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典文库的范本!西方环境科学名著之一!构成美国性格的10本书之首!本书是19世纪美国作家梭罗的一部文学名作,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它向世人揭示了作者在回归自然的生活实验中所发现的人生真谛--如果一个人能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所需,其实便可以更从容、更充实地享受人生。这本100多年前出版的书,让许多人至今仍然极为痴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瓦尔登湖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亨利·戴维·梭罗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绿色经典文库的范本!西方环境科学名著之一!构成美国性格的10本书之首!本书是19世纪美国作家梭罗的一部文学名作,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它向世人揭示了作者在回归自然的生活实验中所发现的人生真谛--如果一个人能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所需,其实便可以更从容、更充实地享受人生。这本100多年前出版的书,让许多人至今仍然极为痴迷。 目录 译序:重新认识梭罗 001 经济篇 001 我的生活所在;我的生活追求 064 阅读 079 声音 088 孤独 104 访客 113 豆田 125 村子 135 湖 140 贝克农场 162 更高的法则 170 禽兽为邻 181 室内取暖 192 昔日的居民:冬天的访客 207 冬天的禽兽 219 冬天的湖 228 春天 240 结束语 256 试读章节 把一块块石头从头顶扔向身后,也不看看它们落在什么地方,他们对神谕也真是太盲从了。 由于无知和错误,大多数人,甚至是这个相对自由的国土上的人们,满脑子都是人为的烦恼,手上堆着干不完的人生粗活,如此一来,再美好的生命果实,他们也无法采摘。由于操劳过度,他们的手指变得粗笨,不停地颤抖,采摘不了生命的果实。说真的,劳动的人,一天又一天,找不出一点空闲,使自己做到真正的完美;他无法保持人与人之间最具男子汉气概的那种关系。一到市场上,他的劳动就会跌价。除了做一台机器,他没有时间来成就什么大事。他如何记得起他的无知呢--他正是靠无知成长的啊--他不是也经常动脑筋吗?首先,我们应该分文不取,使他丰衣足食,用我们的补品去恢复他的健康,然后才好对他品头论足。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质,犹如果实上的粉霜,只有轻手轻脚,才能得以保存。然而,人与人相处,缺乏的就是这种柔情。 你们有些人很穷,觉得生活难以为继,有时候甚至连气都喘不过来,这些我们全都知道。我毫不怀疑,有些读者饭是吃了,但却付不起饭钱;有些人身上穿的衣服,脚上穿的鞋子正在破损,或者已经破旧不堪,但却没钱换新的,尽管如此,你们还忙里偷闲,来翻上几页,而这时间还是从债权人那儿偷来的。很显然,你们许多人过的是多么卑贱低微的生活啊!因为经验已经磨亮了我的视力。P4 序言 在美国文学史上,有一个作家在中国似乎比较寂寞。他就是梭罗。 1872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举行了一座新图书馆落成仪式,德高望重的作家爱默生应邀出席,并作了一个演讲。在演讲中,爱默生说到:思想之河常常从看不见的世界流向人类的心灵。他列举了一些作家对人类的影响,其中尤其提到了一位作家:亨利·戴维·梭罗,他认为, "梭罗是一位天才人物,性格迥异,对农民们来说,他是一位最娴熟的勘测者,甚至比他们更了解他们的森林、草地和树木,但是他更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写出了本国最好的书。可惜他的名声还没有达到他应该达到的一半"。 确实,说起19世纪的美国文学或美国的文化思潮,不能不提及梭罗,这位比爱默生小14岁的同时代人,虽然生前名声不大,但是今天,他的思想已深入人心,备受美国人推崇。他那种崇尚自我、自力更生的精神深深影响了美国人,成为美国文化的一个核心。根据《美国传统》杂志1985年的评选,在塑造美国民族性格的10本图书中, 《瓦尔登湖》名列榜首。 亨利·戴维·梭罗于1817年7月12日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梭罗的生活时代正好是商业和技术统治美国人生活的时代。梭罗的一生几乎全都生活在康科德,一个在波士顿以西约20英里的小镇,当时,这个地区跟美国其他地区一样,开始从农业转向工业,这点使梭罗感到十分不安。梭罗年幼的时候,铁路还没有建造,康科德是一个十分迷人而又宁静的地方,梭罗的父母经常带孩子们到康科德一带的森林里野炊,幼小的梭罗比较喜欢的一个地方就是瓦尔登湖。梭罗在康科德的公立学校和私立康科德学院就读,后来还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学院,也就是后来的哈佛大学。但是菲茨堡铁路的开通将康科德同别的地方连接了起来,这样一来,农民不仅可以务农,而且可以来来往往做些生意,甚至可以开采森林,运到波士顿去卖,赚取额外的生活补贴。梭罗一家也曾从事这方面的生意,合作开办了一个铅笔制造厂。梭罗很早就体会到,所谓工业化,实际上就是在剥削廉价的劳动。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雇佣黑奴在南方采摘棉花。梭罗的家有时成了黑奴的地下庇护所,梭罗本人至少就曾帮过一个黑奴逃往加拿大去争取自由。他曾亲眼目睹过,或读到过有关爱尔兰人和中国劳工建造铁路,饱受剥削的情况,对此,他感到极为愤慨。尤其令他感到愤懑的是,通过向西部扩张,不断扩展商业空间,这种工业化摧毁了自然资源及其本土文化。 1841年,梭罗应邀到他的邻居、朋友兼师长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家帮忙。当时爱默生已经是一个有名的美国哲学家和文人。通过与爱默生的接触,梭罗有心成为一名作家,而爱默生也帮他在超验主义的杂志《日晷》上发表了一些诗歌和散文。在此期间,爱默生也曾安排他去跟纽约的出版商进行接触,但是梭罗很快发现城市的环境难以容忍,于是重又回到康科德。 1845年,梭罗得到爱默生的许可,在瓦尔登湖滨拥有了一小块地,建造了一间小屋,并于7月4日搬了进去。他搬到湖滨的主要目的是想写《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上的一周》一文,以纪念感情弥笃、业已去世的兄长约翰,并进行经济试验。看看是否能工作一天,休息六天,改变美国人一周工作六天的习惯。1846年2月4日,梭罗到康科德镇的演讲厅向他的同胞们作了一个报告,主题是"托马斯·卡莱尔及其作品"。演讲结束后,听众们提出,他们更想听一听他在湖边的生活经历,于是他准备了一个讲座,题目就是"我的经历",于1847年2月10日在康科德演讲厅作了这个演讲,结果大受欢迎,于是他开始着手,将这个讲稿整理成一本书,这就是《瓦尔登湖》。 在梭罗的作品中,有一个思想贯穿始终,这就是人生的目的与达到目的的方式之间的关系。梭罗认为,大多数人都在拼命地追求着各种生活方式,但却失去了生活的真正目的,如果一个人的时间与精力都用在生存这部机器上,那么留给生活本身的又是什么呢?一个好的生活需要多少生活方式?当然,人们对生活的观点不同,使用的方法也就不同,许多人并没有真的生活。很明显,大多数人只是在花费时间与思想来获得衣、食、住所,而不是精神上的慰藉。 那么,如何合理地运用时间呢?懒散与闲暇的区别又在哪儿呢?人们怎样才能获得健全的思想,又如何保证正确地认识现实呢?这些都是与生活的目的与手段有关的问题。在梭罗看来,闲暇不同于懒散,闲暇是自由的一种表现,人们要想正确地认识现实,就必须对自然进行详细观察。梭罗来到森林,为的就是探索自然,探索自然也就是为了探索自己,发现自我的价值。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这是梭罗的作品中两个十分明显的特点。梭罗自小就表现出对自然的浓厚兴趣,在哈佛大学读书期间,他非常喜欢希腊和罗马诗歌、东方的哲学和植物学。他热爱自然,不断探索森林和湖滨,观察植物和动物。他在哈佛学院的毕业典礼上就曾说过: "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就是完全自由--思想自由,行动自由。"②因此,在《瓦尔登湖》中,他再三强调了这一点:所谓真正的美国,就是你能够在这个国家,无羁无绊地追求自己的生活。他关注的要点就是美国人心灵的空虚与精神的匮乏。他认为,只有从自由着手,才能写出最好的作品。他认为自己的最大财富就是自由,物质需求则退居其次。1845年7月4日,他离开康科德镇,来到附近的瓦尔登湖,这一天刚好是美国独立日,于是有人认为,梭罗之所以选择这一天,就是想向世人发表他的个人独立宣言,独立于社会。也有人认为,是为了纪念他去世的哥哥约翰。不管如何,他迈出了这意味深长的一步。住在湖边,他可以无羁无绊,自由地观看日出、日落,到了晚上,他也可以孤身一人,鸣笛赏月。他还可以描述乌儿的歌声,追求一种完美的形象。 梭罗熟谙古代经典,深受古代东西方思想家的影响,而新英格兰的超验主义思潮又给他提供了充分的养料。作为一种文化思潮,超验主义运动出现在1820年至1830年间,是浪漫主义理想的美国翻版,一种二元论式的新柏拉图观点,它将世界分成物质与精神两大部分。超验主义者的灵感大都来源于英国和德国的浪漫主义运动,尤其是科勒律治、华兹华斯、歌德、托马斯·卡莱尔以及康德的唯心主义。但是这一思潮的根却可以追溯到美国的宗教历史。在美国的历史上,超验主义和福音派清教徒是两个不同的派别,不过它们的共同祖先都是17或18世纪的加尔文教。在新英格兰,加尔文教十分盛行。加尔文教派认为,人之初,性本恶,人生来就有一种原罪,大多数人终生都要苦行,设法涤除自己的罪恶,因为能够得到上帝拯救的只有少数,这是命中注定的。这些观念对清教徒产生了很大的影-向,促使他们谨守道德,奋发进取。他们认为,要想获得拯救,就得从事商业活动,就像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所说,他们得努力赚钱,积累财富,虽然这未必能使他们获得拯救,但这至少是他们赎罪的一种方式。由于加尔文教过于苛刻,许多知识分子认为这不利于人的思想发展,于是18世纪后期,一个比较自由的宗教派别一神教(Unitarianism)开始诞生。这是19世纪在波士顿占主导地位的宗教,是1740年基督教第一次宗教觉醒中同正统的基督教分道扬镳的。在这场觉醒运动中,自由派既不愿接受正统的观念,认为人生来就有罪,也不愿接受信仰复兴运动人士提出的惟情论。在他们看来,一方面是教条,另一方面是有害的"热情"。自由人士强调的是人的理性的价值,认为这才是通向神圣智慧的正确之路。由于自由派人士的鼓动,一神教开始在波士顿涌起,它们拒绝三一神教(Trinity),强调的是稳定、和谐、理性思维、道德进步、古典学问以及其他启蒙基督教的观点。加尔文教的教义是强迫人们服从,而一神教的哲学思想强调的则是自愿式的道德行为及其智力能力。它们的神学是一种"自然神学",个体可以通过经验调查或运用理性,发现宇宙或上帝的法则中的秩序与仁慈的天性。这一神圣启示的最高形式就是《圣经》。 一神教的出现体现了自由派的胜利,也为超验主义的出现打好了根基。由于 一神教教义的影响,神已成为一种无所不在的力量,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神性,人类自己因而也就成了道德法则的真正源泉。因此,每个人都有其独立自主性,可以彻底反对权威,反对个人崇拜,同时,每一个真理都要经过实践和观察的考验。超验主义者认为,对上帝的发觉既不取决于正统的教义,也不取决于一神教的道德观,而是在于一个人内心的努力,从精神上同神性进行交流。从这一信仰源泉那儿,一切宗教哲学都会源源流出。 19世纪的新英格兰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一大批优秀的作家都深受超验主义运动的影响。1836年,爱默生发表了《论自然》,系统有效地阐述超验主义的哲学思想,成为超验主义的宣言。对超验主义者来说,成功生活的秘密就是游离于物质生活之上,将精力贯注在精神上,在精神上达到升华,正如爱默生所说."站在空旷的大地上,我的头脑沐浴在清新的空气中,思想给提升到无限的空间里,所有卑微的自私念头都消失了。我成了一个透明的眼球。我什么也不是,但我却看到了一切"。 超验主义的主要特点就是强调个性,他们认为,人类通过直觉有意识地将个体灵魂(梵文称之为个人灵魂与自我)与世界灵魂(也叫超灵、生命力、造物主,或梵天)结合起来。个体是宇宙的精神中心,从个体的身上,人们可以追索到自然、历史,甚至宇宙本身。强调自我并非否定上帝的存在,而只是从个体的角度去解释个体和世界。宇宙的结构实际上是在复制着个体的结构,因此,所有的知识都源于自知,这颇近似于苏格拉底的名言"认识你自己"。超验主义者接受了新柏拉图主义的观念,认为自然是一个活生生的谜,充满了符号,包括自然本身也是一个象征符号,认为个人的美德与幸福取决于自我的实现。实际上,这体现了两种互为冲突、同时又互相调和的心理趋势。一方面他们要扩张自我,超越自我,要拥抱全世界,认识全世界,和世界合为一体,另一方面又要收缩自我,或孤行专断,这是一种退缩、独立的欲望,一种自我主义式的生存方式。 梭罗第一次碰到爱默生是1837年。可以说,爱默生的著名论文《论自然》对梭罗影响甚大。与爱默生生活在一起,梭罗吸收了超验主义的一切精华。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他住到瓦尔登湖畔,也是为了将《论自然》里的观点付诸实践。爱默生认为,人类并不受自然的摆布,但是自然也并非遥不可及。实际上,自然是人类精神的一个反映,再者说,人们也不应认为哲学与诗歌互为冲突。真正的哲学家和诗人同为一体,从许多方面来说,爱默生的思想都和梭罗的见解颇为吻合,爱默生的这些观点促进了年轻的梭罗去探索自然,了解自我。 虽然许多人认为梭罗是爱默生的门徒,但是两人的观点不尽一致。首先,爱默生只是一个理论家,而梭罗是位实践家,他在实践观察中获得的认识自然同爱默生的有所不同。梭罗对自然的兴趣同浪漫主义对自然的兴趣一样。但是浪漫主义的兴趣不仅在于自然本身,还在于人性。梭罗一开始就说,他到瓦尔登湖既不是为了生活得便宜,也不是为了生活得奢侈,而是从事自己的私事,这种私事就是认识自我的价值。认识自我,争取自由,享有个性。这在《瓦尔登湖》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作者质朴、真诚的描述下,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文字:"4月29日,我在九亩角桥附近的河岸钓鱼,当时,我正站在摇曳的小草和麝鼠埋伏的柳树根上,就听到一声奇特的咯咯声,有点像孩子们手指敲木棒的声音,于是我抬头望去,看到了一只小巧、优美的鹰,犹如夜鹰,一会儿像水波,扶摇直上,一会儿又飞身而下,俯冲一两杆远,向人展示自己的羽翼,阳光下,羽翼闪闪发光,犹如一根缎带,又像贝壳里的珍珠。这一景象使我想起了猎鹰,这一项运动不知道塑造了多少高贵,引发出多少诗歌。我觉得这只鹰可以称作灰背隼,不过我对它的名字并不在乎。这是我见过的最为飘逸的一次飞翔。它不像蝴蝶那样翩翩起舞,也不像老鹰那样搏击长空,而是在田野上空,骄傲地翱翔,纵横嬉戏,它一会儿振翅高飞,发出古怪的叫声,一会儿又翻身而下,做出潇洒而优美的姿态,它就像是一只风筝,上下不停地翻腾,然后,又从高空翻腾中恢复过来,仿佛它的脚从未落地。它在宇宙中似乎没有什么伴侣,独来独往,嬉戏游玩但是它不需要伴侣,只需要清晨和天空,供其玩耍。它不孤独,相反,倒使整个大地为之感到孤独。"在这里,自然与自由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自然使人摆脱束缚,摈弃一切欲望。这是一种自然之美,荒野之美。 爱默生的自然观是以人为万物的中心,也因为如此,爱默生对梭罗的做法颇有些不解。但是梭罗反对的恰恰是那种以人类为中心的思想,那种认为只有人类才有权力或内在价值,而其他的动物仅仅在于它们是人类的资源,人类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的思想。英国马克思主义评论家威廉斯说过, "在我们与现实世界的各种相互作用中,我们不仅培育了人类天性,改变了自然秩序,而且也造就了社会。重要的是,在这种关系中,我们使用的大多数术语--征服自然,支配自然,利用自然全都来自真正的人类实践,来自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仅仅谈论单一的男人和单一的自然,我们就可以谱写一部总体历史,但是其代价却是排斥了真实而正在改变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对自然的征服总是包括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支配或利用"。在西方传统的人本主义思想指导下,人的欲望不断膨胀,致使森林遭到砍伐,环境受到污染,在人定胜天思想的误导下,人们追求的是文化物质主义。当然,环境作品不是对固定问题的固定反应,而是一个动态的传统,是对资本主义生态社会秩序发展的反应。那种"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忽视了生态问题,殊不知,道德个人主义当中已经播下了道德丧失的种子。《瓦尔登湖》体现的就是作者对以非人类为中心的伦理道德的持久探索。梭罗再三强调非人类自然的内在价值,认为土拨鼠、树木或湖泊都有其内在价值。他反对大规模的砍伐森林。他曾经哀叹道, "我第一次荡舟于瓦尔登湖上时,周围全是松树和橡树,高大,茂密,在一些小湾里,葡萄藤爬过了水边的树,形成一个个凉亭,小船可以从它下面悠然而过。形成湖滨的群山这么陡,山上的树木又是这么高,你从西端望下来,湖滨就像是一个圆形剧场,可以上演一出森林剧。年轻的时候,我曾在湖面漂浮,任凭和风吹拂,消磨时日。夏日的一个上午,我荡舟来到湖心,仰面躺在座位上,半睡半醒,似梦非梦,直到小船撞到了沙滩,我才清醒过来,于是我从座位上爬起来,看看命运将我推到了什么样的湖岸。那些日子里,闲散是最迷人的产业,产量也最多。好多个清晨从我身边悄然而过,就这样,我宁愿将一天当中最为宝贵的时光就此虚度;虽说我没钱,但我却富有阳光明媚的时刻和夏日时光,供我无限使用。我没有将它们更多地消磨在工场中,或教师的办公桌上,对此我并不后悔。但是自从我离开湖滨后,伐木工人将树木全都伐光了,在此后的数年里,人们再也无法在森林小径中漫步,也无法透过树林,观看湖景了。如果我的缪斯就此沉默,那也在情理之中。树林都给砍光了,你还怎能指望鸟儿去唱歌呢?"梭罗还对捕食动物发出极大的感叹: "说人是一种食肉动物,难道这还不是一种责备?不错,他能够,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确实是靠捕猎为生;但是这是一种悲惨的方法。任何捕兔杀羊的人都会意识到这一点,如果一个人教会人类只吃一些健康无害的食品,那么他就会成为这个民族的救星。无论我自身的实践如何,我都坚信:人类在渐渐改善之后,必然会中止吃肉,这是人类命运的一部分,就像野蛮人和文明人接触之后,再也不互相蚕食一样。"这一点对强调经济发展的中国而言应该有很强烈的警示作用。鲁迅先生曾经说过, "林木伐尽,水泽淹枯,将来的一滴水将和血液等价"。而作家徐刚也曾于多年前发出呼吁, "伐木者,醒来!",但是呼吁的结果却是中国西北沙漠化的出现,非典的流行,这种以人为本,忽视自然规律的做法给中国带来的不是福音,而是灾难。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自然的优良传统,而且评论家们也注意到了梭罗对中国文化的借鉴。在《瓦尔登湖》,梭罗引用了九段儒家经典。跟他的导师爱默生一样,梭罗经常到东方去寻找灵感,借以实现他对人与上帝、自我与自然之间终极关系的追求。很多评论家都认为儒家经典是梭罗三大东方思想源泉之一。但是评论界出现的困惑是,梭罗的引文几乎全是儒家的典籍,但是其思想似乎却和道家一脉相承,所以对梭罗与儒家与道家之间的关系的讨论也没有停止。根据研究,梭罗的引文没有沿用已经翻译成英文的现成文本,而是从法国翻译家鲍迪埃翻译、1841年在法国巴黎出版的法文版《孔子与孟子》一书中翻译了九十六段。因为当时的儒家经典大多都是由传教士翻译的,这些文本认为儒家传统僵化,而这与梭罗充满动力、一反常规的个性主义格格不入。 鲍迪埃(Pauthier,1801-1873)不是传教士,因此他对东方的看法与大多数传教士的看法不太一样,他不是将东方文化看作一种僵硬、不动的形态,而是充满活力的文化。在对孔子与孟子的介绍中,戈蒂耶说道,"在东方,尤其是在东方,就像在世界其他大多数国家一样,整个大地充满了众多的革命和一系列改变这些帝国面貌的动荡"。梭罗在鲍迪埃法语译文的基础上自己进行独特翻译。他的许多译文关注的都是自然,或孔子治国理想中的内在品质。还有许多关注的是更加神秘的新孔子自然主义。最使他感兴趣的是孔子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之间的对话。在《论语:先进第十一》中,孔子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等人谈谈各自的志向,其中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都想成为一名政治家,只有曾皙说: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对于曾皙这种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上吹吹风,一路唱歌,一路走回来的精神,孔子十分欣赏。在这里,孔子似乎像个道家学者,自由、奔放,不受约束。而这也赢得了梭罗的心。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觉得《瓦尔登湖》颇具中国道家精神的原因。虽说梭罗到瓦尔登湖去是否直接受到孔子这段话的影响尚不得知,但是从他对孔子这段话的着迷程度来看,梭罗从中看到了新的活力。他对孔子的话语进行了新的文化构建,将它很好地运用到美国文化中。 如今梭罗已经成为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始祖。1992年,美国在内华达大学成立了"文学与环境研究会"(TheAssociation for Study ofLiterature andEnvironment,简称ASLEl。1995年,第一家生态批评刊物《文学与环境跨学科研究》(Interdisciplinmy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简称ISLE)在内华达大学创刊。所刊文章很多都与梭罗有关。大多数学者看到,环境危机完全是人类毁灭性思维造成的后果。在这背后就是所谓的"人定胜天"的观念,认为人类可以支配自然,认为自然是人类丰富思想的一个消极的接受器,而社会的无限增长是人类社会命运的本质,认为自然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认为土地是用来供养生命的,尤其是人类生命的。这种关注一方面可以说是西方浪漫主义传统的延续,正如评论家所说, "浪漫主义对待自然的姿态基本上还是生态型的;也就是说,它关注的是关系、相互依赖性和整体性。这点在亨利·戴维·梭罗的作品里尤为明显……梭罗既是一位积极的野外生态学家,又是一位自然科学家,他的思想大大领先于我们的时代精神。在他的生活和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浪漫主义对待土地和日益复杂的生态哲学的一个关键表现。我们还在梭罗身上发现了一个显著的灵感来源,引导着近来生态运动中的颠覆性积极行动"。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关注也是近年来西方认知模式非西方化的体现,是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的一种体现。 《瓦尔登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通过艺术的形式,通过创造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获得人类的新生。这是一种成熟的恬静,是人类自我的一个微观和宏观旅程。正如梭罗自己所说: "我有我自己的太阳、月亮或星星,还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小小世界。"《瓦尔登湖》是作者对业已丢失的现实世界的追寻,也是对清纯的追寻。清纯意味着回归春天的生活,回归青春和充满活力的感觉。通过将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然四季的更迭结合在一起,作者的心灵得到了进一步的净化,也使整个人类从中看到了问题的症结和希望所在。 诗人荷尔德林说过, "在这漫漫长夜,诗人何为?但你告诉我,诗人是酒神的祭司,他要走遍大地"。梭罗就是这走遍大地的祭司。 译者2004年9月于上海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都记得亨利·梭罗是位天才,性格突出,是我们农夫眼中最有技艺的测量师,而且确实比他们更熟悉森林、草地和树木,但更为人熟悉的是他是本国一位为数不多的优秀作家,而且我深信,他的声誉还没有达到他应该达到的一半。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梭罗活得更真实。--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美国著名作家) (《瓦尔登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梭罗能够通过艺术来实现自己决意要做的事业。通过创造一个有机的形式,他使自己的决定获得了新生:通过有意识的努力,他重新获得了一种成熟的恬静,如果说那不是黄金年龄的清纯狂喜的话。 整个《瓦尔登湖》》记录着自我在微观宇宙历程中的经历。--谢尔曼·保罗(美国著名评论家) 如果梭罗仅仅给我们留下一部一个男人在林中生活的记载,或者说他仅仅退隐到森林之中,在那儿记载着他对社会的抱怨。甚至说,如果他想把这两者都合到一本书里,那么《瓦尔登湖》就不会有这一百年的生命。正像一切所进展的一样,梭罗记下了人跟自然的关系,人在社会中的困境和人希望提高自我精神的习性,连他自己恐怕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他一会儿为自我辩护,一会儿充满了喜悦、自由、奔放,创造出了一个独特的煎蛋卷,让人们在饥饿的一天不断从中汲取营养。 《瓦尔登湖》是最早一盘充满维生素的菜肴之一。--E-B·怀特(美国著名作家)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瓦尔登湖已经成:美国文化中纯洁天堂的同义词。--伊拉·布鲁克 (美国评论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