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宽欣对夕阳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瑞祥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风风雨雨地忙碌了一辈子的一个退休老头,在他跨世纪四十多年的理工生涯中,出于某种自我调节的需要,平时借用一些闲散的暇隙,零零星星、陆陆续续地留下了一些记录自己日常生活中奔波喘息、喜怒哀乐的笔墨。临老之际,把它们辑集成册,出版面世,算是为自己这几十年的工作、生活行一个谢幕礼。也算是向晚辈们,向后来者拿出一个特别的交待。

《宽欣对夕阳》(作者刘瑞祥)是一位工科教授的时刻作品集,收录了几十年来工作之余的诗歌200多首,或信手拈来,或用心斟酌,酸甜苦辣,嬉笑怒骂,尽在其中。

内容推荐

《宽欣对夕阳》(作者刘瑞祥)是一位工科教授的时刻作品集,收录了几十年来工作之余的诗歌200多首,或信手拈来,或用心斟酌,酸甜苦辣,嬉笑怒骂,尽在其中。

《宽欣对夕阳》收录了《古道惜别》、《听噪》、《清秋》、《九月十五》、《秋夜》、《光阴》、《重游阔别故乡》等作品。

目录

岁月蹉跎

开言

塞上深冬

破晓长城

乡思

杂感

兼怀古

幽思

愁云

娇儿

书呆思

古道惜别

听噪

清秋

九月十五

秋夜

光阴

重游阔别故乡

同窗

蹉跎

七夕

夜惊

杂议

职称

退休随笔

退休

沉浮

午夜书怀

盛世学坛——见网传学术丑闻有感

晚景

无题

无题

后事偶兴

怀古自况

桑榆收失

三弟先走了

无题

听乐曲《苏武牧羊》联想起遥远过去的一段时光

无题

40余年后长话中邂逅一故人

谋知巷

冬日

七十有感三首

闻执缨等顺抵渥太华

寄崔永泉

旅加随记

翻作七言句

跨洋

诗趣

世事何其不公

旅渥第一印象

余年

远眺渥太华

异国偶兴

地震

公寓

从Mutehmore迁至Marcel Chaput

庆乔迁

暑天

梦归

当家“领导”六十三寿辰

镜影

Saint Raymond晚踱

选礼品

书房

凉暑

游“网大论坛”观感

流星雨

玩趣文化

突变

归来晨练第一感——旅加结篇

梦回嘉峪关

秋老虎

思念

身世叠词

视频晤谈有感

多棱人生自照

感叹

怀旧东边小操场

晚踱

月下

乱仄词

行道老树

戏赠老伴

人生

自嘲

晚成

天命难知

惹不起宁可躲

月下

晨梦

补字

灯气

幸事

过年

融雪

无平五言句

沉痛哀悼

缘分

伤逝

望归

无题

迎春花

偶聚

沦作旁观

春桃

宽谅

林间

新车

心有不甘

宽慰

闲步喻园东路

依托

端午

歇脚

过南一舍北小荷塘

路上

空忙

谬悟

戏言

校门长街

议回嘉峪关

忆当年逃离

真回嘉峪关

驿馆叙别

忆十一日“豪杰”相聚

学人之路

丑桐

吟思

浮华

敦煌瓷塑

余年

秋池

天梦

开学

孤傲

汗行

躬耕

兴趣

留余

国庆

归路

高攀

持恒

j}兴

告慰

议长官院士

还报

议柳词

散步归来

猖獗

租屋陪读

寒腿

编程乐趣

再议长官学人

巧实力

不是不报

苇花

歇脚

梦里天真

留意必真

韵趣

闲步书城路湖边

闲议电视剧人物

再议

书城路行道柳

路见小童忽念加国小孙孙

七十一

贺亲家新得小孙女

逍逸

不足挂齿小民心

过寒塘

晓梦一闪

逍遥

凋残

苦楝

完联

春感

虚度

庆宴

题外话

湖岸

门前几株梅

喻家山北路

行车南湖大道见险情

二月阴天脸

归去

红菜薹

总有曲终席散时

樱季

自照

自安

自足

隐忧

短春

清早出行

高楼观景

勤作

忆江滩旧游

灶妈子

书城路独行

分野

孤寂

寤觉

减痛

充实

路归

又过荷塘

游庐山

庐山观景

好运石

忆胡导

又闻有人逝去

缘之巧——兼谢张兄为我作序

老趣

笔趣

小成

九一八

后记

试读章节

由于南北古今音韵的差异变迁,写格律诗不能简单地按照现在普通话的平仄去人律,查韵书(古韵)又非常麻烦费时。因此,一直以来我们与格律之间都横亘着这么一个障碍。好在武汉地方音按“平上去人”归纳四声,似乎更接近韵书的平仄划分,不像普通话“阴阳上去”的平仄,往往偏离韵书较远。事实上,笔者在实践中发现,造成与古韵书平仄出入的大多数情况往往是“今平古仄”现象,即今韵中的平声字在古韵(韵书)中原本是仄声字。相反的情况,即“今仄古平”现象绝少见(较常见到的多是多音字,如“看”、“胜”、“过”等)。普通话中的平声字,在武汉地方音中又是人声字的(复韵“an”、“ang”、“ui”、“ong”等除外),如“一”、“得”、“出”、“达”、“甲”、“白”、“石”、“黑”等等,往往属于这种“今平古仄”一类。这些字人律诗,只能用在仄声的位置。

另外,互联网也为查韵书提供了方便。只要敲人“平水韵,,进行搜索,就可以见到许多版本的韵书,都能作为格律诗判断平仄的音韵标准。

其实,格律限制意境的表达,是很可惜的。因此,即使是唐宋大家,也允许适度的松动。首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比较接近规格的原则。其次,个别字的破格及补救,在不得已时,也不是不可的。笔者在随笔中尽力遵循格律,实在有难度,只好作为古体古风。

严格的格律规定,可参考北大教授王力有关诗词格律的论述。

按王力的说法,五言或七言论韵而不论平仄者,皆属古体或古风。当然,更宽松一些的,可能就只算得上是打油诗,甚至只是顺口溜了。

关于平仄格律,笔者也有自己的一点愚见。笔者以为,格律对于平仄的错落、粘对的规定,无非是要造成一种音调的起落跌宕,即所谓抑扬顿挫,也就是要从音调多种多样的变化中取得一种旋律美。汉语的音调既然有四声,四种音调之间的转移变化都会产生美感。

格律将四种音调划分为两类,再将规范限制在这两大类间的转移和变化之中,势必排除或者说牺牲掉一些只在三种仄声音调之间转移变化的组合。也就是,排除或者牺牲掉一些本来可以产生美感的组合。有些本来颇具美感的诗句却不在格律规范之内,这是比较可惜的(比如杜甫的《望岳》)。而且格律诗规定必须用平声的韵脚,这似乎也没多大的道理。宋词显然是不愿再受这些明显带局限性的限制的约束,进行了一系列突破。不仅突破了平仄音韵的基本规定,而且还发展了一种长短句的新形式。利用节奏轻重缓急的变化,强化起承转合的效果,产生一系列新的、特有的美感,比如说力量冲击、缠绵缱绻、脉脉含情等等,极大地丰富了汉语韵文美学的宝库。

无题。

2009—9—28

故旧缤纷作古去,眼前难遏叙旧人。

凭窗遥想天边事,雁字匆匆正南巡。

①长者逐次离去,似属比较正常。而一些壮者,忽然东一个、西一个地别去,却常常非常出乎意料。加上退了休、跟了子女去的,举目望去,眼前很难见到一个能够叙谈往事的故人,因此,不免产生一些惆怅,一些遐想。

听乐曲《苏武牧羊》联想起

遥远过去的一段时光。

2009-10-8

黑漆门栋,麻石小巷,行街琴声,苏武牧羊。

蚕豆五香,板龙转糖。零担小贩,开锁铜匠。

闲聊邻居,说笑家常。晨烟暮绕,寒来暑往。

夜半尘埃才落静,江关忽然听钟响。

六十年的时光,一辈子的奔忙。  天南地北的阅历,酸甜苦辣的动荡。

松弛到家的筋骨,爬满银丝的鬓霜。

不曾消减、不曾磨灭、也不曾淡忘,

忆中当年,种种依稀缥缈的映象。

①最近弄到一个可以单独播放mp3的小喇叭,编程时.听听音乐,颇有一番韵味。mp3中,一曲《苏武牧羊》,箫声低回凄凉,勾起一片遐想。

②童年时(1947年以后),家住汉口民生路同安里,家父在世时曾提及,那是早年福建商人投资兴建的一片民居。其风格基本类似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那种石库门弄堂。青砖红瓦,黑大门,铁门环,小天井,一排隔扇,然后就是堂屋、卧房。旁边还有个穿堂通道通向一个小后门。两层楼,红地板,窗明几净,幽幽雅雅一个小庭院。(这 元素,在当时的城市民居中属于比较规范、比较新式的一类。)里弄里铺的是长条麻石,门楼整齐,人口不多,比较清静恬淡。解放前,这里由二房东经营,租赁给一般的老百姓居住。解放后,收归国有,由政府的房产部门负责管理,租给住户。租金不高,居民一般都可享有永久的居住权。

③《苏武牧羊》,一首广为流传的古曲,一首中国式的《命运》、一首中国式的《悲怆》。每每听到它的旋律,总会感到一阵一阵的苍凉,间或还引起一片一片的联想……20世纪50年代初,有那么几年,大概能算得上是新中国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刚刚清除了旧社会的黑恶和肮脏,还没有来得及掀起后来出现的那些运动和风浪。人们充满着对未来的期望,各自精神饱满地都在奔忙。行商坐贾,霓虹橱窗,挑担叫卖,走街串巷,煞是一派繁荣景象。有个算命的瞽盲,一个伴童,一把胡琴,天天提拉着《苏武牧羊》,穿行在大街小巷。旋律里沁透着凄凉,一遍一遍地在耳边回响,闻者无不留下深刻的印象。

④那时,小巷里,推车的,挑担的,叫卖着各种小卖和小吃,各种能够赚钱的服务和手艺:上海人的五香豆,湖北人的“转糖”;提篮子叫卖的美人蕉、茉莉花、夜来香;手艺人的磨刀、修锁、扯脸、补碗;甚至还有战败的日本人行医,背着个药箱。当时的五香豆,没有正规的品牌,还只能见于一些上海小贩随身叫卖的货担。所谓“转糖”,是用熬融的糖稀,在光滑的大理石板上描绘各种图案,如小鸟、大刀、车船、飞机、龙凤,等等。再架一个转盘,按赌彩的规则,令买者凭运气转取不同的作品。其中最数“板龙”是彩头第一,它用料最多,又较具观赏性,最具刺激的,还是转得中它的那份幸运和吉利。常常能吸引一些稍有消费能力的人慷慨光顾,引起围观,甚至喝彩。所谓修锁,在当时。能见到的锁,还都是中国旧式的那种大间隙、粗配合,比较粗笨的手工的铜锁,修锁人都被称做铜匠。铜匠们手里拿着能碰击出金属声音的一串铜片(类似说快板拿的那种多片响的玩意),一边走、一边抖甩着这个小玩意,发出一声声清脆有节奏的声响,算是他们呼唤生意的一种吆喝。当时还有一种为即将成年的女孩净面的方法,叫“扯脸”,一位半老的妇人,手指绷紧两根细线,压贴在女孩脸上来回搓滚,使其绞去胎毛,以备涂施脂粉。据说,在某些地方,这还是标志女孩成年的一种仪式。

⑤20世纪50年代后几年,人口逐渐增多,小巷居民结构更趋平民化。茶余饭后,邻里间的交流闲谈已经蔚然形成一种普遍的市井文化。居民们每天程序化地劳作,早起点火烧炭,向晚封炉压火,生生息息,往往复复,绵延着小巷里的历史和生活。

⑥喧闹的一天,只有到了这时,才能稍稍平静两三个小时。当时江汉关的钟楼,还是沿袭着解放前的遗留,按每15分钟报一次时的方式,发送歌颂英王的四段乐曲,长年不断。夜深人静时,声音传得很远,方圆多少里的范围都能清晰可闻。它的声响,已经成为植入当地居民记忆中的一项永久的痕迹和印象。  ⑦人的记忆真是奇怪,几十年前的事,常常恍如昨天,而昨天前天的事,却常常是忘记得干干净净,很难搜索。P34-38

序言

古哲有云:人生乐趣在于每天你都可以遇到意想不到的新鲜事。前两天刘瑞祥教授请我为他的诗集作序,因而得以先窥刘君大作的全豹,使我大吃一惊。我与刘君相知相交五十七载矣,知道刘君在业务上造诣精深,为人热情笃实,雅好古典诗词,偶尔也见到刘君的诗作的篇什,但是此次见到的是厚厚一本诗集,确实令人惊叹不已!

我与刘君共度三年的高中生涯。1957年9月到1960年8月底,我们在武汉一中同窗共桌整整有三年的时间。在我的印象中,刘君沉雄大度,平时言语不多,偏好数理。往往有的数学或者物理问题,使他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直到问题豁然开朗弄清楚为止。1978年秋天的时候,阔别十八年,我刚刚调到华中工学院,正往一处大教室准备应湖北省物理学会之邀做学术报告的路上,我惊喜地昕到刘君呼我。时值大动乱之后,一声故人的呼唤不禁全身涌上一股暖流。我这才知道,刘君在华工本科毕业之后分配到酒泉钢铁公司。祁连山下,大漠孤烟,他度过了动乱的春秋,刚刚考上华中工学院铸造专业的研究生,师从张承甫教授。张先生是华工有名的才子,不仅学识卓越,而且古典诗词和散文都是一流的高手。刘君的诗作大有乃师之风。名师高徒此其谓也!

子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也。又云诗言志。西哲名言:愤怒出诗人。乾隆诗集,四万余首,总数超过全唐诗,可有一首半首诗为人称道?所以然者何?附庸风雅,矫饰之作也。刘君诗集则不然,直抒胸怀,挥洒性情,所谓真人之作、至人之作、情人之作也。刘君懂格律,晓平水韵。但大多作品,不甚拘泥于格律的束缚,挥洒自如自成一格。比较时下浪潮风涌的应制之作、听命之作和歌德之作,难道不有云泥之叹么?君不见,片体鳞伤的战士终究是战士,而完美的苍蝇无论怎样乔装打扮,终究难免令人恶心的本貌。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我觉得刘君诗集。满目云霞,句句珍玑。

在1968年的隆冬,刘君萧萧浩吟:“塞外朔风塞上寒,雾天孤月雪光残。长空应彻边声啸,野旷埋沉暮色珊。路断人踪千里静,时交冬令万虫眠。迷茫望叹关山远,心海潮生激浪翻。”你在这里看到的不只是传统文人的关山远隔的乡旅情思,实际上听到了一个正直中国人的迷茫和期待,关心国家命运的澎湃心潮。

20世纪70年代与80年代之交,大地春回,刘君怀着报国的壮志,反复歌吟准备报效国家服务桑梓的壮志情怀:“想致远足力,胸怀耿耿,雄心何止万千,意趣岂在,问舍求田?伤此生,清白难辩,凭栏杆,常把秋水望穿。”“人生计,迹业重,光阴步步堪为功。有意银汉镶珠琼,敢上绝顶小群峰。但只恐,机不遇,时不逢,千里足,枥下终。仰天问苍穹,何时与我便东风,遂平生,奋翅比群雄。”

刘君的专业是铸造,传统的铸造工艺极其落后,往往为青年人不屑为之的行当。但刘君数十年如一日,凭借深厚的数理基础,将先进的计算机模拟应用到铸造工艺中去,对于华中科技大学的铸造专业改造起到了先锋的作用。由于常年困坐在计算机旁,造成许多慢性病。由于这个工作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年的工作积累,因而在现行的急功近利式的考核制度下,我知道刘君是吃了很多苦头的。“无意功名事,山花烂漫时。秋光秋色好,不必借高枝。”但他乐此不疲,胸怀远大,有一股犟劲儿,终成大业。

2009年他回首往事,激昂地唱道:“人生易逝百许年。划破长空一瞬间。陨灭无人问津时,人间有我一软件。”“小看功名只半纸,胸有雄兵百万计。”“晚来忽逢高技潮,开我无边用武地。”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诗集中更多的是刘君的故乡之恋,亲情之恋,情真意切,纸短情长。例如“休道七尺柔情重。书生壮怀,海阔天空,此志岂曾须臾羁樊笼。”“冷落不堪清秋节,亲骨肉,两地别,云山隔着千万叠。念此怎不叫人长咨嗟,肝肠裂。”“明月秋风夜,澄塘碧水烟。孑然千里客,凝诵鹊桥仙。”“银河水霖,牛渡声悄。眼睁睁,七夕已到,但寻处,今岁怎不见鹊桥?茫茫世界只剩了,白雪连天,恶浪滔滔。”“黑漆门栋,麻石小巷,行街琴声,苏武牧羊。蚕豆五香,板龙转糖。零担小贩,开锁铜匠。闲聊邻居,说笑家常。晨烟暮绕,寒来暑往。夜半尘埃才落静,江关忽然听钟响。”

刘瑞祥教授今年70岁了。人生七十古来稀。更何况事业成功,家庭幸福,可谓功德圆满,人人羡慕。此次刘君诗集系其课题组的同仁们,包括博士和硕士的美意,赞助而成。同时也给我一个绝妙的机会,欣赏刘君的诗文,不甚荣幸之至。写上以上几句话,是为序。

张端明

2012年3月12日于喻园蜗居

后记

笔者1965年毕业于当时的华中工学院,响应号召,服从分配,一心投奔大西北,到甘肃酒泉钢铁公司参加工作。那是当时国家“三线”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各项工作正在起步之中。厂址位于酒泉以西大约二十公里,地处戈壁深处的一片荒野之中,临近古长城的最西端,与古老的嘉峪关城楼遥遥相望。随着建设规模的发展和逐步成形,国务院后来发文建制,在此设立了嘉峪关市。1976年“四人帮”倒台,人们得到了二次解放。隔年后,由于拨乱反正,一切秩序都在逐渐恢复。1978年笔者回母校读研。三年后获得硕士学位,1981年起留校任教。忙忙碌碌,风风火火,一直忙到退休。

自1965年参加工作算起,因随感偶尔写一些随笔,随时留记一些日常的思虑、情感和心迹。几十年来,点点滴滴,积攒下了一些断断续续的记录,也逐渐养成一种长期保持下来的习惯。不幸的是,由于不稳定的居所条件,加上许多次的迁徙、搬移,几乎遗失了早期所有的原始手迹。好在近二十年来,凭着搜索、记忆和偶尔还能找得到的一些零星的稿纸碎片,陆续恢复了印象还比较深刻的一些片段。又借用电子文档的存储,保存下来,总算是还小有一些规模。如今将它们辑集成册,不妨就称作“岁月蹉跎”。这些弥足珍贵的记录,虽然在篇幅上已经是所剩无几,在时间上却是跨越得比较久远,字里行间刻满了许多岁月的痕迹,多少也还能够传递一些那个年代的某种信息。

从时间段来看,这里辑录的,大致是从嘉峪关时期到退休之前的一些遗留。其中,前期的大多数集中在1981年读研留校之前的那一段。原始的应该都是些纸介质的手写纪录。到临退休前这十多年,由于全身心的投人,埋头忙于软件,少有闲暇顾及提笔,几乎很少再度成篇。虽然偶尔也曾经想过要写下几笔,可提起笔来,却常感江郎才尽,语不成句。加上软件忒费神,旁骛比较多,心里又老是惦记着软件上的那些事务,也就无法能够坚持下来。

退休以后,软件之外,杂事较少,时常有机会整理一些思绪,回顾一下生平。特别是老来,人都比较容易怀旧,这又为落笔的思路新辟了一大片驰奔的天地。关键的是,相对寂寞的老年环境,比较容易使人自然地萌生一种提笔留字的兴趣和冲动。于是,慢慢地,又开始重新记起了随笔。几年下来,总算是又累积下了好一些的篇幅。现在,这些都被辑录在叫做“退休随笔”的文档之中。

此次为了出版,特将“岁月蹉跎”和“退休随笔”这两部分合并起来,一起出集。

坦白地说,起初,随意写写的,原本只是一种自言自语,一种自我封闭式的自我对话,一种极平常的自述自叙。思海里涌动着的情绪,口舌间吧嗒着的字句,记将下来。过些时候,回过头,再来翻翻、再来念念、再来读读,常常可以读出一些慰藉,一些宽欣.一些快意。慢慢地,逐渐发现,这里可以用来存放某种依恋或者寄托。烦闷时,你可以把它当做一个可供发泄的特别所在。许多在外面不能随便发泄的情绪或者无法排解的不平之气,在这里。你都可以毫无顾忌,不受拘束,尽情地放纵,拿它作为出气之所。由此,兴许你就可以享受到某种程度的一种释放或者松弛,产生一种调节自我心态的特别效果。在这里,你可以打发掉一些充满愁烦的时间,可以打发掉那种一望无边的寂寞。在这里,你可以信马由缰,可以平原走马,你可以想到什么随意地就写些什么。这是一个私人空间,原本就不是想拿来出示给他人的。写下这些东西,原本就只是带着一种彻底的无意识性,一种自然的毫无目的的盲目性。

今年2月,笔者年满七十。作为助兴,弟子周建新、廖敦明等提出,要借这个机会,联系出版社,整理编选一下这些随笔,为笔者出版成书。经过一番积极的运作,终于促成此事。笔者对此充满了感激之情。笔者的高中同学,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的张端明教授百忙之中拨冗为此书写序,言辞间充满了五十多年的同窗之情,也是值得笔者特别感谢的。最后,也感谢笔者的顶头上司、老婆大人刘玉华一贯的支持和帮助。

在这些随笔中,笔者尽力遵循古诗词格律的规定,凡可能处,尽量使之人律(详见第34页“格律小议”)。

刘瑞祥

2012年10月11日华工喻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3:3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