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法国掠影/文化生活译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亨利·詹姆斯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图尔、布卢瓦、尚博尔、勒芒……这本书将带你去到一个拥有闲适高雅生活、到处都是鉴赏家国度的法国。本书是史上最伟大游记作家亨利·詹姆斯所著的三本著名游记《美国景象》、《法国掠影》、《英国风情》其中之一,而人文气息颇为浓重的三联书店更是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将其引进进来,成为诸多读书人心中不可磨灭的回忆。

内容推荐

作者1882年到法国做了这次旅行。从北到南,走了近四十个地方。对法国,他褒贬参半,而且以自己的好恶和小说家的文笔尽情地评论着这些地方。南方的葡萄收获了,他不禁欣赏起“披上十月的红装”的葡萄园的美景;卢瓦尔河“浩浩荡荡,气象万千,转弯大而徐缓反射出了一半的天光”,同时,他也用不少的篇幅记录了“秽不堪言的饭店,充满莓味的博物馆,不够标准的教堂,枯燥乏味的文物名胜”。 很多令大家注目的景色,他可能视而不见,另一方面“对于一个有时候具有源源不断的情感而自豪的游客来说,这种心情随便得令人震惊。”这并不奇怪,凡是难令他回想起英国风景的东西他会更感兴趣。 这本书不是旅游手册,也不一定助人游兴,他更多的是展示作者的风格和技巧,讲述如何记录在一个不同的文化环境里,人可以怎样表达自己的感受。

目录

引言

图尔

图尔:大教堂

国尔:圣马丁修道院

图尔:圣于连教堂

图尔:普莱西——菜——图尔

图尔:马尔穆蒂耶修道院

布卢瓦

尚博尔

昂布瓦斯

肖蒙

舍农索

阿宰勒里多

朗热

洛什

布尔日

布尔日:大教堂

布尔日:雅克·科尔

勒芒

昂热

南特

拉罗舍尔

普瓦提埃

昂古列姆

波尔多

图卢兹

图卢兹:市政大厦

图卢兹:圣——塞尔南教堂

卡尔卡松

卡尔卡松

纳尔榜

蒙彼利埃

加尔桥

艾格莫尔特

塔拉斯孔

阿尔

阿尔:剧院

阿尔:博物馆

莱博

阿维尼翁

阿维尼翁:教皇宫

阿维尼翁新城

阿维尼翁

沃克吕兹

奥朗日

马孔

布雷斯镇

布鲁教堂

博讷

第戎

试读章节

我想,马尔穆蒂耶还有一种平淡的印象在等着你,它是图尔附近另一个不可不看的景点。这座著名的修道院的遗址在河的对岸,离镇约一英里半。你沿着那条棕色大河的边沿走去,若是一个晴朗的下午,你肯定乐意走远一点。这座修道院已经经历了大多数修道院的下场;不过这地方既是一片废墟,又经过了修复,因为那些"圣心修女"已在这里建起了一座可怕的现代修道院。穿过一段高高的古墙上的哥特式大门,你就进了一个面积很大的花园式的院落里,你进一步会被引进一间极为整洁的小客厅里,两名修女正坐在那儿干活。其中一个跟了出来,并带我参观了这个地方;她身体矮小,五官分明,讲话吐字极其清晰,举止十分优美,这种举止正是天主教会对它的工作人员经常灌输的东西(说不定也是别的所有教义促成的)。在我见过的女人中,这位走路快、话音低、有教化作用的修女是功课学得最好的一位。可以说,今天马尔穆蒂耶让人感兴趣的与其说是它让人流连一种景致,不如说是它能引起人们的回想--也就是说,如果你愿意回想一下(举例而言)那个有关七位长眠者的神奇的传说(你可以看见他们并排躺着的地方);他们原来是亲堂兄弟,怀着原始的虔敬,一起生活在圣徒圣马丁(想赶超先驱圣加蒂安)建造的圣堂里,圣堂位于高悬在卢瓦尔河旁的山坡上。这七个人在圣马丁死去二十五年后同时溘然长逝,尽管人已故去,但脸上仍挂着罕见的健康舒畅的表情。马尔穆蒂耶修道院原身是那面峭壁上的洞窟,圣加蒂安和圣马丁曾退隐到这里祷告,因此该修道院就是后面这位名人的创造,如同城区的另一座大修道院是他长眠的墓地一样。现在峭壁仍在那里,一座情趣新颖的旋转楼梯,使你非常方便地上去探寻崖上的洞穴。这些神圣的壁龛是从岩石中凿出来的,如果你非要一个印象不可,这些壁龛就会给你留下一个印象。当你得知高卢的第一位基督教传教士--圣加蒂安的那个鸽巢建于3世纪时,你会感到这些壁龛年代久远,肃然可敬了。这些壁龛就像天主教会今天处理大多数同类遗址一样遭到处治;磨光刷亮,贴上标签--总而言之,就像编辑一本古书一样,加上注释。这种处理过程就是一个错误--因为早期的版本更为神圣。如果你从这些制高点俯视现代化的建筑(如圣心修道院),它们就显得趣味粗俗;这种趣味在所有天主教的新建筑物上打上了机械的烙印;尽管如此,这种景象仍有极其可爱之处。下午非常可爱,但红霞泛起,临近黄昏。大花园从我们脚下延伸开去,满园的果香,酒香,蓬勃的希望,花园那边是闪闪发光的河流。空气宁静,影子变长,这地方毕竟充满了回忆,其中大部分都是美好的。它确实比普莱西一莱一图尔强。P18-19

序言

1882年阴雨绵绵的10月底,勃艮第和南方地区的河流漫过了堤防,亨利·詹姆斯在巴黎以外的法国市镇完成了为期六周的旅行,还有哪位大作家的游记比他对此行所做的记录更加奇特的吗?

它写的是什么人?这是一个总括性的问题。是1880年代巴黎以外的法国,里面往往有秽不堪言的饭店,有看门人经常很不情愿地打开的充满霉味的博物馆,有不是总够标准的教堂,还经常有一些名胜文物,它们不仅大而且--用个屡屡出现的形容词--枯燥乏味,它写的是上面这些情况?还是这本书充其量只不过是在那个被称之为亨利·詹姆斯,即那位闲适高雅生活的鉴赏家的国度里做的一次浮光掠影式的旅游,一次轻松的旅游?

1884年,《法国掠影》(A Little Tour in France)问世,十三年前普鲁士侵略军撤走(尽管那些德国人还在入侵,占满了把亨利·詹姆斯从一个城市送到另一个城市的很不舒服的火车的最好的靠窗座位),就这一阶段的巴黎以外的法国状况而言,现代读者也许很快就可以得出结论:除了进行比较而外,这绝不是他们去城乡观光时应该随身携带的书。这是一个在百年之内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国家,而这又是一位没有任务的伟大作家,他难免时不时地运用恰如其分的笔触,绘影绘色的笔触,你也许还指望他对这些美景奇观多少有点漠然--毕竟他是一个小说家。

在北方,离巴黎越近他好像就越高兴,在普罗旺斯,离意大利、罗马和佛罗伦萨越近,他似乎就越快乐。图尔--他从图尔写起--使他感到欣喜。毫无疑问,20世纪的80年代,图尔就不会使他那么着迷了。然而,在他眼中,这是一个"景物宜人的小市镇"。他赞不绝口,满足之情溢于言表。图尔就是--几乎就是--一个小巴黎。法国人真幸运,能够生活在那里,"浸润在优秀古老的传统里,宗教的,社会的,建筑的,烹饪的"--即便对于19世纪80年代他冒险进入的巴黎以外的法国来说,"烹饪的"这个词往往强加给他的不是我们在英语里使用的"烹饪"的含义,而仅仅是食物,仅仅是乏味得几乎让人恶心的饭菜。

确实,从这本对于不甚了解的领域的《掠影》中,就像我们从上个世纪其他法国游记里看到的一样,我们发现对法国地方烹调给予的最佳品质都是明白无误的,就像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品质今天仍具有神话色彩。

至于亨利·詹姆斯有关乡村的贴切笔触,他不时地--尽管他不是乡下人--会走得更远一点,不仅仅谈论一下性情和善、丰富多彩的都兰,不仅仅引用一句乔治·桑关于温和的法国中部的描写:"Son climat souple et chaud,ses pluies abondantes etcourtes."当他乘坐的火车喷烟吐雾开到南方时,葡萄的收获期已经过去,他不禁欣赏起"披上10月的红装"的葡萄园的美景。对法国运河他也饶有兴趣,不管是规范的,还是不规范的--"我坚持认为这种隋趣是最合理的"。他尤其喜爱浓密高大的树林屏障掩映下的南方运河。现在运河交通一年不如一年,大卡车和嘈杂难看而又危险怪异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多地取代了慢悠悠、静悄悄地在清波如镜的水面上轻漾的驳船,詹姆斯若见了这种现象定会黯然神伤的。他对卢瓦尔河的印象--而且为了公平起见,他在书中说他随时如实搜集他的"印象"--是完美无缺的:这条大河往往像一片湖泊,有时确实具有破坏作用,但"浩浩荡荡,气象万千,转弯大而徐缓,反射出了一半的天光";那么,想到他对我们大家所发现的一目了然的美景有时候却视而不见,我们就可能回想起他的(《英国风情》中的绿野和曾一度有过的榆树遍地的风景屡屡在他的心中荡起的温情和惊奇。

普罗旺斯--当然普罗旺斯有自己的特点,即便它不是意大利、巴黎和法国岛,而且尽管有一半时间都在下雨,根本不管时令。安茹的勒内王"热爱他那甜美的普罗旺斯,他那甜美的普罗旺斯也一直感恩戴德"--如果我们以它当前的拥挤状况来衡量它,就未免太感恩戴德了。他赞美光亮--而他笔下的法国却蒙上了灰色,灰色的城市,夏日灰色的道路和墙壁。如果他像我们一样把北方、中部和南方饱览无遗,那么他是否会怀着更多的写景激情去描绘印象派浓郁的春景夏貌,还有日沃尼的鸢尾花园后面的山坡上莫奈绘制和临摹过的罂粟花呢?会不会去描绘塞尚笔下湛蓝的高地和远景,西斯莱和毕沙罗令人眼花缭乱的景致吗?如果亨利·詹姆斯确实谈到他自己的"印象",也许有点轻描淡写,话又虚虚玄玄,那么,这本书中对于那些给我们展现过这么多有关他们祖国的光与色的印象派大师不置一词,这好像是多么奇怪啊。他有关"鲜亮的灰色,这正是法国风景艺术的色调"的说法我们读起来,好像是一个包罗万象、又排除一切的特征,这又是多么奇怪,至少是很不全面的啊!

当我们面对太多的历史掌故,当他把某个景点简化到只可画素描的程度,把它的价值化解为水彩画家的又一个"素材",尽管平心而论,作家不是画家,小说家关心的是人,包括与民众和个人有关的一切,但我们还是会浮光掠影地跳过去,并且变得不大耐烦。在很多方面,詹姆斯发现巴黎以外的民众--他的法国民众--在性格上,傲慢的态度和行为上令人失望,在许多方面他们似乎表现的只是一种粗俗的自我--那些旅馆,那些火车,那些把肮脏的食物从盘子里抓起喂到嘴里的肮脏的手。他深恶痛绝地谈到当地人和酒贩子们在纳尔榜--那座Sale petite Viue中的那家肮脏的小法兰西饭店里填肚子的gras double,那种油糊糊的、灰突突的、粘唧唧的粗厚的牛肚。牛肚不完全对亨利。詹姆斯的口味。这些人是法国人:为什么他们不能做得好一些呢?后来他碰到某件他们做得很好的事情,也就是普瓦提埃的布洛萨克公园里那座"可爱的小花园",望过"一片连绵的美景",看到一片"迷人的小菜园"、河水"波光粼粼,突然转弯","一簇簇花木和一座座尖顶绿窗的小亭",这时候简直是一种宽慰。然而那座花园却是一件人工作品。在人工作品中,他乐于描述的是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的都兰妇女的白帽子,还有"她们制作精良的木底鞋在坚硬清洁的道路上咯噔作响,令人欣喜的情况",还有"精明保守的神色,这一点在集镇的小交易场上,外乡人往往从那些农用衫上面挺着的布满皱纹的棕色面庞上看得一清二楚"。

作为人工作品,建筑物对亨利·詹姆斯来说意味深长,那么他游历时考察的建筑物为什么质量就不能更好一点、在通常情况下不能被照料、看管得更好一点呢?对阿维尼翁深恶痛绝--教皇宫,"所有历史建筑中最乏味的……复杂与宏大相当,荒凉与肮脏对等",它那光秃、潮湿、臭气冲天的内部成了一个军营,空等着从阿尔及利亚招募来的新兵,它那有名的壁画"已经破损剥落,几乎无法辨认了",还有跟它一样令人讨厌的历史建筑吗?为什么这座宫殿遭到的"滥用和变更不可胜数呢"?

詹姆斯不得不一再陷入矛盾或两难的境地。比如卡尔卡松,它从"橄榄树和柏树,棚架和葡萄藤,屋顶上的平台,柔和的泛着虹彩的山峦,暖洋洋、黄灿灿的阳光"构成的景色中耸立起来。卡尔卡松是个赝品--几乎就是,詹姆斯一片浪漫情怀,真是浪漫到家了,他总是喜欢废墟胜于修复或重建。卡尔卡松,这个赝品,就像是"博物馆里一张绿色大桌子上摆放的巨大的模型",卡尔卡松"样子活像·个巨型玩具"。卡尔卡松这座城市和居民让他想起"一个巨大的诺亚方舟"。维奥莱一勒一杜克,这位卡尔卡松的修复者,"肯定使整修同行眼红",这里"除了要塞之外,一切都任其坍塌,以便只让维奥莱一勒一杜克先生的精神渗透其中,它只能作为一只巨大的躯壳存在下去"。然而他还让自己"毫无顾忌地说卡尔卡松的修复工程是一项辉煌的成就",他回顾邻近的纳尔榜后来发现的令人深恶痛绝的场景时,甚至说"可爱的卡尔卡松","那可人的地方"。

的确,亨利·詹姆斯在他的印象中表现得有点儿有悖常情,甚至对法国的过去表现出更大的关注,更加津津乐道(尽管并非总是如此)。如果你的步调跟它前后不一致,比方说,就不要对他关于阿尔的阿里斯营垒残迹的记述生气了。他说"古老的异教徒墓地的残迹……如今只剩下一条阴森森的柏树林阴道,道上排列着一连串的古代石棺,石棺里空无一物,上面布满青苔,形体残缺不全"。然而,古罗马城市的极乐世界的这些残迹对凡高来说却好极了,它使凡高绘出了一幅全法国乃至全世界最明丽、最神奇的秋景画。或许当亨利·詹姆斯在石棺丛中漫步时天仍下着雨,而凡高的所有黄叶(亨利·詹姆斯并没说阿里斯营垒的水榆比柏树多)已经凋落了。

这部《掠影》的读者早在读到阿尔和阿里斯营垒以前或许已经给我在一开始提出的稍带反诘的疑问选定了答案。他们可能已经得出结论:这本书与其说展示法国,不如说展示詹姆斯和他的技巧。然而,我倒说正确的答案大概是一半对一半。如果一本游记没有降格到完全是关于一些地方的陈腐记述,没有教导我们去欣赏太多的实际上并不值得欣赏的东西、既不教我们过分赞扬我们的品味,也不特别表彰人类的成就,那么读这种书还是值得的。在有些东西显得蠢笨的时候,亨利·詹姆斯就实话实说。他是不会轻易上当受骗的。如果有一定条件,有些东西回想起来我们觉得愚蠢时,他就毫不迟疑地说它愚蠢。如他所述,难道那宏伟的有角楼的尚博尔城堡,那个适合于"历史上这一最长的鼻头",即弗兰西斯一世这个鼻头的建筑就不带有"一丝蠢笨的情调"吗?难道罗马的砖石建筑群都是那么振奋人心,难道古风对美学欣赏来说不总是一种足够的保证吗?詹姆斯注视着加尔桥--那座宏伟的渡槽,他从那里看到了"伟大的品质"和"一种笔直",同时又迅速补充说:他从加尔桥上发现了--又是那个词,那个不可否认的词--"一种愚蠢,一种隐隐约约的野蛮",这种成分"伟大的罗马建筑几乎都有"。

然而,值得注意的则是亨利·詹姆斯的温文尔雅的态度,即便在不敢苟同时,也是这样,那是一种实事求是,平等待人的温文尔雅的态度。尖刻的讽刺描写不是他的专长。他拜访了彼特拉克和劳拉的已有伦敦色彩的沃克里兹,他发现法国游客--尤其是法国游客--很乐意接过饱蘸柏油的画笔把他们的名字写在岩石上,他评论说,但并不幸灾乐祸,"玷污自己的风景的并不仅仅是我们美国人"。在这本奇特的书中我们还能碰到怎样的语句呢?谁会忘记他把尼姆"愚蠢的"马涅塔称为"不知建于何年何月的管状建筑呢"(是不是罗马人在公元1世纪建筑的)?其实,人们--但不是亨利·詹姆斯一指望旅游就是去赞赏如此多的不知建于何年何月的管状和块状建筑。可他多么诱人又委婉地取笑马孔广场上矗立的拉马丁的铜像,"再现的是诗人身着一件有盘花纽扣的外套,脚蹬一双下翻式高筒皮靴,正迎着大风,即兴赋诗。"

对此他感到内疚:他似乎并不应该这样谈论一位诗人--

我的岁月流逝,如一股山泉;

功不成,名不就,永不回返:

但那波浪清澈见底,而我不安的灵魂

永远不映照这明净的晴天--所以,他表示歉意。

杰弗里·格里格森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