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探寻化石之旅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作者 (英)彼得·J·怀布罗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分别讲述了12位古生物学家在人迹罕至的地区探寻恐龙化石和人类祖先的故事。从撒哈拉、也门到南极空旷的冻土带,从印度山区到拉脱维亚森林……他们娓娓道来,讲述了在严酷的田野工作中的遭遇和引发的思考,于是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田野考察:在西非躲避枪弹,在巴基斯坦躲避疯狗,勉强咽下中国的生鱼和西藏的酥油茶。他们还描述了探险地的古生物学和地质学以及每次考察的学术价值。

本书插图精彩丰富,文字独具情趣,无论对专业人士,还是对旅行者和化石业余爱好者,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内容推荐

本书讲述了英国古生物学家探寻采集化石的故事,讲述了他们在世界的偏远地区所从事的通常被忽略的那一小部分科学工作。文中营造出深夜大家围绕篝火的氛围——在期盼着重大发现的同时,人们还不忘用本国语言取笑厨子的臭袜子,或抱怨煮烂的羊肉。这样的叙述可以表达在野外从事真正的科学考察时,给人带来的那种复杂而又常常是混乱的情绪。有些甚至还记录了寻找过程中的失败——因为没有人能为成功担保。偶然的运气总是会部分发挥作用。有几个故事还回忆了一些颇具危险的小规模冲突以及我们在田野工作时都曾体验过的那种情感——那种初次闯入神奇之地的惊讶之情。这是一个非凡的事实:那些举足轻重的新发现正是源自这些鸡毛蒜皮的经历。

在这样一个“科技至上”、“经济推动进步”的时代里,传言、猜想,再加上一点点运气,也能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这样的故事难道不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吗?

目录

序 1

戴维·阿滕伯勒爵士(Sir David Attenborough)

导言 1

理查德·福泰(Richard Fortey)

第一章 穿越西藏:驾车、骑马、步行 1

安德鲁·史密斯(Andrew Smith)

第二章 在撒哈拉探寻鱼类和恐龙化石 22

艾利森·朗博顿(Alison Longbottom)

安杰拉·米尔纳(Angela Milner)

第三章 发掘洞穴 42

克里斯·斯特林格(Chris Stringer)

第四章 拉脱维亚的夏天 61

珀·埃里克·阿尔伯格(Per Erik Ahlberg)

第五章 阿布扎比沙漠智者 78

彼得·J·怀布罗(Peter J.Whybrow)

第六章 托马斯·哈代、食根蚁与西非化石 96

史蒂夫·卡尔弗(steve Culver)

第七章 两次印度之旅 110

保罗·D·泰勒(Paul D Taylor)

第八章 在中国挖恐龙 130

安杰拉·米尔纳

第九章 近距离接触巴基斯坦 149

彼得·J·怀布罗

第十章 千种化石一日寻 163

彼得‘安德鲁斯(Peter Andrews)

第十一章 冰雪王国中的古代遗骨 179

杰里·胡克(Jerry}looker)

第十二章 阿拉伯费利克斯(Araba Felix):北青蛙与南水果 199

彼得·J·怀布罗

编后语 217

试读章节

大昭寺是拉萨第二大寺,位于市中心。这里是城内最古老的街区,房子为藏式碉房,大都为二层,白墙,上有成排的方窗。每个窗户的底部都带有一个红黄条纹的白布遮篷。通往大昭寺绕城中心是挤满了人群的环行大道。时见藏民阖家行走在这条转经道上的身影。女人头戴黑色毛织头巾,身穿色彩鲜艳的围裙;男人通常穿白衬衫,辫发盘绕头顶,再戴上毡帽,甚至还看到肩披雪豹皮的藏民。喇嘛随处可见,他们穿着醒目的绛红色长袍,或散步或闲坐在诵经祈福者身旁。姑娘们大都戴银质项饰,上嵌绿松石,还佩戴各色珠宝装饰品;衣着为上穿棉布衬衫,下穿毛织长裙;长长的黑发辫拖及腰际以下,还另用五彩棉布辫成辫饰捆在发辫上。

路上时见横拉的五彩旗,近看原来是成百上千信徒祈福的旌幡,成排地挂在一起。所有彩幡都用鲜艳的彩布条制成,手帕般大小,上印藏文。在大昭寺内殿深处拐角处有两个高达六英尺的大香炉,人们不时地放入一捆捆不知用什么原料制成的佛香,烟火中散发出一种刺鼻的甜香。转经轮也是随处可见的,它看去好似圆柱形小铜鼓,上面镌刻着祈福的藏文。人们手握摇柄,转经轮便旋转不停,此正所谓“法轮常转”。大昭寺入口两侧的大转经轮,高与人齐,进进出出的藏民不断地用手推转,它们便也总是不停地旋转。

大昭寺门外是列队等待朝圣拜佛的藏民,他们交替地做着站立合十、匍匐跪拜和伸臂磕头的等身长头礼。我们加入这一队列准备进入大昭寺时,迎面走来一个喇嘛,手拎酥油桶,排在我前面的藏民纷纷将手指伸进桶内轻蘸一下,再放在嘴里吸吮一下,然后抹在自己的头发上,我则没有效法此行。在这个行列中,我还惊异地发现一些藏民手拎饰有花卉图案的暖水瓶,显然它们是来自中国内地的。寺内每尊佛像或僧侣像前,都点燃着成百上千的酥油灯。藏民们也总是高举蜡烛到像前敬献,因此佛殿内有着浓重的酥油味,很快便觉得屋内溢满融化的酥油气息,当此之时,惟有逃到室外吸口新鲜空气,才备感轻松释然。

一旦考察工作开始,我们便进人常规生活。大家分成小组,每日早饭后出发,分别前往不同地区,采集各自感兴趣的不同岩石,晚上田野工作结束后才碰面聚合。我总是和迈克、La0 Yin和Xu一组,每天行走高原,遇到不同的露出地面的岩层。头一天看到的可能是1.7亿年前的红土矿床,那是内含淡水水藻的浅湖沉积;第二天考察的可能又是3.3亿年前大海中的石灰石和含有珊瑚及腕足动物的页岩,或者2.7亿年前含有大量阔叶植物的煤块。通常我们都是乘坐吉普车,开车的李师傅是个乐天派,因为总是抽烟,牙齿黝黑且畸形。吉普车是他的骄傲,我们下车去寻找岩层时,他会用上很长时间擦洗爱车,开车时还总是小心地戴着白手套。

在这大部分地域海拔超过五千米以上的世界屋脊上,发现的岩石内却含有大量海洋生物化石,真是令人不可思议。事实上,我们此行的目的之一就是,力图寻找并确定那些足以作为藏地古深海海底典型地点的年代证据。这里构成深海沉积的岩石结构很有特点,也很易识别。它含有熔岩,而这熔岩喷到海底,遇海水而冷却,形成了独特的枕头状球堆、深红色的黏土和黑燧石。但在这些岩石中从未发现含钙质骨骼的有机体,因为在深邃的海洋里,方解石往往被迅速分解消失,只有被称做放射虫目的微小的单细胞动物的硅质骨骼,才能在海底岩石上保存下来。我们看到过这类孤立的小块岩石,边界呈狭窄的直线带状,这可能是古代西藏各陆块间的接缝处,表明这里曾经是一片汪洋。

我在这里采集到的化石恰好有助于说明这种拼合现象。首先,通过已采集到的各种岩石,可以确定它们的年代,因为每个不同的地质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动植物群,因此这些岩石内的所含物便成为我们断定其形成年代的依据。第二,这些化石可为认识当时的环境提供实物资料,证明它们是身处深海还是浅海,是靠近海岸还是陆地斜坡,是湖积层还是冲积层等,这对重构这一地区的古代地理是很有价值的。最后,动植物群的不同和它们在西藏高原不同地区的沉积史说明,西藏是一个独特的地质区域,其每一时期都有自己独立的发展史。正因如此,西藏是由几个相互独立的陆块构成的,在印度大陆碰撞之前,它们已经漂过特提斯海,与欧亚大陆陆块撞接。

从拉萨向北行驶一百多公里,就完全看不到高原牧民了。不过一路北上,曾遇到过两个去拉萨朝圣的藏民。他们每走四五步便停下来,全身伏地,双手过头,叩等身长头,其旅程之艰辛缓慢可见一斑。那天早晨,我们坐车从他们身边经过,当天晚上回来时又不期而遇,第二天上午当我们向北去一个新营地时,他们依然在这条路上走着,步履疾缓有度。以他们的行走速度推测,待七个星期后我们完成地质考察全程时,他们大概才能抵达拉萨。

我们正在穿越的这一地域与我的想象完全不同。本以为会沿着连绵起伏的雪山和巍峨险峻的峡谷一路走来,现在才意识到那是属于南部喜马拉雅山的,而我们活动的范围主要是藏北高原。这里原野广袤辽阔,地势起伏不大,大部分地方有树、稀疏的水草和灌木。在一些特别保护区,砾石间还生长着簇簇小型高山灌木,为山谷增添了些许美的点缀;不时出现的大小湖泊,也为单调乏味的高原平添了几分秀色,因为表面悬浮着细微岩石尘埃,整个湖水泛着银白的淡蓝色光泽。

令人失望的是几乎不见任何动物。土拨鼠并不常见,只偶然看见它们飞快窜进洞穴躲藏的身影。鹿和野驴也只是远远地看到过,只有鹰和其他捕食类猛禽时常在空中盘旋。偶尔也能发现羽毛艳黄的戴胜鸟掠过。

大约考察过半,我们到达海拔五千米以上的青藏公路最高点二道沟(Erdaugou)。对我们来说这里天气奇好,空气干湿适度,多云但风清气爽。到夜晚气温却骤然下降,寒冷难耐,我们也第一次遇到积雪覆盖的地面岩层。这次是住在一个部队营站。营站士兵多是应征入伍的汉人,身材瘦小,但看上去很结实、也很年轻,都穿着深绿色棉布军服。上身是毛泽东风格的夹克,裤子宽松,脚上则套着杂色的、看去很轻薄的鞋子,与这里寒冷的高原气候很不相宜。士兵的主要任务好像是负责修筑和保养这条公路。我们曾遇到几队干活的士兵,手拿镐头和铁锹,正清理撒落路面的石头,或修整压坏的路边。

在二道沟,我们就住在这样的小型营房里,一长排矮房,内设十张床、几个木凳,中间一个小铁炉。我们到的那天晚上寒风刺骨,取暖的燃料却出奇地少,炉内的星星火焰仅够复苏大家的精神。大家只好蜷缩着身体,眼睛盯着炉内细细的火苗,听着干牛粪燃烧时的劈啪声响。因为火焰直接穿过炉子的金属烟囱(它也是屋内最高的设置)导向室外,屋内虽冷,空气却清新干净。

次日早晨醒来,但见白雪茫茫。因为无法外出,我们只能呆在营地整理田野考察笔记和岩石及化石标本。我和多伊尔·沃茨在户外花了几个小时,清理雪中的碎木块想用来烧火取暖,但成效甚微。就这样,我们在此一等就是三天。

考察旅行开始不久,我便意识到自己为此行准备的工具大都派不上用场。因为从未涉足如此遥远的地方,我精心挑选了自以为可能用得上的田野工具:大小不一的地质考察用锤、种类和尺寸齐全的备用凿子、测量矿床沉降的圆形测角器、有柄透镜、笔和绘图工具箱、一大卷包装纸、睡袋衣物等,塞满了整个旅行包。而几年前到喜马拉雅山做地质考察的迈克尔·科沃德,因为有在边远地区生存的丰富经验,虽也带着备用旅行包,装进去的却是一大块帕尔马干酪①、两根德国蒜味大香肠。多伊尔·沃茨也有在偏远地区从事艰苦田野工作的经历,新近又刚从物质贫乏的南极考察归来,因此也能明智地备战此行,带上了一大壶马麦脱酸制酵母②和一包袋装咖啡。考察途中早餐一般是蒸馍和米粥,中餐罐装水果,晚餐吃加有肉末或蔬菜丁的面条或米饭。如此数周下来,未免感到单调乏味,每当此时,多伊尔给各位送上来的一杯咖啡和迈克尔仔细切下的一片干酪和香肠,便成了大家的兴奋剂。二道沟三天的受阻也都化成了帕尔马干酪的浓香。

大约考察七周后,我们抵达一个小道口的尽头,看到了远处连绵起伏的雪山,那便是莽莽昆仑一喜马拉雅高原最北边的山脉。在这里,我们第一次遇到冰川以及经河流侵蚀而在厚厚的沉积岩冲积层上形成的道道深谷。从冰封雪顶驶来,我们顿感气温上升,仿佛置身于干旱的沙漠地带。苍蝇搅得令人心烦,蚊子活动也很猖獗。我们也再一次见到了当地居民。他们不像此前我们遇到的皮肤黝黑的藏民,而是蒙族人。帐篷的样式和材质与前完全不同,是那种方形的、空间很小的、用棉布做的帐篷,下面没有石墙基。放牧的是骆驼而非牦牛。

在连续野外考察八周的最后阶段,我们驾车沿昆仑山脚左侧而行,进入柴达木盆地的广袤沙漠地区。这里比西藏高原的植物还要稀少,路的两边到处是大沙丘。不到四个小时,我们便抵达格尔木市。一到城里的旅馆,大家便直奔浴室,以期洗去一路的积垢,以致旅馆的热水供应一时告急。野外工作伊始就一直穿在身上的粗布工装,也被我顺手丢进了垃圾箱。待找出在拉萨穿过的那条裤子时,我竞惊异地发现它已太过肥大,只有系上皮带才能勉强穿着。那天晚些时候用磅秤一称,才发现我已较英国出发前轻了近八公斤。

接下去的几天主要是对整个旅程中采集到的数百件标本(重量超过250公斤)进行分类整理,然后用木箱打包,准备运送南京或伦敦以便研究。这八周期间,我们跨越了广袤的地质地带,了解到许多有关这一地区的历史。现在我们可以说,西藏是由四个特征不同的古海洋地块拼接而成的。在接下去的两年中,先是在实验室研究标本,然后撰写研究论文,最后将研究成果和这一地区详尽的地质调查图公之于众。现在回想起来,在西藏田野考察的这几周,是我一生中最健康(最精瘦),也最不讲究饮食细节的时期。不过我仍然要说:别了,酥油茶!

P15-21

序言

戴维·阿滕伯勒爵士

(瑞士皇家学会会员)

在一块灰暗的石灰岩上,哪怕是有一点微弱的闪光或许就足够了。你屏住呼吸,脉搏加快,眼睛一亮,用锤子轻轻一敲,石灰岩便裂开了——于是就在你的眼前,一个闪亮的贝壳盘绕在岩石上。它与现今存世的海洋贝壳不同,它可能是1.5亿年以前,甚或是更遥远的5亿年前的海洋贝壳。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你发现的这个贝壳是人类的眼睛第一次看到的。正是这种刺激吸引着一代又一代孩子在悬崖和采石场间攀爬,在海岸和砾石坑处寻觅,引导着他们踏上漫长的发现之旅,追寻这个星球以及生存于星球之上的众生的过去。

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存的忙碌,这种热情的火焰会渐次衰减为微弱的闪光,但却很容易再次点燃。虽然重新燃烧是一种甜蜜,但最初也可能成为痛苦。

我还清楚地记得初到澳大利亚北部海岸的情形,同去的博物学家告诉我,就在他住房那边的海岸,有很多蟹和蜊蛄化石。他给我看了一些完美的实物,在疏松的石灰岩砾石间,隐隐现出蟹和蜊蛄,硬壳带着熠熠闪光的尖刺和圆形凸起,看去像中世纪骑士的盔甲。我垂涎欲滴。第二天,他带着我沿着海岸向南走了数英里,直到尽头。每走一小步,他就弯腰拣一个蟹爪或一条蟹腿,有时甚至是一个完整的蟹。令人悲观和沮丧的是,尽管我也专注地凝视地面,但还是一无所获。接下去在回来的路上,我先找到了一个蟹爪,再后来找到的全是蟹壳,而且与朋友所获几乎相当。一句话,寻找化石可能花了你一些时间,但当你这样做时,内心的快乐就像蜜糖一样甜滋滋的。

本书的作者们都很有眼力和眼福。他们是一些幸运的人。因为多种原因,他们必须既拥有大量的专业知识,又具有持久的热情,能将早年的激情转化为自己终身的事业。他们能有所发现是理所当然的,也深令我们羡慕。当漫步博物馆参观这些发掘品时,我们可能很难体会到与他们第一次在岩石中发现这些奇异化石时所拥有的一样的惊喜。严格地说,科学要求我们谨慎地对待这些重要化石,以便揭示出其作为解剖学依据上的每一个细节。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我们中间那些哪怕是从最小的方面尝试过化石发掘的人都知道,那种将化石一点点剥出的过程,与最初的发现给人带来的惊喜与愉快是不相上下的。发掘结束时,几近裸露的化石躺在我们眼前,它在岩石中的印痕闲适自由,以至于我们能够从中推想出它生前是怎样的一种生物,但精心制作的标本是无法做到的。这是用魔法召回令人心跳加速的那种惊喜,那种只有发现者才能体会到的心灵震撼。

庆幸的是在下面的文字中,作者将会带领我们到世界各地考察,去发现那些最激动人心、也最令世人惊叹的化石。

后记

此书大都是有关英国古生物学家在国外的考察经历。如果能有一篇同种风格的、有关在英国采集化石的文章,是出自一个非洲人或亚洲人之手,并指出英国人的滑稽可笑之处,应该也是很有趣的。

——《匿名人士对本书手稿的评论》(Anonymous review of the manuscript for this book),1998年。

书评(媒体评论)

“全书具有美国《国家地理》的风格。”

——约翰·J·塞浦考斯金(John J.Scpkoski)(芝加哥夫学)

“创意绝妙,作者与评论者结合完美,各章文字内容精彩。叙述既充满智慧,又率真直白,易于理解。各章中不同的考察项目、参与者、研究机构和地理形势,更增添了本书的趣味性,使每一章读来都像某一独特主题的人类学短篇故事。”

——凯文·佩迪恩博士(Dr.Kevin Padian)(加州人学伯克利分校)。《恐龙全书》台作编辑(1997年学术出版社)和《恐龙印象:一个占生物学家的明信片》(菲利浦·泰奎特,剑桥大学1998年版)译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3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