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会碰到碧落黄泉的反差时刻,面临迂回曲折的艰难关头,遭遇悲欢离合的感情波澜,承受意兴阑珊的怅惘一霎,这部「满纸荒唐言」,这「一把辛酸泪」,这些你再熟悉不过的人物、面孔、性格、命运,会从正面反面给你。一些启示,一些教益,一些道理,一些思考,进而让你豁然开朗、幡然彻悟……
在一部文学史上,凡大家巨匠,都是美食主义者,或曾经是美食主义者。曹雪芹在北京西郊,穷得只能喝粥就咸菜,并不妨碍他在《红搂梦》里写出那么多精致刁钻的吃食来。
大多数中国人未必背得全苏东坡的诗词,但没有领教过“东坡肉”和“东坡肘子”者,恐怕为数甚少。很多读者对于红学也许并不入门,但吃起“红楼宴”来,也是有滋有味,大快朵颐的。
在中国荦荦大观的食谱中,能以文人的名字和作品冠名于珍馐,实在使耍笔杆子者扬眉吐气。
曹雪芹写吃
——北京谚语,“三代为宦,才知穿衣吃饭”,在
中国历史上,有几个不讲究口福的官员呢?
我记不起在哪里读到过,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的一则轶事。说他好美食,喜佳人。这位明神宗的首辅,完全按照孔夫子“食色性也”的教导,不仅好食,同时好色。有正式编制的姨太太,达七位之多,还不包括众多的姬妾,和长期、短期的性伴侣。为了性欲不减,为了旺盛的荷尔蒙,自然要吃各式各样能够壮阳的东西。食和色,在他这里达到了高度一致。
戚继光守登州,专门指派渔民,到黄海捕获一种名叫“腽肭脐”的海兽,取其睾丸,也就是俗谓的海狗肾,定期送往北京,给这位内阁长官,他的顶头上司煲汤喝。据明代文人王世贞的记载,张江陵喝了这种汤以后,奇热攻心,阳亢无比,虽数九寒天,头顶出火。由于张居正冬天戴不住帽子,官员们在风雪寒冬的天气里,也都效法首辅,一律光头,这就成了万历年间京城的一道风景线。
张居正吃到这等离奇荒诞的地步,你得承认,凡官皆擅吃,不吃难为官,他是个会吃的官。
这并不稀奇,在中国历史上,有几个不讲究口福的官员呢?只要是官,被请客,被宴会,被应酬,被尊到主桌主位的机会,要比老百姓多得多。因此,嘴巴越吃越刁,舌头越吃越灵,胃口越吃越大,品味越吃越高,于是,吃的水平也就越来越高,逼得厨师的手艺也跟着精益求精,登峰造极。
应该承认,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发扬光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五千年来这班能吃、好吃、善吃、懂吃的大小官僚们的推动。倘若要评功摆好的话,拥有善吃之嘴、善品之舌的大小官僚,应该是中华美食走向世界的功臣。
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饱尝帝国主义的侵略,一部近代史,不如意事常八九,落后挨打,愚昧挨打,不长进挨打,打得中国人实在抬不起头来。但是,只有中餐,打不倒,谁也没打过,打也打不倒,真是让炎黄子孙扬眉吐气。甚至可以这样预言:真是到了地球终结那一个晚上,在最后的晚餐桌上,选吃中餐者,肯定比选吃西餐者要多得多。
这种自我安慰,有点阿Q,可除了这,还有别的值得阿Q的吗?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