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中收集了冰心、俞平伯等大家的著作。赞颂青春之美丽、生命之可贵,在平凡的生活中笑看人生。书中作者对于生活各自不同的感悟让读者看到不同年龄、不同阶级的生活观。书中有智慧的老人,平淡的中年人,他们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你生活应该怎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生生死死/漫说文化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陈平原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集中收集了冰心、俞平伯等大家的著作。赞颂青春之美丽、生命之可贵,在平凡的生活中笑看人生。书中作者对于生活各自不同的感悟让读者看到不同年龄、不同阶级的生活观。书中有智慧的老人,平淡的中年人,他们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你生活应该怎样。 目录 冰 心 "无限之生"的界线 1 许地山 别话 5 周作人 死之默想 8 唁辞 11 笠翁与兼好法师 14 梁遇春 人死观 17 何其芳 独语 22 陆 蠡 门与叩者 25 柯 灵 生死 30 唐 韬 死 32 冯 至 忘形 35 宋云彬 关于死 38 肖 乾 三过鬼门关 41 胡 适 我对于丧礼的改革 46 周作人 回丧与买水 57 鲁 迅 墓碣文 59 死后 61 茅 盾 冥屋 65 叶圣陶 不甘寂寞 67 祭文·悼词 70 夏丐尊 送殡的归途 74 芦 焚 孟兰夜 76 冯 至 山村的墓碣 78 袁 鹰 送葬的行列 8 1 廖沫沙 身后事该怎么办?84 周瘦鹃 杨彭年手制的花盆 87 李健吾 大祭 90 看坟人 92 秦 牧 一份精美别致的讣告 95 梁启超 国民之自杀 100 陈天华 绝命辞 101 宋教仁 陈星台先生《绝命书》跋 106 瞿秋白 自杀 108 林德扬君为什么要自杀呢? 109 陈独秀 对于梁巨川先生自杀之感想 113 李大钊 青年厌世自杀问题 115 徐志摩 论自杀 122 周作人 死法 131 关于活埋 134 郁达夫 说死以及自杀情死之类 141 鲁 迅 论秦理斋夫人事 145 论"人言可畏" 147 略论暗暗的死 150 靳 以 处决 152 柯 灵 阮玲玉与食尸兽 154 夏绀弩 怀《柚子》 156 赵丽宏 死之余响 164 丰子恺 秋 171 俞平伯 中年 174 叶圣陶 中年人 177 林语堂 秋天的况味 179 叶灵凤 冬天来了 181 苏雪林 中年 183 当我老了的时候 193 弘 一 人生之最后 200 王了一 老 205 梁实秋 中年 207 病 210 杨 绛 孟婆茶 213 冰 心 霞 217 试读章节 许地山 素辉病得很重,离她停息的时候不过是十二个时辰了。她丈夫坐在一边,一手支颐,一手把着病人底手臂,宁静而恳挚的眼光都注在她妻子底面上。 黄昏底微光一分一分地消失,幸而房里都是白的东西,眼睛不至于失了它们底辨别力。屋里底静默,早已布满了死底气色;看护妇又不进来,她底脚步声只在门外轻轻地蹀过去,好像告诉屋里底人说:"生命底步履不望这里来,离这里渐次远了。" 强烈的电光忽然从玻璃泡里底金丝发出来。光底浪把那病人底眼睑冲开。丈夫见她这样,就回复他底希望,恳挚地说:"你--你醒过来了!" 素辉好像没听见这话,眼望着他,只说别的。她说:"暧,珠儿底父亲,在这时候,你为什么不带她来见见我?" "明天带她来。" 屋里又沉默了许久。 "珠儿底父亲哪,因为我身体软弱、多病的缘故,教你牺牲许多光阴来看顾我,还阻碍你许多比服事我更要紧的事。我实在对你不起。我底身体实不容我……" "不要紧的,服事你也是我应当做的事。" 她笑,但白的被窝中所显出来的笑容并不是欢乐底标识。她说:"我很对不住你,因为我不曾为我们生下一个男儿。" "哪里的话!女孩子更好。我爱女的。" 凄凉中底喜悦把素辉身中预备要走的魂拥回来。她底精神似乎比前强些,一听丈夫那么说,就接着道:"女的本不足爱:你看许多人--连你--为女人惹下多少烦恼!……不过是--人要懂得怎样爱女人,才能懂得怎样爱智慧。不会爱或拒绝爱女人的,纵然他没有烦恼,他是万灵中最愚蠢的人。珠儿底父亲,珠儿底父亲哪,你佩服这话么?" 这时,就是我们--旁边底人--也不能为珠儿底父亲想出一句答辞。 "我离开你以后,切不要因为我就一辈子过那鳏夫底生活。你必要为我的缘故,依我方才的话爱别的女人。"她说到这里把那只几乎动不得的右手举起来,向枕边摸索。 "你要什么?我替你找。" "戒指。" 丈夫把她底手扶下来,轻轻在她枕边摸出一只玉戒指来递给他。 "珠儿底父亲,这戒指虽不是我们订婚用的,却是你给我的;你可以存起来,以后再给珠儿底母亲,表明我和她的连属。除此以外,不要把我底东西给她,恐怕你要当她是我;不要把我们底旧话说给她听,恐怕她要因你底话就生出差别心,说你爱死的妇人甚于爱生的妻子。"她把戒指轻轻地套在丈夫左手底无名指上。丈夫随着扶她的手与他底唇边略一接触。妻子对于这番厚意,只用微微睁开的眼睛看着他。除掉这样的回报,她实在不能表现什么。 丈夫说:"我应当为你做的事,都对你说过了。我再说一句,无论如何,我永久爱你。" "咦,再过几时,你就要把我底尸体扔在荒野中了!虽然我不常住在我底身体内,可是人一离开,再等到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才能互通我们恋爱底消息呢?若说我们将要住在天堂的话,我想我也永无再遇见你的日子,因为我们底天堂不一样。你所要住的,必不是我现在要去的。何况我还不配住在天堂?我虽不信你底神,我可信你所信的真理。纵然真理有能力,也不为我们这小小的缘故就永远把我们结在一块。珍重罢,不要爱我于离别之后。" 丈夫既不能说什么话,屋里只可让死底静寂占有了。楼底下恍惚敲了七下自鸣钟。他为尊重医院底规则,就立起来,握着素辉底手说:"我底命,再见罢,七点钟了。" "你不要走,我还和你谈话。" "明天我早一点来,你累了,歇歇罢。" "你总不听我底话。"她把眼睛闭了,显出很不愿意的样子。丈夫无奈,又停住片时,但她实在累了,只管躺着,也没有什么话说。 丈夫轻轻蹑出去。一到楼口;那脚步又退后走,不肯下去。他又蹑回来,悄悄到素辉床边,见她显着昏睡的形态。枯涩的泪点滴不下来,只挂在眼睑之间。(选自《许地山选集·上卷》,上海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二年版) P.5-7 序言 "漫说文化" 陈平原 据说,分专题编散文集我们是始作俑者,而且这一思路目前颇能为者接受,这才真叫"无心插柳柳成荫"。当初编这套丛书时,考虑的是们自己的趣味,能否畅销是出版社的事,我们不管。并非故示清高或推责任,因为这对我们来说纯属"玩票",不靠它赚名声,也不靠它发财。来好玩,最初的设想只是希望有一套文章好读、装帧好看的小书,可以朋友,也可以搁在书架上。如今书出得很多,可真叫人看一眼就喜欢,把它放在自己的书架上随时欣赏把玩的却极少。好文章难得,不敢"野无遗贤",也不敢说人选者皆"字字珠玑",只能说我们选得相当认真也大致体现了我们对20世纪中国散文的某些想法。"选家"之事,说就难,说易就易,这点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记得那是1988年春天,人民文学出版社约我编林语堂散文集。此我写过几篇关于林氏的研究文章,编起来很容易,可就是没兴致。偶然起我们对20世纪中国散文的看法,以及分专题编一套小书的设想,没到出版社很欣赏。这样,1988年暑假,钱理群、黄子平和我三人,又重合作,大热天闷在老钱那间10平方米的小屋里读书,先拟定体例,划分题,再分头选文;读到出乎意料之外的好文章,当即"奇文共欣赏";不也淘汰了大批徒有虚名的"名作"。开始以为遍地黄金,捡不胜捡;可里淘金一番,才知道好文章实在并不多,每个专题才选了那么几万字,本不够原定的字数。开学以后又泡图书馆,又翻旧期刊,到1989年春才初步编好。接着就是撰写各书的前言,不想随意敷衍几句,希望能体现我们的趣味和追求,而这又是颇费斟酌的事。一开始是"玩票",越做越认真,变成撰写20世纪中国散文史的准备工作。只是因为突然的变故,这套小书的诞生小有周折。 对于我们三人来说,这迟到的礼物,最大的意义是纪念当初那愉快的学术对话。就为了编这几本小书,居然"大动干戈",脸红耳赤了好几回,实在不够洒脱。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有点好笑。总有人问,你们三个弄了大半天,就编了这几本小书,值得吗?我也说不清。似乎做学问有时也得讲兴致,不能老是计算"成本"和"利润"二惟一有点遗憾的是,书出得不如以前想象的那么好看。 这套小书最表面的特征是选文广泛和突出文化意味,而其根本则是我们对"散文"的独特理解。从章太炎、梁启超一直选到汪曾祺、贾平凹,这自然是与我们提出的"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密切相关。之所以选人部分清末民初半文半白甚至纯粹文言的文章,目的是借此凸现20世纪中国散文与传统散文的联系。鲁迅说五四文学发展中"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小品文的危机》),原因大概是散文小品稳中求变,守旧出新,更多得到传统文学的滋养。周作人突出明末公安派文学与新文学的精神联系(《杂拌儿跋》和《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反对将五四文学视为欧美文学的移植,这点很有见地。但如以散文为例,单讲输入的速写(Sketch)、随笔(Essay)和"阜利通"(Feuilleton)固然不够,再搭上明末小品的影响也还不够;魏晋的清谈,唐末的杂文,宋人的语录,还有唐宋八大家乃至"桐城谬种选学妖孽",都曾在本世纪的中国散文中产生过遥远而深沉的回音。 面对这一古老而又生机勃勃的文体,学者们似乎有点手足无措。五四时抬出"美文"的概念,目的是想证明用白话文也能写出好文章。可"美文"概念很容易被理解为只能写景和抒情;虽然由于鲁迅杂文的成就,政治批评和文学批评的短文,也被划人散文的范围,却总归不是嫡系。世人心目中的散文,似乎只能是风花雪月加上悲欢离合,还有一连串莫名其妙的比喻和形容词,甜得发腻,或者借用徐志摩的话:"浓得化不开"。至于学者式重知识重趣味的疏淡的闲话,有点苦涩,有点清幽,虽不大容易为人世未深的青年所欣赏,却更得中国古代散文的神韵。不只是逃避过分华丽的辞藻,也不只是落笔时的自然大方,这种雅致与潇洒,更多的是一种心态、一种学养,一种无以名之但确能体会到的"文化味"。比起小说、诗歌、戏剧来,散文夏讲浑然天成,更难造假与敷衍,更依赖于作者的才情、悟性与意趣--因其"技术性"不强,很容易写,但很难写好,这是一种"看似容易成却难"的文体。 选择一批有文化意味而又妙趣横生的散文分专题汇编成册,一方面是让读者体会到"文化"不仅凝聚在高文典册上,而且渗透在日常生活中,落实为你所熟悉的一种情感,一种心态,一种习俗,一种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则是希望借此改变世人对散文的偏见。让读者自己品味这些很少"写景"也不怎么"抒情"的"闲话",远比给出一个我们认为准确的"散文"定义更有价值。 当然,这只是对20世纪中国散文的一种读法,完全可以有另外的眼光另外的读法。在很多场合,沉默本身比开口更有力量,空白也比文字更能说明问题。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我们淘汰了不少名家名作,这可能会引起不少人的好奇和愤怒。无意故作惊人之语,只不过是忠实于自己的眼光和趣味,再加上"漫说文化"这_特殊视角。不敢保证好文章都能人选,只是入选者必须是好文章,因为这毕竟不是以艺术成就高低为惟一取舍标准的散文选。希望读者能接受这有个性有锋芒因而也就可能有偏见的"漫说文化"。 1992年9月8日于北大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