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美国教科书里的中国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李毅
出版社 广东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各种媒体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有关美国人对中国的不友好言论的报道,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会经常遇到一些友好的美国人。为什么我们的认识会有些落差?美国人到底是如何认识我们中国人的?他们对中国的看法是如何形成的?本书试图从美国的教科书入手,来为解决这一认识上的落差提供桥梁。

内容推荐

随着近年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世人都注意到一个富强的中国正在崛起,许多人甚至预言着一个“中国世纪”的到来。本书收集了在美国选用较普遍的教科书中关于中国的内容,分门别类加以介绍点评,有颇强的可读性。

目录

导言/1

第1章 美国教科书的编写和采用/1

从美国教育制度讲起/2

美国教科书编写和采用的机制/7

美国中小学教科书对中国的介绍/12

第2章 比较观点下的传统中国/21

中国的地理环境/22

传统中国的社会次序/29

传统中国的政治次序/36

中国的语言文字/44

传统中国的宗教与哲学/50

第3章 全球观点下的传统中国/61

全球观点下的人口迁移/62

全球观点下的军事征服/70

全球观点下的商业贸易/76

全球观点下的文化交流/82

全球观点下的生物传播/89

第4章 “西方中心论”观点下的中国近代化/98

郑和下西洋的问题/99

中国“反商文化”的问题/106

中国与西方的战与和:鸦片战争/112

中国对西方科技的学习和采纳/119

中日关系及两国的比较/126

第5章 关于中国的革命浪潮/135

义和团运动/136

反满革命/143

五四新文化运动/151

国民革命和国民政府/159

抗日战争/165

第6章 关于冷战中的中国/175

中国的解放战争/176

朝鲜战争中的中国/183

越南战争中的中国/189

冷战中的中、美、苏三角关系/197

第三只眼看冷战:东西半球对峙中的南北半球对峙/203

第7章 关于中国的特别社区/212

海外华人社区/213

台湾/221

香港和澳门/225

亚洲经济奇迹中的台湾和香港/231

第8章 多棱镜下的当代中国社会/241

不同视角下的当代中国/242

经济学教科书里的中国经济/248

政治学教科书里的中国政治/255

当代中国的妇女解放问题/264

当代中国的人文世界/270

第9章 关于中国古今名人/279

关于古代帝王将相/280

关于古代社会名人/289

关于近现代社会名人/299

关于近现代政治名人/307

参考文献/319

后记/327

试读章节

伊拉克战争结束,萨达姆就擒后,美国上下一片欢腾,道琼斯指数当天就上扬了一百多点。保守派人士们更是得意忘形。主流媒体巨头之一《时代周刊》登载过一篇文章,其中心意思是,如果越南战争时期由小布什来当美国总统,我们就不会打败仗了。这篇文章反映了今天美国人的一种微妙的心态,因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他们就一直觉得很窝囊:朝鲜战争好像是打掉了一颗门牙却要硬往肚子里咽;越南战争不但一事无成而且伤筋动骨,在世界上丢尽了面子;头号对手苏联最后是解体了,不过却没给美国人一个大显身手的机会;第一次打伊拉克时的效果简直是隔靴搔痒。只有在这第二次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打得痛快淋漓,大大地出了一口恶气。不过这篇文章同时还反映了美国人心中很普遍的一种假定:那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英雄史观”。文章的作者还说,当时美国也并不是非要打伊拉克不可的,因为萨达姆纵有千般不是,也没有来惹美国人,就国内民情来说战与不战也是平分秋色;是小布什一意孤行,于是成就了一段新的历史。

美国人的这种英雄史观,在好莱坞以及其他大众媒体上经常得到充分表露,也

P279有不少论者注意到了。比如说“007”系列片,几十年来一直按照身手不凡的邦德单枪匹马扭转乾坤的思路来编造故事,观众到现在居然仍是百看不厌。按照美国人的这种思路,他们讲到中国的故事时自然也会对其中的人物很感兴趣。除了英雄史观外,在众多的历史人物中如何取舍,也常常为当前流行的一些新潮理论所左右。一个很明显的规律似乎是,如果教科书的作者是女的,就会采取女权主义的观点,对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女性渲染一番。他们对历史人物的评论,还常常受制于整体的历史观点,诸如对国家和民族等问题的各种假定。还有不少的作者对人物背景中的野史成分很感兴趣,倒不一定是因为他们真的相信这些野史传说,而是因为今天历史教学中的一种很实在的需要:那就是怎么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或者至少不妻让他们在课堂上打瞌睡。本着这些五花八门的目的来写中国历史上的人物,还真有几分“他山之石”的味道呢!

P280

序言

随着最近二十年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世人都注意到一个富强的中国正在地平线上崛起,国内外许多学者和学生都在预言着一个“中国世纪”的到来。崛起的中国首先要面临的,无疑是当今世界的老大美国。确实,至今为止中美关系的起落,无不与中国的现代化互为影响;而这种起落在很大程度上又基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我们这里所说的互相了解,不仅是了解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了解的性质。比如说,美国人是怎么了解中国人的——从什么角度,注重哪些方面,得出什么结论。关注这个问题的人们常常被两种互相矛盾的现象所困惑。一方面,美国人似乎整个一副流氓嘴脸,自挟其冷战后的胜势,无时不对中国软硬兼施,围攻堵截;旗号上打的是保卫民主人权,骨子里全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于是中国朝野喊“不”之声此起彼伏。另一方面,大多数与美国人有过直接接触的人,都会对他们那种近乎天真的直率性格留下深刻的印象。来中国的游客、商人和学生固然如此,许多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也常常会告诉你,房东老大娘如何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如何热心地教他们学英语,如何请他们一起过圣诞节的故事。人们似乎很难把这样的心慈面善的房东老大娘,跟轰炸中国驻南盟使馆联系起来。很显然,对美国人在面上的认识和在点上的认识之间,我们很多人多少还有些落差。

本书试图从美国的教科书入手,来为解决这一认识上的落差提供桥梁。十多年前我刚到美国求学时,就发现对很多历史事件,中国的教科书与美国的教科书常常有截然不同的解释。这些不同非常明显,人人可见,无疑都与中美两国在意识形态上的不同有直接的关系。记得当时美国教授没有直接为美国的解释辩护,而只是说,中国学校里培养的是中国社会需要的人,而美国学校里培养的则是美国社会需要的人。言外之意就是说,从不同的观点看同样的事物,得出的结论很可能会大相径庭。在这里,本书无意从哲学上认识论的角度去深入探讨真与假的分界,也不想在政治理论上去评论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得失,而是仅仅希望着眼于美国的教科书中关于中国的部分,看看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是如何形成的。从小学到大学之间的十多年里,所有的美国入都会或多或少地从教科书中学到一些关于中国的知识,形成他们的知识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左右着他们的世界观,尤其是他们对中国的看法。我们都知道,日本文教省为了迎合其社会上右翼的口味而修改中学历史教科书,在国际上尤其是在中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应,因为这直接涉及日本的孩子们长大以后如何看待当年的那场战争,从而直接影响到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教科书会影响到日本人对中国的看法,当然也会影响美国人的看法。因此,如果把美国人的脑袋壳比作一台电脑的硬件,教科书就是为这个特殊“硬件”而编就的许多“软件程序”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软件程序”之一。只要我们了解了美国教科书是如何解释中国的,那么对当代美国人对中国的种种政策、态度、反应和观感,也就会洞如观火了。

本书讨论的范围包括小学到大学研究生阶段的教科书,但是侧重点则放在大学基础课这一关键层次上。总体而言,在大学以前的义务教育阶段,美国使用的教科书中涉及中国的部分可谓凤毛麟角,因此对学生们产生的影响也微不足道。大学以后的研究生课程虽然非常重要,却属于学术界;美国学术界对中国的研究有如他山之石,自有独到之处,此前已有许多专著作过系统介绍,本书就不再重复。而且在学术界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百家争鸣之中,想达成共识毕竟不容易。再说,因为只有很少的学生涉足其间,学术界对中国的认识与大众文化中对中国的认识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我自己的经验是,即使在同一所大学、同一个系里同时攻读研究生学位,以中国为研究的主攻方向的学生都相互提携,自成一体,却一般不怎么与其他学生交流。所以对于大部分美国学生而言,对中国的认识主要是在上大学基础课时形成的;如果他们此后再也没有机会继续进一步系统地了解中国,在基础课上学到的关于中国的知识和形成的看法,很可能会伴其一生,并从此左右他们政治和社会活动的价值取向。

20世纪初有个大号叫作明恩溥的美国人,来中国逛了几圈后写了一本书,名为《中国人的特性))o书中他断言,一个西方人想要真正了解中国人几乎是不可能的。在一般西方人的眼里,中国的确是个极其令人困惑的国家,因为它的古代文化灿烂辉煌,不让希腊罗马,而近代却好像很窝囊,老是落后挨打。很多西方人对待中国总是持一种爱恨交织的态度:远远望去好像充满了神奇和异国情趣,而走近一看却觉得很陌生,甚至不可理解。这种态度可以一直上溯到启蒙运动时期,那时的西方人对中国知焉不详,风闻那里有圣君贤臣,百姓安居乐业,比起中世纪末欧洲因为战乱而留下的满目疮痍,中国可真是天堂一般。到了19世纪在中国进行商业扩张时,西方人又从另一个层次和角度来领略中国的风情:在那里他们被当作来进贡的野蛮人来对待,要向中国的达官贵人三跪九叩,以示敬慕和恭顺,而暗地里却又要往他们的私人口袋里塞满银子,才会得到开市的恩赐。自命不凡的西方人每次想到这些耻辱,都无不咬牙切齿。当年西方人对中国这种爱恨交织的态度,自然为今天的美国人所继承。

美国人对中国的观点看法及其演变,一直是海内外学者和作家们关注的题目之一。据我所知,各种介绍美国的汉学研究成就的著作和杂志就为数不少。记得几十年前就看过一本书,题为《外国资产阶级是怎样看待中国历史的》;今天在书店里看到的“西方汉学史”一类的题目就更多了。在大众化的层次上,也有不少有趣的探讨,如《老外侃中国》立足于对来过中国的外国人进行的个人访谈,加以整理后成册;别的题目如“美国的媒体是如何妖魔化中国的”,也很有意思,因为它把聚焦点放在一个很具体的范围里,所以很能说明问题。这些题材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见识,也至少说明了我们对自己在洋人眼中的形象更敏感,更关注了。但是,要探索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是如何形成的,从教科书入手应该是一条最可靠的捷径。从个人的亲身经历来看这个问题,当然很真实可信,但局限是个人经历一般都是就事论事,我们很难测定它的代表性。大众媒体也很重要,因为它们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影响极大;但是落实到不同的个人和团体,由于其他因素的作用,这种影响的效果会怎样又常常很不同。举例说,对同一条新闻,不同背景的听众常常会有截然不同的反应,这在美国和中国可能都一样。只有学校里使用的教科书,介绍中国时有系统有规范,对象又是年轻人,思想像是一张白纸,最容易受到影响。所以在一般美国人形成认识中国的基本框架这一过程中,教科书的意义应该比个人经历和大众媒体更显重要。

根据美国大学基础课程在学科上的基本分类,本书主要从文学、政治学、历史学、地理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课本中,截取其关于中国的章节,逐一进行介绍、分析和探讨,使读者对美国人头脑中解释中国的“软件程序”有一个全貌性的认识。必须指出的是,这些关于中国的章节,未必就能代表美国人研究中国的最高和最新成就。这也像中国的学界一样,如果一个人自认为是真正的学者,一般都不会去折腾着写什么教科书的。但是不管学问如何,一旦写进了教科书并且得到采用,就会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影响。所以可以说,不论哪个美国人,由于什么原因,形成对中国的看法如何,学校教科书里关于中国的章节,都构成这些看法的主流,或者是源头,至少也是支流。

在不同学科的教科书中,最能系统地介绍中国的首推历史教科书。所以历史教科书也是本书考察的主要目标。本书按照讨论到的主要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粗略地分成九章;为了取跨学科之意,这些章节的具体内容就不再一定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列了。第1章旨在引导读者入门,简单介绍美国的教育制度、教科书的编写和采用,以及中小学教育中关于中国的部分。第2到第5章是关于传统中国的,资料主要是从历史教科书中收集;第6到第8章讨论的是当代中国,主要根据不同题目的内容和角度来介绍和解释,所引的教科书也超出了历史这一科。第9章则是以人物为经纬,旨在为读者提供理解本书内容的另一条途径。全书的内容分类与题目选择,主要是依据所引用的教科书中讨论到的范围,随其侧重而侧重。这种写法首先是由本书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书中谈到的都不是我自己的观点,而仅仅是介绍其他人的观点而稍加圈点。同时,不按历史顺序排列,还更方便于摆脱传统学科分类的桎梏,以期收到兼容并包之效。同时在体例上,本书虽然力求言之有据,资料翔实,却并不是学术著作。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从“象牙之塔”中回归自然,使本书雅俗共赏。

我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美国求学,几年内转辗数州。完成学业后就留在美国大学里任教,一晃就过了十多年,教出来的学生一批又一批,使用的教科书也换了一次又一次,也曾多次在课堂上实验性地使用跨学科的观点,并且尝到过甜头。因此本书写的很多都是基于课堂上使用的第一手材料,同时参考别的有关出版物。在编写本书过程中,我还访问了许多其他任课老师和学区学监,也通过因特网在美国全国范围内收集资料和素材,在翔实、准确的基础上力求全面,以取鉴于读者。

后记

这本书从开始构思到最后交稿,前后只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但是书中的内容应该说是作者多年在海内外求学执教的积累结果。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作者的师长、同窗、学友和同事都有意或无意地影响了书中观点和体系的形成。他们对本书的贡献可能是无形的,却又是极其关键的;我为自己受到了他们的影响而感到骄傲,同时也觉得他们不应该仅仅是无名英雄,所以特别借得《后记》这块风水宝地,向他们鸣谢。

我首先要提到的是华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的周炽城教授。我在二十年前有幸与周教授共过事,那时大家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血气方刚,意气方遒,经常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周教授以其活跃的思路鼓吹儒学复兴,从而在同事中赢得“周公”的美名。后来我们先后负笈海外,天水一方,二十年后再见时,周公已乘着海归的风帆,回到华南师大教书育人,而我则为红尘所困,至今仍然滞留海外。但是令人欣慰的是,我们重拾旧日话题时,丝毫不觉得勉强;周公的风采不减当年,而思想之深睿,则显然更上了一层楼。以他固执的古道热肠,周公一直为本书的框架构思和内容剪裁尽心竭力。尤其是我多年在外,刚回到国内重叙旧好时,常常不免有左右为难之处,而周公身为海归,对中西学界的路数都很在行,可以说是我不可多得的引路人。同样重要的是美国长岛学院的比较文学教授张盛泰博士和太平洋路德大学的中国文学教授魏朴博士。张博士留洋比我早,在南加州大学的几个学界巨头门下一坐就是十年,对中西文化的见解常常有精辟独到之处。他还在华盛顿州时,我跟他秉烛交谈的机会很多,可以说每次都是思想的盛宴。魏朴博士则使我想起毛泽东说过的那几句话:“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他多年醉心于研究中国的新诗,怀着满腔热情一头扎进去;在今天这个纸醉金迷、充满诱惑的世界里,魏博士表现出来的定力,应该令许多同仁汗颜。更难得的是他对中国的兴趣和研究迷而不惑,能进能出;作为教师他还有点石成金的功夫,常常三言两语就把很深刻的道理,让我这样的门外汉豁然开朗。这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他们两人的思想和观点对我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讨论题目。应该承认,张、魏两博2今天还没能名列美国学界巨头之列,但是正像我们大家知道的那样,卖得最好的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产品。麦当劳风靡全世界,可是食客们吃下去的不过是无助健康的碳水化合物和饱和脂肪,而且我个人认为并不可口。所以我说他们两人是“学问比名气大”,就是这个道理。美国城市大学的教育学教授戈登卡兹坦萨,经常不厌其烦地回答我对美国教育制度的很多问题,从而让我对这个问题有更准确的把握。他是个共和党人,政见上我们之间的话并不十分投机,但是作为忠实的私人朋友,他实在是不可多得。此外,当年的老革命、今天在中美商贸界名满天下的李敦白先生及其夫人王玉琳,也以他们特有的侠风,奖拔后进,不遗余力。李先生常年风尘仆仆,奔走于中美之间;在百忙之余,仍然阅读了本书书稿,并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为此特向他们深表谢意。

对本书的内容有着直接和主要影响的,则首推我在华盛顿州大学时的授业导师盖博坚先生。盖先生出身名门,几十年如一日,国学的学问功底极好,却不吝致力于教书育人,人品尤其难得。按照他的本意,我要是再出版一本学术专著,可能会更使他高兴;但愿这本带有几分通俗读物意味的书,不会令他过于失望。他不是我在美国读书时的第一个导师,也不是唯一的一个,但是毫无疑问是最有影响的一个。夏威夷大学的历史教授杰里·本特利博士,也是我的良师益友。1999年夏天,我参加了由他主持、福特基金会和国会图书馆赞助的一次研讨会,由此得益匪浅。本书讨论的几本主要教科书中,就有一本出自他的手笔。此外我在学校里的许多洋人同事和朋友,也或多或少地为本书的写作提供过道义上的鼓励和实际上的支持,这里就不能一一列举了。

最后,无论如何也不能不提到的是广东教育出版社的资深编辑杨向群女士。可以说没有她的大力支持,这本书就只能留在胚胎阶段,无法问世。杨女士一开始就对这个题目的选择给予充分肯定;在写作过程中,她和我保持紧密沟通,从题材到体裁到文字,她都表现出了非常崇高的职业精神。更重要的是,虽然杨女士从事的更多的是文字上的工作,但她在史学上的造诣和修为,决不低于那些整天牛鼻烘烘、光说不练的哥儿们。在编辑和出版本书的过程中,杨女士作出的贡献,远远超出了一般编辑所能做到的范围。她的同事、年轻肯干的黎雷,在高科技这一行上玩儿得很转,也为我们之间的越洋交流起了促进作用。

我刚毕业时,授业导师之一希尔教授曾经警告过我,说在美国的学界要走的路,基本上是从第一份工作,到第一本出版物,紧接着的就是第一次离婚。希尔老头儿可能是以他的个人经验,以偏概全,但是也说明了在每一个作者的后面,在每一本书的后面,都有无数人在默默无闻地牺牲和贡献。因此,如果这本书还有什么可读之处的话,那应该是许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不过书中所有的错误和不足,则纯粹是我个人的责任。

作者

2006年1月14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9 8:5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