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中,编者选取了二十多位法律名家的讲稿,以及个别专家通俗易懂的学术文章,内容涵盖了我国目前法律体系、法制建设的各个主要方面。
个人信息保护: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现代民法之理念;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立宪时代的法政哲学思考;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若干问题……这些文章既具有高瞻远嘱的国际和时代视野,又深入浅出地阐述清楚了法学理论的发展与具体实践中的挑战,并与我们的国情、社会相结合,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际指导意义。对于因各种原因未能亲自聆听讲座的广大干部和法律工作者,都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法律大讲堂(中国当代法律名家讲座) |
分类 | 人文社科-法律-中国法律 |
作者 | 于吉//聂玉春 |
出版社 |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本书中,编者选取了二十多位法律名家的讲稿,以及个别专家通俗易懂的学术文章,内容涵盖了我国目前法律体系、法制建设的各个主要方面。 个人信息保护: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现代民法之理念;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立宪时代的法政哲学思考;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若干问题……这些文章既具有高瞻远嘱的国际和时代视野,又深入浅出地阐述清楚了法学理论的发展与具体实践中的挑战,并与我们的国情、社会相结合,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际指导意义。对于因各种原因未能亲自聆听讲座的广大干部和法律工作者,都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 内容推荐 书中所选专家都是在各自专业领域中非常有影响力的权威学者,在我国的_法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多有建树和贡献。在他们的讲座或文章中,既具有高瞻远瞩的国际和时代视野,又深入浅出地阐述清楚了法学理论的发展与具体实践中的挑战,并与我们的国情、社会相结合,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际指导意义。对于因各种原因未能亲自聆听讲座的广大干部和法律工作者,都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 目录 1.中国传统文化与法治现代化 ——朱苏力,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院院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 2.立宪时代的法政哲学思考 ——高全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法学所研究员 3.中国法治进程中的权利冲突 ——刘作翔,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所研究员,中国 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4.法律运行中的不确定性因素 ——王晨光,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院院长,中国法学会法理 学研究会副会长 5.中国司法改革的回顾和反思 ——张志铭,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6.宪法学的几个理论问题 ——李步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所研究员 7.变革中的宪法理念与当代宪法学 ——韩大元,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宪法 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8.论宪法监督司法化 ——陈云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所研究员 9.论公民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 ——莫纪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所研究员,中 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10.新世纪行政法的发展走向和趋势 ——姜明安,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11.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建设法治政府 ——袁曙宏,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 12.个人信息保护: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周汉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所研究员,中 国法学会信息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13.民事诉讼立法理论和实务中的前沿问题 ——江伟,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 会名誉会长 14.关于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问题 ——陈卫东,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 究会副会长 15.民法典起草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梁慧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所研究员,山 东大学法学院院长 16.现代民法之理念 ——孙宪忠,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所研究员,中 国法学会民法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17.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讲座) ——郑成思,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所研究员、知 识产权中心主任,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法研究会会长 18.当代中国的知识产权制度与社会发展(在台湾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的演讲) ——李明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知识产 权法研究会秘书长 19.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讲座) ——龙翼飞,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院副院长,中国法学会婚 姻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20.我国的劳动法律制度(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讲座) ——林嘉,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21.从契约到身份的回归——身份权若干前沿问题之探讨 ——杨立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 会副会长 22.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若干问题 ——张新宝,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 会秘书长 23.新公司法的制度创新 ——刘俊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法学所研究员 24.死刑的全球视野及中国视角 ——刘仁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法学所研究员 25.纵论国际法 ——朱文奇,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6.以恶制恶:法治的起源与理念 ——江山,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试读章节 我不是说乡土社会非常好,乡土社会也会有犯罪行为。这种犯罪是一种社会学意义上的犯罪,可能不是我们今天刑法意义上的犯罪。但是当地的老百姓,肯定认为是犯罪。那惩罚起来会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糟糕呢?是否非常专断、非常专制?不是的。尽管那时没有什么“罪刑法定”,没有什么现代意义上的刑罚,以及文字表达的法律规则,也没有严格的程序法,也没有什么举证。但并不意味着惩罚是不公平,是专断的,就没有规则指导的。因为在这种村子或社区里面都会形成某种规则,什么事情是不能干的,什么事情是能干的,干了以后要受到什么样的处罚。不但有这种实体性的规则,还有种程序性的规则。 大家想一想,在你们日常生活中,都有程序性的规则。比方说,星期天晚上,隔壁宿舍的同学在唱歌,你们在睡觉。唱到十二点以后,他们还在唱,你过去就跟人家吵架?不大可能。你会敲敲门,说我们休息了,你小点声音,好不好?你又回来了睡到床上。又过了十分钟、二十分钟,他还是在唱歌吵闹。你又过去了,可能会没好气地说:“怎么搞的?跟你们说怎不听呢?”然后把门一摔,又回来了。如果你回来以后,然后又过个十分钟、二十分钟,他们还在唱歌,你可能冲进去就打架了。 你看这里面就有个程序的概念,尽管你们从来没想过这是个程序的概念,就是说先礼后兵。其实在整个社会生活中都隐藏着这种程序规则。所以大家有时候不能把老师讲的,特别是法学家讲的太当真。他们说中国古代没有程序,只有实体法。你要注意,实际上都有。你要从生活中去理解这些问题。所以在这样一个社会里面,有违法犯罪的,到别人地里拔根葱呀,偷人家萝卜呀,偷人家鸡吃呀,在这个村子里很容易抓到。我们全村的人都是老老实实的,只有个别人整天好吃懒做,好象也不养鸡。大家想,呦,昨天我闻到他家有鸡肉味,然后到他家外边一看有一堆鸡毛,抓来打一顿,就行了,一般不会错。(笑声) 因为大家都生活在熟悉的环境中,虽然没有一个法官坐在那儿,程序、完全举证责任、举证责任倒置,没有这些东西,但是一般不会错。相反在今天社会是比较容易错的。而且有人说在当时的惩罚很严厉,其实也并不是那么严厉。因为当时传统社会中有个基本规则,就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这实际上是最早的“罪刑法定原则”,最早的“一罪不二罚原则”,最早的“罪责刑相适应原则”。都隐藏在“以牙还牙,以眼还眼”里了。这是说我把你眼弄瞎了,你也只能把我的眼睛弄瞎了;我把你牙齿打落了,你也只能把我的牙齿打落了。因此,这是一个限制。实质上,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都是非常粗暴,非常野蛮的。 大家回到你的村子,你的单位里去看看。从来不是说你这个人借钱不还了,我走上去给你两个耳光,然后拿把刀捅你一下。这都是不大可能的。我们都是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这样一种规则:借钱不还,30块,50块钱,在同事之间基本上就不说了,今后我知道了这个人不能相信。如果借个上百块钱,同事之间我就会跟他催促一下,你不还的话,我也会跟其他同事讲,说他不可信。如果是五百块钱我可能就要起诉了,或者找个机会报复你一下。不会说你借钱不还,我上去就给你一刀。那你杀人要受刑法处罚的。所以,“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是个最基本的规则。 大家注意,讲“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其实不是真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只是个象征性的原则。因为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有的时候是可以还的,有的时候是不能还的。比方说,我已经是独眼龙了,我把你眼睛弄瞎了,你这时候如果再把我眼睛弄瞎,我的第二只眼睛瞎的后果就比你那一只眼睛瞎的时候更严重。因此,你不可能再去把我的第二只眼睛弄瞎,因为我变成瞎子,整个人就完全残废了。这时候,以眼还眼就不行。还有我们想,很多事情我们都是没办法去“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比方说,强奸。我强奸了一个女孩,这个女孩再反过来把我强奸了,这不可能的。(笑声) P5-P6 序言 为促进我国普法运动更好地开展,尤其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素养,我们特策划出版了这本法律普及读物。 在本书中,我们选取了二十多位法律名家的讲稿,以及个别专家通俗易懂的学术文章,内容涵盖了我国目前法律体系、法制建设的各个主要方面。 书中所选专家都是在各自专业领域中非常有影响力的权威学者,在我国的法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多有建树和贡献。在他们的讲座或文章中,既具有高瞻远嘱的国际和时代视野,又深入浅出地阐述清楚了法学理论的发展与具体实践中的挑战,并与我们的国情、社会相结合,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际指导意义。对于因各种原因未能亲自聆听讲座的广大干部和法律工作者,都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 当然,本书中的专家只是我国众多优秀法律专家中的一小部分,还有更多的专家学者未能取得联系或提供合适的稿件,我们将在以后的出版工作中尽力弥补这一缺憾。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中的稿件多由各位专家亲自选定授权,我们仅仅在文字上进行了简单的编辑工作。由于各位专家讲座的具体场合不同,演讲风格不同,所以文章的体例以及编排上也有所不同,我们未强求一致和统一。 对于书中专家的介绍,我们进行了简单化处理,只保留了最基本的职务和学术职称。相信读者对他们不会陌生,如想对他们有更多的了解,可登陆相应的专业网站或他们个人的主页。 在文章的排序上,为了读者的阅读方便,我们根据专家所讲述的内容在法理上的逻辑顺序进行了安排,没有个人排名的先后之分。 再次向为本书提供稿件的专家致谢!也向所有为推动我国法制建设而努力的法律工作者致敬!正是因为所有人的努力,我们国家的法制建设才有今天的成就和美好的未来! 愿广大读者能喜欢本书,并从中获益。 本书编辑委员会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