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曾指出,赫尔岑“在刻画他所遇到的人物的性格方面是没有敌手的”。本书艺术地再现了19世纪欧洲解放运动的许多历史人物,如马志尼、加里波第、科苏特、蒲鲁东、路易·勃朗等,思想界和文学界的一些知名人士,如罗伯特。欧文、雨果、密茨凯维奇等,40年代俄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如别林斯基、恰达耶夫和许多十二月党人。赫尔岑的人物画像从来不着重外表,他总是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或细节,在适当的场合刻画他们的精神面貌,因此有时寥寥数笔,便能使人物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赫尔岑经历了错综复杂的一生,他的回忆录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的艺术感染力更使它不仅成为俄罗斯文学中,也成为世界文学中一份珍贵的遗产。我们今天阅读这样一部书,除了它在文学写作上的卓越成就外,还可以了解到许多东西。
《往事与随想》是赫尔岑用血和泪写成的回忆录,它不仅忠实而真诚地记载了他的一生,而且正如他所说,这是“历史在一个偶然走上它的道路的人身上的反映”。全书的覆盖面相当广,从1812年的卫国战争,十二月党人的起义,40年代俄国先进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1848年欧洲的革命风云,反动的资产阶级政权对人民的血腥镇压,直到50年代伦敦各国流亡者的活动和宗派斗争,60年代俄国的社会政治面貌和新一代革命者——赫尔岑所说的“未来风暴的年轻舵手”的成长,几乎包括了19世纪初叶至巴黎公社前夕的整个历史时期。赫尔岑在俄国的经历使他接触了上自王公大臣,下至贩夫走卒的形形色色的人们,他的描绘构成了一部“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来到西欧后,又碰到了1848年的革命高潮,目睹了欧洲民族民主运动波澜壮阔的群众场面,也经历了斗争失败后的惨痛景象。他是作为历史见证人写他的回忆录的,它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便在于他不是从个人的角度,而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描绘一切,评价一切。按照他自己的说法,这不是简单的编年史或大事记;它有统一的出发点,那就是对人民解放事业的深切关怀和对进步社会思想的热情探索。
赫尔岑不仅是艺术家,也是政论家。早在40年代别林斯基即已指出,赫尔岑的艺术作品的最大特点在于“思想的威力”。他的回忆录也是这样。赫尔岑总是站在维护进步事业的高度,评价一切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活动。在赫尔岑看来,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是首要的,这规定了他的写作意图和目的,写作不是作家个人的事,而是人类整个社会事业的一部分,因此在他的回忆录中,政论性和哲理性插话几乎随处可见,这也构成了本书的一个基本特点。他把书名定为“往事与随想”,便是这个道理。
致尼·普·奥加辽夫
序言
第一卷 育儿室和大学(1812—1834)
第一章 我的保姆与“伟大的军队”——莫斯科大火
——我的父亲觐见拿破仑——伊洛瓦伊斯基将军
——与法国战俘一起旅行——爱国主义——卡·
卡洛——共同管理家业——析产——参政官
第二章 保姆的议论和将军的谈话——尴尬的地位
——俄国百科全书派——苦闷——女仆和男仆的
住所——两个德国人——上课和读书——教义问
答和福音书
第三章 亚历山大一世之死和12月14日——精神觉醒
——恐怖分子布肖——柯尔切瓦的表姐
第四章 尼克和麻雀山
第五章 家庭生活细节——俄国的18世纪人物——我
家的一天——客人与常来的人——佐年贝格——
听差及其他人
第六章 克里姆林宫管理处——莫斯科大学——化学
家——我们——马洛夫事件——霍乱——菲拉列
特——孙古罗夫案——瓦·帕谢克——列索夫斯
基将军
第七章 学业结束——席勒时期——风华正茂的青年
时代和艺术家生活——圣西门主义和尼·波列沃伊
增补:亚·波列扎耶夫
第二卷 监狱与流放(1834—1838)
第八章 预言——奥加辽夫被捕——大火——莫斯科
的自由主义者——米·费·奥尔洛夫——墓园
第九章 逮捕——见证人——普列契斯钦区的警察所
办公室——家长制法庭
第十章 在瞭望塔下面——到过里斯本的警官——纵火犯
第十一章 克鲁季茨兵营——宪兵的闲谈——军官们
第十二章 审讯——老戈利岑——小戈利岑——斯塔
阿尔将军——宣判——索科洛夫斯基
第十三章 流放——市长——伏尔加河——彼尔姆
第十四章 维亚特卡——省长大人的办公厅和餐厅
——基·雅·秋法耶夫
第十五章 官僚世界——西伯利亚总督——阴险毒辣
的警察局长——好商量的法官——葬身火窟的县
长——传播东正教的鞑靼人——女性的男孩——
马铃薯恐怖及其他
第十六章 亚历山大·拉夫连季耶维奇·维特贝格
第十七章 皇太子在维亚特卡——秋法耶夫下台——
调往弗拉基米尔——县长审案子
第十八章 弗拉基米尔生活的开始
第三卷 克利亚济马河上的弗拉基米尔(1838—1839)
第十九章 公爵夫人和公爵小姐
第二十章 孤儿
第二十一章 离别
第二十二章 我离开后的莫斯科
第二十三章 1838年3月3日和5月9日
第二十四章 1839年6月13日
第四卷 莫斯科、彼得堡和诺夫哥罗德(1840—1847)
第二十五章 不谐和音——新的朋友们——狂热的黑格尔
主义——别林斯基、巴枯宁及其他人——与别林斯基
的争吵及和解——在诺夫哥罗德与一位夫人的辩论
——斯坦克维奇小组
第二十六章 警告——贵族铨叙局——内务部办公厅——
第三厅——岗警事件——杜贝尔特将军——本肯多夫
伯爵——奥莉加·亚历山德罗夫娜热列布佐娃——第
二次流放
第二十七章 省政府——我处在自己的监视下——神灵派
和保罗——地主与地主太太们的家长统治——阿拉克
切耶夫伯爵与军屯制度——骇人听闻的审讯——辞职
第二十八章 痛苦的思想——流放后重返莫斯科——波克罗夫村
——马特维之死——约翰神父
第二十九章 自己人。(一)莫斯科的友人们——酒席上的
谈话——一西欧派(博特金,列德金,克留科夫,叶·科尔什)
(二)在友人墓前
第三十章 对立面。斯拉夫派和泛斯拉夫主义——霍米亚
科夫,基列耶夫斯基弟兄,康·阿克萨科夫——彼·雅·
恰达耶夫
第三十一章 父亲的去世——遗产——分产——两位外甥
第三十二章 最后一次索科洛沃之行——理论上的决裂
——紧张的处境——到那里去!到那里去!
第三十三章 警察所长充当听差——警察总监科科什金
——“有秩序中的无秩序”——再一次会见杜贝尔特
——护照
尼·赫·凯切尔(1842—1847)
1844年的一个插曲
第五卷 巴黎——意大利——巴黎(1847—1852)
前言
革命前后
第三十四章 途中。遗失护照——柯尼斯堡——用自己的
手制作的鼻子——到达了!——离开
第三十五章 共和国的蜜月。穿皮上装的英国人——诺阿
耶公爵——自由女神和她在马赛的半身雕像——西布
尔神父和阿维尼翁的全球共和国
西方小品。 第一集
1.梦
2.在大风暴中
第三十六章 《民族论坛》——密茨凯维奇和拉蒙·德·拉·
萨格拉——1849年6月13日的革命合唱队——巴黎
的霍乱——离境
第三十七章 巴别塔——德国的造反派——法国的红色山
岳派——意大利流亡者在日内瓦——马志尼,加里波
第,奥尔西尼等——罗马和日耳曼的传统——在“拉杰
茨基公爵号”上的旅行
第三十八章 瑞士——詹姆斯·法齐和流亡者——罗莎峰
西方小品。 第二集
1.哀歌
2.附言
第三十九章 金钱和警察——皇帝詹姆斯·罗特希尔德和
银行家尼古拉·罗曼诺夫——警察和金钱
第四十章 欧洲委员会——俄国驻尼斯总领事——致阿·
费·奥尔洛夫的信——对孩子的侦查——福格特一家
——从七等文官变为赋税农民——沙特尔乡的接待(1850—1851)
第四十一章 皮·约·蒲鲁东——《人民之声报》的出版——
通信——蒲鲁东的意义——补充
一些已经触及的问题引起的思考
一
二
三
第四十二章 政变——已故共和国的检察官——荒野中的
牛叫——检察官的被迫离境——秩序和文明的胜利
家庭悲剧
一 1848年
三 心的迷乱
四 又是一年(1851年)
五
六 海洋之夜(1851年)
七 1852年
八
增补
俄罗斯的影子
一 尼·伊·萨佐诺夫
二 恩格尔松夫妇
第六卷 英国(1852—1864)
第一章 伦敦的雾
第二章 山峰。欧洲中央委员会——马志尼——赖德律——
洛兰——科苏特
第三章 伦敦的流亡者。德国人和法国人——派别——雨
果——费利克斯·皮亚——路易·勃朗和阿尔芒·巴尔
贝斯——《论自由》
增补: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和他的《论自由》
第四章 两件案子
1.决斗
2.巴泰勒米
第五章 “无罪”
第六章
波兰的流亡者。阿洛休斯·别尔纳茨基——斯坦尼斯
拉夫·沃尔采尔——1854至1856年的宣传活动——
沃尔采尔之死
第七章 德国流亡者。卢格和金克尔——硫磺帮——美国
宴会——《领导者》——圣马丁会堂的群众集会——米
勒博士
第八章
50年代伦敦的流亡自由民。普通的不幸和政治的不
幸——教师和推销员——小贩和跑街——耍嘴皮子和
耍笔杆子——什么也没干的代理人和整天忙忙碌碌的
不劳而获者——俄国人——小偷——探子
第九章 罗伯特·欧文
第十章 红衫军
第七卷 自由俄罗斯印刷所和《警钟》
第一章 高潮和低潮(1858—1862)
第二章 瓦·伊·克利西耶夫
第三章 流亡者中的年轻一代
第四章 巴枯宁和波兰问题
附录:给波兰的俄国军官委员会的信
第五章 韦瑟利公司的轮船“沃德·杰克逊号”
第六章 弗·佩切林老爹
第七章 伊·戈洛温
第八卷 断片(1865—1868)
第一章 杂拌儿
第二章 美丽的威尼斯(1867年2月)
第三章 美丽的法兰西
旧信选编(《往事与随想》附录)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波列沃伊的信
选自维萨里昂·格里戈里耶维奇·别林斯基的信
选自季莫费·尼古拉耶维奇·格拉诺夫斯基的信
彼得·雅科夫列维奇·恰达耶夫的信
选自皮·约·蒲鲁东的信
托马斯·卡莱尔的信
“喂,薇拉。阿尔达莫诺夫娜,再给我讲一遍吧,法国佬是怎么进莫斯科的?”我躺在小床上常常这么说,一边裹在绗过的棉被里,伸伸懒腰。小床四周围着一幅粗麻布,免得我摔到地上。
“咳!还讲什么哟,已经听过多少回了,况且也该睡啦,还是明天早些起床的好,”老婆子总这么回答,其实这是她心爱的话题,我乐意听,她也同样乐意讲。
“您就讲一点吧,比如,您怎么知道……噢,开头是怎样的?”
“开头是这样的。您爸爸(您知道他是怎么一个人)总是磨磨蹭蹭的,收拾这收拾那,最后总算拾掇好了!大家说,该走啦,还等什么,看来城里已经跑空了。他不听,还跟帕维尔·伊万诺维奇说个没完,商量怎么一起走,一会儿这个没准备好,一会儿那个没准备好。好不容易一切安排妥当,马车也停在门口了;老爷们坐下去用早饭,蓦地我们的厨师跑进饭厅,脸色煞白的,报告道:‘敌人已经进了德拉古米洛夫门。’大家一怔,心都凉了;我的天,上帝保佑吧!这时人人慌了手脚,乱糟糟的,正在唉声叹气,一看,龙骑兵已在满街奔驰,戴着那种钢盔,后面扬起一根马尾巴。城门全关闭了。这下子您爸爸只得听天由命,您也跟着倒了霉。那时您还由奶娘达里娅在喂奶呢,生得又虚弱又瘦小。”
我露出了骄傲的微笑,为自己参与了这次战争而扬扬得意。
“起先还马马虎虎,这是指开头几天,有时进来两三个兵,做做手势,意思是有没有酒;我们照例给他们一人斟一杯,他们喝完就走了,临走还敬礼呢。可后来起了火,火越烧越旺,城里变得大乱,抢劫和各种灾祸都出现了。我们当时住在公爵小姐家的厢房中,屋子也着了火。于是帕维尔·伊万诺维奇劝我们:‘还是到我家去吧,我的房子是石造的,院子进深,围墙也坚固。’我们去了,主人仆人都一起步行,那时也分不得尊卑上下啦。我们走到特维尔林荫大道,那里的树木已经着火。最后总算到了戈洛赫瓦斯托夫家,一看,屋子已浓烟弥漫,火舌正从所有的窗口蹿出。帕维尔·伊万诺维奇愣住了,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屋子背后有个大花园,我们拐到了那儿,以为那里安全一些。我们坐在长凳上发愁,突然不知打哪儿闯来了一群大兵,喝得醉醺醺的。帕维尔·伊万诺维奇穿一件旅行用的大皮袍,一个兵扑过去,要剥他的皮袍,老头儿不给,那个兵猛然拔出短剑朝他脸上砍去,以致他老人家归天的时候,脸上还留下一条伤疤。其他几个兵动手对付我们,一个兵把您从奶妈手中夺去,解开襁褓,看里面有没有钞票或者钻石,一看啥也没有,这天杀的,就故意把包布撕破,扔在地上。他们刚走,又出了大乱子。您记得我们的普拉东,后来给送去当兵的,他非常贪杯,这一天也实在胡闹,腰里挂了把军刀,到处游荡。原来,敌人进城前一天,罗斯托普钦伯爵打开军械库,把武器分发给大家,普拉东捞到了一把军刀。那天傍晚,他看见一个龙骑兵骑马闯进院子;马厩旁边有一匹马,龙骑兵想把它牵走。哪知普拉东一个箭步跳到他跟前,抓住缰绳说道:‘马是我家的,我们不给你。’龙骑兵举起手枪吓唬他,可是枪里显然没装子弹。老爷当时也在,看到这情形,向他吆喝:‘放开马,这不关你的事。’可哪成!普拉东抽出军刀,对准龙骑兵的脑瓜就是一刀,龙骑兵的身子晃了晃,但他又狠狠干了几下。我们心想,这下我们的末日到了,龙骑兵的伙伴一发现这事,我们非完蛋不可。普拉东倒满不在乎,等龙骑兵一倒下,就抓住他的脚,把这倒霉鬼拖进了污水坑,丢在那里,这家伙当时还没断气呢。他的马站在一旁,一动不动,用蹄子踢泥土,仿佛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我们把它关进了马厩,后来大约就在那儿给烧死了。大家赶紧逃出院子,火也越烧越可怕。我们筋疲力尽,饿着肚子,发现一幢房屋还没着火,便躲进去歇息。谁知还不到一个小时,我们的人又从街上嚷嚷了:‘快出来,出来,起火啦!’我马上从台球桌上撕了一块粗帆布,把您裹在里边,免得夜里着凉。这样,我们到了特维尔广场,法国佬正在那儿救火,因为他们的长官住在总督府里。我们只得干脆坐在街头,只见到处是来来往往的巡逻兵,有的步行,有的骑马。您呢,拼命哭啊,闹啊,因为奶妈没有奶了,也找不到一块面包。那时纳塔利娅.康斯坦丁诺夫娜还跟我们在一起,您知道,这姑娘啥也不怕,她看见一群兵在墙角边吃东西,便抱了您去找他们,指指您说,小孩儿要‘蛮食’。起先他们可凶呢,冲着她直吆喝:‘阿来,阿来!’她就骂他们:你们这些杀头的;还杂七杂八讲了不少话。这些大兵啥也不懂,听了乐得哈哈大笑,给了您一点浸水的面包,也给了她一块。第二天一早,一个军官跑来,把所有的男人都带走了,您爸爸也在里边,只留下了女人和受伤的帕维尔.伊万诺维奇。他们是给带到周围的房屋去救火的,我们就这么单独呆到傍晚,光知道坐在那儿啼哭。到了黄昏,老爷回来了,还有一个军官跟他在一起……”
现在让我代替老婆子,把她的故事讲下去吧。我的父亲完成了消防队长的职务以后,在基督受难修道院附近遇到一队意大利骑兵。他便找他们的队长,用意大利语向他讲了他家庭的处境。意大利人听到亲切的祖国语言,答应报告特列维茨公爵,并决定派一名卫兵保护我们,以免戈洛赫瓦斯托夫家花园中发生的野蛮事件重演。那个军官便是奉命前来执行这任务的。军官听说我们已两天没吃东西,便带我们走进一家洗劫过的店铺,那里花茶和近东地方的咖啡丢了一地,还有大量海枣、无花果和扁桃仁。我们把口袋塞得鼓鼓的,已足够做一顿甜食了。事实证明,卫兵是大有用处的:十来伙士兵曾先后来到特维尔广场拐角上,跟这些露宿街头的不幸的妇人孩子找麻烦,但当场都在卫兵的命令下离开了。
莫蒂埃记得在巴黎与我父亲会过面,因而呈报了拿破仑。拿破仑命我父亲次日早晨前去见他。我的父亲一向注重仪表,严格遵守礼节,可是这一天他应法国皇帝之召,到克里姆林宫金銮殿觐见的时候,穿的是破旧的蓝色短燕尾服,铜纽扣,这本是打猎穿的,也没戴假发,衬衣肮脏,皮靴已几天没刷,胡须也没剃。
P2-P4
赫尔岑是俄国伟大的文学家和革命家,他的作品影响了整整几代人的思想和生活。
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赫尔岑于1812年4月出生在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中,那是拿破仑大军压境,侵入莫斯科的前夕。因此可以说,他在襁褓中便经历了战争的烽火,他的童年是在关于这次战争的传说中度过的。1825年12月他十三岁的时候,在彼得堡的参政院广场上发生了十二月党人的起义,起义被残酷镇压,但在少年赫尔岑的心中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正如列宁所说:“十二月党人唤醒了赫尔岑。”不久,他便与一位同伴和远亲,后来成为他的终生战友的诗人奥加辽夫,在莫斯科郊外的麻雀山上发出了庄严的誓言:为反抗沙皇专制暴政献出自己的一生。1829年他进入莫斯科大学数理系,接着,奧加辽夫也到了那里,他们周围形成了一个小组,大家共同研究圣西门和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探讨俄国的发展道路。
1833年赫尔岑大学毕业,正打算展开广泛的社会活动时,沙皇政府突然把他和其他进步青年一起逮捕了。他被关押了九个月,然后在1835年春被流放到了当时的边远地区彼尔姆和维亚特卡,并按照规定,在维亚特卡省政府当小官员。但是流放生活没有使赫尔岑屈服,他在这里看到了俄国最黑暗的现实,从而更坚定了斗争的信念。1837年底,由于诗人茹科夫斯基的斡旋,他被调到离莫斯科较近的弗拉基米尔。1838年他在那里与伯父的私生女纳塔利娅·亚历山德罗夫娜结婚。1840年他回到了莫斯科,但不久又因一件小事(在给父亲的信中偶然提到了一个警察的暴行)被再度流放到诺夫哥罗德城,直到1842年夏才获准回莫斯科居住。
在莫斯科的几年是赫尔岑才华显露锋芒的时期,这时他与以别林斯基为首的俄国进步知识界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并努力研究哲学、历史和自然科学,发表了哲学论文集《科学中的一知半解态度》和《关于研究自然的信》,优秀的长篇小说《谁之罪》,中篇小说《克鲁波夫医生》和《偷东西的喜鹊》等。
1846年5月,赫尔岑的父亲死了,留给了他大宗遗产,使他可以在经济上完全独立,于是他立即着手实现他摆脱沙皇黑暗统治的计划。他以给妻子治病为理由申请出国,期限是六个月。1847年1月赫尔岑离开俄国,3月到达巴黎。法国七月王朝的现实当然不能令他满意,他于这年年底到了意大利,在那里迎接了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始。法国二月革命爆发后,赫尔岑又赶回巴黎。他于5月初到达那里,但迎接他的是5月15日的群众示威和六月起义的遭到镇压。他在这里吸取了1848年革命失败的血的教训。
这段经历便反映在他的《法意书简》和《来自彼岸》中,这些书信本来是为了向俄国人民报道西欧的民族民主运动的,它们的开端部分原系寄回俄国准备发表。但随着沙皇反动统治的加强,俄国的报刊甚至不能提到赫尔岑的名字,因此后来它们只得用法文和德文在国外发表。为了向西欧介绍俄国,他还在这时期写了《论俄国革命思想的发展》一书,在1854年首先用德文本发表。
但是,尽管赫尔岑到了国外,沙皇政府并没有放松对他的迫害。它通过驻外机构命令他回国,甚至扣留了他的一部分财产对他施加压力,企图迫使他就范。但是赫尔岑作出了坚定的回答,他移居到当时属于意大利的尼斯城,并取得了瑞士的公民权。与此同时,他的家庭又发生了悲剧,他的母亲和一个儿子于1851年11月因轮船失事遇难,他的妻子也在次年5月病故,这使赫尔岑几乎精神崩溃。
但是赫尔岑没有从此消沉下去,他于1852年8月来到伦敦这个国际流亡者集中的地方,开始了新的战斗。他为了促进俄国的解放运动,在伦敦创办了“自由俄罗斯印刷所”,出版了年刊《北极星》文集和周刊《警钟》,通过各种地下渠道发往俄国。它们对在俄国传播进步思想和进行宣传鼓动,起了十分重大的作用。普希金、莱蒙托夫和十二月党人雷列耶夫等的许多禁诗,都是首先在这里发表,然后传回俄国的。《警钟》还在俄国联系了不少秘密通信员,沙皇政府的许多暴行便是通过这刊物在俄国公之于众的。但是到了60年代中期,在沙皇的高压政策下,革命形势进入了低潮,《警钟》和《北极星》也相继停刊了。
60年代末,赫尔岑又移居日内瓦和巴黎,他意识到了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但是在1870年1月由于偶然感冒引起的肺炎而病逝于巴黎,他的遗体后来运到尼斯,葬在他妻子的墓旁。
《往事与随想》是赫尔岑用血和泪写成的回忆录,它不仅忠实而真诚地记载了他的一生,而且正如他所说,这是“历史在一个偶然走上它的道路的人身上的反映”。全书的覆盖面相当广,从1812年的卫国战争,十二月党人的起义,40年代俄国先进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1848年欧洲的革命风云,反动的资产阶级政权对人民的血腥镇压,直到50年代伦敦各国流亡者的活动和宗派斗争,60年代俄国的社会政治面貌和新一代革命者——赫尔岑所说的“未来风暴的年轻舵手”的成长,几乎包括了19世纪初叶至巴黎公社前夕的整个历史时期。赫尔岑在俄国的经历使他接触了上自王公大臣,下至贩夫走卒的形形色色的人们,他的描绘构成了一部“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来到西欧后,又碰到了1848年的革命高潮,目睹了欧洲民族民主运动波澜壮阔的群众场面,也经历了斗争失败后的惨痛景象。他是作为历史见证人写他的回忆录的,它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便在于他不是从个人的角度,而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描绘一切,评价一切。按照他自己的说法,这不是简单的编年史或大事记;它有统一的出发点,那就是对人民解放事业的深切关怀和对进步社会思想的热情探索。
赫尔岑不仅是艺术家,也是政论家。早在40年代别林斯基即已指出,赫尔岑的艺术作品的最大特点在于“思想的威力”。他的回忆录也是这样。赫尔岑总是站在维护进步事业的高度,评价一切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活动。在赫尔岑看来,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是首要的,这规定了他的写作意图和目的,写作不是作家个人的事,而是人类整个社会事业的一部分,因此在他的回忆录中,政论性和哲理性插话几乎随处可见,这也构成了本书的一个基本特点。他把书名定为“往事与随想”,便是这个道理。
屠格涅夫曾指出,赫尔岑“在刻画他所遇到的人物的性格方面是没有敌手的”。《往事与随想》艺术地再现了19世纪欧洲解放运动的许多历史人物,如马志尼、加里波第、科苏特、蒲鲁东、路易·勃朗等,思想界和文学界的一些知名人士,如罗伯特。欧文、雨果、密茨凯维奇等,40年代俄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如别林斯基、恰达耶夫和许多十二月党人。赫尔岑的人物画像从来不着重外表,他总是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或细节,在适当的场合刻画他们的精神面貌,因此有时寥寥数笔,便能使人物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赫尔岑一向反对以所谓“客观主义”为标榜的写作方法,他对他所写的任何事件,任何人物,都有鲜明的态度,以爱憎分明的笔触描绘一切,这使他的文字带有明显的抒情色彩,有时热情洋溢,有时嬉笑怒骂。在《往事与随想》中,他对人民的苦难始终充满同情,对一切非正义的事则表现了强烈的憎恨。赫尔岑从不掩饰自己的感情,从不讲违心之言,在本书中他对自己进行了严格的解剖,也对别人的缺点和错误作了毫不留情的批判,他对伦敦的一些流亡者的描写便是这样。但他对无私的、忘我的革命志士则不遗余力地加以讴歌,如他对波兰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沃尔采尔在伦敦病故前后的那些血泪斑斑的描写,便扣人心弦,成了本书许多光辉的篇章之一。
《往事与随想》还表现了赫尔岑作为一个伟大艺术家的讽刺才能。俄罗斯的许多大官僚,暗无天日的西伯利亚的统治者,各种胡作非为的大地主和大贵族,都在赫尔岑的笔下现出了原形。赫尔岑的描写总是能触及要害,给这些人以致命的打击。他有时用对照等手法,让沙皇反动官僚的丑恶面目在读者面前自动曝光;有时则利用一些小故事,揭露沙皇专制统治的荒谬可笑,如第二卷关于一个女孩被教士灌醉以后,胡乱取了个男孩的名字,以致开始了长达数年的交涉和调查。这看似不可信,然而却是俄罗斯的活生生的现实。赫尔岑对俄罗斯黑暗社会的抨击,表现了他作为一个革命家的正直的良心。
赫尔岑也是一个伟大的文体家,他在《往事与随想》中运用了种种表现手法,这里有诗的语言,也有抒情独白,有书信,也有日记,有描绘自然风景的美丽篇章,也有逻辑严谨的说理文字。屠格涅夫称赫尔岑是一位“天生的文体家”,高尔基在《俄国文学史》中谈到赫尔岑时,也赞扬“他的语言特别优美和光辉”。
赫尔岑经历了错综复杂的一生,他的回忆录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的艺术感染力更使它不仅成为俄罗斯文学中,也成为世界文学中一份珍贵的遗产。我们今天阅读这样一部书,除了它在文学写作上的卓越成就外,还可以了解到许多东西。他坚持正义、坚持进步的一生,他尽管长期流亡国外,对俄国仍充满挚爱和信心的深刻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不屈不挠维护民族的自由和发展的坚定意志,他追求真理、爱憎分明、不讲假话的真诚坦率的作风,他对人民的热爱和同情,对丑恶现象的至死不渝的憎恨,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赫尔岑从1852年开始动笔写《往事与随想》,历时达十五年之久。作家生前曾亲自编定了一至五卷(除《家庭悲剧》等少数部分外),第六至八卷大多由后人根据他的遗稿陆续发表,但直至1956年,全书才由苏联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编定,列入《赫尔岑三十卷集》。中译本系根据莫斯科国家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赫尔岑九卷集》译出。
项星耀
1992年4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