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冰兄于1932年17岁上中学时开始在广州、香港、上海发表漫画。本书展示的是发表于上海出版的《时代漫画》、《漫画界》、《独立漫画》等刊物的部分作品。这些作品,反映出一个少小孤贫的年青人,生活在灾难深重、政治动荡、外寇侵凌的年代,有着一种悲天悯人、嫉恶如仇的思想感情。作品的内容以暴露统治者与侵略者的罪行及申诉人世的不平与苦难为主题,也有揭示人生哲理的,由于形式单纯朴拙而意味深长,因而后来被人称为哲理漫画。
笑,勇士的声音
——廖冰兄漫画的艺术特色
迟轲/文
1800年前,汉代画像石室的一个角落里,画着暴君夏桀手举武器,骑在两个妇女的背上的奇怪的形象。由民间工匠完成的这幅图画,也许是最早采用比喻和讽刺的手法,对于残暴统治表示不满的带有社会批评性的漫画作品。同时代另一个墓室壁画里的《二桃杀三士》,画着3个自以为有功的将军,为了争夺权力和荣誉而互相残杀,他们愚蠢而又骄傲的神态,由于夸张的太现,给人以可笑而又可鄙的印象。
《史记》一书的作者,特别赞颂了那些作为宫廷玩物的小丑们,如何劳敢地用“玩笑”的方式去批评皇帝的背信弃义。因为,在皇帝眼甲,为国家效力的功臣们,还不如他的一匹马更值得重视。
在中国人民的性格深处,笑,不仪是乐观的表示,也是一种批评的武器。在群众性的艺术中,诙谐与滑稽正是人民性的一种表现。我们可以从2000年前的一件小陶塑《说书俑》的形象里,看到那个敲着小鼓的蜕书人,是用多么机智而又诙谐的笑容去感染观众们。
可是,廖冰兄却常常说,他的漫画小是为了让人们发笑的。尽僻我们不能同意他的说法,因为他是具有幽默的天性的。但,我们却能了解他的心情,因为,时代和经历常使他小能不陷入严肃的深心。P196-197
在早已进入“动漫时代”的中国,让我们抬起头来,凝视一位就在我们身边的孤独的倾心于“悲愤漫画”的悲愤艺术家。
“为被害的善良而悲,为害人的邪恶而愤,故我所作多是悲愤漫画。”廖冰兄刘一漫画的理解是:漫画不是玩笑,不是点缀,漫画是一种责任,中同漫画应当有承担意识。
他毕牛用漫画批判现实,为民众代言,以艺术为武器而成为了一位平民英雄。
他历经多个时代而尖刻批判的“硬汉”精神不改,用他自己的活来说,却都是因为“心肠太软”。由寒苫家庭中的兄妹亲情,产生了“廖冰兄”这个名字,而他对在“猫国春秋”里挣扎的黎民的关切,对遭受极“左”体制禁铜而近乎麻痹的心灵的关切,对身边和远方的苦儿、病儿、孤儿的关切,是他艺术创作不竭的动力。世界上没有无缘7己故的恨,有大爱,才会有人恨,,他的一位老友对他的评价是:因为绝对好人,所以绝对“右派”。因此他的“悲愤漫画”,亦可称为“大爱大恨漫画”。
以《猫国春秋》、《自嘲》、《噩梦录》等杰作闻名干世的廖冰兄在年近90的时候,拿出平生积蓄成立廖冰兄人文基金,继续贯彻他的人爱大恨的人道主义的人生立场。
至于漫画,他老实承认:“我不想再画漫画了,因为现实生活比漫画更加夸张。”
(本文为《南风窗》授予廖冰兄先生2004年度“公共利益人物”奖的颁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