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睿思与歧误(一种对海德格尔技术之思的审美解读)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作者 范玉刚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以“回到事情本身”的现象学精神,对后期海德格尔关于技术、艺术、美的运思进行解读,高度评价了其运思所达到的思想高度,特别是技术之思对后世产生的重大影响。本书在穿越众多“迷雾”和“意见”的泡沫中,对其运思作出了断制,并指出了他的存在之思的偏颇。

内容推荐

海德格尔向希腊源头处存在经验的“回返”有着对希腊早先的外向度“命运”的属意,而缺失对人生内向度“境界”的祈向,这使其存在之思在价值意味上显得彷徨犹疑,而丧失本有的人文关怀,尽管他超越人本主义又寄望绽出之此一在为存在打开一道视域,但终究还是小觑了人的心灵对“至善”价值的祈向。

目录

自序

导论 托特瑙山上的巴门尼德

一、地缘与时代的诊断

(一)大地的依恋:地缘与精神的故土

(二)“文明的退堕”:时代病症的诊断

(三)德意志人:欧洲此一在的使命

二、思想的聚焦:“存在之天命”的出场

(一)学缘:从现象学到希腊的“存在”

(二)道路:行走在“命运”和“境界”“之间”的思想家

(三)“境界”的缺失:哲学史构图的偏差

第一章 筹划与阐释:海德格尔视野中希腊早期思想家读解

 一、引子:“哲学说希腊语”

 二、哲学何为:思之本真性阐释

 三、“伟大时代”的终结:思之下坠

 四、结语:哲学史的别一读解与一个不应忽视的视角

第二章 小木屋中的哲学变革:有别于哲学的思

 一、哲学的危机及其终结

 二、形而上学基础追问

 三、思之事情乃存在无蔽状态的敞开

第三章 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一)

 一、技术关联时代的科学现象分析

 二、始源技术:“存在之道作”的揭蔽方式之一

第四章 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二)

 一、现代技术的本质:座架(Ge-stell)

 二、奥秘:“座架”作为完成的形而上学

 三、从时间视域看“座架”何以可能

第五章 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三)

 一、何谓真正的危险

 二、克服与救渡

 三、技进乎道:技术在现实世界中的适用性

第六章 技术关联时代人何以诗意地栖居

 一、贫困时代诗人何为

 二、“之间”的敞开处:思与诗的对话

 三、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第七章 美作为存在无蔽真理的闪光

 上 篇:艺术本质的追问

 一、艺术本质的追问

 二、一种审美筹划:美、艺术和真理的关联

 下 篇:对美学何以可能的追问

 一、从存在论视野对“美学”思想的梳理和反思

 二、海德格尔“美”的思想阐释

结语走向未完成的“之间”的思者

附录:

 对Ereignis的领悟:一条通向后期海德格尔思想的道路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三)“境界”的缺失:哲学史构图的偏差

“境界”作为人心归趣以求的无待的内在价值向度,由黄克剑先生自出机杼建构价值形而上学时提出。在他看来,当苏格拉底出于对“心灵的最大程度的改善”的关切而探寻“美本身”、“善本身”、“大本身”时,哲学的重心开始归落于人的精神内向度上“境界”的开启。当此际,也正处于人类思想史上的轴心时代,在东方产生了孔子、佛陀,西方出现了苏格拉底和基督,在某种意义上这些人都是不可超越、企及的圣哲。当柏拉图以“善的理念”这一极致的“好”收摄其他“理念”时,其凸显的是一种形而上的价值祈向,并不是单纯静止的一现成存在物,它要人时时去不断回味。因此,这里高扬的是一种知(智慧)而不是可积累的知识,失去智慧的知识只会沦为一种意见(如当时那些智者所鼓噪的),只有以生命涵润其中的知识才是真知(真理),它恰生成于人的躬身践履中,人心有存主的修为中。而这就是胡塞尔大力褒扬的高贵的希腊理性的发源地,也是他寄予希望引导欧洲人走出困境的理性精神内核。“从苏格拉底起,哲学的慧识开始属意于人的境界,于是牵系于人生意义贞定的形上价值祈向成为自勉着的精神的主题。”①从此,悲剧时代萦绕于怀的未可自作宰制的命运问题就被收摄于境界之下而退居幕后,只是在历史的特定时期不时地发散着命运的消息。

古希腊的幽灵始终守护着一代又一代哲学新生儿的摇篮。历代哲人以对古希腊的不同读解而踏上不同的回溯路径,以期在希腊渊源中重新找出一个可与之契接的端倪——凭着这回溯获得一种属于自己的学缘背景。就古希腊而思古希腊,可以说自荷马时代,古希腊人的意识中就有了较为确定的“命运”观,这在荷马史诗和三大悲剧家的悲剧中可见一斑。“命运”成为希腊人运思与作诗挥之不去的深不可测的背景,成为希腊人难以把捉的确定性必然。“命运的未可逆违在古希腊人那里是根深蒂固的信念,他们更多的只是以人的可能的生命强度作一种不无崇高感的承受,直面这神秘的东西探悉其究竟是伴随哲学的诞生才有的事情。”①哲学之思最初关切的是人的“命运”,叩问“命运”须向有待处去探寻,古希腊早期思想家无一例外地问向玄机深不可测的宇宙自然,在目的论宇宙观中有着自然涌现生成的奥秘,这奥秘主宰着人的祸福寿夭,这奥秘就是自然的灵魂,它与人的生命休戚相关,它一直牵动着人的慧识去理解辨析。“命运”价值指向人文思考的一个向度——有待的外向度,虽对“命运”的探问注定不可能有最终确定的具体所指,但在这萦绕于怀的含蕴中却可开出一片属于自己哲思的天空。其实,海氏向希腊源头处存在经验的“回返”就有着对希腊“命运”的属意。海氏所钟情的赫拉克利特曾谓“一切都遵照命运而来,命运就是必然性”,“命运的本质就是那贯穿宇宙实体的“逻各斯”,这些说法充满了强烈的命运感。海氏对巴门尼德甚至对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中的“莽苍者”的阐释也都浸淫于“命运”中。甚至他带向前的、诉诸诗的语言对荷尔德林、特拉克尔的诗的阐释,也充斥着强烈的“命运”意识——尤其荷尔德林自觉把“德意志民族的命运担负起来”以引导欧洲精神的说法对他的运思曾产生极大影响。

就“命运”与“境界”,黄克剑先生有过一层分辨:“命运”是一种他在(或彼在)的缘由,窥探这神秘的缘由必致人的心灵孜孜于向外趋求;“境界”则意味着反躬自问的人向自身寻找人生的理据,它的一个被默许的信念是:人的生命的理由在于人自己。

P69-70

序言

         一

20世纪是人类思想史上战乱频仍、灾难深重,而又极富创造和革新契机的时代,这个世纪出现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人物。海德格尔,这位自信终结了“形而上学”而赋有思的使命的哲人,就是其中颇引人瞩目的一位。“存在”始终是这位关于“起源的大师”关注的主题;他成其为他不在于他为传统的哲学问题提供了怎样的答案,而在于他改变了柏拉图以来的整个哲学的提问方式。从一开始,以“存在”为契机的存在之思就是切近人的生命本身的,而到后期,把语言视为“存在之家”的海德格尔,就技术、艺术和美所作的思考更是在一个传统哲学难以企及的深度上,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其返归古希腊早期思想家又带向前开启新时代肇端的存在之思,固然其间微言大义和生僻晦涩相杂糅,高蹈精神与偏颇相交织,但绝不是所谓“黑森林”的浪漫。

国外研究海德格尔思想的论著早已汗牛充栋,我国学界虽然迟至上世纪80年代之后才有了严格意义上的海德格尔学说研究,但著、译方面的新成果在最近十年左右也是层出不穷。可以说,海德格尔思想正走出德国、走出欧洲、走向世界。在海德格尔热的不断升温中产生了不少具有真知灼见的汉语研究成果,但也出现了很多隔靴搔痒的“泡沫”,以及人云亦云落入“常人”闲谈的“意见”。这些缺乏心有存主的众声喧哗使本真的海德格尔思想愈加扑朔迷离,在一定程度上甚至遮蔽了存在真理的闪光,这种研究中断制的缺失使海德格尔研究难以达到高层次对话,也难以产生建设性研究成果。当前研究中存在的困难和研究深度的亟待提升,使得海德格尔研究既充满巨大的理论张力,又面临巨大的思想挑战,同时对初涉门槛眷也产生极大的压力和引力。

早在读硕士研究生的90年代初期,技术美学、艺术问题以及人本主义和技术异化等就是我一再关注的话题,那时,在尤西林先生指导下初涉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诗·语言·思》,深为其巨大的理论“黑洞”所吸引,尤对其后期有关技术的思想发生浓厚兴趣。国内诸多方家的海德格尔研究成果亦曾使我有茅塞顿开之感,但由于才识、学力、阅历所限难以有更深的领悟,尽管以《试析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作为硕士论文的一章,受到导师及学界前辈同仁的好评,但总体说来对其“不可言说之神秘”还是不得其门而入。不过,无论如何,我一直被海德格尔吸引着,其深邃的思想如磁石般使我全剐身心地投注其中。随着读书和思考的深入,尤其读博期间在导师黄克剑先生点拨教诲下,深入海氏原文,细致爬梳,钩沉索引,并翻检大量海内外海德格尔研究成果,穿透迷雾,终于寻得了一个坚实的阐释基点和评判尺度。

数年来的学术积累和对海德格尔技术之思的持续关注,使我最终逐渐把运思“聚焦”于海德格尔特别关切的存在一技术一思的规定,紧扣“技术之思”与“存在之思”的关联,及其技术与艺术、诗与美的内在关涉,在意欲深切领悟海德格尔“历史地”思考“存在”之方法的基础上,悉心领会他克服现代技术“座架”的良苦用心和超越形而上学的努力。同时,使这种理解海德格尔的“意向性结构”与我们当下的切身处境形成新一层面的“视界融合”,进而在洞察其时代忧虞之思中呈现自己的一窥之见。现不揣浅陋,将管窥之见就教于方内诸家。

          二

海德格尔曾言,他的《全集》不是著作而是道路,那么,通向这个思想风暴的道路便不止一条,本书以技术为中心展开的审美之思未尝不是一条林伺小路。对于海德格尔哲学而言,技术一艺术一美与思的关系是支撑海德格尔思想进路的关键结构,在他看来,我们当下生存的时代在文化上是技术时代,即不但人、物、自然都被坐落于“座架”中,就连艺术和诗以及美都被打上技术的烙印,这是我们直面当下生存困境进行阐释的基点。基于此,全书从哲人的地缘、学缘、时代与民族传统等多视角逐层切近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对技术一艺术一诗与思的关系进行了切近“事实本身”的详尽分析和论述,他不但揭示了技术现象和本性,并对此作了超越常人和时代之思,从而让技术作为存在揭蔽的一种方式回到存在真理的澄明中,其所达到的时代高度和不可尽述的影响,显现了技术之思之于现代人的多方面价值。就学理意义而言,这一关系结构又是将现行美学——文艺学(含艺术学)提高至现代性背景下,使之获得更为根本性阐释的思路框架。就现实意义而言,他的存在之思远远超越学院之外以“拯救”地球为旨归的绿色环保和生态运动,而指向了未来。

古希腊哲学的幽灵始终守护着一代又一代哲学新生儿的摇篮,历代哲人都以对古希腊哲学不同意味的读解而踏上不同的回溯路径,以期在希腊渊源中重新找出一个可与之契接的端倪,凭着这回溯获得一种属于自己的学缘背景。迥异其趣的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最有意味的是回到哲学的源头,而不是在下坠的或派生的“流”中为时代困境把脉。其旨归乃是:让物作为物存在,让世界自身现象,亦即让存在合乎时机地自然而然地涌现。进一步言之就是让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也就是合乎人性地栖居在家园中。在其存在之思中,他虽然对艺术揭蔽方式寄予厚望,但在他看来,对技术的克服不能完全依赖和技术同样趋向上升的“艺术”,而是依靠力量趋向下沉的“思”。因此,与通常所谓的回到技艺合一的希腊哲学的开端处相异,他是回到思之源头为“存在之道作”所“用”的一种更本源的“知”中,而技术的始源意义就是一种带上前来的“知”。书中就此指出批判技术时代的海德格尔想追寻的是一种始源的伦理——技术关联中人在大地上的诗意栖居。但这诗意地栖居因关联着“天命”的未可宰制而变得有些模棱两可和难以把捉,如若这“天命”垂青于人却并不是由人之内心(无待的内向度)开出,人如何被救渡?缺失“境界”的人是否值得救渡?惟此在对海德格尔的技术思想进行阐释时,对其痴迷那萦绕于怀的“存在之天命”的真实契机和命意作了评说,就他对哲学史(如柏拉图的理念论等)的误读和偏颇作了自己的阐释、质疑及批判,同时指出海德格尔哲学史构图中“境界”的缺失,以及他对形而上学超越的不彻底,而未能走向完全的历史性真理观。他的存在之思显现了走在“途中”的特色,因而,本书最深刻亦最有创意之处,就在于引入黄克剑先生价值形而上学的核心观念——“境界”,与海德格尔别有意趣的形而上学的核心观念——“天命”(“命运”)的相互比勘,‘作为全书的内在肌理和辐辏,从而在价值究元和深层意蕴层面统领全书。就“命运”与“境界”,黄克剑先生有过一层分辨:“命运”是一种他在(或彼在)的缘由,窥探这神秘的缘由必致人的心灵孜孜于向外趋求;“境界”则意味着反躬自问的人向自身寻找人生的理据,它的一个被默许的信念是:人的生命的理由在于人自己。“境界”的回观指示着心灵所取的一个全然不同的向度,唯有它才足以同一“命运”相对而构成人的又一重终极性眷注。海德格尔向希腊源头处存在经验的“回返”有着对希腊早先的外向度“命运”的属意,而缺失对人生内向度“境界”的祈向,这使其存在之思在价值意味上显得彷徨犹疑,而丧失本有的人文关怀,尽管他超越人本主义又寄望绽出之此一在为存在打开一道视域,但终究还是小觑了人的心灵对“至善”价值的祈向。以此作为全书当有的断制展开论述,就在一定意义上把国内汉语学界对海德格尔的思想研究推进到新层面,就“思的事情”而言这未尝不是·条有价值的研究思路?

后记

本书是在博士毕业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弹指间博士毕业已两年有余,其间人生的诸多事功、人生际遇仍恍如昨日,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犹在口唇之际,并未随心境的悠然淡远而远去,相反,它还时时提撕着此岸的我无论是否情愿都要投身滚滚的红尘。遥想当年宁折不弯的锐气,初试锋芒的刚毅,都已成炎炎夏日中的一丝萧瑟,穿越多变的风云而怡然于俯仰之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臆溢于海,相看不厌,拈花微笑,自是一番人生滋味。

不能远去的惟有对学术的虔诚敬畏之心,先哲的灵魂、祖先的牌位、导师的教诲使我于学问之事不敢懈怠,面对人生的诸般诱惑、时事的多艰、人性的懒惰,而不至于堕落得太深太远。虽不敢以振兴民族学术自负,但尚未曾忘记自己添薪加材之责,于酒酣耳热之际,也曾有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于文思泉涌机锋论剑之时,也曾有睥睨世俗万物的圣洁之情。

令愚钝如我者每每自豪和欣慰的是,初入学术殿堂,便在皇天厚土、民风淳朴,秦腔古韵、铿锵依旧,盛唐气象、依稀昨日,位于古长安城启厦门之端的陕西师大尤西林先生的学、术启悟,领略了尤先生严谨、踏实而又执著于思的治学精神。在厚重文化底蕴的灵秀之地,负笈海外多年回乡报效而又不得不远走他乡的栾栋先生,以其开阔的视野和渊博的学识,以及循循善诱的教导给了我诸多鼓励,愈加坚定了我的向学之心。殊为有幸的是,在喧嚣、浮华如闹市的京华之地,又得以被清净、爽朗而又心性饱满充实不趋时尚以原创思想著称的黄克剑先生教诲,黄先生那以全副生命状态投入学问的崇高精神,那以智慧涵养心中诗意灵府的高蹈,以及对人心皆有诗的信念的执著,还有那心无旁骛以学问为人生至上的纯粹学者的人格风范都令我深深感怀。

天地之大,学问之深,放一颗平常心进来,看云卷云舒,潮涨潮落,风清云淡,蓝天日暖,个中原委,惟己自知。回想论文写作的艰辛和愉悦及焦虑不安,还恍若昨日,时至今日,对于此文我仍心存惶惶之意,胸有惴惴之感,但一经写出,终究要示人。不存弘道和张扬之意,惟在守护一种问学之道和不言之教的悔示,以纪录自己的心路历程。书中诸多不妥、不当之处,如有再版必一一订正!

大凡写作后记必然充满感激之语,这之于我不是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在我人生的求学历程和本书的写作中,除了导师应该感谢的还有王岳川、杨慧林、金元浦、余虹、聂振斌、章安琪、王生平、谭好哲、张积玉、杨立民诸先生,还有交流不多甚至未曾谋面的孙周兴、张祥龙、宋祖良、王路、俞宣孟等先生以及未能一一道来的先生们的著述都给我以极大启发,使我受惠良多,在此一并致谢。还应该感谢《哲学研究》、《文艺研究》、《人文杂志》、《陕西师范大学学报》、《浙江社会科学》、《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等诸多学术刊物的厚爱,正是他们的不弃,使我在崎岖、朦胧的学术之路看到引导方向的亮光,进而坚定了已经迈出的学术步伐。

尤其让我心存感激的是我的妻子王文娟女士,她不但为我的写作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而且在内在思想精神上的交流更使我不胜愉悦,此书中当凝结着她的心血和辛劳。应当感谢的还有中央编译出版社的谭洁女士,正是她的鼎力相助和辛劳,才使此书得以面世。此外一并衷心感谢的还有我的诸多好友和同学始终如一的鼓励和支持,使我有幸徜徉于人生的欢乐和丰富,岁月如斯,物非人是,我倍加珍惜多年相处沉积下来的深厚情谊,并以此书表达我诚挚的谢意和问候!衷心感谢所有给予我理解、鼓励和帮助的人!

浩淼宇宙,人不过是一芥扁舟,如若能以文字记录天、地、神、人的交汇,乃人之大幸矣。学海无涯,当以浩瀚名之,渺小愚钝如我者,当以勤奋博之。

谨此,以志我心,是为跋。  范 玉 刚

2005年8月25日于北京西郊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