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消费的欲望(中国城市消费文化的社会学解读)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作者 王宁
出版社 南方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场消费的革命,已经在中国城市发生。它波澜壮阔,影响深远,把成千上万的民众卷入其中,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存模式、生活质量和社会境遇。这是怎么一回事?它造成什么社会和文化后果?它给中国城市居民的观念、行为和生活造成什么影响?本书试图从社会学角度回答这些问题。

目录

序/001

前言/004

小康时代的两栖消费者/001

新消费者显现孩童化趋势/005

从视觉消费到美感化生存/009

从物质短缺到时间饥荒/013

告别匮乏之后的消费者自主/017

返璞归真渐成风/021

形象焦虑促进形象消费/025

“人造美女”显示自恋文化的兴起/029

身体私域的商业围垦/033

“消费值标准”提高导致消费行为变迁/037

消费是一种符号操纵活动/041

产品消费显示身份认同/045

鱼翅、粉丝与身份价值/049

产品实用功能承载额外的社会内容/053

融资能力改变消费履历/057

时尚的秘密/062

时尚是一种消费剥削机制/066

参照群体的影响力/071

比照群体影响消费满意感/075

消费组合升级中的“狄德罗效应”/079

从显消费到隐消费/084

面子文化导致面子消费/088

“月光族”:消费主义的新生代/092

数字化时代的“文化反哺”/096

流行音乐塑造代意识/100

购物是一种快乐的“牺牲”/104

奢侈品仿制背后的反领地化消费/108

“装修热”背后的“社会账”/113

家居革命营造私人世界/117

灯饰、日光灯与灯光文化/121

饮食兴起怀旧风/125

食欲节制为哪般?/129

欢宴主义在流行/133

吃相与形象/137

饮酒与文明/141

酗酒是自我的放弃/145

衣服为何穿不久?/149

服饰演进的社会逻辑/153

服装的场合分化/157

服装是制度性角色的扮演道具/161

“轿车热”凸显欲望模式的变化/165

轿车消费:从地位符号到生活方式/169

可持续交通消费模式路在何方?/173

手机:“随身带”与现代性/177

手机重构城市社会人际距离/181

手机消费中的时尚/185

电视促使社区休闲向家庭休闲转变/189

教育消费成为文化资本的竞争领域/193

保鲜革命促使城市生活方式变迁/197

城市中的饮水革命与社会平等/201

城市是个消费品/205

山水旅游消除城里人“眼睛饥饿”/210

休闲消费文化在城市的兴起/214

城市休闲消费显现专业化趋势/218

体育消费渐成风/223

观赏性体育的社会功能/228

媒体时代的流行共识/232

好奇消费与集体窥视/237

宠物热是一种情感消费现象/241

礼尚往来维系社会关系/245

礼物社会是商品社会的必要补充/249

礼物功用的演变/254

礼金函数计量人情分量/258

工具性礼物是一种人情暴力/263

年文化的变迁/268

婚宴消费是婚姻合法性的一种来源/272

商品是性别秩序的载体/277

吸烟是一种男人秀/281

家务劳动的女性化/285

消费劳动初现社会化趋势/289

消费者权威下的情感劳动/293

服务消费中的时间关系/298

儿童消费主义的兴起/303

消费风险的社会规避方式/307

灰色消费何时了?/311

从嗅觉消费到嗅觉文明/315

过度包装为哪般?/319

审视奢侈消费/324

注释/330

致谢/351

试读章节

          时尚的秘密

在今天的城市,各种时尚色彩纷呈,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从服装、美容和发型,到家具、室内装修和DIY,从食品、饮料和保健品,到手机、电脑和旅游,无一不展现出时尚对人们巨大的吸引力。可以说,时尚成为又一只“看不见的手”,发挥着对日常生活的整合作用。不管你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我们已经身处“时尚社会”。那么,该怎样来理解时尚呢?

时尚是一种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现象。根据德国古典社会学家齐美尔的观点,时尚是人们之间既“求同”又“求异”的结果。一方面,人们有着“求同”的愿望,希望与目标参照群体保持一致。另一方面,人们又有着“求异”的愿望,希望与等级较低的或其他的群体显出差距、拉开距离。也就是说,人们的“求同”对象和“求异”对象是不同的。人们往往寻求与认同群体的一致,而显示与其他群体的区别。“求同”力量和“求异”力量的结合,就构成了时尚。时尚是构建社会认同的方式。

时尚体现了社会阶层的上下等级之间模仿与反模仿之间的互动关系。齐美尔认为,精英阶层往往是时尚的发起人,他们发明时尚的目的既在于显示阶层内部的一致,也在于体现与较低阶层的不同。但是,精英阶层的时尚很快会被较低阶层所模仿。而模仿的结果,则是消除了大众群体与精英阶层之问的差异。精英阶层为了继续保持自己同较低阶层的区别,就会抛弃这种已经被模仿了的时尚,发明另外的时尚。而其他阶层则会进一步模仿这种新时尚,进而再次消除与精英阶层的差别,如此你追我赶,循环不已。这种模仿与反模仿、追赶与反追赶,使时尚呈现出变动不居、短暂易逝的特征。显然,时尚发展壮大之日,也就是其衰落消亡之时。正如戴维斯所说的,时尚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即“时尚周期”,它包括“发明”、 “导入”、“时尚引领”、“日益显目”和“衰退”等不同的阶段。

然而,不论较低阶层如何追赶,由于精英阶层握有时尚创新的主动权,他们始终能在时尚上面与其他阶层保持某种“时问差”和“空间差”。原因在于,一旦精英阶层的时尚被模仿时,他们就开始抛弃这种时尚,发明新的时尚,从而能够始终走在模仿者的前面,维持与大众的距离。

时尚其实是一种悖论。时尚以追求个性化为目的,但是由于时尚的扩散,它恰恰消除了个性。时尚追逐者追求引人注目,但是时尚的普及恰恰使个人淹没在大众化之中。然而,正如齐美尔所指出的,正是由于时尚的大众化特征,使时尚追逐者在品行和行为上的个人责任得到解脱。一般来说,当个人的“前卫”行为触犯了正统道德的时候,往往引起他人的嫌恶、反感或愤怒,并使个人产生羞耻感。但是,一旦这种“触犯”成为一种时尚(如:怪异的发型),那么,代表着大众化行为的时尚就能使个人摆脱这种羞耻感。齐美尔举例说,许多女性在公开场合受时尚的驱使,可以当着30或100个男人穿低领衣服,但在客厅面对着一个陌生男人穿同样的衣服,却会感到窘迫。

既然不同等级阶层之间的区分与模仿是时尚形成的重要原因,那么,是否所有时尚都是由上等阶层发明,然后普及到其他阶层呢?非也。事实告诉我们,时尚既可以“自上而下”扩散,也可以“自下而上”传播。发明时尚的群体,既可以是上流社会,也可以是底层阶层。同时,任何一个社会,只要存在时尚,就可能存在“反时尚”。不论如何,现代人已经无法脱离时尚的影响了。为什么呢?

布鲁默指出,时尚是一种集体情绪的反映,其形成的原因不在于阶层区分,而在于“集体选择”。时尚反映了人们“人时”、“紧跟时代”、“站在时代前列”的愿望。也就是说,时尚是一种集体情绪、集体趣味和集体选择。人们在互动和共同的体验中形成了相同的趣味,而这种共同趣味则限定和引导了人们随后的消费选择。这种由共同趣味所引导的消费选择,便是消费时尚。  时尚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社会角色”(布鲁默)。首先,时尚通过缩小选择范围,为眼花缭乱、使人无所适从的世界引入了秩序,减少了人们选择的困惑和难度。在市场上,如果消费者不能确定自己是否作出了最佳的选择,那么,他们显然知道这种选择是最为时尚的选择。其次,时尚有助于摆脱“过去”的紧缚作用,从而有助于人们自由地选择新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再次,时尚还可以使人们不断地调节自己,通过与时尚保持一致的方式来应对未来。

今天的时尚不同于古代贵族时尚之处,主要在于时尚不再昂贵,时尚变得平民化和大众化了。齐美尔认为,现代时尚最主要的社会基础是中间阶层,因为这个阶层的不确定感最强.需要借助时尚来获得社会确定感。有趣的是,通过时尚来追求确定性,恰恰导致了不确定性,因为时尚本身就是动态的、不确定的。能不能说,时尚社会是一个缺乏文化自信的社会呢?P62-65

序言

始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导致了中国社会二十多年来的急剧变迁。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一个“新奇”与“古老”并存、“熟悉”与“陌生”相伴、“希望”与“挫折”同在、“喜爱”与“怨恨”交织的年代,一个所有的人都被卷入其中的社会重组和变革的时期。面对这突飞猛进的变化,我们是否感叹:“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在这场世纪大变革过程中,有人失意,但更多的人得益。失意者情不自禁地常常怀念过去,而得益者则满怀信心地向往更美好的未来。不论是怀旧也好,憧憬也罢,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是:我们的社会已经发生了什么?正在发生什么?将要发生什么?而所有这些,已经、正在或将如何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为了更好地把握我们自己的命运,我们就不能不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

然而,我们真的了解了这些问题的答案了吗?或者说,究竟有多少种答案?无疑,我们至少可以声称对部分答案有部分的了解。但是,同样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的了解,依然还很不够,有时甚至还很肤浅和片面。幸运的是,我们的探求不会浅尝辄止,求真的意志和好奇心将驱使我们不断地进行认识上的“探险”,不断地试错、纠错,并不断地逼近真理。

本书就是无数的这种认识探险中的一次。既然是“探险”,它就难免有误。不过,笔者相信,今天的读者将有足够的宽容度,来容忍这些失误。这也正是笔者斗胆将这些不太成熟的言论结集出版的理由之一。本书所收集的文章,除个别篇章(3篇)以外,都是刊自《南方日报》“观点”版自2003年10月至2005年8月《消费社会学》专栏的稿件。

既然是报刊专栏文章,文章的长度自然受到限制,因此,文章的观点也就难以充分展开,许多论点还未充分论证,就不得不匆匆收尾。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但是,短文的好处也是看得见的,那就是,繁忙的读者,可以用最少的时间,了解我们的认识探险的初步结果。有鉴于此,笔者打算基本保留专栏文章的原貌,只作个别的修改,不做大的改动。

为了交代文章中所引用的他人观点的出处和笔者灵感的来源,笔者在本书特地补充了尾注。非学术界的读者大可不必介意,这些尾注不会给文章增添“烦人”的“学究气”,因为它被放在全书的末尾。没有兴趣的读者,完全可以置之不理。不过,笔者相信,对于来自学术界的读者来说,这些尾注是有用的。除了了解观点和资料的出处,他们中的一些人或许可以按图索骥,阅读更多的相关文献。

                       王 宁

               2005年8月12日于中山大学康乐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4:5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