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智大勇--周恩来在1946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肖振才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苏、国、共三国四方的政治决斗,揭开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最终破裂的旧闻内幕,剖析中国政坛“第三种势力”悲壮鸣金的深层原因,展示了老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李维汉等的雄才伟略和卓越智慧。该书集政治性、史料性、艺术性为一体,情节生动,富有特色,既具有可读性,又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谨以此书纪念中共中央南京局成立60周年,献给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周恩来和他的战友们。

内容推荐

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在重庆签订了“双十协定”,形成了和平建国的基本共识。此后,又在美国特使马歇尔的“调处”和国內各党派、各阶层人民的支持下,双方签订了停战协定并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关于政府组成、和平建国、宪法草案等项决议和协议。但是,坚持独裁、内战立场的国民党政府不断撕毁协议,连续不断地调集重兵向解放区进攻。

1946年5月,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随国民党政府还都来到南京,继续与国民党政府进行谈判。旨在维护国共会谈记要、停战协议、政协协议等,焦点是停战问题,与此相关的还有黄河堵口复堤、救灾物资分配等问题。南京谈判最终虽然破裂了,但在事关中国两个命运,两种前途的斗争中,周恩来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政治家、外交家、战略家的胆略智慧,顶住了马歇尔为代表的美国政府的巨大压力,与顽固坚持独裁、內战立场的蒋介石政府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最大限度地推迟了全面內战的爆发,使美蒋假和平、真內战,假民主、真独裁的阴谋暴露无遗。同时,在各种矛盾的交织中,克服重重艰险,广泛地领导和发展了爱国民主统一战线,争取了朋友,教育了人民,推动了国统区反美倒蒋“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进程。

本书集政治性、史料性、艺术性为一体,再现了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李维汉等党的老一代领导人的迷人风范,情节生动,富有特色,既具有可读性,又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目录

楔子

 一、全面内战一触即发

 二、太平洋彼岸飞来“调停人”

 三、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四、蒋介石恢复两面派的面目

第一章 中原告急:宣化店调停

 一、新的战场

 二、马歇尔一锤定音

 三、驱车宣化店

 四、部署中原突围

 五、蒋介石策划东北大战

第二章 集思广益:建立巩固的舆论阵地

 一、婚礼上的“户主”

 二、谒中山陵、雨花台

 三、开辟舆论阵地

 四、蒋介石拒绝访苏邀请

第三章 力挽狂澜:东北休战之争

 一、逼美压蒋

 二、再逼马歇尔

 三、蒋介石东北督战

 四、马歇尔急了

 五、东北休战

第四章 危急关头:为和平而呼号

 一、和平民主呼声的高涨

 二、最后决定权的斗争

 三、秘密会见冯玉祥、李济深

 四、董必武上海之行

 五、策反韩练成

第五章 六二三事件:和平民主运动的高涨

 一、郭沫若鸡鸣寺求签

 二、六二三事件

 三、胜棋楼中避难

 四、蒋介石得寸进尺

 五、会晤蒋介石

第六章 战略性建议:不再让步

 一、五人会议的召开

 二、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

 三、国民党政府举起了屠刀

 四、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上任

第七章 铁骨柔肠:情系黄、淮灾区人民

 一、黄河归故问题

 二、开封之行

 三、宋庆龄发表政治声明

 四、拜访国民党上层人士

第八章 风云变幻:坚持逼蒋和平、民主的斗争

 一、陶行知之死

 二、司徒雷登的新建议

 三、秘密接见张克侠

 四、拖住马歇尔

 五、营救被捕的中共人员

第九章 大智大勇:抨击美国援蒋内战

 一、与李勃曼谈人生

 二、国民党查封《群众》杂志

 三、接待琼崖纵队副司令

 四、公开抨击美国援蒋内战政策

 五、新的对华政策

第十章 内战升级:逼迫马歇尔退出和谈

 一、马歇尔八上庐山

 二、转战于上海

 三、开展美军退出中国周活动

 四、国民党军队进攻张家口

 五、马歇尔再次会晤蒋介石

 六、马歇尔黯然退出

第十一章 以退为进:十里洋场的斗争

 一、在周公馆“评报”

 二、安排撤退

 三、“第三方面”出面参加调解

 四、学习鲁迅精神

 六、折衷方案的出台

第十二章 “国大”召开:和舟共济砥恶流

 一、第三方面退出调解

 二、《中美商约》签定

 三、最后一次“三人小组会

 四、第三方面的动摇和分裂

 五、“国大”召开

 六、胜利返延

第十三章 运筹帷幄:造就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一、争取历史进程的主动权

 二、“抗暴”斗争的兴起

 三、马歇尔回家了

 四、坚持政协路线的斗争

 五、“再见之期当不在远”

尾声

 一、五二○运动爆发

 二、解放军进入战略进攻

 三、蒋介石“求和”

 四、新政协召开

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

后记

试读章节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淮安,年长邓颖超6岁,在梅园新村周恩来夫妇不仅是大家敬重的长者和领导,而且是中共代表团内外公认的一对婚姻、爱情的楷模。作为党的高级领导,他们始终相敬如宾,相互恩爱,感情专一。他们是如何处理好革命同志和夫妻关系的,在年轻人的心目中,始终是一个最大的谜团。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办事处与年轻人在共事关系十分融洽,没有一点架子。办事处的年轻人都尊称邓颖超为“邓大姐”,孩子们亲热地叫“邓妈妈”。对他们一直没有自己的孩子,大家开始以为邓颖超为了革命工作,不愿意要孩子,后来才知道是另有隐情。

邓颖超1904年2月4日生于广西南宁。幼年丧父,1910年随母迁居天津。先后在北京一所免费的平民学校、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1919年五四运动时,她与周恩来、马骏等共同领导天津学生爱国运动,组织觉悟社,是天津学生爱国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在开展革命活动的同时,她与周恩来建立了友谊。周恩来与邓小平等去法国勤工俭学后,她在北京师大附小任教员,在工作闲暇之际与周恩来鸿雁传书,友谊上升为爱情。以后,她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人中国共产党,并任中共天津地委妇女部部长,同年在广州与周恩来结婚,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兼妇女部部长。1926年国共合作期间,她和周恩来一起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1927年4月,在那个非常的日子里她小产,为躲避国民党的拘捕,因治疗不及时,再加上过度紧张和疲劳,导致终身不能生育。但,这对始终相爱如初的夫妇,从青春韶光到生命晚霞,缱绻缠绵,溢于言表,把全部的爱,都献给了中国的革命和解放事业。

在大家的催促下,邓颖超说:“我和恩来的恋爱经过已讲过多次了,还是再说说保持夫妻感情的体会吧。要做到爱情的常爱常新,还是那句老话,就是在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做到互爱、互敬、互勉、互慰、互让、互谅、互助、互学。”

夫妻之间的“八互”原则是周恩来与邓颖超多年总结和坚持的准则。在讲话中,邓颖超又逐句解释说:“互爱,作为革命夫妻,互爱是基础。结婚不是爱情的坟墓,而是新的爱情阶段的开始。对爱情要专一,婚后,双方不仅要珍视相互的爱,还要不断创造爱情,使它日新月异。互敬,古人说要相敬如宾,我看不必如宾,但要互相敬重。这在新婚时,一般可以做到。越到后来越要注意,万不可越到后来越看对方的缺点。当着众人面前,尤其要注意互相敬重。互勉,就是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要互相勉励,共同进步。互慰,生活中常有不愉快的事,人的情绪也难免有喜怒哀乐的变化。遇到不愉快的事,双方要互相体贴、温存、安慰,万不可互相指责、埋怨、伤了感情。家庭生活中,难免有不同意见和争执。这时,要懂得让步。特别是非原则问题,应互相谦让,有些争吵,就当做饭菜时加了点辣子。争完了,迅速了结,切不可无休止地纠缠下去,那样势必影响感情。”

邓颖超又从生活细节介绍了人无完人,要宽容大度的人生哲理。她循循善诱地说:“生活上、工作上、学习上要互相爱护,彼此关心,要尽心尽力,互帮互助。每个人都有缺点,也都有长处。要多看对方优点和长处,并潜心去学习,彼此互补长短,感情也会愈加巩固。”

这是他们模范夫妻美满生活的总结,也是他们和谐生活的写照。邓颖超体会:“‘八互’中,‘互谅’、‘互让’最难。”

周恩来插话说:“我和你们邓大姐这么多年共同生活和战斗,我们处理夫妻关系的原则就是这‘八互’。”

邓大姐说:“夫妻在一起要互相尊重、互相尊敬,作为夫妻,这在革命队伍中非常重要,该坚持的原则要坚持。生活上要互相爱护,互相信任,遇到困难时要互相帮助,互相勉励,有矛盾时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谅,共同进步。”

          P77-P79

后记

1987年,笔者在参加《中共中央南京局》一书史料的征集和编写工作时,有幸接触了国共南京谈判期间珍贵的历史资料,采访了原中共代表团的许多工作人员和知情者,亲耳听到章文晋、童小鹏、童陆生、袁超俊、李金德、刘宁一、许涤新、连贯、夏衍、陈舜瑶、刘恕、成润、朱友学、郭正、纪锋以及一直在周恩来、邓颖超身边工作的许多老同志,讲述跟随周恩来战斗在南京、上海等地的感人故事。从那时起,本人就有一种强烈愿望,一定要把这一惊心动魄、瞬息万变、头绪纷繁的事件以文学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以缅怀周恩来、邓颖超、董必武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教育更多的人们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民奔小康的时候不忘创业的艰难,警示人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同时,树立民族自信心,警惕美国霸权主义对中华复兴的阻挠和干涉。

1989年,笔者开始本书的试写,并完成了南京六二三事件、董必武上海之行、周恩来虎穴会见张克侠等篇章,但因工作变动的羁绊,一直未能如愿。直到2004年夏在青年诗人张国凡等人激励下,方欣然动笔。

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环境,国共南京谈判本身就是极富色彩、充满戏剧性、史诗般的大事件。为历史地再现和真实反映南京谈判期间,周恩来领导南京局开展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本书中没有设计一个虚假的、文学化的人物,记载的所有事件也都有文献佐证。

写作过程中,笔者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回忆资料、报刊资料以及因特网上公布的资料、研究成果、相关作品,有的直接引用。与其说本书是笔者从事文学作品创作的尝试,毋宁说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原《中共中央南京局》编写组成员、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办离休干部吴文熙,编写组成员、江苏省周恩来研究会秘书长王广达等同志,不辞辛苦细细校阅,并提出很多好意见;老朋友、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办刘顺发、张开明二位处长,从本书动笔就一直十分关心,帮助出谋划策;省著名作家李凤宇拨冗指正,使本书增色不少;南京周恩来图书馆、南京市委党校图书馆提供了不少查找资料的方便,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办领导蒋晓星、庄小军及马维瑜、余翔、吴斌、蒋燕萍等同志给予极大鼓舞和支持。尤为一提的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第二编研部主任廖心文研究员在百忙之中细致审读了书稿,并提出了中肯的意见。谨此,表示最深诚的感谢!

鉴于水平所限,本书的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恳切希望读者能够提出宝贵意见,不胜感谢。

        作者

      2005年l0月1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5: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