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何以无所畏惧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理纯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无畏者无敌,是生存的最高境界,拥有强者必胜的信念及强者无畏的精神,是精神与行动的最完美结合。生死观不仅仅是以死见生,而且在怎么生的同时还包括怎么死。相对而言,我们从小接受的人生观教育就有些狭隘了,光谈生,不谈死,很容易将人引入误区。本书将传递给我们变人生观为生死观的信息及道理。

内容推荐

算一算每个人即便能活到100岁,一年365天,总共36500天,除去少年学习阶段和退休之后颐养天年的时光,全部算起来也就1万多天,真是过一天少一天,饭也是吃一顿少一顿,人生就是天天向死亡靠拢。在花费钱财时,我们明白花一分少一分;在过日子时,我们却常常认为又多过了一天。而事实上,钱我们可以再挣,时光却流逝不再。站在生命的尽头看风景,才会发现:每一天,无论愿意与否,我们都更加靠近人生的终点。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师傅教对决——精神的修炼

武术心法的修炼

当今武林缺乏精神

一般精神的定义

精神的本质就是更加努力的境界

精神的体现是对待挫折的态度:执着

精神的体现是认真、不粗心

精神的体现是责任

努力见于平凡

只有努力的作品才能为人称道

社会需要人们对精神、物质的平衡努力

师父的话

评价中国足球(之一)

第二章  武家的生死观

人终归一死

人生就是天天向生命的终点靠拢

壮哉孟良崮

人生无常昙花人生

生死教育是最基本教育,生死觉悟

 是人的根本觉悟

变人生观为生死观

古罗马的十一制

战国期间秦军和项羽军的勇敢

武家生死观的真正含义

评价中国足球(之二)

第三章 生死观中的“死”

托尔斯泰有关人生的迷惑

既然人终将一死,就应当去选择死的时间和方式

每人只有一次死的机会,多活10年20年没有用

死是为了实现生命的意义,人生就是

 交棒接棒的过程

生命的意义在于永恒

人与动物生命意义的不同

何为不朽

马斯洛的需求论是动物需求论

赴死是人格责任的体现

应努力去寻找壮烈的机会

评价中国足球(之三)

第四章 高尚动机

燕王的伟大

燕王门客的环境应当是对话的环境,

 参悟生死的环境

燕王的环境中应当有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燕王的环境中一定告诉了大家什么是光荣

真正的问题在于风险

燕王的环境中一定告诉如何接受风险

人从出生之后就有他的本分和使命

没有阶层,只有责任

追求生我养我的国家组织机体的光荣

和永恒是高尚的人生目的

国家需要曾国藩不需要袁世凯

评价中国足球(之四)

第五章 精进

何谓“精进”?

进不是一己之力

协同的润滑油——礼

身、心、气的概念

传统提升身心气的方式

精进需要利用你所有的“身觉”

精进需要通过你的平日训练提高“心觉”

气觉是精神的本能反应

信念需要充分利用你的想像力

信任可以通过过程变成信念

谈一点信仰

精进就是三合一的境界下的进

师父过断桥——剖析三合一之道

体验三合一境界的那一刻

师父对徒弟如是说

评价中国足球(之五)

第六章 呼吸的力量

师父眼里的少林

“无心”境界的本质

杂念是心觉的反应

呼吸的目的是:获得败中求胜的精神,使你挫

 折时继续战斗

重要的是呼吸

深度呼吸的科学分析

腹式呼吸法的练习

禅定静坐准则

如何恢复身体的平衡

如何恢复心智的平衡

如何恢复精神的平衡

评论中国足球(之六)

第七章 反省修身

道德对于人们的意义

道德与法律的不同

道德意识的完善需要不断地反省

有反省才会有持戒,反省需要正确的

 道德坐标体系

基督教的反省

中国的道德约束

适应于当今的道德需求迫在眉睫

通过本分反省激励自我

个省与共省

对下一代的教育

评价中国足球(之七)

第八章 控制恐惧

为什么会产生黄继光式的英雄

某些无畏来自于无知

人的三种本能的恐惧

大部分恐惧的原因是缺少训练

训练要一步一步走

传统对付恐瞑的方法之一: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对付恐惧所采用的一种方法是督战队

敢死队

主动地开悟和努力才能真正应对恐惧

过山车的感觉和经验

评价中国足球(之八)

第九章 忘我投入

不全心投入就是灭亡——再看74师的覆灭

历史上的深刻教训

中国的道教文化特点

中国是讲究个人的社会

历史上个人文化误国的例子

中国需要能够全心投入的精英干部

什么才是全心投入——特洛伊战士的投入

影片最后的画龙点睛

评价中国足球(之九)

后记:精神的到位

试读章节

所谓的精神,就是包括我们赖以安身立命、解决生活意义问题的宗教信仰,我们对待亲人、邻居、同胞的伦理道德,我们参与社会事务和公共事务的公益精神和公民精神,我们观察这个世界的理性精神,以及我们的文化自信。

精神的本质就是更加努力的境界

曾经问过很多人什么是长征精神、什么是革命精神这一系列的问题。众人的答案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直到一天遇上了一位朋友,这位朋友是环球徒步旅行家,在为环球徒步做热身的时候,他用几个月的时间走了一遍红军长征的路途。他告诉大家那些雪山草地真是很难走,更何况当时的红军不仅缺衣少粮,而且前有阻截后有追兵。我们问他依他之见红军是如何走下这么艰难的两万五千里的,他没有给予正面的回答,但他告诉了我们两条在长征路上看到的深深刻在石头上的,过了1000年还能保留下来的激励大家的标语。其中一条是:“继续斗争,再寻光明!”还有一条是:“同志们,努力努力再努力!”

如果说伟大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是在红军将士们的千万个努力下才能完成的话,我们要说精神的实质就是这千万个努力的凝结。精神本质就是更加努力的态度、更加努力的境界。

P13

序言

我以前不曾意识到人生是有尽头的,直到外公80多岁时,外公告诉我:他已经看到了他有限的生命的尽头。他对我说:人都是要死的,任何人都不能逃避现实。人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其天命之含义就在于要知道自己的生命是有限的。外公用了马克·吐温的一句话:了解死亡的人会更加坦荡与诚实。

外公生于1908年,卒于1999年,91岁离开了我们,生平历经清末的君主立宪;辛亥革命;军阀割据;北伐战争:中原大战;五次反围剿;九一八事件;西安事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文化大革命”;粉碎“四人帮”;改革开放;走向小康。用他老人家的话说,是经历了中国从统一到割据,再从割据到统一,并不断完善壮大的过程。

照规矩,男人80岁以后还能颐养天年在北京就叫喜了。所以我们都为他祝福。但我知道最后几年他根本就不快乐,因为他老人家天天讲起他这么死没有意义,莫若战场马革裹尸还。再过十年除了亲属以外不会再有人记得他了。我们天天劝他,并为他老人家的长寿而高兴。但同时,外公所谈也使我们增添了更多的思考。

外公一直以自己身为中国人而无比自豪。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精华已经深入他的骨髓。从小他就教育我们要有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归属感,也爱跟我们讲述仁人志士为国为民英勇献身的故事。

说到英勇献身,外公总跟我们提起黄继光、董存瑞。黄、董二位烈士的献身让人印象深刻。一位奋不顾身堵枪眼,一位舍身成仁炸碉堡。真不知在如此关键时刻,中国有多少类似的无名英雄。正是这无数无名英雄的威灵,才是我神州八年抗战打败日本,抗美援朝战胜十六国联军……一路凯歌的真正所在。没有他们的光荣献身。就没有960万平方公里之统一新中国。

真的不知道黄、董两位烈士在英勇献身时是怎么想的,从小没有人告诉过我。后来在大学里学习了弗洛伊德的哲学,谈起人的死亡本能,但怎么套也套不上。再用别的理论仿佛就更没边了。他们知不知道会死?明知会死怎么还能有这么大的勇气?勇气何来?

外公还喜欢提起两千多年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荆轲受燕太子丹的指派刺杀秦王赢政,明知必死无疑,却慷慨赴义,谱写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动人篇章。据史料记载,秦王赢政,东方六国有无数人想刺杀他并付诸行动,可他们连秦王的面都没见着就死于殿外,惟有荆轲凭借着超人的勇气和才智竟能追杀秦王于大殿之上,也许这正是荆轲拥有如此盛名的原因所在!

我也曾听法院的法警说:当宣判一些罪大恶极的罪犯死刑的时候,那些双手沾染鲜血的歹徒往往双腿发软,有些还大小便失禁。因为死亡带给他们的是莫大的恐惧。与荆轲的大义凛然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面对死亡荆轲有这些恐惧吗?应当没有!尽管他知道自己已经是必死之人,但他绝对不会两腿发软。否则他永远走不到秦王身边。应当说他毫无恐惧,沉着镇定。

前后两者区别甚大,都是物质上的人;都是必死之人。为何前者明知面对死亡,仍义无返顾、视死如归?后者却缩首畏尾、贪生怕死?区别只能有一点:后者未能不惑,前者早已接受死亡,因为他知道每个人只有一次死的机会,要死就要死得光荣。两者处于完全不同的精神世界。荆轲拥有的是一种超越物质拥有,不受物质影响的精神。这就是荆轲勇气的源泉!

国人总说:人生就这么一辈子,要好好珍惜。在我们这个社会里,比较忌讳谈论死亡这个话题,多活几年是平凡人的追求,但这平淡的人生早晚会被历史遗忘,独有像荆轲、专诸这样的英雄方能流芳百世。过了100年谁还会记得您是多活了5年,还是20年。

人类历史源远流长,我们活着的这几十年只是其中一个短暂的过程,只是一个接棒交棒的过程。怎样才能让这个过程变得流光溢彩?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外公,当他通过自己的苦苦思索得出答案时令他欣喜万分,同时也令他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从那之后外公的气色一天比一天地好了起来,不见了郁郁寡欢的落寞,变得神采奕奕且精神矍铄。外公说,从思忖中他知道了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的生存价值,那就是要把自己毕生的心得体会留给后人,让他们从中受益,得到启发,少走弯路。

外公向我们提起最多的是红军长征的故事。他总说在那般艰难困苦的情形下徒步走完两万五千里路程,换作其他任何一支军队都难以完成。是什么令这支同样拥有凡人肉身的军队得以走完这段常人难以想像的旅程?外公终其一生都在寻求问题的答案所在。他意识到这些杰出人物所以能拥有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是因为他们拥有强大的精神动力。

外公还对佛学颇感兴趣并有着自己独辟蹊径的见地。佛经太多了,多到也许你用一辈子的时间也读不完。而且不同佛经彼此之间也有很多矛盾。其中多次提及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开悟的故事,他在菩提树下到底想到了些什么,又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以至于能够使得他茅塞顿开,立地成佛?佛经对此仅一笔带过,并未究其原因。外公认为释尊开悟是因为他领悟到了生命的意义。那就是人生是有尽头的,所以每个人都要努力的活,力求达到极致,让生命之花开得更加绚烂。也就是说做任何事情,不论是凭借什么方法、技巧,或是工具,都比不上人的内在精神及态度来得重要!只有精神,才能让生命之花璀璨夺目!

精神将使人类摒弃自私与狭隘,变得崇高而伟大,赋予人性光荣和骄傲的光环。

在我们的社会里,谈论死亡这个话题几乎成了禁忌。但是死亡却是我们每一个人无法回避的现实。所以,想再申明一下,本书中将传递给你们的信息,以及其中的道理,都是先辈们告知于我们的。希望你们在读完之后,也能同样获得信心和力量。

后记

精神的到位

每当我们谈起人与动物区别的时候,人们总是说:人有语言,人有微笑等上帝赋予的独特禀赋,而且人的超强能力的大脑是我们能拥有地球世界的根本。所有这些区别我们说应当都是属于肉体方面的区别,而人与动物还有一个区别是道德和精神层面,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或者说,道德和精神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苟子说的更明确:“水火有气而无生(生命),草木有生而无知(知觉),禽兽有生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也在于道德和精神。在于彼此不同的道德层次以及不同的那种努力。

同样,人与人之间也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不是肉体的不同,而是精神的不同,在于彼此不同的道德层次以及不同的努力。我们往往称之为:“不同的境界”。人与人之间最基本境界的区分取决于人对自己生命的认识,取决于对超越自己生命范围的人类的认识。我们可以按照境界区分将人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只知生,不知死的层次。”在这个层次中的人会充满物质的贪欲,从而产生了阶级的存在和对阶级的认识;第二层次,“知生、知死的层次。”这是一个与第一层次完全不同的状态,在这个境界中的人能认清生命的有限,他们更加明白生命的意义。

中国传统讲究“礼义廉耻”。礼是规规矩矩的态度,义是正正当当地做事,廉是明明白白地判别,耻是彻彻底底的觉悟。蒋介石在抗战中也希望通过耻来挽救国运,只是当时他无法搞清楚到底要耻什么,或者说是应该开悟什么。应当说:没有对生死的深邃内涵的理解,没有对具有千钧力量的生命意义的根本认识就不会深刻自觉自身的“使命”与“责任”,更不要去谈忘我投入和无所畏惧的人。

社会稳定的需求、社会发展的需求、精英干部队伍建设的需求一方面是合理的制度,更重要的还是“人”。这个“人”是开悟的人、努力的人,具有悠久的生命观,为了国家能够真挚地忘我投入和无所畏惧。

古代典籍《礼记》就记载了我国远古人民的一个美丽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所有的人都把公共利益放在第一位,各种人才得到合理使用,充分发挥出才干;人们和睦相处,讲求信用,狡诈欺瞒无有发生。人们不会以血缘亲疏的关系处理人际关系,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别人的孩子,使老年人安度晚年,青壮年能发挥自己的能量,儿童幸福愉快成长。老年丧妻、中年丧夫、父母双亡、无儿无女的人、以及残疾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心和照顾。男人有合适的职业,女人有美满的婚姻。财富只怕不能合理地使用。而不怕有人会私藏起来;劳力只怕没有用武之地,而不会有人好逸恶劳。阴谋诡计绝迹于世,偷鸡摸狗的事更不会发生,因此“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样就达到了“大同”的太平盛世。

只要精神到位,这样的理想一定可以实现,让我们醒来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3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