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第一部、第二部上下组成。第一部用如泣如诉的血泪文字,描绘了“闯衙喊冤”而被打屈死的长工梁宝成的儿子梁永生苦难的童年,并通过与地主白眼狼一伙的尖锐冲突,集中、具体地描写了少年时代梁永生那种“嫉恶如仇、见义勇为”的“脾性”;第二部围绕着梁永生率领的大刀队在冀鲁平原、运河两岸的龙潭、宁安寨一带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战斗历程,巧妙地安排情节和生动的斗争画面,做到了故事完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刀记(共3册)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郭澄清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由第一部、第二部上下组成。第一部用如泣如诉的血泪文字,描绘了“闯衙喊冤”而被打屈死的长工梁宝成的儿子梁永生苦难的童年,并通过与地主白眼狼一伙的尖锐冲突,集中、具体地描写了少年时代梁永生那种“嫉恶如仇、见义勇为”的“脾性”;第二部围绕着梁永生率领的大刀队在冀鲁平原、运河两岸的龙潭、宁安寨一带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战斗历程,巧妙地安排情节和生动的斗争画面,做到了故事完整。 目录 第一部 第一章 闹元宵/1 第二章 灵堂栽赃/14 第三章 闯衙喊冤/26 第四章 龙潭桥别妻/37 第五章 德州内外/49 第六章 苦上加苦/63 第七章 难中遇难/72 第八章 授刀传艺/82 第九章 大闹黄家镇/97 第十章 夜袭龙潭街/105 第十一章 古庙许亲/114 第十二章 新婚喜日/126 第十三章 姓“穷”的人们/135 第十四章 “公审”闹剧/146 第十五章 三条船/155 第十六章 杨柳青投亲/167 第十七章 卖子救夫/178 第十八章 天津街头/190 第十九章 怒打日本兵/200 第二十章 风雪关东路/210 第二十一章 逼进兴安岭/222 第二十二章 打虎遇险/234 第二十三章 下山找党/244 第二十四章 重返宁安寨/255 第二十五章 杨家遭劫/269 第二十六章 龙潭卖艺/281 第二十七章 月下磨刀/290 第二十八章 坟前叙旧/295 第二十九章 血染龙潭/306 第三十章 夜奔/318 第三十一章 村野小店/33l 第三十二章 三岔路口/343 第三十三章 走延安/356 后 记/368 第二部 上 第一章 风火燎原/ 1 第二章 夜行人/39 第三章 雪后初晴/96 第四章 战火中的支委会/147 第五章 虎口拔牙/211 第六章 春天来了/267 第七章 训敌/333 第八章 回马枪/401 第九章 打集/463 第十章 巷战奇观/521 第二部 下 第十一章 “我就是八路!”/1 第十二章 再返宁安寨/60 第十三章 荒野斗智/120 第十四章 夺枪/172 第十五章 龙潭的早晨/225 第十六章 巧夺黄家镇/275 第十七章 夜战水泊洼/333 第十八章 围困柴胡店/395 第十九章 刀铣河山/448 尾 声/504 附 录/507 试读章节 第三章 闯衙喊冤 县衙的差役们,头戴篾顶尖帽,手持竹板绳索,如同牛头马面,在公案桌前分站两旁,一齐放开嗓子大声嚎叫: “大老爷升堂——!” 最后这个“堂”字,喊得长而且响。 衙役三班,照这样的喊法,喊完一遍又喊二遍,喊完二遍又喊三遍。直到三遍喊完后,那个身穿长袍马褂、头戴顶子的“县令大老爷”,这才堂哉皇哉、一步一喘地走出上房。他腆着肚子,拿着架子,踱着方步,穿过二堂来到大堂,气咻咻地坐在公案桌边的太师椅上。 这个“七品县令”,长得鹰鼻鹞眼,肉头肉脑;那怕有二百斤重的块头儿,压得椅子咭吱嘎吱乱叫唤。他吭哧吭哧地喘着粗气,一阵阵的酒腥臭味儿从探着两小撮黑毛的鼻孔里冒出来,在屋中扩散着;两眼半睁半闭,眼角上挂着黄乎乎的眵目糊;伸手拿过案角上的“惊堂木”,往桌面上一拍,浊声浊气地说: “带上来!” 两个差役拖着遍体鳞伤的梁宝成进了大堂。 进门后,差役往前一推,松开手滚蛋了。 刚受过重刑的梁宝成,疼痛难忍,站立不住,一跤摔倒地上,一阵头晕目眩昏迷过去。 梁宝成是怎么来到大堂上的呢? 这得先从白眼狼那里说起——P26 序言 一部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小说(序二) ——序《大刀记》 吴义勤 一 《大刀记》第一部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小说继承并发扬了中国古典小说在行动中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传统,把人物安置在典型的矛盾冲突的漩涡里,着重从人物的言与行两个方面,展现人物性格及其精神面貌。作品以主要人物梁永生等形象的性格刻画为中心,展开细腻描绘,但这种“细”不是单纯的静态描写或依靠作者的大段介绍,而是在行动中去展现人物独特的性格,是在“形似”的基础上做到“神似”,使人物形象十分醒目,跃然纸上。 《大刀记》第一部通过《德州内外》、《苦上加苦》、《难中遇难》等章节,用如泣如诉的血泪文字,描绘了“闯衙喊冤”而被打屈死的长工梁宝成的儿子梁永生苦难的童年,并通过与地主白眼狼一伙的尖锐冲突,集中、具体地描写了少年时代梁永生那种“嫉恶如仇、见义勇为”的“脾性”;然后又通过《大闹黄家镇》、《夜袭龙潭街》、《怒打日本兵》、《血染龙潭》等篇章集中、具体描绘了青年时代的梁永生“怕狼怕虎别在山上住,怕死就别活着”的农民自发斗争的“愣葱精神”。同时又在《古庙许亲》、《新婚喜曰》、《姓“穷”的人们》、《杨柳青投亲》、《风雪关东路》、《下山找党》等章节中,在更广阔的中华大地上,展现了我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中华民族的苦难史,热情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精神。不仅如此,作家还通过《血染龙潭》悲剧后的《夜奔》、《村野小店》、《三岔路口》等章节,解读了中华民族悲剧的根源,即“认命论”和“拼命论”。 《大刀记》第一部故事性、情节性强,传奇色彩浓,在全书结构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作品在中华民族沉重、悲剧的历史中探求光明,寻求出路,小说以巧妙的构思为主人公梁永生从《大刀记》第一部走入第二部做了铺陈,以强有力的事实对比了同是一把大刀,在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以前,梁永生握着它是捅不开旧社会的“大铁笼子”的,也说明没有千千万万个已经握着大刀的广大人民群众,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也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大刀记》第一部与第二部对比、照应的艺术手法在古典文学的艺术结构中是经常运用的,《大刀记》整部作品的构思在这方面又作了成功的借鉴。 二 《大刀记》第二部围绕着梁永生率领的大刀队在冀鲁平原、运河两岸的龙潭、宁安寨一带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战斗历程,巧妙地安排情节和生动的斗争画面,做到了故事完整,有头有尾,头绪不繁,首尾照应。故事情节顺序式发展,脉络清楚,既紧凑又有起伏。作家吸取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结构的特点,使《大刀记》第二部全书分而成章,合而成篇,每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并且各章之间又能环环相扣。作家还特意不安排常见的所谓“过渡性章节”,把全书矛盾冲突的土线中属于过渡性的内容,糅进各章节中间去写,为推进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了平台。 《大刀记》第二部开头第二章《夜行人》别开生面地从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起笔,小说写到:“乌云低空翻滚,阴影笼罩着荒原,冀鲁平原这块辽阔壮丽的沃野,带着遍体鳞伤,含着悲愤的泪水,仰卧在茫茫苍苍的暮色中,空空荡荡的旷野,被日寇控制的像死蛇似的公路上。”“有位彪形大汉,如同从天而降,出现在这硝烟弥漫,白雪似毯的旷野里”……作家以景托人,用景物烘托出当时抗战之惨苦,日寇之残暴,显示了作家景物描写的巧妙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大刀记》第二部第三章《战火中的支委会》构思别有特色,布局上寓静于动,动静结合,生动地描写了大刀队的支委们冲破曰寇多次围追,牵着敌人的鼻子进行“武装大游行”,在野外召开支委会的情景。 《大刀记》第二部抓住中国抗日战场的特性,即毛泽东“打一场人民战争”的指导思想,充分描绘了中国抗日战争是一场人民战争,军民关系是鱼水关系的抗战实景,在《风火燎原》、《春天来了》、《打集》、《“我就是八路!”》等章节中,集中、细腻地描绘了群众抗战气氛、拥军活动和梁永生用毛泽东抗战思想武装群众的生动情景,并且几乎在所有章节的情节发展中都融进了军民关系的场景。同时,作者还从中国抗日游击战争的特殊规律出发,在整个布局上注意动与静相结合。在《夜战水泊洼》一章,前半部写梁永生同伪军小队长疤拉四在谈判桌上的斗智;后半部则反映通过水泊洼攻坚战,逼使疤拉四向前来增援的柴胡店据点的日伪军开火,最后大刀队奇取水泊洼据点的战争场面。 语言上,《大刀记》第二部较好地运用了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语言。作者以抒情散文、杂文、政论文的文笔,结合朴实生动的群众成语、谚语,酣畅地抒发了内心的激情。如《刀铣河山》一章中,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了攻克柴胡店的激战:“漫空中硝烟滚滚,战场上杀声如潮;一身军衣一身汗,一片脚印一片血;一支匣枪一条火龙,一口大刀一道白光!” 三 一个成熟的文学家,在创作小说时要有足够的小说创作技巧来解决基本的叙事问题,譬如细节如何展开,情节如何推动,视觉如何处理,对话如何解决,高潮怎样结束。在《大刀记》中,作家从容地把握基本的叙事技巧,情节步步展开,故事环环相扣,一把“大刀史”融贯《大刀记》全书,显示了驾驭长篇小说的不俗能力。全书从《灵堂栽赃》说起,经过《龙潭桥别妻》、《德州内外》、《苦上加苦》、《难中遇难》的民族苦难事件,到《授刀传艺》讲述“大刀史”的民族苦难历史,把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民族气质凝聚到大刀上。然后,作家巧妙地通过不以大刀为武器的《大闹黄家镇》,到以大刀为武器的《夜袭龙潭街》,更进一步说明了大刀更是精神,而不是单纯的武器的含义。在以后的《“公审”闹剧》、《三条般》、《怒打日本兵》、《打虎遇险》等章节,无不闪耀着我中华民族“大刀史”的精神和威力,《大刀记》第一部通过《龙潭卖艺》、《月下磨刀》、《坟前忆苦》、《血染龙潭》等章节,把“大刀史”这个“悲剧”写入了高潮,似乎再现着义和团悲剧、太平天国悲剧,让读者解读着中华民族近代悲剧史的社会根源。 《大刀记》第二部在描绘抗日战争画卷时,也是不拘一格,别开生面,是一部追求中国味儿、中国生活、中国民族精神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作品。小说的主线不仅是惨烈的战场场面,更是战争中的人物,作家把战争中人的美与丑、善与恶、生与死、爱与恨、是与非的选择,把鲁北抗日战争时期的各种人物生活状态、社会氛围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正如黑格尔说的:“一般地说,战争情况中的冲突提供最适宜的史诗情境,因为在战争中整个民族都被动员起来,在集体情况中经历着一种新鲜的激情和活动,因为这里的动因是全民族作为整体去保卫自己。”(《美学》第三卷下册一二六页)郭澄清先生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作家,《大刀记》第二部真实地反映了抗战时期全民族都被动员起来所经历的血与火的激情和死与生的岁月。作家刻画侵略与反侵略、抗战与投降、光明与黑暗、新生与腐朽的搏斗,独特而不是老套地、丰富而不是单一地描绘了中国抗日战争的风貌,塑造了各种各样的抗战的人物。梁永生、王锁柱、二愣、梁志勇、魏大爷、翠花、二愣娘等的性格描绘,最为出色。 四 中国现代文学,自五四以来从未间断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融合。郭澄清先生的《大刀记》也可看出这种艺术上的努力。作品写生活和写人物,总是透发出文化的韵味。作家博观细察,心灵神通,酣然铺写,在《大刀记》中融进了中国文化、中国诗学。 一、结构的完整和构思的巧妙。长篇小说的难点是结构的艺术,结构是长篇小说反映生活、揭示社会的平台。《大刀记》的贯穿主线,一是“大刀史”与大刀精神所饱含的民族诗史;二是主要人物梁永生在不同时代的经历,及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矛盾、人际关系、习俗风尚、自然景观。“大刀史”与梁永生的人生这两条主线使整部作品结构环环相扣,步步走来。另外,作者不轻易放过每一个到手的描写领域,且总是写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深刻印象。即使是短暂的流离逃难,也能适时展开笔墨,写得充实丰满。 ’ 二、心理描写细腻生动。《大刀记》中的人物,时时面临着人生的选择,无论是主动、自觉的选择,还是被动的、不得不做的选择,都伴随着细腻的心理描写。作家着重描绘的是人物在“做什么”和“怎么做”之前、之中、之后的内心依据、内心矛盾及内心的回应反响,不是孤立地展示内心的意识流向,而是把内心的一切活动作为时代风云、社会动荡和个人家庭处境的投影。像巨石击入人物内心的湖水,湖面和湖底都引发波澜激荡。《大刀记》第一部抗战前的农民自发反抗旧中国的斗争,是“大刀史”民族悲剧的写照,梁永生的心理描写是悲怒、嫉恶如仇、见义勇为的“愣葱”心理,“拼命”心理,此时中国的命运似乎在梁永生心中踌躇徘徊,暗无天日。 当进入《大刀记》第二部时,抗战时期的梁永生,在党的领导下,认真学习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等军事战略思想,已从一个“拼命”的“愣葱”式的中国青年农民,成熟为一个革命者,这时他的心理思绪发生了质的飞跃,一个革命者的气质、品格、精神的心理描写,在郭澄清先生笔下已栩栩如生了。郭澄清先生在《大刀记》中描写人物,技巧成熟老到,心理过程层层铺展,心理思绪环环深入。 需要说明的是,《大刀记》是一部特定历史年代的小说文本,对它的认识和评价需要历史的眼光和审美的眼光的结合。而且更重要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小说艺术、小说观念都已有了巨大的发展,在当下的时代也许只有对《大刀记》的“重读”才能更有助于认清这部小说的文学史地位。但在这篇序言里,我遵照郭洪志先生的意见,主要是对小说做导读性的介绍,并以那个时代的艺术标准对这部作品做了简单的介绍,粗疏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唯希望真正的研究者能关注这部作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在今天高度上的“重读”。 是为序。 后记 《龙潭记》,业已改毕。 回手来,交代几句: 本书《题记》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潭不在深,有‘龙’则灵。”“龙”者,炎黄子孙之象征也;“潭”,乃“龙”之故乡者也。或者说,“龙”,即我中华民族;“潭”,即我万里“神州”。 总之,一句话:“龙潭”者,祖国也。基于此,才给本书描写的主要地点,起了个象征性的名字——“龙潭街”。 书,也命名《龙潭记》。 一九七五年,我出版了《大刀记》。 《大刀记》,是《龙潭记》的“续卷”。(《大刀记》的《开篇》包括了《龙潭记》的部分情节。) 基于“二记”的“续卷”关系,故在两书中,采用了同一的人物主体。这样,把主人公梁永生,作为炎黄子孙的代表、劳苦大众那种可歌可泣的斗争生活的写照;并通过展现其一段较长的人生道路,以说明历史由旧时代过渡到新时代的必然趋势。 《大刀记》出版后,因为特定的历史条件,加之我身体不好,“本卷”《龙潭记》,拖了十多年未能面世,这一直使我不安。今年,为了向建国三十五周年献礼,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同志的关怀与帮助下,我对一九七二年脱稿的《龙潭记》,又作了些修饰,终于使它和读者见面了。 这,总算卸去了我心中多年的重负。 当前,全国人民,正在建“四化”、迎“国庆”的时候,我捧出这个发生在新中国诞生前的“悲剧”《龙潭记》;但愿它,对正生活在幸福之中的人们,有所启迪。 这种愿望,只是作者对祖国母亲的赤子之心。 现在,就让我将这部拙作—— 奉献给恩深如海的党和祖国母亲! 奉献给为本书提供了创作基础的老一辈阶级弟兄们! 奉献给正为振兴中华而挥汗奋进的青年朋友们! 在《龙潭记》行将问世之际,我要向曾关心过这部书,或为它付出过心血和汗水的同志们,谨致由衷的谢意。 最后,殷望读者指正。 以上,算个《后记》。 郭澄清 一九八四年春于宁津时集乡郭杲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