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图片为主的表述方式勾画了1905—2005年上海电影百年以来的风雨历程,考察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中,上海电影的各种模式和电影企业的生存、发展状况,是迄今第一本上海电影百年史图书。
本书收录一千余幅电影剧照和其他相关图片,为形象了解中国电影提供了丰富的视觉资料。其中相当一部分为建国以来出版的电影图书所未见,有些图片是新近才寻觅到的,相信对电影史上一些问题的释疑有所帮助。本书可供中国电影研究者参考,也可供广大电影爱好者特别是影迷的浏览和收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上海电影百年图史(1905-2005)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作者 | 杨金福 |
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以图片为主的表述方式勾画了1905—2005年上海电影百年以来的风雨历程,考察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中,上海电影的各种模式和电影企业的生存、发展状况,是迄今第一本上海电影百年史图书。 本书收录一千余幅电影剧照和其他相关图片,为形象了解中国电影提供了丰富的视觉资料。其中相当一部分为建国以来出版的电影图书所未见,有些图片是新近才寻觅到的,相信对电影史上一些问题的释疑有所帮助。本书可供中国电影研究者参考,也可供广大电影爱好者特别是影迷的浏览和收藏。 内容推荐 中国电影虽然诞生在古老的帝王之都北京,但最终却选择了租界时代的大都市上海。在这块适合它生长的土地上,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发祥地。像所有的新生儿一样,也许它所有的第一次都是水到渠成的事,但仍然掩不住人们的欣喜:第一次电影放映,第一座电影院,第一家电影公司,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第一部动画片,第一本电影杂志…… 目录 序言 一、初创时期(1895—1921) (一)电影的传入与早期放映业 (二)制片业的初创 1.亚细亚影戏公司 2.幻仙影片公司 3.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及其影片 4.独立影片公司的出现及长故事片的试制 二、影片公司的不断涌现和激烈竞争(1922—1926) (一)明星影片公司的成立及其早期出品 (二)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及其早期出品 (三)天一影片公司及其早期出品 (四)长城画片公司及其早期出品 (五)神州影片公司及其早期出品 (六)民新影片公司及其早期出品 (七)其他影片公司及其出品 (八)发行放映业的发展 (九)早期的电影书报刊和理论探索 三、商业片的热潮和国片复兴运动(1927—1931) (一)古装片、武侠神怪片由盛到衰 (二)联华影业公司的崛起及其初期摄制的影片 (三)有声电影的试制 (四)繁荣的影院业 四、在探索中走向成熟(1931—1937) (一)新兴电影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二)默片的高峰和声片的逐步成熟 (三)30年代的电影批评、理论构建和报刊 五、抗战时期(1937—1945) (一)新的制片格局 (二)“孤岛”影业的生存与繁荣 1.新华影业公司出品的古装片及其他影片 2.艺华影业公司出品的古装片 3.国华影业公司及其出品的古装片 4.金星、民华影业公司及其出品的古装片 (三)日伪电影的建立和终结 (四)抗战时期影院业 六、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一)战后的复苏和发展 (二)新的影片公司兴起及其制片活动 1.昆仑影业公司及其出品 2.文华影业公司及其出品 3.中央电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制片活动 4.国泰、大同等影业公司的制片活动 (三)抗战胜利后的影院业 七、“十七年”时期(1949—1966) (一)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成立 (二)对私营电影公司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初创成果 (四)走向繁荣期 1.体制的变化和产业格局 2.国庆十周年献礼片 3.在与极左思潮抗争中艰难前行 八、“文革”时期(1966—1976) (一)否定新中国电影 (二)样板戏电影和其他政治电影 (三)电影的转机与重建 九、新时期到新世纪(1977—2005) (一)变革和多元化的新时期 1.生产恢复期 2.第二次辉煌 (二)转型和全面改革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3.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及其影片 商务印书馆创办于1897年,创办人为夏瑞芳、鲍咸恩等。1899年邀请张元济主持编译所,主业由印刷转为出版。馆址初在上海福州路山西路口,后在河南路福州路口。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大型私营出版机构,以出版教科书闻名。1918年,在夏瑞芳、高梦旦主持下商务印书馆成立“活动影戏部”,附设于该馆印刷所照相部。“商务”的决策人士认为电影不仅仅是一种游戏,还是教育的工具;既是一种辅助教育传播文化的事业,又是一种有组织的艺术,蕴含着新的商机。因此,影片的摄制方针必须和“商务”的出版宗旨相一致,“以裨益社会教育为目的”,范围仅“以教育时事风景类为限”。同时,他们又认为电影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因此,必须要当作具有先进科技水平的企业来办,要引进当时最先进的摄影器材和专业人才,建立管理制度。该部聘请留美学生叶向荣为摄影师,拍摄了一些短片。1920年,建制独立,改为活动影片部。聘请曾任基督教会报刊编辑的陈春生为主任,印刷所装订部工友、京戏和文明戏“票友”任彭年为其助手,照相部技工廖恩寿为摄影师。最初的几年,拍摄了一批纪录片、戏曲片和新闻短片。其中教育片有的与该馆出版的教科书相配套,有的则配合当时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有的新剧片中,在表现形式上作了一些初步的创新。如《清虚梦》中,运用了穿墙破壁等简单的特技镜头,并使其成为中国电影史上首次采用特技镜头的影片。值得一提的是由梅兰芳导演兼主演的《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两部戏曲片,它们不是机械式的纪录,而是用电影手段来表现传统戏曲,是戏曲纪录片向戏曲艺术片过渡的一次尝试。 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随着制片业务的发展,曾于1920年起逐步扩充技术设备,新建摄影棚,制定摄制组织机制和管理制度,并扩大经营范围,开辟影片发行放映、影片摄制器材租售、代摄影片等业务,初步形成了自制自销和多种经营体制,已开始成为有一定规模的专营的民族自资电影制片公司。由于经济效益并不理想,经商务印书馆董事会多次开会讨论,于1926年改组成独立经营的国光影片公司,但业务仍未见起色。在摄制了《上海花》、《不如归》等多部影片和主要创作人才流失的情况下,终因亏损严重而停业。 P11-12 序言 今年是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对这一盛事最好的纪念方式,当是对电影百年的回顾和反思。《上海电影百年图史》一书,就是这种心愿的表达。 中国电影虽然诞生在古老的帝王之都北京,但最终却选择了租界时代的上海。在这块适合它生长的土地上,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发祥地。像所有的新生儿一样,也许它所有的第一次都是水到渠成的事,但仍然掩不住人们的欣喜:第一次电影放映,第一座电影院,第一家电影公司,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第一部动画片,第一本电影杂志,等等。在远比今天恶劣的环境中,中国电影的先驱者顺应时代潮流,顺应艺术、经济和技术变革,边学边干,筚路蓝缕,艰难创业,确立了本土电影,并以中国人的智慧,用市场化的方式,在夹缝中求生存,始终维系了中国电影的命脉。不仅创造了古装片、武侠神怪片等商业电影的票房奇迹,而且拍摄出了《姊妹花》、《神女》、《渔光曲》、《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万家灯火》等一大批优秀影片。与此相辉映,一大批优秀导演和电影明星不断涌现。那时,真可谓群贤毕至、人才辈出、星汉璀璨。1949年以前,中国共生产了3 000多部电影,其中80%以上是上海出品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1949年以前的上海电影史基本上就是中国电影史。 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成为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上海电影挟其历史和地理优势,在很长时间内,仍有半壁江山之称,并出现了两次创作高潮。80年代末后,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随着中国电影格局的变化,虽然上海电影的整体影响力下降,但上海仍是中国电影重要的生产基地和最重要的电影消费市场,它的地位不可低估。 当然,毋庸讳言,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中国从来就不是一个电影强国,和世界电影列强相比,一直存在着时大时小的差距,在世界影坛上,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话语权。上海电影虽有“海派电影”之称,但尚未有真正的学派之实;百年上海电影,还未贡献出一项改变电影进程的科技成果;还未涌现出足以影响世界电影的大师,在电影前辈中,称得上先贤的也仅在少数;此外,近年为何上海电影人才匮乏,原创力不足,真正的原因也还众说纷纭。总而言之,百年庆典,我有的只是对中国电影在夹缝中生存下来的庆幸,对电影前辈们职业精神和创造力的敬意;对上海电影重现辉煌的期盼。 重读上海电影史,还发现,今天中国电影的困境其实根本不是什么新鲜事,几乎所有的难题,中国电影的历史上都曾经出现过。而无论何时、何种情况,什么时候电影海纳百川,贴近市场、贴近广大市民的真实生活境况和观赏趣味,追求中国电影的本土特色,电影市场就繁荣;什么时候电影准入门槛降低,各种公司风起云涌,电影事业就兴旺、电影人才就脱颖而出;什么时候人才汇聚、名家竞秀,电影就佳作迭出。这或是上海电影的命脉?我想,趁百年庆典,与其匆忙突围,不妨触摸一下先驱者们创业的足迹,倾听些前辈们的声音,或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需要说明,本书既是以图像为主的方式展示过去一百年间的上海电影史,也是一本带有研究视点的资料性图书。对我来说,是一种尝试。由于没有先例,以何种体例为好,心中也无底,所以只好老老实实按时间顺序,按电影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发展过程进行叙述,并用相关链接的方法,将这种发展放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中,意图用一种综合研究的方法,来寻找一条相关联的途径,效果怎样,有待检验。可以肯定,还有许多应该载入史册的事件、人物、作品被遗漏了,受篇幅限制是一个原因,主要还是我对电影史特别是企业发展的许多细节并非了如指掌,这是要敬请读者和当事人谅解的。新时期以后的电影,本书篇幅不多,一方面是因为大家对这些电影比较熟悉,另一方面是我认为对有些现象的评估还有待历史的过滤。让我稍稍宽慰的是,本书刊登的图片有相当一部分为建国后出版的电影图书所未见,有些图片是新近才寻觅到的,相信对电影史上的一些问题的释疑有所帮助。 本书在编纂过程中,得到了文汇出版社总编萧关鸿、副总编桂国强和责任编辑陈今夫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没有他们的热情鼓励和督促,以我慢条斯理的作风,是不可能按期完成的。本书在叙述中,借鉴和采用了近年来诸多电影史家的相关学术成果,在此表示感谢,并在参考书目中列出。 编完本书,中国电影百年庆典活动还在热烈而隆重地举行。明年,中国电影又将开始新的历程。上海电影也应该有一个令人鼓舞的新开端吧? 2005年11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