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共一大代表的专题性的人物画传,全书详细介绍了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们的革命人生,当年他们大多是怀着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积极投身改造中国社会洪流的革命知识分子和热血青年。但是在以后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们中有的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地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努力奋斗;他们中也有的人经不起革命斗争的严峻考验,落伍退却,离开了革命阵营;他们中还有的人甚至沦为叛徒、汉奸,走向了革命的反面……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共一大代表画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张小红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共一大代表的专题性的人物画传,全书详细介绍了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们的革命人生,当年他们大多是怀着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积极投身改造中国社会洪流的革命知识分子和热血青年。但是在以后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们中有的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地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努力奋斗;他们中也有的人经不起革命斗争的严峻考验,落伍退却,离开了革命阵营;他们中还有的人甚至沦为叛徒、汉奸,走向了革命的反面…… 内容推荐 参加创立中国共产党的中共一大代表,当年他们大多是怀着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积极投身改造中国社会洪流的革命知识分子和热血青年。但是在以后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们中有的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地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努力奋斗,最终成为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成为血洒疆场、英名永存的革命烈士;他们中也有的人经不起革命斗争的严峻考验,落伍退却,离开了革命阵营;他们中还有的人甚至沦为叛徒、汉奸,走向了革命的反面,真可谓历史无情,大浪淘沙。 中共一大代表所走过的不同的人生轨迹,至少可以给予我们后人两点启示:一是革命的道路是不平坦的,胜利最终属于那些自觉肩负人民的希望,并不畏艰辛、努力攀登的人;二是崇高的革命理想始终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作为一名共产党人,只有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才能自觉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不断前进。这在革命战争年代是这样,在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同样是如此;对创立中国共产党的中共一大代表是这样,对普通的共产党员来说亦是如此。 目录 前言 倪兴祥 李 达 李汉俊 董必武 陈潭秋 毛泽东 何叔衡 王尽美 邓恩明 张国焘 刘仁静 陈公博 周佛海 包惠僧 试读章节 1913年,李达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湖南留日官费生。在东京第一高等师范学校学习理科一年,因病辍学,回国休养。1917年春,他再赴扶桑,在著名的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帝国大学预科)攻读理科。留日期间,他和中国的留学生饱尝了欺凌侮辱,痛感本国政府的腐败无能,“实业救国”的梦想再次破灭。当时,他就像在黑夜里摸索道路的行人,眼前一片黑暗,内心十分茫然。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El本后,李达在迷茫中看到了希望和光明。他开始搜集并阅读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日文书刊,从中汲取新思想,“树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心和对苏俄的向往”。从此以后,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事业。 1918年5月,段祺瑞政府同日本签定了丧权辱国的《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出卖了中国东北和山东的权益。三千多名留日学生闻讯,无不义愤填膺。5月3日,他们决定组织“中华留日学生救国团”,罢课回国请愿。李达作为救国团的主要成员于5月中旬率领部分留日学生抵达北京,同北京大学的学生领袖邓中夏、许德珩等商讨并四处奔走。5月21日,二千多名留日学生和北京大专学校学生聚集新华门,向段祺瑞政府请愿示威,要求政府取消卖国条约。上海、南京、天津等地爱国学生纷纷响应。虽然这次规模盛大的学生爱国运动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却为次年的五四运动作了准备。 这次挫折使李达深深体会到政府的腐败和黑暗,感到要彻底改变社会现状,只有学习俄国经验,领导人民推翻现政府。他返回日本后,弃工从文,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1919年6月18日和19日,李达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发表《什么叫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目的》两篇文章,介绍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阐述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的区别,论证了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阐明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目的是消灭经济上的剥削,恢复人类真正平等的状态。为了在国内传播马克思主义,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运动,李达在《觉悟》副刊上发表了《战前欧洲社会党运动的情况》等9篇短文,向国内介绍欧洲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的情况。 为了弥补国内马克思主义著作缺乏的状况,加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李达留日期间着手翻译了考茨基的《马克思经济学说》、荷兰郭泰的《唯物史观解说》和日本高富素之的《社会问题总览》三本著作。192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社会问题总览》、《唯物史观解说》到1932年已分别重版11次和14次之多,《马克思经济学说》曾被李大钊领导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列为重要学习文献之一。这三本译著的出版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P4-5 序言 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成立,已经走过了85年的历史。“作始也简,将毕也巨”。中国共产党已从当年成立时只有50多名党员的地下党,发展成为当今拥有7000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 85年前的7月23日,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从全国各地来了13位口音不同、衣着不同、年龄不同的知识分子,他们相聚在一起成就了一件在中国现代历史上具有开天辟地历史意义的大事~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岁月悠悠,斗转星移。85年后的今天,当年参加中共一大会议的13位出席者,已经全部作古。他们中最早离开人世的是济南党的早期组织代表王尽美。1925年8月19日,王尽美因长期从事革命工作,积劳成疾,患肺病在青岛与世长辞,年仅27岁。他们中最晚离开人世的是北京党的早期组织代表刘仁静。1987年8月5日,刘仁静因车祸在北京逝世,终年85岁。 为了回顾中国共产党创建的那段不平凡的峥嵘岁月,为了追寻党的一大代表们各自走过的历史足迹,我们特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前夕编撰了这本《中共一大代表画传》。画传由本馆各部门的专业人员共同编撰完成。担任本书主编的张小红,除了自己承担部分人物撰写任务外,在历史照片、文物史料的征集,在全书的编排和统稿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参加创立中国共产党的中共一大代表,当年他们大多是怀着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积极投身改造中国社会洪流的革命知识分子和热血青年。但是在以后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们中有的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地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努力奋斗,最终成为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成为血洒疆场、英名永存的革命烈士;他们中也有的人经不起革命斗争的严峻考验,落伍退却,离开了革命阵营;他们中还有的人甚至沦为叛徒、汉奸,走向了革命的反面,真可谓历史无情,大浪淘沙。 中共一大代表所走过的不同的人生轨迹,至少可以给予我们后人两点启示:一是革命的道路是不平坦的,胜利最终属于那些自觉肩负人民的希望,并不畏艰辛、努力攀登的人;二是崇高的革命理想始终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作为一名共产党人,只有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才能自觉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不断前进。这在革命战争年代是这样,在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同样是如此;对创立中国共产党的中共一大代表是这样,对普通的共产党员来说亦是如此。 关于本书,有几点我需要对读者作个说明。首先,这是一本有关中共一大代表的专题性的人物画传,因此本书以介绍传主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经历为主,兼顾传主在其他历史时期的经历。其次,中共一大代表的前后次序的排列,史学界有多种方式,本书采用的是2002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央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的排序方式。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毛泽东同志纪念馆、董必武同志纪念馆、陈潭秋纪念馆、李达故居纪念馆、湖北博物馆、青岛革命烈士纪念馆、山东党史陈列馆和李汉俊、包惠僧、刘仁静、周佛海等亲属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关心,是他们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文物史料,大大地丰富了这本画传的内容,并使我馆编撰这本画传的工作从多年的设想,最终成为现实。我们衷心希望中共一大代表的亲属和全国各相关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的同仁,在今后的日子里继续帮助和支持我馆的工作,给予我们更多的关心和指导。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馆长 研究员 倪兴祥 2006年4月5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