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六国,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此后2000多年中,全国绝大多数县级衙门多已毁坏或拆除,“浮梁县署”能够保存至今,显然是一个奇迹。本书通过对江南目前这唯一一座保存比较完整、全国也屈指可数的封建时代县级衙门和衙门文化的介绍,为人们提供一些历史借鉴,从中吸取健康的营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千年县衙(浮梁县署及衙门文化趣谈)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吴逢辰 |
出版社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秦灭六国,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此后2000多年中,全国绝大多数县级衙门多已毁坏或拆除,“浮梁县署”能够保存至今,显然是一个奇迹。本书通过对江南目前这唯一一座保存比较完整、全国也屈指可数的封建时代县级衙门和衙门文化的介绍,为人们提供一些历史借鉴,从中吸取健康的营养。 内容推荐 “衙”是各级官署的统称,浮梁县署,虽现存规制、布局、建筑主要是清代的,但自唐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迁建至今,长达l100余年。本书介绍了浮梁县的官衙文化,并通过对它的有关内容的介绍,将视野拓宽到封建社会各级地办政区、衙门、官制等方面知识的认识上,补充了大量史料,集学术性、知识性于一体。 目录 序 前言 一、概况 (一)浮梁的历史沿革 (二)浮梁县概况 (三)清代浮梁县区划 二、浮梁县古治 三、浮梁城池 四、千年城徽——红塔 五、浮梁的城隍庙 六、浮梁县署 (一)县署的历史沿革 (二)县署布局和主要建筑功能 (三)县署的维修 (四)县署的文物价值 七、浮梁县署匾联赏析 八、浮梁古代职官设置及职能 (一)古代县级衙门职官设置 (二)唐至清浮梁职官设置及职能 九、唐代至民国浮梁县(州)行政长官名录 十、唐代至民国浮梁部分名宦、贤侯和乡贤介绍 (一)名宦祠 (二)贤侯祠 (三)乡贤祠 十一、浮梁县部分县令和赴浮官员诗文选辑 十二、浮梁县署部分文物介绍 (一)《察院禁约》残碑 (二)墙砖与下马石 (三)育婴碑刻 (四)金批碑记 (五)澄镜 (六)御制卧碑文 (七)《宿弊永禁》碑 (八)《痛革积弊饬行勒石永禁》碑 (九)《永禁派买食谷》碑 十三、古代浮梁的县学 十四、浮梁古治的上谕亭 十五、古代浮梁的驿站 十六、明清浮梁营讯 十七、古代浮梁驻外办事机构 十八、古代浮梁的景德镇 (一)历史沿革与市镇概况 (二)誉满全球的制瓷中心 (三)得天独厚的瓷业资源 (四)朝廷对景德镇的瓷业统治 (五)设于市镇的广济堂 十九、历史名人与浮梁 (一)柳宗元代写瓷器状 (二)白居易与浮梁茶 (三)苏东坡浮梁访友 (四)范仲淹筑莲荷塘 (五)王安石咏听松轩 (六)岳武穆题联旸府寺 (七)颜真卿巡行浮梁 (八)汤显祖写《浮梁新作讲堂赋》 (九)唐英督陶景德镇 二十、衙门文化知识 (一)地方政区 (二)清代地方衙门 (三)衙署、建筑、庙宇、石刻 (四)县官的名称、职权和公务活动 (五)职官制度 (六)地方官的行为规范 (七)衙门的公务与公文运行 (八)衙门与司法审判 (九)监狱及管理 (十)衙门与赋税、户口、治安 (十一)衙门与科举、教育 (十二)清官、贪官和衙门陋规 (十三)衙门与历法、节庆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风水理论认为:“吉地不可无水”,“地理之道,山水而已”。甚至认为“未看山时先看水,有山无水休寻地”。从今日观点来看,所以注重水法,首先因为水对生态环境即所谓“地气”、“生气”至关重要。风水学认为:“山之血脉乃为水,山之骨肉皮毛即石土草木。”俗称“山管人丁水管财”,这是对以农为本、水为农业命脉的认识。凡耕渔、饮用、去恶、舟楫之利以及调节小气候,莫不仰仗于水。风水家相地重水,还出于对交通和防御的考虑。正如《平洋全书》所说:“依山者甚多,亦须有水可通舟楫,而后可建,不然只是堡塞去处。”相土重水是考虑防水害。选址于河曲处,且以水流三面环绕缠护为吉,谓之“金城环抱”,如故宫的金水河、民宅前半月形风水池,都出于此。这一形式所以吉处,是出于基地安全。由现代水文地理可知,河流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偏向力作用,往往向南形成河曲,北岸凸而南岸凹,水流挟带泥沙在河曲凸岸堆积成滩,而凹岸则不断被河水淘深挖深,导致塌岸。显然选址在河曲近岸一侧即水环三面的岸上是极为有利的。唐时风水师裴勘选择浮梁县治基址时,正是根据以上风水理论为其标准之一。 把县城选在孔阜山南麓(今浮梁镇旧城),一是因其地势比原治南城的地势高,明堂又比较平展开阔,基本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水患,又有发展空间,治所有安全感。二是昌江之水自北经东曲环至南由西南流出,对县治形成环抱之势,况且东河与昌江之水在城南交汇,使水流缓慢,蜿蜒迂曲,荡荡悠悠,一步三顾,符合“源宜朝抱有性,去口关闭紧密”和何晓昕《风水探源》中“凡京都府县,其基阔大,其基既阔,宜以河水辨之,河水之弯曲乃龙气之聚会也,若隐隐与河水之明堂朝水秀峰相对者,大吉之宅也。”等风水原则。三是其后有孔阜山作屏蔽,符合风水宝地的西北方有环形山挡住西北风,因而“山环水抱必有气”的风水定律。 P11 序言 2002年9月,吴逢辰主编的《江南第一衙——浮梁县署》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他在送给我的书扉页上,撰题了一副颇有浮梁县衙匾联遗风的对联:“做一些利国利民事,交几个有情有义人”,读后令人荡气回肠,深有志同道合之感。1998年4月,我刚从庐山调任省文物局工作不久,在贵溪参加全省文物工作座谈会分组讨论时初识吴逢辰,他那富有开拓精神的一席发言,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吴逢辰从教育局长调任文化局长,别人说他是从米箩里跳到了糠箩里,但他认为一个人只要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克服困难就可以战胜一切。他在短短几年任上,白手起家兴建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大楼,全面维修了浮梁县衙并对外开放,成功申报高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做了一些利国利民之事。他为人秉性耿直,待人诚恳,办事利落,说话直率,喝酒爽快,是一个有情有义之人。 2004年9月,退居二线的吴逢辰要我为此书的修订版写序。这可难为我了。我虽曾为几位朋友的大著写过序,那都是实在万不得已而为之。我深感自己学问和声望均不够,自己的书都不敢自序,都是请确有学问、声望极高的大家作序,自己只是写篇前言或跋而已。我曾想转请全省文史界的权威、大家帮他写篇序,也算我完成朋友之托,不料有的年事已高身体欠佳,有的写作繁忙难以有闲,有的因为不熟不便开口,万般无奈之下,只好硬着头皮平铺直叙写点大实话吧。 《江南第一衙——浮梁县署》一书,以前是浏览,这次是研读,自然感受不一。修订本书稿对原版作了较大修改,补充了大量史料,内涵也更为丰满。读完修订本,可以了解许多知识: 一是了解“县”作为地方区划的沿革。春秋前、中期,把新兼并的边地置县;春秋后期,县制逐渐推广到内地后,在新兼并的边地置郡。当时郡比县地位低。战国时期,在郡下设县,产生郡县两级制。秦统一后,确立郡县制,县隶于郡。隋唐后,县隶于府、州(郡)、军、监、路、厅。辛亥革命后,县隶于省、特别行政区。新中国成立,县隶于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地区、省辖市、自治州、设区市。“县”在行政区划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非常适合中国国情,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二是了解浮梁县发展史上一些有趣之事,如浮梁县名的由来、浮梁与景德镇的地位置换、五品知县等。以浮梁为县名,始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取“以溪水时泛,民多伐木为梁也”之意。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改昌南镇为景德镇,隶于浮梁县。1953年6月,景德镇市升格省辖市,1958年10月浮梁县隶于景德镇市。充分说明了瓷器经济的发展决定了浮梁与景德镇的地位置换,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必然结果。一般知县是七品,但宋开元四年(公元7 16年),唐玄宗派正五品柳国钧到浮梁任县令;元代浮梁升中州,钦定正印官为正五品;明、清两朝,浮梁县正堂一直享受正五品待遇。这是朝廷根据浮梁的瓷、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而特别设置,打破常规的恩赐。 三是了解浮梁县衙的规制、布局、建筑,重新深化认识它之所以能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现存“浮梁县衙”建筑群为明、清两朝遗存,中堂是清乾隆年间的结构,其余为清康熙四年改扩建。它严格按照古代县级衙署的规制设计布局,气势雄伟,宽敞威严,主体建筑围绕大堂严谨有序地展开在中、东、西轴上,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朝后寝;天井与庭院结合,对称布局,廊道相连,步步高升,院院深邃;木质结构外露,不作油漆,月梁斗拱素雕。这是江南目前保存比较完整、规制较高且具有地方特色的封建社会县衙珍贵的实物标本和历史见证。 四是了解浮梁县衙匾联的深刻内涵和教育意义,它引人自愧、自省、自勉、自迪、自鉴。匾额和楹联,具有中国古代建筑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独有特色,既可对古建筑起到装饰作用,又能增加文化内涵和氛围。记得姚公骞先生曾在参观白鹿洞书院建筑群时对我说:如果中国传统建筑没有匾额和楹联,犹如男子汉大丈夫光着身子未穿衣服。这个比喻深入浅出,耐人寻味。浮梁县衙有匾额6块、楹联50多副,绝大部分是告诫封建官吏要勤政、公正、慎言、亲民、廉洁的,如“亲民堂”、“治浮梁一柱擎天头势重;爱邑民十年踏地脚跟牢”、“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为政不在多言,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选官擢吏贤而举,考政核绩廉以衡”等。今人学习封建官吏思想道德的崇高方面,或许会少出一些贪官和昏官。此外书中的文物、诗文也增添了不少色彩,使人读后深受教益。 五是了解与县衙有关的文化。第二十节衙门文化知识介绍,涉及地方政区、地方衙门、封建官制、传统建筑、公文活动、公文运行、司法审判、监狱管理、赋税科举等等,涵盖面广、容纳量大、知识性强,可以说是一部较系统的县衙文化工具书。 读完修订本,我也有几点建议: 一是“江南第一衙”书名似乎不够谦虚,有自夸之嫌,过于绝对,没留余地。再说“衙”是各级官署的统称,衙前应有定语“县”。该书所指的浮梁县衙,虽现存规制、布局、建筑主要是清代的,但此地自唐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迁建至民国四年(公元19l5年),长达1100余年。用“千年县衙”为书名当更准确。 二是多用浮梁县衙的规制、布局、建筑的照片和图表,少用或尽可不用一般领导人的视察照片。“固定的县衙,流水的领导”。领导照片的取舍是件难事,过去领导和现任领导难以平衡,排前摆后、放大放小都够伤脑筋。如有的领导视察照片在修订版被删,请千万不要怪罪吴逢辰,怪我出了馊主意,好在被删的照片中也有我所谓“视察”的照片。 三是删去“皇宫、皇帝、妃嫔与太监”一节,尽管皇宫也算衙的最高级别,唐代皇宫前殿称之衙,但毕竟与县衙文化没有多大关联。 四是增加浮梁县衙维修的内容作为一节,没有维修就不能保护,没有保护就不能利用,不能利用就没有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浮梁县衙的维修,正是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文物工作方针的具体体现。 写到这里,好像不是在写序,倒更像书评了。无奈,权当序吧!敷阳野人 二O0四年中秋之夜 后记 从编著《江南第一衙——浮梁县署》到现在完稿的修订本《千年县衙——浮梁县署及衙门文化趣谈》,前后用了四年多时间。有着近一千四百年历史的浮梁县,文化底蕴深厚,它与中国历史一样,有着内在的连贯,也经历过曲折和风雨,要挖掘和整理的东西太多,这本书只是局部地反映了当地官衙文化,并通过对它的有关内容的介绍,将视野拓宽到封建社会各级地方政区、衙门、官制等方面知识的认识上。唐太宗作为一代贤君,他选定的接班人李治却是庸庸碌碌;乾隆皇帝英明地清除了清代一时的腐败贪污之风,然而又让他身边的宠臣和绅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最大贪污犯;唐代因军功而达到强盛的高峰,但也带来了掌握军权者的地方割据;宋朝小心翼翼地对待这一历史经验,千方百计地限制武将权力与边防军队,结果则在北方崛起的新兴民族面前一再低头……回顾历史,可以看到人类用牺牲所换来的延续与发展,要实现美好的目标,仍然有漫漫长路要走。 本书的初版和修订版的问世,也非一件易事,除了岁月在脸上所留下的皱纹,内心也有着艰难的感慨。首先我要郑重地感谢那些重视和关心浮梁县署维修和保护的各级各部门的领导、专家学者和有关人士,没有他们就没有现在对外开放的浮梁县衙;没有重现历史风貌的浮梁县衙,也就很少有人去问津和研究它的历史文化;如果没有维修浮梁县衙那艰辛的亲身经历和所产生的深厚感情,也许我就不会或者无法去编写这本书。 我要感谢原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聂大江先生、原中国民盟主席楚江先生、原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王宏钧先生和《解放日报》原总编、上海记协主席丁锡满先生,他们的题词为本书增添了光彩。 我要感谢江西省文物局局长孙家骅先生在我任职期间对我工作的全力支持,在我离任后仍能在百忙中挤出时间研读本书全稿并为本书写序,他在序中直率提出的四点建议使我再一次领略到他的人格魅力、负责精神和朋友情谊。感谢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景德镇市文联主席张保增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他和我素昧平生,是这本书把我们的名字写到了一起。 我要感谢我的良师益友马博维先生、范希贤先生、谢茹先生、张秧田先生、江华先生、曹济仁先生、曹雄太先生和寇江河、范幸福、江民干、胡柳中、周荣林、徐新华、刘鹏九、吕学儒诸位先生。他们中有的曾是我的上级领导和直接领导,也是我人生和工作中的表率和典范,他们的激励和关爱,是我完成本书编著工作的勇气源泉。有的是我多年的好友和同事,我编著本书遇到困难时,总是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有的是我文博界的朋友,他们慷慨地给我提供有关素材。我要感谢参与原《江南第一衙》一书撰稿的洪国华、李新才、吴辉民诸位先生,感谢他们的辛勤劳动和对本书出版的支持,他们的目的和我一样,就是希望多挖掘和整理一些地方历史文化遗产,可供读者和后人借鉴,为浮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贡献。 我还要感谢林木桂先生多次专程陪同我去旧城、高岭、瑶里、江村等地拍摄本书修订版的照片。林先生把他对家乡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对我本人事业爱好的支持融进了他的艺术作品。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朋友,江西人民出版社的朱卫东先生、王醴颉先生和他们的同事。感谢其他关心本书出版的同志。 由于水平有限,学识不足,在本书编写过程中肯定仍有疏漏和错误之处,敬请师长、专家、同仁及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编者 2005年6月6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