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十八世纪礼学考证的思想活力(礼教论争与礼秩重省)/思想史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张寿安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以礼代理”议题的进一层发展。主要探究:18世纪的礼学家如何反思经验界的秩序,尤其是“三纲纲纪”下的伦理秩序?本书讨论18世纪的礼学思想,一方面关注清儒礼学思想与宋明天理观念下礼思想之间的差异,一方面更注目18世纪知识界对宗法秩序和宗法理念所提出的质疑。这段被视为中国近代史早期的学术,在研究意义上担负着传统与近代的双向解说。

内容推荐

清代礼学复兴,对儒学思想而言,不只是理学转型,更是礼学转型。礼学成为十八世纪以降儒学思想的主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揭示了儒学思想的另一种型态:经验界的秩序。这种直指经验世界之秩序安排的思想,因其兼具理念与形式,故在展开时,与理学产生必然之歧异。礼与理对话,成为儒学思想的另类交锋。此一儒学型态的开拓,不仅能解答学界极为关切的“礼教议题”,更能呈现礼经(经典诠释)、礼制(历代律令)和礼俗(各地风俗)三度空间在历史时间脉络里交互影响的复杂互动,从而为儒学思想史展开人伦日用经验面向的另一章。

目录

北大版序言

自序

绪论

第一章 明清礼学转型与清代礼学之特色

第一节 明清礼学转型

第二节 从私家仪注的“家礼学”到以经典为法式的“仪礼学”

第三节 仪礼学的兴起与特色

第四节 清儒礼学的两种性格:考礼、议礼

小结

第二章 “亲亲尊尊”二系并列的情理结构

第一节 “亲尊并列”的情理结构

第二节 亲尊冲突与宋明君权独尊

第三节 清儒的“尊尊”与“尊君”之辩

第四节 亲尊持衡与失衡之后

小结

第三章 “为人后”:清儒论“君统”之独立

第一节 “继嗣”观念下的明代大礼议

第二节 毛奇龄论“传位法”

第三节 乾嘉学者论“为人后”的特殊身份与意义

第四节 晚清学者论“统嗣二分”与“君臣伦非父子伦”

第五节 光绪宣统入继与“君统独立”之争

小结

第四章 “嫂叔无服?嫂叔有服?”

——“男女有别”观念的松动

第一节 文献资料与历代律令

第二节 万斯同与“有服”“无服”争议之起

第三节 从考证古制到辨析礼意

第四节 达情遂欲与服制改革

小结

第五章 “成妇?成妻?”:清儒论婚姻之成立

第一节 婚礼议题之起

第二节 毛奇龄论“成妇重于成妻”

第三节 乾嘉学者论“成妻重于成妇”

第四节 “贞”观念与成妻意重之结合

小结

结论

征引书目

试读章节

晚明以降,移风易俗成为儒者的新使命。①与此相关最切的四礼学,亦应势而起,成为明清学术之一大特色。但有趣的是在移风易俗使命下出现的礼学研究,却在明代与清代呈现出两种迥异的学术走向。原因何在,令人思忖。

礼学在清初兴起,大盛于乾嘉。两部《皇清经解》中,三礼著作占了三分之一,远居他经之上。较诸宋明以四书为主之著作,真有天壤之别。故经学史每称清代是经学的复兴时代,以三礼为尤盛;反讥明代是经学的衰颓时代,以三礼为尤甚。②礼学兴起的原因之一,当然是移风易俗,明清皆然。但为何经学史会有如此褒贬悬殊之断语?意旨为何?值得深究。

晚近学者伊沛霞及小岛毅分别从改良礼俗及《周礼》的观点出发,指出明代礼学并非不盛。据伊沛霞统计明清家礼类的著作达66种之多(晚近学者更指出总数应有88种),并从家礼著作之体例观察得出朱熹有进行由下而上之社会改革的企图。①小岛毅亦据《四库全书》统计出明代的礼学著作有77种之多,并称明代礼学的特色是注重实践,名之为“执礼精神”,与清代之专重考证迥异。②二位学者都反对经学史对明代礼学之贬抑。而晚近之学术界遂亦以此对举,分别定位明、清礼学,一为实践、一为考证。

事实上,这是两种不同的学术角度,探讨着不同性质的知识,也解决不同性质的疑难,各有其学术意义与知识目的。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观察,伊沛霞的论述关怀着大小传统之对话,极有意义;但从学术思想史的角度观察,则未切中思想要理。首先,“礼者,履也。”自汉至清治礼学者莫不重视实践,所异者在实践之内涵耳,故礼之内涵的探讨应是礼学思想研究者责无旁贷之要职。其次,明代礼学撰述虽多,但多属“家礼类”著作,反观清儒的礼学著述则以“经礼类”为大宗。二类礼书,不仅形式各异,意义尤殊,不但不可混同比附,其礼意上的差异,更是落差之大令人惊愕。又再次,清儒的礼学研究多属考证,确是事实,但考证只是治礼之形式,考证背后所企图呈现的思想,才是清代礼学的特色。学界每苦考证训诂之艰辛,又畏礼经文义之古奥,多避而不谈,遂使清儒考证之思想意义未获彰显。

其实,明清间此一从家礼转向经礼的礼学变化,是近世学术转向之一大特色,堪称之为“明清礼学转型”。其中不仅包含治学方法的转变、学术材料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因研究礼学而开启了另一个儒学思想的场域。本章即针对此一转型探讨为何同样在移风易俗的大前提下清代礼学会走上和明代礼学迥异的路子?

P19-20

序言

本书是“以礼代理”议题的进一层发展。主要探究:18世纪的礼学家如何反思经验界的秩序,尤其是“三纲纲纪”下的伦理秩序?包括:君臣/父子,妾母/妾子,夫妻/舅姑与妇,兄弟/兄弟妻。传统儒家的秩序观是建立在宗法、封建的双重文化理念下,此一根基于亲亲、尊尊的双系理想,在实践上极易产生相互制约的困局,因此如何持衡就成为经、权的大议题。本书采用的方法是通过制度、实例和历代经解来观察理念转移、价值改变,甚至可能是价值扭曲、理念刊落。贯彻全书的主线则扣紧两个思想议题:礼与理如何对话?情与理如何重构?最终关怀的还是近代早期个体——相对于家族与君权而言——如何争取独立空间与独立价值。晚清民初的反礼教运动实源自18世纪以降的礼学考证与礼秩重省。我深信情与私是很重要的原动力。值得继续开发。

清代学术思想史的研究,百年来人才辈出,各有所见。我的研究也是在前贤的启示下再做转进。近年来清代学术思想的研究逐渐复苏,晚近学界又倡导复兴经学,再结合近年成果丰硕的筒帛研究,儒学的原初思想资源逐渐丰富,相信不久将会有突破性的诠释出现。本书所论只是清学议题之一,还请专家学者不吝指正。

本书在繁体字版出版的三年间,我收到四份书评。北京清华大学彭林教授(《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22期,台北,2003年3月),台湾“中研院”王尔敏教授(《二十一世纪》第84期,香港,2004年8月),中国社科院姜广辉教授(《汉学研究》第46号,台北,2005年6月),和最近一份寄自香港的书评。他们都给我许多肯定,也提出许多修正。特别是王尔敏教授在书评完稿后寄来一份校勘,纠正多处错误。王教授年事已高又一目失明,望着他从加拿大寄来亲笔书写的斗大字迹,我很是感动!立即汇整其他师友的指正印制成“校勘表”,寄奉各赠书单位。日本北海道大学水上雅晴教授,精研清代学术,阅读本书后认为第二章特别重要,着手翻译,译稿已发表在《中国哲学》第33号(日本,北海道中国哲学会,2005年3月);同时指出几处重要错误。我都在这次的简体字版中一一改正。这些师友不吝赐正,诚恳切磋,令人感铭。谨致最深谢意!

本书能出简体字版,得感谢贺照田先生的介绍,和北京大学出版社张凤珠主任的大力协助。出版前,本所魏秀梅教授又全书校对一遍,情谊深重。一并致谢。

张寿安南港

2005年10月18日初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15: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