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文艺学宏观理论方面对中小学文学教育进行阐释,主要分析文学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从文艺心理学、文艺美学、文艺语言学、文艺文化学、文艺社会学等视角来关照中小学文学教学。这对于目前中小学文学教育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从理论意义方面来看,对文学教育的目的、内容与方法,以及文学理论的发展对文学教育的作用等方面都会有比较深入的探讨。从现实应用价值来看,目前的中小学文学教育正处于举步维艰的状况。而这些研究成果会为目前的改革提供直接的参考和借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作品与阐释--文学教学引论/文艺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陈太胜 |
出版社 | 广东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从文艺学宏观理论方面对中小学文学教育进行阐释,主要分析文学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从文艺心理学、文艺美学、文艺语言学、文艺文化学、文艺社会学等视角来关照中小学文学教学。这对于目前中小学文学教育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从理论意义方面来看,对文学教育的目的、内容与方法,以及文学理论的发展对文学教育的作用等方面都会有比较深入的探讨。从现实应用价值来看,目前的中小学文学教育正处于举步维艰的状况。而这些研究成果会为目前的改革提供直接的参考和借鉴。 内容推荐 “文艺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课题在现有文艺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等进行审视,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并借鉴外国在文学教育方面的经验,以解决我国中小学文学教育所遇到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是多卷本的系列著作。这些研究成果主要为中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理论、思路与方法。其次,这些成果适用于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工作者,包括各级教研室的教研员和高校语文教育学专业的教师、研究生。另外,这些成果也适合研究文艺学和对这方面感兴趣的人员阅读,因为这些成果拓展了文艺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本书是系列之一,主要研究了文艺学和中小学文学教育引论。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什么是文学\l 一、文学的故事\1 二、文学与人文\4 三、文学的“无用之用”\8 四、文学与情感\ll 第二章 语言与意蕴\14 一、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14 二、口语与文学语言\16 三、意蕴及其解释\21 第三章 诗、抒情与修辞\27 一、诗与抒情\27 二、诗的外形\3l 三、诗歌语言的音乐性\37 四、反复\41 五、意象\45 六、想象\46 七、比喻\49 八、象征\57 九、关于诗的评论\63 第四章 小说与叙事\90 一、作为叙事文的小说\9l 二、叙事与真实\92 三、人物\96 四、事件与情节\103 五、环境\105 六、叙事时间\106 七、叙事视角\109 八、关于小说的评论\119 第五章 戏剧\135 一、作为表演的戏剧与作为文学的戏剧\135 二、戏剧要素\138 三、中国古代戏曲\143 四、西方古典悲剧与喜剧\152 五、现代戏剧\167 六、关于戏剧的评论\189 结语 文学经典和文学的未来\207 参考文献\210 试读章节 文学的人文性与其人文学科属性息息相关。人文学科在西方是人类社会三大学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之一的综合性学科,主要指以人类的信仰、情感、道德和美感等为研究对象的文科科系的学科,通常包括文学、语言、艺术、历史、哲学等领域。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无论是研究的对象,还是研究的方法和目的,都有着很大的不同。自然科学(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研究自然现象,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都研究人类自身和由人类组成的社会。但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是比较外在带有物质性的社会现象,如社会学、政治学、人口学、经济学研究;而人文学科研究的是比较内在的关于人类存在的目的和意义的,与心灵世界、精神现象相关的问题,如宗教学、文艺、文艺理论、哲学和历史研究等。从研究方法来看,社会科学(如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等)大多建立在“定量化”和“经验性”的科学实证方法的基础上,它们也研究人,但研究的仿佛不是活生生的个体的人,如用讽喻性的话讲,人是作为机器与数字进入他们的研究视野的:而人文学科则是评价性的学问,其根本的研究方法是情感性的体验。是非实证的价值评价。从研究目的来看,社会科学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知识,获得根据一定的历史理性看来是合理的某种知识:而人文学科的研究目的是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获得对人性的理解和体验,如文学艺术、美学、哲学和宗教等,它考虑的是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所以,其最终指归是人本主义,在这里,个人的欢乐和痛苦是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力量的。总的说来,正像一些西方学者所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处理的是“我一它”关系,人文学科处理的是“我一你”关系。在“我一它”关系中,研究对象(无论是社会还是自然)是作为“物”进入研究者的视野的,只有在“我一你”的关系中,研究对象才获得了活的生命。这时,主体和研究对象是一种情感上息息相通的交融关系。正是在这种关系中,人性因素才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P5 序言 在中小学的语文学习中,我特别感激我的几位语文教师,是他们激发并培养了我对文学的美好情感。 大约是1985年的秋天,新学期伊始,第一堂语文课,从教室外面走进一个个子不高,但看起来很精神的小伙子。使我们感到惊讶的是,他并没有带一本书,只是手里拿着几支粉笔。上课铃响了,他似乎也没有说话,只顾自己在黑板的左右两侧写下两首同名的词,题目是《钗头凤》,作者是陆游和唐琬。 直到抄写完毕。他才告诉我们他是谁。正是在这堂课上,我们不仅阅读了两首宋词。我们还知道了离家乡不远处的水乡绍兴,知道了古代的沈园,知道了与这个美丽的园林相关的关于陆游和唐琬的故事。那是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多少年都使人难以忘怀。也正是在这堂课上,我第一次知道了绍兴不仅有陆游和唐琬的沈园,有鲁迅的三味书屋。还有徐文长的青藤书屋,王羲之的兰亭。 多年以后,我真的来到了绍兴,站在沈园的那面墙下,重新阅读镌刻在墙上的那两首词,我首先想到的是这位可敬的语文老师。 是他在多年前的那节语文课上,用文学,通过想像力和情感,在我的心中播下了一粒种子。这是一粒梦想的种子。这梦想的种子一直存在于我的心中。它发芽、生长、开花,对远方充满着与日俱增的期待。这梦想像树一样生长,使我对远方,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还记得中学时得到的一张明信片,上面是漫漫的被阳光染得火红的沙漠,在沙漠中间有同样被染红了的一匹马和骑在马上的人。卡片的下面有一句话是这样地深入我的心:“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实现了童年的梦想。”我想,我不能说我已经实现了童年的梦想,但是,我至少应该感到满足:我有自己的梦想,并始终为这种梦想而努力。这总比活着但没有梦想要好。 我想说:这正是文学的力量。 我们学习文学,并不都是为了成为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而是文学中确乎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力量,这种力量与想象有关。与情感有关,这种力量能够感发我们的生命。不管我们从事什么,这种力量都至关重要。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育正面临着重大的变革。 就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育就是国语教育,亦即母语教育。中国现代新文学的开创者之一胡适有个很有名的论断,即“文学的国语,国语的文学”。他说:“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有了国语的文学,方才可有文学的国语。有了文学的国语,我们的国语才算得真正的国语。国语没有文学。便没有生命,便没有价值,便不能成立,便不能发达。”①胡适出于当时的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的需要,将“国语”特指与古代文言文相对应的现代白话文,他认为文学革命的目的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他认为“有了文学的国语”才算得上“真正的国语”,说“国语没有文学,便没有生命,便没有价值,便不能成立,便不能发达”。胡适的话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如果这“国语”现在可以看成是“母语”的同义词,而文言文与白话文分别是它的两个系统。那么,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国语”教育或者说是“母语”教育的关键是什么呢?我觉得,这就是“文学的国语”教育。套用胡适的表达,我们也几乎可以说,语文教育“没有文学,便没有生命,便没有价值,便不能成立,便不能发达”。文学教育至少可以说是中学语文教育最为重要的部分,那种所谓的语言学意义上的语文教育如果不与文学教育结合起来,至少是一种落伍的教育观念。因此,本书的目的即是为中学语文的文学教学提供一种入门性质的导论。 本书故意避开了对文学的定义、文学文体(诗、小说、散文)的定义烦琐的历史考证与难免独断的顾此失彼的结论,而是将之作为不言自明的约定俗成的某种东西,从分析其要素出发让读者自己去判断,去形成自己的结论。作品与阐释是本书关注的重点。本书涉及到各种文体的理论时,有个基本的原则,是从作品中学习理论,而不是在理论下学习作品,也就是说,作品在这儿不是理论的例证,相反,理论更像是对作品的某种理性的分析与升华。这样,对中学教师来说,本书可能为分析文学作品提供某种可资操作的借鉴。本书特意在诗、小说与戏剧三个专题的最后一部分摘录了一部分关于此类文体的评论,以弥补理论上的缺陷,以期与本书论述的内容构成某种有益的互补关系。 本书的意图是提供一种简明的关于文学的理论与作品分析的示范,当然,这是入门性质的导论,其目的在于使读者在理解文学的要素的基础上学会更好地欣赏与享受文学所带给我们的愉悦。这种愉悦在文学的教学中应该具有相当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文学的快乐作用经常被我们放到次要的地位,而文学的教育作用则片面地得到强调,那古老的“寓教于乐”的教诲其实在文学教育中仍然有得到提倡的必要。 本书的一个出发点是如何通过分析文学语言来理解文学作品的美学效果和思想内容,这与那种旨在将文学作品视为语言学材料与社会学材料进行阅读是不同的。将文学作品视为语言学材料,就意味着以发展语言学理论为目的,“在研究时将注意力集中于阐述和改进相关语言学模式,仅注重语言学描写本身的精确性和系统性,而不考虑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美学效果”①。将文学作品视为社会学材料,就意味着以验证社会理论为目的,在研究时将注意力集中于阐述文学作品所体现的社会学意义,仅注重语言描写本身的内涵,而不考虑作品的美学效果。阅读文学作品就某种意义上说即是阅读文学语言,理解作品,即是理解作为文学存在的基础的语言,文学阅读与欣赏需要从文学语言中找到根据。 书中涉及的文学作品的例子,本来是想限定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课文之内,随着写作的进展,发现有许多教材课文的选文并不理想,而且,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随着多种新教材的出现,选文肯定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中学教育将会触及更多精美的文学作品。因此,我采用一种折衷的方式,即一部分作品是现有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已经选入的文学作品,而另一部分作品是没有选人的,但在我看来完全可以在中学教育中使用的比较好的文学作品。因此,这种选文的目的既是着眼于将来的,也是着眼于培养如何阅读文学作品举一反三的能力。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