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加尔文传/新教著名人物传记译丛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茜亚·凡赫尔斯玛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加尔文是与马丁路德齐名的宗教领袖,改革宗教思想和基督新教系统神学的奠基者。本书是首部国内出版的完整的《加尔文传》,作者凡赫尔斯玛是著名的作家和演说家。Roger Nicole认为:本书是加尔文的英文传记中最生动、可读性最强的一本。加尔文的神学对于教会有深远的影响,历史上许多大有能力的传道人都持有加尔文主义的观点。

内容推荐

约翰·加尔文(1509—1564)是基督新教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马丁·路德与天主教会决裂,开始宗教改革;而加尔文则以一部《基督教要义》建立了新教系统神学的典范。

德国历史学家兰克(Leopold von Ranke)说:“加尔文是美国真正的立基者。”法国历史学家论到加尔文宗信徒时说道:“这些人是英国真正的英雄。他们建立了苏格兰,他们也建立了美国。”这些都说明了加尔文深远的历史影响力。

目录

序:日内瓦的这个人

第一部分 上帝如此带领我

第1章 努瓦永的小男孩

第2章 12岁的神父助理

第3章 改教烽火

第4章 非同寻常的学生

第5章 动荡的欧洲

第6章 潜心钻研

第7章 自由撰稿人

第8章 突然转变

第9章 流 亡

第10章 从法国到德国

第1l章 《基督教要义》

第12章 从费拉拉到巴黎

第二部分 属于两个城市的人

第13章 法雷尔

第14章 通向真理的艰难之路

第15章 解放日内瓦

第16章 留在日内瓦

第17章 洛桑辩论

第18章 四项改革

第19章 逐出日内瓦

第20章 施特拉斯堡

第21章 小收成

第22章 结婚

第23章 帝国会议

第24章 日内瓦信使

第三部分 黑暗之后是光明

第25章 日内瓦牧师

第26章 《日内瓦教会宪章》

第27章 瘟 疫

第28章 丧妻之痛

第29章 战 友 

第30章 为合一而战

第31章 敌 人

第32章 坚守阵地

第33章 塞尔维特

第34章 火 刑

第35章 上帝之城

第36章 伟大的仆人

附录1 加尔文的历史地位

附录2 亚伯拉罕·凯波尔:加尔文主义讲座

第1讲 加尔文主义与生活

第2讲 加尔文主义与宗教

第3讲 加尔文主义与政治

第4讲 加尔文主义与科学

第5讲 加尔文主义与艺术

第6讲 加尔文主义与未来

后记:探寻一个清新刚健的新教传统

试读章节

自从11月肩扛锄头化装成葡萄园工人走出巴黎以来,加尔文一直在流浪。起初他悄悄地来到努瓦永住了几天。这时玛格丽特公主听说了他险些被捕的事,就说服已回到巴黎的国王,对加尔文施怜悯,于是加尔文溜回巴黎,受到玛格丽特的亲切接见。或许他离开巴黎时还在拉福尔热家稍作停留。

他去了昂古莱姆,找到他的朋友、同班同学路易·杜蒂耶的家,后者是当地天主教会的教士,同情勒菲孚的思想。他家的房子很大,从父亲那里继承了4000多本藏书,在当时可算是一个规模不小的图书馆了。加尔文在此受到欢迎,并住了几个月。他化名夏德矣斯维,逃亡期间,他共用过九个不同的名字。

杜蒂耶的图书馆是个理想的安静学习之处。加尔文把全部时间投入信仰学习之中,那是照亮他的光。他在那里过得很愉快。他在写信给奥尔良的朋友弗朗索瓦·达尼埃尔时说:“从经验中知道,我们对自己前面的路是看不清的。当我正在为自己设计一种安宁自在的生活时,那最出乎意料的事却临到我。当我认为很糟糕时,却有一个安静之处为我预备,完全出乎预料之外。这是上帝的工作。向他委身的人,他一定看顾。”

但人们却没有让这个化了名的人留在他的世外桃源。来杜蒂耶家的知识分子们找他交谈,把他从书房拉出来,到乡村、到百姓家里去。这个穿黑衣服的消瘦人影在各处出入,在人们家里秘密聚会,在河流附近的小山洞里向那些如饥似渴的听众讲道。人们不顾自己的安全寻找他,要听这个遭追捕的人讲道。

1534年4月,加尔文去见他从未见过面的老教授勒菲孚。老人已近百岁,此时受玛格丽特的保护,住在内拉克,他的最新法文版《圣经》刚印出来。站在他面前这个不到25岁的年轻人,已成为那些回到《圣经》中的人们的领袖。老少俩都热爱他们的祖国——法国,两人都出生于皮卡第省,那是以许多富有勇气与自由思想的人物而闻名的地方。老人是法国宗教改革的第一位领袖,他选择了一条和平的路线,希望在罗马天主教内部进行改革。据说在他最后的日子里,老人为此而感到遗憾。有人说,他告诉眼前这个被火燃烧着的年轻人,与索邦大学和教会对抗是不可能的,要想从腐败与迷信中挽回罗马教会,并使之重新回到上帝的话语上来是多么的希望渺茫。

没有人知道他们俩——一个濒死的老人与一个充满火焰般献身热情的年轻领袖到底谈了些什么。此次见面之后,加尔文再一次去了努瓦永,他已做了决定。

不是像老教授那样徒然希望教会的内部改变,新信仰必须有新的教会。不,这不是新的信仰,也不是新的教会,这是老信仰,比主的十字架更古老,曾一度失丧又被重新找回。那将要重生的教会必须要像那古老的教会,像那五旬节之后的早期教会,基督的教会是根据上帝的话语建立起来的教会。

离25岁生日还有两个月,加尔文站在努瓦永大教堂前——他从小就在此教堂的阴影下长大。他告诉那些惊呆了的神职人员,那些从小就认识他的人们:他不会成为他们的神父,他也放弃他的一切收入。

1534年5月21日,努瓦永最著名的儿子最后一次离开了城门,踏上那条通往巴黎的路,那条他少年时代走过的路,此后,他再也没有回过米市附近的家,他走上了自己的道路,没有家也没有教会。

P29-31

序言

      序:日内瓦的这个人

提到约翰·加尔文,我们首先会想到他的代表作《基督教要义》,此著作跻身影响人类历史的十部巨著之列。这说明了加尔文在历史中的地位。

然而,对于加尔文,中国读书界对他的印象多来自于《异端的权利》一书,该书认为他是火烧塞尔维特(又译作:塞维特斯)的刽子手,是日内瓦的暴君和“教皇”。

但是,又有学者指出:“加尔文主义解放了瑞士、荷兰、英国,也为清教徒先父们发展美国的繁荣提供了动力。”

就常识而言,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是暴君,又是自由精神的播种者。

虽然加尔文备受争议,然而中国天陆有关他的史料却十分稀缺。而茜亚·凡赫尔斯玛的这部《加尔文传》向我们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这个人的一生。

       天光照耀的年代

青年加尔文喝过人文主义的墨水。那时文艺复兴余韵犹存,加尔文受其影响,投身于古希腊罗马著作的研究,并在22岁时写成《塞涅卡注释》。事实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例如,有些改教家受益于文艺复兴带来的新知识和新态度,因此懂得使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直至后世,清教徒也是深重良知自由,注重个人独立地研读《圣经》。我们有理由相信,加尔文这一时期受到的教育,对他后来卓越地阐述基督教教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个年轻的自由撰稿人,后来却被一道天光照耀,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就是信仰的道路。加尔文回忆说:“上帝突然降服了我,改变了我的心……”其实,从加尔文的这个转变中也可以看到人文主义与宗教改革的分野。人文主义张扬个性,他们相信人凭着自己的力量可以主宰一切。但是,改教家们从来不相信人类是宇宙的尺度。改教家们走出了中世纪迷信的迷雾,看见了信仰中的大光,于是他们在大地上俯伏敬拜,并且凭着破晓年代的刚健之力行公义,施怜悯,自强不息。

与当代对人性乐观的评估不同。那时候的人们普遍承认自己的罪性,并且渴望通过宗教得到拯救。然而,中世纪的人们没有找到正确的拯救途径,而投身于苦修、行善功之中。加尔文还在少年时,信仰之光照亮了一个德国修士马丁·路德的心灵,数十年苦修之后,他发现人得以脱离罪恶,不是凭着自己所行的善事,乃是唯独借着信仰,这就是著名的“因信称义”的思想。青年加尔文所在的年代,这道光芒也照亮了许多人的心灵,巴黎索邦大学的老教授勒菲孚在70岁时心灵的眼睛被打开,回到了《圣经》原初的教义。据说,一天老教授对他的学生法雷尔说:“我的孩子,我们靠的完全是恩典。”而几乎在一刹那间,信仰之光也照亮了这个年轻人的心灵。

      “政教分离”思想的先声

那是一个为信仰而献身的年代,因为法国对新教徒的迫害,加尔文流亡瑞士。他本想找一个清静的去处思考和写作,然而,他留在了日内瓦。这是一座勇敢抗击专制的城市,但也是一座充满罪恶和放荡的城市。到日内瓦后,加尔文首先着手以新教信仰的原则教导日内瓦人,他为此起草了一份信仰告白。

此后,他向日内瓦议会提议对教会进行四项改革,其中最核心的是圣餐资格问题。加尔文主张教会有权力不让仍然过着罪恶生活的人参加圣餐,并且教会有权开除他们的教籍。这引起了轩然大波,此事导致两个新教牧师加尔文和法雷尔一同被逐出日内瓦。

由此对圣餐问题的严格态度,可以看到在早期历史中,新教先辈们十分重视信仰团体的纯洁。  此次加尔文之被逐,其实还涉及一个更要害的问题。那就是,在开除教籍的问题上,加尔文其实是在主张,这是一个信仰问题,教会有权独立处理,而代表日内瓦政权的议会当局不应当在这此事上越权。

近代有学者指出,在世俗政府权力范围的终点,信仰发挥影响力;而在信仰止步的地方,世俗政府行使它的权力。这就是英美近世以来重要的“政教分离”思想。在日内瓦教会改革过程中,加尔文在圣餐、开除教籍等问题上的坚定立场,其实是“政教分离”思想的先声。

然而,我们要看到,与欧洲许多其他地方一样。由于刚脱离当时政教不分的天主教,即使在新教国家,人们建立的还是政教合一的政权。也许加尔文的日内瓦改革也具有这种局限性,但是他“政教分离”的原则既已确立,此后英美政治变革的进程走向完全政教分离已成不可逆转的趋势。

       塞尔维特事件

提到加尔文,当然免不了要提到火烧塞尔维特事件。得益于本书,我谨慎提出如下几点看法:

首先,判决塞氏死刑的权力不在加尔文,而在日内瓦小议会手里。此时正值加尔文在与自由派的斗争中失势,并且自由派在小议会中占上风,他们甚至想利用塞尔维特打击加尔文在宗教上的权威。本书显示,小议会对塞尔维特迟迟不判决,而加尔文一度甚至做好了从日内瓦再度流亡的准备。

其次,塞尔维特并非因其“科学”而受迫害。他作为一个想在宗教领域独树一帜的人,与加尔文争锋。塞氏观点挑战基督教传统的根本教义,否认三位一体,此惊世骇俗思想导致他被定罪。

再次,火刑当然应当受到谴责,不过那个年代的欧洲对异端普遍敏感,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的法律上白纸黑字写明,否认三位一体的刑罚是死刑。而在新教的日内瓦处塞氏以火刑之前,天主教当局也已判定塞氏火刑。对塞氏的判决,自由派掌权的小议会征求了瑞士众多城市的意见,它们的回答都是严厉的火刑。如果我们能在那个时代特殊的背景中看这个事件,也许我们的观点会客观一点。

今天,在塞氏赴刑的山坡上立着一块石碑,那碑系由多年后跟随加尔文的人们所立,碑上用法文刻着下面这段文字:“我们是改教者加尔文的忠实感恩之后裔,特批判他的这一错误,这是那个时代的错。但是我们根据宗教改革运动与福音的真正教义,相信良心的自由超乎一切,特立此碑以示和好之意。1903年10月27日。”

        为此教义而生

作为宗教改革家,约翰·加尔文一生致力于基督教教义的阐述,回忆自己青年时代那次突然改变的时候,他说:“我已经开始追求走自己的道路,一种完全不同的教义传开了,这不是要带我们离开基督教信仰的教义,而是将我们带回到基督教信仰根基的教义,是要除去渣滓回到当初纯洁的教义……”对于这次突然转变带给他的改变,他评论道:“我即刻之间燃起强烈的愿望要在真道上长进……”可以说加尔文的一生,从来没有失去对教义的这份热情,他的一生都为此燃烧,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加尔文说:“至于教义,我一直忠心地教导,……这是我尽了我的能力尽了我的忠心所做的,我向此教义而活也为此而死……”

      加尔文的遗产

加尔文生命的晚年充满了苦难,然而,因着加尔文的改革,日内瓦由一个罪恶之城,成了宗教改革之城,日内瓦大学更成了“自使徒时代以来世界上最完美的基督教学校”,由此走出无数的学子,带着革新的教义,前往欧洲各地,推动宗教改革。

加尔文在遗嘱上要求:“我的遗体……按常例下葬。直等到复活之日。”本书写道:“他的墓地里没有他的墓碑,没有墓志铭,不久,日内瓦就无人知道加尔文的遗体下葬何处。至今也无人知道。”

约翰·派尔帕说:“加尔文一生致力的目标,即教导人,让人知道人生首要的目的应该是热心彰显神的荣耀。”

布鲁斯·雪莱的《基督教会史》认为:“加尔文宗强调上帝的主权反过来产生出一种特殊的国家观。路德倾向于认为国家至高无上。”所以路德宗的德意志各公国的统治者们常常有权力决定自己臣民的信仰。雪莱评论道:“但加尔文教导说,没有人——无论是教宗还是国王——可以要求绝对的权力。……加尔文宗反对君主施行独裁的思想是现代宪政得以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历史学家菲利普·沙夫在《基督教教会历史》中说道:

加尔文成为历史上最英勇的法国胡格诺派、荷兰伯格

派、英格兰清教徒、苏格兰誓约派和美国新英格兰地区清

教徒前辈移民之父,他们都以为了良心自由的缘故可以牺

牲世界上任何东西而闻名于世。

  由加尔文的纪律所产生出来的此种精神从法国传到荷

兰,从荷兰延伸到苏格兰,并且以其一贯的新教自由的力

量,在这些土地上延续。同样是此精神激励起最早期的清

教徒,这一精神贯穿于后期的英国清教徒之中,弥尔顿、

欧文、巴克斯特就是其中的一些典型人物。

  此精神武装起了英国议会来对抗查理一世。激发起了

克伦威尔将军的辉煌胜利,更成为推动五月花号上清教徒

移民先辈们的动力,将文明的种子第一次播种在西方那片

新大陆上。

加尔文的思想影响了无数的世代。相信它还将影响当代和未来。

作为对加尔文思想的一个系统而深入的阐述,在这里很乐意把附录《加尔文主义讲座》介绍给读者。作者亚伯拉罕·凯波尔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神学家。在这个系列的演讲中,作者以加尔文主义为新教出色的代表,认为它有资格与多神主义、天主教等并列为影响人类生活的生活体系,并且因为其年轻和独特,此一生活体系拥有充满希望的未来。

丛书策划人

后记

    探寻一个清新刚健的新教传统

每一个世代的人们都被传统所塑造。也以其生命塑造着传统。从信仰的眼光来看,这一视角更具有独特的意义,因为信仰宣告,在历史中,有一生生不息的道。此生命之道主宰历史,并且赋予历史中的人们以生命的活力。

如是,我们去寻访一个传统,并不是为了那死历史,而是为了往昔历史中那活泼的心灵。并且我们相信,传统的滋养是可能的,是因为“道”的永在长存,“道”在历史中曾经这样工作,现在也一样地工作。我们又认为,这个传统的滋养也是必要的,无论世代怎么变化,我们都需要以不变的清新刚健精神面对变易的时代的挑战。

把中国推入全球化的是始于西方的现代化进程。这一进程得益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继起的启蒙运动。为了适应西方的挑战,近世以来,中国大量从西方输入精神资源。然而,迄今为止,中国知识界的目光主要还是集中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上,对于其间的宗教改革则鲜有关注。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追求人的独立与自由,但这一传统以人为世界的中心,却失落了普遍的“意义”。或日:“这是一个心灵浪迹天涯的时代”,指的就是这一意义解体的现代处境。但新教传统从来不认为人是宇宙的尺度,这一传统不仅看见天光的荣耀,也看见“垂之之丽象”,看到永恒的上帝在被造界里所彰显的荣关,因此普世的“意义”得以保留,人因此“意义”而欣喜,并且在大地上安然栖居。当然,新教传统一点也不否认个体的独立和自由,反而因信仰看见人类生命内在的尊贵,从而更肯定生命自由与个体独立的绝对不可剥夺。而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传统循代以下,却逐渐陷入绝望,因为此一传统以人为世界的尺度,终究却无以定义生命内在的价值。

由以上这些信念可以引出新教信念对现代世界和现代主义最有力的挑战。

宗教改革及其后形成的新教,在政治上,它大有功于此后英美的政治变革。宗教改革主张,无论君王或庶民在天启的律法面前都是平等的,这一切成为后来自由平等信念的深刻基础。在经济上,新教打破中世纪的圣俗观,如马丁·路德说的:“工作就是祷告”,亦如加尔文说:“世界就是我们的修道院”,使人们相信可以在积极的工作中荣耀上帝,这为经济财富的增长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如果要问新教的传统是什么,那么我们就会想到马丁·路德在沃尔姆斯那掷地有声的回答:“这是我的立场,我别无选择,愿上帝帮助我,阿门!”想到加尔文那专注于属天荣耀的目光;想到为了神圣的召唤,横渡茫茫大西洋,去开拓未知荒野的清教徒先辈:想到爱德华滋所燃起的复兴之火,点燃这把火的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有被那个时代最严谨的学术装备起来的头脑,也具有对上帝恩典最深的渴慕。提到新教传统,我们也会提到,为了奴隶的解放,为了人道、自由和平等在英国下院几十年奋斗,当胜利的曙光在望时泪流满面的威伯福斯;在战火纷飞中的南丁格尔;梯山航海,走遍各个大陆,将和平福音,也将教育与医疗带给蛮荒之地民众的人们。

这一传统跨越近五百年,在不同的世代,面对着不同的挑战,新教先贤都各自度过了非凡的人生,并且给当时的世界带来祝福。或反抗了专制,或增进了自由,或施行了公义,或广行了怜悯,或开拓了远方,或增加了财富。成就各有不同,然而,他们都一致见证,自己曾经从怎样的罪恶与愁苦的深渊当中得到拯救,又是怎样因仰望大道而满有活力地抗争、祈祷、勤劳不息。

《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言说的也是这一主题:因为天道生生不息,并且充满正义与圣洁,所以仰望天道的“君子”也一样拥有一个充满活力与动力的生命。新教传统中的这些人们,岂不是活出了《易》这一“健”的理想人生吗?

传统由活泼的生命所塑造,又塑造着未来活泼的心灵。盼望从这一传统的寻访中,当代的我们能得到勉励,并且面对这个世代前所未有的挑战。

丛书策划人

书评(媒体评论)

加尔文是美国之父。

——班克罗夫特(美国著名历史学家)

加尔文成为历史上最英勇的法国胡格诺派、荷兰乞丐派、英格兰清教徒、苏格兰誓约派和美国新英格地区清教徒前辈移民之父,他们都以为了良心自由的缘故可以牺牲世界上任何东西而闻名于世。

——菲利普·沙夫

加尔文所传讲的,奥古斯丁传讲过,保罗传讲过,也就是我今天必须传讲的,不然我就是愧对自己的良心,愧对我的上帝了。我不能修改真理,我也不知什么叫作“去掉棱角”。约翰-诺克斯的福音就是我的福音;那响彻苏格兰大地的,今天也必要再一次响彻英格兰上空。

——司布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8: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