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之所以能更多地留住历史,全在于它不可替代和不可篡改的独立话语性。将图片置于传播的核心地位,让图片自己来讲述属于它自己独一无二的故事。在这里,每一张老照片所包涵的意义并非话语所能简单描述的,而一些历史的角落也正因为这些老照片的存在而变得逐渐清晰、变得逐渐鲜活起来!
一张照片、一段住事,《老照片》正在为人类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片段,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回望这些细节,也就有了特殊的意义!本专题包括:上海西侨集中营亲历记、台湾现代音乐事业的开拓者蔡继琨、中国第一本风景摄影画册等数篇文章。
秦风 其实我们懂得彼此的心——朱谌之遗骸寻访记
余戈 大刀片对东洋刀
鲜继根 金陵大学“五二○”学运二三事
Betty Barr 程乃珊 上海西侨集中营亲历记
嘉蔚 清末新军南北首领的珍贵合影
刘巍峰 清末海军“飞鹰”舰
李奇 两袖清风时子周——和公婆相处的日子
李建忠 台湾现代音乐事业的开拓者蔡继琨
陈书斌 曾是文学青年的颜黎民
周成林 乱云——关于父亲的片断回忆
安瑞馥 父亲的高中时代
郎秀英 一张结婚照
倪罗兰 不思量,自难忘
沈启智 我的三姐
赵安军 一次茶话会
张伟 往昔岁月的图文写真——1925~1953年的《上海画报》
郑爱军 镜子背后的老照片
谢声显 万安桥的建造与消逝
史占扬 一次盛大庆典活动的历史见证
皮福生 中国第一本风景摄影画册
冯克力 “往后看”与“朝前走”
在飞机坦克已经得到普遍应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中国战场上对垒的中日两军仍装备着军刀,并且频繁发生刀对刀的白刃战——这大概是整个二战战场上一道独特的景观。
从日本方面来说,明治维新后“全盘西化”建立起了近现代化的军队。但其武士道传统的影响却根深蒂固,操着新式枪炮的日本军人仍然自视为古代武士的传人,佩带军刀仍然有一种睥睨众生的高贵感。1933年2月,荒川五郎、栗厚彦三郎等人在东京下议院向政府提出复兴日本刀剑的建议案,以提倡日本精神及固有文化,获得一致通过。一个月后,侵占我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以重兵突袭我长城防线,在喜峰口遭中国第二十九军大刀队重创。因此,在荒木陆军大臣、柳川陆军次官、山冈军务局长等皇道派头面人物的倡导下,日军于1934年废弃了华而不实的“P”字形握柄的西洋式军刀,军官和士官的军刀一律改为日本传统的长把子“东洋刀”。
从中国方面来看,抗战期间军队重型武器不足,士兵的基本武器为毛瑟步枪和手榴弹,且很多步枪都没有刺刀。为了应对白刃战,很多非中央系的军队普遍给士兵配备了一把大刀,并将刀术作为基本军事技能进行训练。
至于为什么抗战期间白刀战如此频繁,则决定于两军的主导兵器的现代化水平。战争中的基本规律是,用什么武器打什么仗。当时,中日军队的主导兵器都是非自动步枪,日本是“三八大盖”,中国是“中正式”或“汉阳造”步枪,都是打一枪拉一下枪栓,打完五发子弹就要换弹夹。如此慢的射击节奏,发起冲锋后有时难以凭火力压制对方,靠近了就必须拔出军刀来干了。相反的例子是,在日本与苏联进行的诺门罕之战,及日军与美军在太平洋上的战斗中,尽管日军一次次举着军刀挺着刺刀发起“白刃突击”,却总是在距离对方阵地很远的地方成片倒下,因为苏军的“波波沙”冲锋枪和美军的M1伽蓝德自动步枪根本不给日军提供表现东洋刀术的机会。
P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