唐代诗人李白就曾歌咏道:“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今日之南宋,也正是亟须“静胡沙”之时,多么需要像谢安这样的人才啊!可历史上的谢安境遇又如何呢?晚年的谢安功高震主,受孝武帝猜忌,处境可危。他想回到未仕前隐居的东山,也一直未能如愿。一次,孝武帝召开宴会,音乐家桓伊弹筝作歌,歌日:“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谢安闻歌触动心事,不觉潸然泪下。 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 淝水之战中,谢安指挥弟弟谢石和侄子谢玄,以八万大军击败前秦苻坚率领的九十万军队。当前线的捷报传到相府时,谢安正在与客人下棋,只说了声:知道了。客人很奇怪,谢安淡淡地说:“小儿辈遂已破敌。”这个典故本是说谢安沉着、闲雅,辛弃疾却改变了原意,强调谢安不问世事,惟以下棋消磨时光。 词人记起谢安的这些故事,是在为谢安悲伤,更是在为自己悲伤。自己如今的处境不正是如此吗?曾经英勇杀敌,战功无数,而今沉于下僚,碌碌无为,郁郁不得志。可是,又能如何呢? 到底如何面对复国无门的愁苦?辛弃疾引为同道的谢安也不能给迷茫中的他一点指引。 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 相传,唐朝时有渔夫在赏心亭下的秦淮河捡到一面古铜镜,照之尽见人肺腑,渔夫大恐,铜镜失手掉入水中,再也捞不出来。如今的辛弃疾,也正身处赏心亭上,本是想游览散心,理清自己的愁绪,却不曾想越理越乱,无法解愁。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于是词人喊道:天快黑了,乌云密布,谁来劝我喝一杯啊?“杯中绿”,指酒。 他明知酒能解愁,却无法主动端起酒杯。因为他的愁太多,他的怨太深,他无法不清醒着,努力找到方向。他怎能喝下酒?“谁劝杯中绿”,深刻地表现了他无奈、哀伤、苦闷的心情。 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谁来与词人一道买醉浇愁?没有。他看到的是狂风怒吼,波浪滔天,直有摧房倾屋之势。 结尾两句,以江头风浪摧毁房屋暗喻国势之危急。辛弃疾的一片忧国之情,至此更为炽烈。 评解 金陵为“六代豪华”之地,历来登临者多有咏叹,但不少仅流于发思古之幽情。此词不然,它借古讽今,深含国忧。 全词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衔接紧密,笔法多样。设问、比喻、典故的灵活运用,将词人的悲愤之情表露无遗。虽系辛弃疾早期作品,但已初具其沉郁悲壮的基本风格。 P15-19 序言 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早在三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创作出了以“诗三百”为代表的优秀诗篇;此后每个历史年代,诗歌创作都结出丰硕的成果,其中不少名篇名句,脍炙人口,传诵至今。这套“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书系,选取了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诗人、词人的优秀作品,并加以详尽通俗的译注、评解,试图由此将古代中国人创造的最可珍贵的文化瑰宝介绍给当代海内外读者。 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艺术手法上,都对中国后世诗坛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诗歌至唐代达到高峰,呈现出后人所称誉的“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而从李白、杜甫等诗人身上,从他们留下的诗歌中,不难看出“风…‘骚”以来优秀传统的回响。他们都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关注国家、社会、民众等问题;而这种主题,往往是诗人通过自己的人生境遇和心灵历程去感悟,通过描绘自然界山川万物、人问世事民情来体现的。在唐诗的辉煌之后发展起来的宋代诗歌,成就也相当高,但最能表现此年代文学特殊成就的是词。宋代优秀的词家把这种长短句诗体运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那或慷慨激昂、或委婉凄清的词作,今天读来仍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以说,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神采的篇章。本书系首先介绍的八位诗人,唐代的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商隐,宋代的苏轼、李清照、辛弃疾,是中国诗歌史上耀眼的星座。 中国古典诗词注重抒情、写景,善于表现友情、亲情、爱情、乡情,以及其他各种复杂细微的个人情感。这形成中国诗歌又一个强大的传统。在儒家思想影响下,中国诗歌几乎从一开始就具有“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特点,情感的表达比较克制、内敛、含蓄,有别于西方的诗歌风格。与此同时,中国诗人们又强调“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善于通过各种艺术手法传达言外之意,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想象空间。古代诗词中的优秀之作往往写得深情婉转,富于形象性和音乐性,诵读这些诗词,可以受到多层次的艺术感染和美的熏陶。古典诗词还善于表现自然之美及人与自然的融合,古人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书系中的每首作品,都配以当代画家根据诗词意境绘制的中国画。通过欣赏这些诗、画,可以更深刻地领悟到中国古代艺术作品中的诗情画意,品味其艺术之美。 除了“诗情画意”的特色外,本书系以各位诗人、词人单独成册,以更清楚地展示其不同的个性和艺术风格;各分册包括诗人小传与作品赏析两部分。对每篇作品的赏析,又分为题解、句解、评解三个章节:题解交代创作背景;句解用现代语文对诗词进行逐句意译,对某些难懂的字词作注释;评解部分则提要钩玄,对作品特色进行点评。我们的本意,首先是帮助读者减少阅读中的文字障碍,继而是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写作技巧。 中国古代经典诗篇把汉语升华到至美至纯的境界,足以使每个中国人感到自豪。这些作品是联接所有炎黄子孙思想、情感的文化纽带,无论身在国内,还是身在海外,优秀的诗歌对读者的感召力都是相通的。一个喜爱祖国传统文化的人,可能会不断地接触和学习祖先的这些遗产。久而久之,这些优秀文化中的一部分会积淀下来,构成每个人头脑中一道美丽的艺术长廊,不断给人以教益、激励和艺术享受。我们期望,本书系所介绍的诗词名篇能够成为这道艺术长廊的组成部分。 本书系所介绍的八位诗人,都各有很多传世名篇,限于篇幅,书中每人只选取了二三十首代表作品。限于编辑水平,书中会有种种不尽人意之处,敬请读者朋友提出宝贵意见。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