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亲历世纪大灾难--中国国际救援队救援记实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赵亚辉//翟伟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2004年12月26日人类有史以來最严重的东南亚大海啸,相信没有人会忘记。本书就是有关此次国际大灾难的真实记录。书中除了十几万的文字以外,还配有200多幅在灾难现场拍下的各钟照片,其中有一大部分是由中国国际救援队进行救援时两位记者拍下的。

目录

序一  梁衡

序二  杨希忠

这是一生忘不掉的采访(代前言)  (1)

世纪梦魇:时钟停在了7时58分

大海成为生命的墓地  (2)

印度:海滩变成露天停尸间  (4)

泰国:滔天巨浪如千军万马席卷而来  (8)

斯里兰卡:刹那间天堂变地狱  (11)

印尼:“怪兽”将城镇岛屿夷为平地  (14)

马来西亚:举国震惊  (21)

“中国式关怀”感动世界

灾援牵动中南海  (24)

救援物品从生产线直送机场  (27)

总理专机也载上救灾物资  (29)

全世界伸出援助之手  (37)

来自中国的橘红色火焰  (44)

中国国际救援队每次都赢得喝彩  (48)

意外接连不断,40小时空中接力  (51)

在班达亚齐的13个日日夜夜

美丽港湾顿成人间炼狱  (56)

我听到了“死城”的呜咽  (60)

两层口罩仍挡不住尸臭  (64)

中国医生在行动  (68)

队员的手表始终按北京时间跳动  (79)

灾区情况不明,水电、交通中断  (85)

卫生环境恶劣,一天只吃一顿饭  (86)

缺乏交通工具,全队一大“心病”  (87)

语言交流不畅,手语担负沟通重任  (88)

天气变化无常,淋雨是“家常便饭”  (89)

食品“告急”,后勤补给艰难  (90)

枪声,在联和国救援总部响起  (94)

在帮助别人的竞赛中我们都是赢家  (97)

中国医生,我们舍不得你们走  (99)

世界为他们喝彩

  中国震局:时间与生命赛跑

领队赵和平:我们要不辱使命  (102)

联络官黄建发:救援诠释生命价值  (109)

张晓东:在悲痛中评估灾难  (112)

索香林、司洪波:甘做螺丝钉  (115)

  武警总医院:救死扶伤,责无旁贷

队长郑静晨:科学救援就是生命  (118)

侯世科:带着蜱伤忘我工作  (122)

吴学杰:第七次参加救援的医生  (127)

李向晖:在平静中留守  (132)

女队员:花开班达亚齐  (143)

每名医生都有很多故事  (148)

袁本航和战友们:危难之中显身手  (151)

瞬间让人难忘人性闪烁光辉

哥哥背着三岁妹妹脱险  (156)

一个电话挽救一个渔村  (156)

十岁女童的警告,使数百人幸免于难  (157)

她迎着海浪奔跑,只为了挽救家人  (158)

大象嚎哭救游客  (159)

巨蛇引路救妇女  (159)

家犬救出七岁主人  (160)

鳄鱼发善心救了七旬老翁  (160)

动物警觉逃跑,人类懵懂丧命  (161)

印度男子荒岛生存25天终获救  (162)

七岁男孩被大浪卷走,近三周奇迹般生还  (162)

印度恋人海啸中失散,灾后巧重逢决定结婚  (163)

一块木板让印尼青年经历15天惊险漂流  (164)

遇难母亲尸袋在儿子经过时自动打开  (165)

灾民营里孩子的欢笑让世界充满生机  (167)

一课大树见证生命奇迹  (168)

走向灾难最前方

一场突发的新闻遭遇战  (170)

手机,在凌晨“炸”响  (172)

新年凌晨的一场雨将记者砸醒  (173)

美军排开封锁线,众记者苦不堪言  (175)

记者三天排不出大便  (176)

睡在“羊圈”里,写在马桶上  (178)

前后方联手化解险情  (179)

记者睡觉都睁着眼睛  (180)

记者与成片遗体面对面  (181)

记者亮出了中国记者证  (182)

亲眼目睹“海鹰”直升机轰然坠落  (183)

打着“军的”去发稿  (186)

喜获温家宝总理亲笔签名贺卡  (187)

竞争力在资源整合中显现  (188)

打开中国记者的国际视  (190)

反思,以逝者的名义

海啸,没有国界的灾难  (194)

中国,居安必须思危  (201)

试读章节

  哥哥背着三岁妹妹脱险

2004年12月26日,海啸袭击了印度安达曼一尼科巴群岛。3岁的小女孩西塔拉克希米的妈妈把一张钞票塞到她的手里,让她不要哭。这是她最后一次以这种方式安慰自己的女儿。女孩的爸爸妈妈和三个哥哥都未能逃脱这场海啸的魔爪。只有她和她14岁的一个哥哥幸存下来。在海啸袭来时,这个小男孩凭着大人般的勇气,把自己的小妹妹抱在怀里,奋力往高处跑去。P156

序言

天降大任于斯人。青年记者赵亚辉好像专门是为采访突发自然灾难而准备的。2003年12月28日,正是我值夜班,已是后半夜,赵亚辉突然打来电话,说天亮后中国地震局有一支救援队赶赴伊朗,请示可否随队去采访。我说可以。连夜借卫星电话,找装备,早晨即飞往灾区,他是第一个到达现场的中国记者。伊朗地震是近几年全球最大地震灾难之一,死亡4万多人。他拍了300多张片子,记录了4万多字。只可惜那次没有出书。

真是巧合,第二年还是这一天,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又爆发地震和大海啸灾难。赵亚辉又是随救援队第一个到达现场的中国记者。正好人民日报出版社要组织一本纪实性的书,他连续三夜加班苦战,和新华社记者翟伟一起,完成了这本书稿。在我们已经从报纸、电视上接收信息知道了那场灾难表层的现象后,再来读一下记者痛定思痛的书稿,会有更深一层的意义。

自从人类脱离动物,走出洞穴就睁着一双迷茫的眼睛探寻着自然的奥秘。从阿基米德到爱因斯坦,到现在破解基因,探测外星球,我们已经积累了无数的资料,掌握了无数的公式、定律和规律,也成功地控制和消解过无数次的灾难。但这一回,又让我们大大吃了一惊,谁会想到,印度洋中间一个小岛的地震引发的海啸,会波及千里外的十数个国家,顷刻间将城市、车船、住房和人群像一只巨手抹掉一点烟灰一样地抹去。大自然中所蕴藏的神秘力量和未解知识到底还有多大?还有多少?但50万年的人类毕竟成熟了,再不会去崇拜图腾,膜拜天象,灾难越大,思考就越深。

印度洋地震让我们想到了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无论有多深的矛盾,也大不过人与自然的矛盾,我们要善待生命;让我们想到了恩格斯的那句名言,人对自然的每次索取都会遭到报复,我们要善待自然。这次海啸中有一个小岛,靠着岸边密密的红树和珊瑚的保护,全岛完好无损;让我们想到了生命的旺盛、人的伟大,你看只数十天后,废墟又重新勃发生机;让我们想到了科学的力量,一个在新加坡的科学家,用一部手机就救了大洋彼岸印度的一个渔村;让我们想到了友谊和人性的力量,灾难发生的瞬间,就同时完成了一次全球救援总动员……

赵亚辉和翟伟两位青年记者用他们手中的笔和镜头,用这本书,为这场人类大灾难立了一面碑,会留给我们永远的思考。而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每一次思考都能引发自身新的进步。就像天花、鼠疫、“非典”等疾病流行引发相关疫苗和药物的诞生,你看一个全球海啸预警系统正在迅速构建。同时这两位年轻记者的工作也为我们的同行引发另一种思考,记者只有登上重大事件的山峰上,才能发现自己的事业是多么宽广。

我祝贺这本书的出版。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8: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