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丛飞震撼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蒋巍//徐华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个无固定收入的青年歌手,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十年间却资助了178个贫困学生!繁重的操劳,突袭的癌症!深圳为之震撼,国人为之泪下,吴小莉、王志、朱军等著名主持人无不为之动容……

本书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丛飞10年如一日资助贫困山区失学儿童的感人事迹,为宣传和弘扬丛飞精神提供了一份生动感人的文学文本。他是中国新时代的楷模,丛飞精神体现了深圳包容、奉献和感恩的城市品质。

内容推荐

被推选为“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的丛飞是一个没有固定收入的深圳歌手,178个贫困孩子的“代理爸爸”,10年内曾参加400多场义演,捐赠钱物约300万元。他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帮助困难的人倾其所有,以致身患晚期胃癌时一度无钱自救。

本书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丛飞10年如一日资助贫困山区失学儿童的感人事迹,为宣传和弘扬丛飞精神提供了一份生动感人的文学文本。他是中国新时代的楷模,丛飞精神体现了深圳包容、奉献和感恩的城市品质。

目录

导语 我们的目睹

楔子 歌手与乞丐

1.深度撞击:“有点伤心,但不后悔”

2.铿锵作响的记忆

3.灵魂的拷问

4.换一种活法儿

5.震惊深圳的突变

6.美丽的姑娘,你在哪里?

7.高高举起两个V

8.那些孤独而忧伤的目光

9.让泪水作证——丛飞的178个孩子

10.爱情从天而降

11.“我是你过河的桥”

12.热泪滚滚的中国

并非尾声 “我有一个最伟大的爸爸”

后 记

试读章节

楔子 歌手与乞丐

1

那双手很脏很黑。那双手很僵硬。那双手疤痕累累。那双手的指关节肿大而且指甲残缺。那双手是手又是脚。此刻那双手不断拍击着水泥地面,地面便腾起一缕缕尘灰。

黑漆漆的夜空。黑漆漆的脸。黑漆漆的手。黑漆漆的生命。一个下肢瘫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乞丐,一个用手走路的人,面前摆放着一只黑漆漆的残破瓷碟。夜色中,我们几乎看不清他的模样。其实用不着看清。乞丐自古以来是属于墙根和角落的。乞丐是文明社会中绎常被遗忘和忽略的最彻底的草根族,即使路过的我们扔下一点零钱几枚硬币,也是为了忽略和遗忘。

给点钱吧,给点钱吧……

为引起过往行人的注意,乞丐瘫坐在冰冷的水泥地面上,双手响亮地拍击着地面,鸡啄米似的不断鞠躬叩首,向每位拾阶而上、进入文化宫的观众哀声乞讨。初春的晚风凉嗖嗖的,猛烈地从门廊掠过,他的声音在风中颤抖。给点钱吧,给点钱吧……

街上,欢声笑语潮水般涌来。红男绿女、老人孩子正从四面八方朝文化宫汇聚。绝大多数人视若无睹地经过那个乞丐的身边,说说笑笑进入灯火辉煌的大厅,把夜色留在外面。偶尔,有人朝那只黑漆漆的碟子扔下一枚硬币或几角零钱。风中,飘落的纸币会翻滚开去,那只黑漆漆的手就迅速地把纸币捉住,放回碟子,再用几枚硬币压住。

文化宫的高音广播响彻夜空:“女士们,先生们,为帮助失学儿童,推动希望工程,我们特别邀请了十几位全国著名歌星、笑星来我县进行义演。请大家踊跃购票,请大家踊跃购票……”今夜,湖南省汉寿县文化宫一改往日的寂寥落寞,门前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成了县城人关注的中心。

给点钱吧,给点钱吧……

在绚丽多彩、闪烁不停的霓虹灯下,在震耳欲聋的广播声中,在随着人潮车潮滚滚涌来的欢声笑语中,乞丐那凄楚而细弱的乞讨声几乎被淹没了。

车流中,一辆银灰色中巴急驶而来,停靠在文化宫门前。

P6-7

序言

导语 我们的目睹

1

无声的战争,寂静的扫荡,沉默的厮杀……你翻读本书的此刻,烈焰怒潮正在丛飞的体内涌动。

刚刚36岁,还是云卷云舒的美好年华。突然,他的生命之树遭遇了呼啸而来的暴风雨,一夜之间,枝叶飘零,落红遍地。曾经那样雄健、潇洒、热烈的丛飞不见了。我们看到的他,一身绿白条相间的病号服,消瘦,苍白,嗓音低沉嘶哑,并且剃光了头发,谈到自己的病,眼瞳深处会漫出深深的忧伤。但更多的时候,他的笑容犹在,铁骨犹在,激情犹在,眼睛不时闪耀出孩童般活泼、顽皮的光芒。他的生命依然铮铮作响。他正在同晚期癌症作最顽强的斗争,正在让医生拿刀子在他的身体上割来割去并插上各种管子,正在忍受化疗、放疗和热疗的三重煎熬。

丛飞患的是恶性程度最高的癌。为了抢救和挽留丛飞的生命,深圳市人民医院的专家们几乎搜尽了国际上治疗癌症所有最先进的药物和办法,然后一波接一波,轮番向丛飞体内猛烈攻击。

放疗,就是用可怕的放射线穿透肌肤向癌瘤发起攻击,同时也会滥杀大量无辜的好细胞。热疗,就是把他放在高压仓里,由上下两极对他施放灼热的高温,每次一小时,让他身体内部的温度彻底达到摄氏42度,那大概接近人体内部器官所能接受的高温的极限了——据说癌细胞在摄氏41度左右就会失去活力或者被杀死。每次做完热疗,地上都湿亮着一大片汪洋的水,那是他流淌出来的汗。

化疗更为可怖。盛装化疗药品的袋子上赫然印着“危险物品”的字样,其实那东西就是毒药。输入人体之后,它们像冒着熊熊烈焰的多弹头导弹一样在血管里四处流窜,不停顿地、狂热地吞噬遇到的癌细胞,同时也会攻击那些正常的、生长较快的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等等。人会因此变得极度虚弱,只想瘫在床上一动不动,连抬眼皮或喝口水都觉得累,身上的毛发、甚至眼睫毛都会掉光,食欲荡然无存,味觉变得极弱,吃什么都味同嚼蜡并翻江倒海地呕吐不止。化疗每次5天,每天向体内输入各种药物长达8个小时以上,然后养息9天,再进行下一个疗程。也就是说,每个疗程是14天。截至2005年11月上旬,本书作者为修正文稿再次与丛飞晤面,医生已先后给丛飞做了8次化疗、8次放疗和5次热疗。而且,这样的煎熬还要继续。

化疗是穿越炼狱之火的死亡之旅。化疗中的病人会变得很沮丧、很阴郁、很暴躁,屡屡萌发轻生的念头。深圳市人民医院的院长特别嘱咐有关医护人员,要把丛飞病房里所有尖锐的器物都拿开。我们完全可以想见,经受着化疗、放疗、热疗j重折磨的丛飞该是怎样极端的痛、持续的痛、彻骨的痛、生不如死的痛。但想不到这期间的他依然很阳光,很轻松,有时还眉飞色舞地跟我们逗乐子,不时炫耀一下他的模仿秀或小魔术。

丛飞说,现在腹中一有便感他就感到恐惧,因为排便太痛苦了。他吃的都是毒性很大的药物,排泄的自然也是毒药,每次解手,肛门都像抹了一层辣椒,火辣辣地痛。

丛飞说,化疗“就像躺在炭火上睡觉”,“又像挂炉里的一只北京烤鸭”,药物的毒性在体内发作,那种剧痛是正常人无法体会的,这时候“恨不得谁给我一瓶毒药或者拿刀子把我捅死!”

丛飞说,你看我现在吃的药,3000多元一盒,副作用极大,正常人食用可能会导致关节疼痛、心脏骤停、猝死等,而这样的药我一天要吃8片。

听到这些,我们无言。我们的心很痛。我们经常眼含泪水。显然,丛飞的笑容和轻松是咬牙做出来的,在这层阳光面具的后面,丛飞正在以钢铁般的定力忍受着体内灼烤、撕裂和刀割般的剧痛。他的精神在笑,而他的肉体其实在无声地悲号。偶尔,只是偶尔,妻子丹丹不在身旁,他会微蹙眉头,痛苦地低声冒出一句,真难受,不如死了算了!  我们说,丛飞,你千万要挺住啊!你已经创造了~个奇迹,那就再创造一个奇迹吧!

这时候采访他有一点点残酷。但采访、交流、观察、思考,每天都在滚烫的泪水中继续……

我们看到那么多的震撼与感动。

2

2005年7月,第四次化疗后,经医生允许,我们和几位朋友请丛飞去深圳一家有名的大饭店吃饭。那是雨后,晴空湛蓝高阔,透明的阳光如透明的雨,走在街上就像沐浴在光的瀑布里。这是丛飞手术后第一次走上大街,第一次步人大饭店。完全是那种飞越死亡、重获新生的鲜活感觉,他兴奋地、好奇地、深情地看着蓝天、白云、绿树、楼群和匆匆来去的行人。进了富丽堂皇的大饭店,他更是东看西看,用手摸摸这个摸摸那个,像不谙世事、刚刚步人城市的孩子。

他在触摸生命,他在品味活着的感觉。活着真好!

大饭店一楼大厅正在举行盛大的婚礼,乐曲悠扬,笑语喧哗,彩纸纷飞。丛飞驻足默默看了很久,目光有些湿润。在单间吃饭,服务小姐听我们不断地说丛飞、叫丛飞,她定睛看了看,竟然飞跑出去拿了一张刊有丛飞照片的《深圳特区报》回来,特别对对号,然后惊喜地叫起来,你就是丛飞呀,你的事迹太感动人了!然后,一拨又一拨服务员小鸟般飞来,要求签名留念。有的女孩子见了他就哭。年轻的老板也特别赶过来献上一束红玫瑰,并坚决地表示,这顿饭免单。餐后,我们经过大厅,激动万分的老板挽着丛飞的手臂高声宣布,这位就是“爱心大使”丛飞!顿时,婚宴中断,全场数百人全体起立,以雷鸣般的掌声向丛飞表示敬意。身着白色礼服的新郎新娘款款走过来,向丛飞鞠躬敬酒,那么多人振臂高呼,丛飞,我们爱你!接着,全场不约而同共同唱起《好人一生平安》,充满深情的歌声响彻大厅……

3

第五次化疗后,2005年8月1日下午,丛飞邀请我们和几位朋友去看市委宣传部、市精神文明办举办的《丛飞事迹展览》。丛飞一点不矫情,一点不掩饰,他很骄傲、很高兴地对我们说,活着的人能看上自己的展览,这样的人不多呀!

我们从医院出发,大家分乘两辆出租车。我们这辆车的司机发现他旁边坐的是丛飞,激动得直抹眼泪,眼睛也不看路面了,亮晶晶地一个劲儿瞅丛飞,不停地说着他的感动和敬佩。下了车,他赶紧告诉另一位司机,两人坚决不肯收车费,说能拉丛飞是他们的光荣,然后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两人脱帽肃立,向丛飞深深鞠了一躬。丛飞上前与两个的哥紧紧拥抱。

我们的眼圈都红了……

4

许多年没在剧场看到如此激动人心的场面了。

2005年11月21日晚,中国煤矿文工团在广电部剧场演出了无场次话剧《好人丛飞》,民政部长李学举亲自陪同前来北京参加首届中华慈善大会的丛飞到现场观看。演出中,演员在台上热泪横流,观众在台下热泪横流,暴风雨般的掌声十余次响彻大厅。期间,丛飞看到自己艰难而悲壮的人生历程一幕幕在舞台上重现,激动得哽咽不已、泪流满面,不得不中途离席到休息厅平静自己的情绪。演出谢幕时,一袭黑色西服的丛飞上台与自己的扮演者、一袭白色西服的著名演员郭凯敏等演职人员合影,那些饰演贫困学生的少年演员无法抑制激动的情感,小鸟般簇拥着丛飞,一声声喊着“丛飞爸爸”,个个哭得不行。脸上泪水纵横的郭凯敏和小演员们一起高喊:“祝丛飞爸爸早日康复!”

面对近千名观众,丛飞激动地说:“说实话,我都不敢看这个戏,戏中的情节让我回忆起这么多年自己经历的许许多多事情,心情非常激动。可是,我的病不能让我激动,只好躲出去。”丛飞说,“我要继续做第九次化疗、第十次化疗,努力战胜病魔,争取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这时,近千名观众全体起立,长时间鼓掌,向台上的丛飞和演职人员表达深深的敬意,场中不时有人高喊:“丛飞,好样的!”“丛飞,我们爱你!”

演出大厅成了泪水的海洋。

后记

1、蒋巍:

采访丛飞的过程中,我经常被感动得泪流满面。

我说,丛飞,你怎么会把我变得这样脆弱?

我说,丛飞,从没见过你这样的,见着贫困孩子就到处撒钱,这不是天使吗?

坐在一旁的徐华开玩笑说,不,他是魔鬼。

我说,丛飞,我不知道你是天使还是魔鬼,反正你不是人!

丛飞灿烂地、孩子气地笑了。

从青年时代做记者,后来当作家,许多年来采访、结识了难以计数的各路精英和命运多有坎坷的各类人物,但没有一个像丛飞这样,让我的眼泪崩溃似的奔流。泪水在采访中流,自然也就在写作中流。我不知道本书是否能够丰富而完整地展示出丛飞那伟大高洁的灵魂和精神世界,但我和徐华努力做了,而且做得很投入很真诚。

本书的写作,缘起于2005年7月中国作家协会的一次书记处会议。我因工作需要列席。会上,主持作协工作的金炳华先生谈到央视新近播出的丛飞访谈,不禁情动于怀,说他好几次被感动得泪下。书记处的其他衮衮诸公也都感触良多,议论纷生。

应当给丛飞写篇东西,来表达我们文学界对丛飞的敬意,同时也是向全社会彰扬丛飞精神,金炳华先生说。

我说,我去吧。

到达深圳之后,我才感觉有些为难。病中的丛飞身体孱弱,嗓音嘶哑,说话吃力,长时间的采访无异于折磨他一样,我不忍心。幸尔,在丛飞的病室外遇到徐华女士。聊起来,才知道她是我的哈尔滨老乡且又是当年的新闻界同仁。作为第一个发现并报道丛飞的记者,徐华对丛飞的经历和故事了如指掌。她告诉我,她本打算为丛飞写本书的,而且已经积累了大量素材和资料。为节省丛飞的时间和体力,为集中两人的智慧和提高效率,我和徐华不期然同时萌生了合作的念头。

徐华拿来了她手头上的所有资料。又经过前后数十天的进一步采访,在与徐华商妥写作提纲后,我带上笔记本电脑到了中国作协北戴河创作之家。秋天的海滨是寂静的。历经近一个月紧张而又激动的劳作,有了初稿。此后我把稿子带到深圳,请徐华修改,并请丛飞审定。其后又征求了几位专家的审读意见,作了进一步修订。终于,今天我和徐华可以把这本饱含热泪和激情的书送到读者面前了。

为此,我要向金炳华先生和中国作协书记处其他领导表示感谢,向服务热情周到的中国作协北戴河创作之家表示感谢,向审读本书初稿的傅溪鹏等几位专家表示感谢。此外,特别还要郑重感谢我的合作者徐华。是她首先发现并满怀深情地报道了丛飞的困境,是她把无钱治病的丛飞送进了医院,是她的一系列报道率先掀起了丛飞感动中国的热潮并使丛飞获得全社会的关爱与救助,是她在丛飞进行化疗、无法采访的最初几天,把我讲得一次次泪流满面,是她在本书写作过程中不仅提供了大量资料,还写出部分章节并提出许多好的建议。如果读者对本书有所嘉许,能在阅读本书时有所感动,那么徐华在报道丛飞和参与写作本书时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她的激情与智慧,无疑是我们共同完成本书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当然,我们所有的感动和激情,都来自于丛飞。正是他那博大无私的爱,以及他在病榻上一次次真诚的倾诉,让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本书的写作并同时完成了一次庄严的精神洗礼。

2005年10月于北京

2、徐华

2005年10月16日,时已深秋,深圳的夜晚依然保持着北方盛夏的温度。我坐在书房里,打开电脑准备完成与蒋巍先生的约定——为本书写一个后记,然后宣告这项为之忙碌了两个多月的工程完工。这时,电话响了,传来了丛飞兴奋但依然沙哑的声音:“今天是令我难忘的日子,我被评上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了,要去北京领奖。几乎就在得到通知的时候,丹丹在深圳人民医院生下一个6斤多重的女儿。多好啊,今天我双喜临门!”丛飞说,得知婴儿平安降生的那一刻,他喜极而泣:“半年前我被宣布患晚期胃癌的时候,丹丹刚刚怀孕4个月,我多么担心这个可怜的孩子无缘与父亲见面啊。”

我的眼里顿时涌上泪花,为丛飞,更为他和邢丹来之不易的小女儿。今年5月,得知自己身患晚期胃癌后,丛飞曾苦苦哀求邢丹去做人工流产,因为他不忍心看到自己离去后把抚养孩子的全部重担都放在邢丹肩上。然而,邢丹却一定要生下这个孩子。她哭着告诉他:“这是我们爱情的结晶,再难再苦我都会将孩子生下来!”

坚强的丹丹在病房里一边照顾丈夫,一边孕育着他们的爱情结晶。她的腹部一天天隆起,面庞却一天天消瘦。每当进行孕期检查时,她站在那些满面红光、白白胖胖的孕妇中间,显得是那样的瘦弱、那样的憔悴、那样的弱不禁风。然而,她以令人难以想象的坚强走了过来。丛飞令人敬佩,邢丹同样令人敬佩。

说好了写后记只谈丛飞报道和这本书的创作,可还是情不自禁地又谈起了丛飞。作为第一个发现、报道丛飞的新闻记者,我是幸运的。我非常感谢深圳特区报的领导和同事们,如果没有他们强有力的支撑和帮助,我可能无法坚持长达四个多月的几乎是夜以继日的报道,更无法写出近20万字有关丛飞的新闻稿件。忘不了第一篇报道《有点伤心,但不后悔》见报的当天,副总编辑侯军先生马上给我打来电话,对报道给予充分肯定,并鼓励我一定要搞好后续报道。时任深圳特区报编委、专刊副刊中心副主任的邓自强先生也多次与我仔细商讨报道计划。此后,深圳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黄扬略也多次过问丛飞报道,一再要求采编部门要舍得版面,将丛飞的感人事迹挖深挖透,让丛飞的精神在全社会得到弘扬。回首那些难忘的日日夜夜,可以说,没有深圳特区报领导与同仁的鼎力支持与帮助,丛飞的报道和他的感人事迹就不可能获得如此广泛的影响。

发现丛飞是幸运的,能在丛飞的病房里见到蒋巍先生,也是一种幸遇。十几年前,我们都在哈尔滨新闻界工作,那时我还是一个黄毛丫头,而蒋巍先生已是颇有名气的记者、作家。那时我曾读过蒋巍的一些报告文学作品,洋溢在字里行间的那种激情那种文采,令我对他充满敬意。完全没有想到,十几年后,我们会在深圳人民医院丛飞病房外面的走廊上相遇。面对丛飞,我们一起为他热泪滚滚,一起为他心潮澎湃,一起为他牵肠挂肚。就在那一刻,我们决定合作,共同完成本书的创作,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望,让病榻上的丛飞尽早看到这本写他的书。如果他能为之一展笑容,那就是我们莫大的欣慰了。

2005年10月于深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29 19:0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