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主编《世界大历史》系列压轴之作,从政治、经济、军事等角度全方位展现人类历史最近的120余年,时间跨度近至2013年。中国作为20至21世纪世界舞台的主角,成为全书着墨最多的国家。
一部全球视野下透过大事件全新解读世界史的颠覆性力作!看懂世界现代文明发展轨迹的一本书!
哈佛、耶鲁、剑桥、斯坦福、加州大学、芝加哥大学、密歇根大学等知名学府的54名一流专家学者历时20年撰写!
《世界大历史(1900至反恐战争)》是“世界大历史”系列丛书的第五本。时间跨度为1900年至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世界大历史(1900至反恐战争)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作者 | (美)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 |
出版社 | 新世界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主编《世界大历史》系列压轴之作,从政治、经济、军事等角度全方位展现人类历史最近的120余年,时间跨度近至2013年。中国作为20至21世纪世界舞台的主角,成为全书着墨最多的国家。 一部全球视野下透过大事件全新解读世界史的颠覆性力作!看懂世界现代文明发展轨迹的一本书! 哈佛、耶鲁、剑桥、斯坦福、加州大学、芝加哥大学、密歇根大学等知名学府的54名一流专家学者历时20年撰写! 《世界大历史(1900至反恐战争)》是“世界大历史”系列丛书的第五本。时间跨度为1900年至今。 内容推荐 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主编《世界大历史(1900至反恐战争)》是“世界大历史”系列丛书的第五本。时间跨度为1900年至今。 时间进入近代,饱受帝国主义列强蹂躏的中国人奋起抗争,在杰出领袖的领导下,中华民族浴火重生,建立了属于人民的共和国。 1914年,奥地利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引发蝴蝶效应,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战中,俄国的沙皇政权终于崩塌,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迅壮大,俄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22年苏联取代沙俄。一战结束后,全球经济受到重创,社会动荡加剧,由墨索里尼提出的鼓吹民族主义、专制和扩张的法西斯主义兴起,臭名昭著的纳粹党领袖希特勒开始发迹。虽然20世纪20年代全球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回暖,实而掩盖了积重难返之势,1929年爆发了史上最严重、最持久的经济“大萧条”,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引发广泛关注。 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是人类历史上破坏力最强的战争,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反法西斯阵营最终取得了胜利。二战极大地激发了殖民地人民对自由的渴望,亚非拉地区的大量殖民地纷纷通过斗争获得独立。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拉开了苏美两大阵营之间冷战的序幕。两次世界大战让欧洲人认识到和平与统一的重要性,开始推进一体化进程,直至1993年,欧盟正式诞生。虽然世界范围的战争已经结束,但是局部的纷争却不断发生,阿拉伯世界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加剧,争端至今仍未解决。对本土安全一向充满自信的美国在2001年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世贸大厦双子塔的坍塌以及数千生命的消逝激起了全美人民及世界人民对恐怖主义的愤怒。2011年,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被击毙,但是世界范围的反恐战争仍未结束。 20世纪下半叶,社会主义国家天地两重。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瞩目的大国,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使其成为全球走向多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而苏联国内弊病丛生,加上改革实施过于急促,矛盾终于大范围爆发,随着1991年戈尔巴乔夫辞职,这个曾经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分崩离析。 20世纪是计算机与高科技的时代,这次始于40年代的技术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不仅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改变,更带来了新的观念及思维模式。整个世界正在逐渐成为一个“地球村”,而维持这个“地球村”的和平安定,同时保持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风貌,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目录 第1章 中国的革命(1911—1949) 概述 专家点评 孙中山(1866—1925) 蒋介石(1887—1975) 毛泽东(1893—1976) 周恩来(1898—1976) 文献 第2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概述 专家点评 亚眠会战(1918年) 奥地利大公弗朗茨·斐迪南(1863—1914) 约瑟夫·霞飞(1852—1931) 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1888—1935) 埃里希·鲁登道夫(1865—1937) 文献 《施里芬计划》(1905年) 伍德罗·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1918年) 第3章 俄国革命(1917—1921) 概述 专家点评 亚历山大·克伦斯基(1881—1970)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1870—1924) 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1868—1918) 格里高利·叶菲莫维奇·拉斯普京(1871—1916) 文献 《尼古拉二世退位的公告》(1917年) 1918年列宁撰写的《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 第4章 法西斯主义的兴起(1919—945) 概述 专家点评 内维尔·张伯伦(1869—1940) 弗朗西斯科·佛朗哥(1892—1975) 奥斯瓦尔德·莫斯利爵士(1896—1980) 贝尼托·墨索里尼(1883—1945) 西班牙内战(1936—1939) 文献 墨索里尼对法西斯主义的定义(1932年) 《慕尼黑协定》(1938年) 第5章 大萧条(1929—约1939) 概述 专家点评 安斯塔特信用社倒闭(1931年) 伍迪·盖瑟瑞(1912—1967) 赫伯特·胡佛(1874—1964)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1882—1945) 股市崩盘(1929年) 文献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和平的经济后果》(1919年) 第6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 概述 专家点评 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 阿道夫·希特勒(1889—1945) 约瑟夫·斯大林(1879—1953) 文献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 第7章 殖民主义的终结(约1945年至今) 概述 专家点评 万隆会议(1955年) 弗朗茨·法农(1925—1961) 莫罕达斯·甘地(1869—1948) 胡志明(1890—1969) 茅茅起义(20世纪50年代) 克瓦米·恩克鲁玛(1909—1972) 文献 克瓦米·恩克鲁玛《论自由》(1961年)节选 第8章 冷战时期(约1946—1991) 概述 专家点评 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1917—1963) 尼基塔·赫鲁晓夫(1894—1971) 文献 温斯顿·丘吉尔“铁幕演说”(1946年) 马歇尔计划(1947年) 菲德尔-卡斯特罗《第二次哈瓦那独立宣言》(1962年) 第9章 欧洲统一(约1947年至今) 概述 专家点评 康拉德·阿登纳(1876—1967) 夏尔·戴高乐(1890—1970) 让·莫内(1888—1979) 罗伯特·舒曼(1886—1963) 玛格丽特·撒切尔(1925—2013) 文献 《爱丽舍宫条约》(1963年) 第10章 阿以冲突(1948年至今) 概述 专家点评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 难民、恐怖主义和巴勒斯坦的斗争 以色列 阿拉伯世界 广阔的世界 梅纳赫姆·贝京(1913—1992) 穆罕默德·达赫兰(1961年至今) 列维·艾希科尔(1895—1969) 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1918—1970) 阿卜杜勒·阿齐兹·兰提西(1947—2004) 赎罪日战争(1973年) 文献 《戴维营协议》(1979年) 第11章 计算机和高科技的时代(1976年至今) 概述 专家点评 苹果计算机 蒂姆.伯纳斯·李(1955年至今) 比尔·盖茨(1955年至今) 爱达·金,洛夫雷斯伯爵夫人(1815—1852) 阿兰·图灵(1912—1954) 第12章 中国崛起对全球的重要性(1978年至今) 概述 专家点评 邓小平(1904—1997) 胡耀邦(1915—1989) 第13章 苏联的崩溃(1985—1991) 概述 专家点评 尤里·安德罗波夫(1914—1984)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1931年至今) 总督岛高峰会议(1988年) 弗拉基米尔·普京(1952年至今) 苏联1991年政变风波 鲍里斯·叶利钦(1931—2007) 文献 鲍里斯·叶利钦在强硬派政变后的讲话(1993年) 第14章 9·11和反恐战争(2001年至今) 概述 专家点评 基地组织 奥萨马·本·拉登(1957—2011) 乔治·布什(1946年至今) 伊拉克战争(2003年) 阿布·穆萨布.扎卡维(1966—2006) 文献 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宣布奥萨马·本·拉登之死(2011年) 主编及各章撰稿人简介 附录一:术语和人物 附录二:大事年表 附录三:涉及国家人口数量(百万) 附录四:联合国成员国 附录五:欧盟成员国 附录六: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成员国 人名、地名、专有名词对照表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为实现中国统一,蒋介石追随现代中国国父和国民党创建者孙中山的足迹。然而,蒋介石不想建立国家时把中国大多数农民的需求作为考量。他对自己军事征服能力的过度自负最终导致他一败涂地。 蒋介石1887年10月31日出生于浙江省。其父亲为当时一个小有成就的盐商,于1896年去世。在蒋介石的童年时代,中国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动荡,而当时的统治者清王朝,由于中国主权一再被外国蚕食,既名誉扫地又软弱不堪。中国人将这一切归罪于清政府的墨守成规和观念陈旧,认为国家必须更加现代化,以实现驱逐外寇、重振国力和尊严的愿望。 蒋介石拥护这种主张。在1907年赴日本就读于振武军校,在为进入军事生涯进行培训时,他开始接触其他倡导变革的中国留日学生。他甚至加入了孙中山创建的革命组织——同盟会,立志于推翻清王朝和建立共和政府。 蒋介石曾于1909年至1911年在日本军队服役。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中国湖北省的武汉爆发。蒋介石回到家乡,在陈其美将军的麾下开始从事反清斗争。革命者推翻了清王朝,并于1912年1月1日由孙中山宣告中华民国成立。然而,孙中山并未掌握统一中国所需的军事力量。盘踞中国北方的政治首领袁世凯拥有压倒性军事力量,因此孙中山接受由他出任总统。袁世凯旋即无视孙中山的政党(国民党)所控制的国会,同时构建独裁统治,并动用军事力量反对国民党人。1913年,这种行为导致“二次革命”(second revolution),孙中山和蒋介石与袁世凯的军队为敌,但到了年底,孙中山的斗争宣告失败,蒋介石被迫逃往日本。 1916年至1917年,蒋介石开始秘密活动。在此期间,他表面上投身上海黑社会,并与其中一个组织清帮(Green Gang)联络。1918年,他回到国内并再次加入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与这位国民党英雄领袖建立了密切的关系。此时,袁世凯已死去,他的政府已土崩瓦解,进入了混乱时期,军阀为争权夺利混战不断,波及各个地区。孙中山领导的国民政府仅仅是名义上存在,但他仍然在自己的旗帜下为统一中国而不懈努力。20世纪20年代初期,孙中山按照俄国共产革命者的路线重组了国民党。1923年,孙中山派遣蒋介石赴莫斯科学习军事理论,了解军队与共产党之间紧密的政治联系。 1923年年末,蒋介石回到中国,在苏联顾问的协助下,开始在广州附近筹办黄埔军校(Whampoa Militaly)。很多才华横溢的共产党人加人,如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林伯渠任见习军官。共产党人的组织能力和民族主义热情,让孙中山同意与他们结为同盟。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蒋介石(很多时候被认为是孙中山事业的继承人)利用黄埔军校的支持,与其国民党内的主要竞争对手汪精卫进行斗争,成为新的国民党领袖。然而,共产党人仍然是蒋介石掌权的威胁。1927年,蒋介石率军突人中国北方,取得了长江下游地区的控制权。他随后进军上海,并在共产党人领导的工人暴动为其铺平道路后,夺取了这座城市。在1927年4月12日的一次突袭行动中,蒋介石袭击工会并逮捕共产党人,屠杀了数百工会会员和共产党人。背叛了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的蒋介石从而加强了与国民党右派的联盟。 1927年12月,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此前他已与第二任妻子离婚,但在开始追求宋美龄期间他的婚姻尚未结束),宋的西方式家庭劝说蒋皈依基督教。这次婚姻将他与中国社会的保守派拉近了距离,随后宋美龄在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蒋介石担心共产党人可能威胁其权力,特别是因为很多国民党部队同情他们。同时,他还认为这些共产党人更关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利益,而不是中国的国家利益。更加现实的考虑是,蒋介石需要军阀的支持,而这些军阀对共产党人都鄙夷不屑。就是因为这些,蒋介石与越来越得民心的共产党人发生决裂,并迫使国民党内两个主要竞争者(同情左翼的)汪精卫和(时任宣传部长的共产党人)毛泽东离职。经过更多的军事行动,截至1928年10月。蒋介石势力几乎已控制了全中国。 蒋介石声称他支持经济改革,但他从未主导过任何重大变革。他的国民政府偏向工商业者和地主阶级。在一个农民是人口大多数且饥寒交迫的国家,他的政策鲜有民众支持。与此同时,他的统治腐败横行,尽人皆知。 在对日关系上,蒋介石更是出了严重昏招。日本1931年夺取了中国东北,并显示出各种迹象准备入侵华北和其他中国地区。蒋介石不是为主要应对入侵做好准备,而是决定集中精力将共产党人彻底剿灭。然而,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人则避开蒋的围剿,将其主要注意力放在赶走日本人上,从而赢得了大量追随者。尽管张学良将军扣留蒋介石并逼迫他接受国民党与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联合抗日,蒋介石一获释后立即违反承诺,将张学良监禁起来。直到之后日本在1937年占领了中国的半壁江山,蒋介石才屈服,同意共产党“团结一致、共御外侮”的请求。 1934年,蒋介石开始新生活运动(宋美龄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努力使中国人接纳与清教徒主义相融合的儒家价值观念。这种意识形态与激进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土地改革(the land reform)相形见绌。 当日本最终于1937年大举入侵中国后,共产党人到农村唤起民众,红军得到迅猛发展。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当时尚不知马克思主义为何物,但把毛泽东看成是保卫中国的英雄人物。蒋介石在很多对日战斗中按兵不动,更恶化了自己的形势。他让共产党人和随后的盟国在二战中首当其冲,企图保存其实力用于战后与毛泽东进行斗争。与此同时,他的军队滋生了懈怠情绪又过分轻敌。在1944年,日本进攻国民党军队,造成灾难性后果:在短短7个月时间内70万军队被消灭,丧失国土10万平方英里(约合25.9万平方公里),蒋介石遭受了奇耻大辱。 1946年,国民党和共产党爆发激烈交战,导火索是蒋介石阻止毛泽东的部队从华中向北部挺进,意图加强中共在东北的势力。蒋介石在军事上犯了一系列严重错误,其中最具灾难性的是决定将他的军队开赴东北,结果过分延长了补给线。此外,他宣布改革运动为非法,致使很多民主人士转向支持共产党人。P18-20 序言 《世界大历史》系5卷本历史研究著作,旨在通过对14世纪至今数百年间发生的62件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史学考证和理论分析,使读者认识到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意义。除第5卷由14章组成外,第1~4卷均由12章组成,每章均为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在世界范围内发生并具有最为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各卷具体历史时期划分如下: 第1卷:文艺复兴至16世纪 第2卷:1571—1689 第3卷:1689—1799 第4卷:1799—1900 第5卷:1900至反恐战争 本套丛书《缘何如此?塑造美利坚历史百科》(What Happened? An Encyclopedia of Events That Changed America Forever)(该书详细考证了美国历史和美国社会发展史)的姊妹著作。 此外,本书之所以能够写成,也源于各部分作者在开班授课过程中的共同经历。他们在对数千名学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们不但历史知识匮乏,而且对当代世界的认识也存在着极大局限。为了弥补这个缺憾,并让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当今世界,我们决定编著一套对学生(同时也对普通大众)有益的书,即把最为重大的世界历史事件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汇编成册,以飨读者。此外,我们还想抛砖引玉,引导读者对我们择选出的历史事件进行更加深人的研究,并对历史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因为毕竟人们如果不了解世界历史演进过程的话,那么就一定无法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 此套丛书的研究样式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各章编者会通过概述的形式对本章讨论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进行简明扼要的论述。概述之后是篇幅较概述长一些的点评。这些点评均由精通此段历史的历史学家所撰写,他们从更为广阔的历史语境下对这些历史事件产生的深远影响做出详细分析。点评之后附有参考文献,这些参考文献均为研究各章所关注历史事件最重要的研究著作。参考文献之后便是数篇专门论述各章关注的历史事件中所出现的重要人物和事件的短文…。各章通常还附有其关注事件中所出现的一些重要的原始历史文献。此外,每卷著作不但设有各种虽然在概述和分章论述中有所提及,但却没有展开说明的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组织机构和专有名词等专业术语附录,而且还有各卷所涵盖的历史时期中所发生的大事年表。此外,我们为了读者检索方便还特别准备了一份索引。 此套丛书选择重大历史事件的标准均基于我们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研究经验。除此之外,我们的史学同行和其他曾帮助过我们的人也为我们提出过很有价值的建议,在此我们对他们给予我们的支持和建议表示由衷的感谢。这里我要说的是,虽然其他著者也许会得出与我们不尽相同的结论,但是我们还是坚信本套论丛所论述的历史事件是改变早期西方现代世界样貌的真正原因。 弗兰克·W.萨克雷、约翰·E.芬德林 书评(媒体评论) ★令人惊叹的写作阵容。大量备受尊敬的各领域学者为这套丛书的撰写做出了突出贡献。 ——《纽约时报》 ★本书汇集了颇具可读性的各项内容,以一个广阔的视角来展示改变我们所居住的这个世界历史上的那些大事件。 ——《华盛顿邮报》 ★阅读这套丛书可以让专业人士或非专业人士都受益匪浅。 ——《出版人周刊》 ★这套书的内容聚焦政治事件的同时也大量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领域相关事件,极大地扩展了阅读的层次,提升了阅读的趣味。 ——《星期日泰晤士报》 ★每一卷都可以在一个与之匹配的时间轴上进行拓展和延伸。 ——亚马逊读者书评 ★对每个历史事件的分析都受到大量当今著作的启发。 ——亚马逊读者书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