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字的味道/世纪论语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郝铭鉴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你好,我是郝铭鉴。一个编龄不短,编书不多的老出版人。一个热爱教师工作、缺乏教学实践的大学兼职教授。一个热心语文规范、未经严格训练的编外语文工作者。来来来,学海无涯,文字有味,一起品尝如何?

本书是一部兼学术专论和大众知识普及的语言文字类读物。全书分十个专栏,100篇短文。内容涉及人们日常阅读、学习和交流中常见的语言文字问题。

内容推荐

本书的作者是《咬文嚼字》的主编。这是他十多年来在主编杂志的同时,记下来的心得、感想和思辨。这本著作除了具有上述笔记类作品的特点以外,还有个明显的个性,那就是记叙或议论都以语言文字的规范为出发点。当然,文章涉及的范围是很广泛的。不过,知识是网,而语言文字是纲。由于探究语言文字的奥秘,增强了读物的趣味性。这种趣味性可以引导人们深入思考,进而探索,所以是十分可贵的。

目录

序/张斌

闲话讲在前头

语言是一面镜子

词序的奥妙

名人造字谈片

你看,你看,笔名的脸

巧联拾趣

灯谜,汉字的艺术

测字的智慧

“全聚德”的“德”字

由“李广射虎”想到“逸马杀犬”

诗歌中的“回马枪”

现在言归正传

“傢俬”现象

请个语文顾问,如何?

“错字风波”之我见

由“认知症”想到的

想起了太炎先生

纪校长“用典”面面观

从“死了”“死了”说起

语言的亲和度

净化荧屏

学会写“编辑体”

到名人家串门

鲁迅自有笔如刀

巴金的含金量——读《随想录》手稿本

朱光潜的座右铭

“润物细无声”——吕叔湘和《咬文嚼字》

章太炎弟子说“?”螺蛳

一个一生咬文嚼字的人

“当代毕昇”的语言魅力

黄楚九和“百龄机”

崔永元四两拨千斤

近观光头凌峰

醉里挑灯辨字

此“雀”非彼“鹊”

从“和合二仙”说起

说“分”道“份”

“迭”“叠”有别

“度”耶?“渡”耶? 

“采”“彩”异同辨

说“联”道“连”

“秘”“密”的秘密

“垂涎”莫作“唾涎”

“吗”“嘛”辨略

梦中徘徊词林

“腊梅”还是“蜡梅”

“作料”和“佐料”之争

捣糨糊·掏糨糊·淘糨糊

道高乎?魔高乎?

“一剑封喉”当为“一箭封喉”

“掼榔头”溯源

“闷骚”考辨

“愿景”,你是谁呀? 

“狙击”和“阻击”

“装潢”能否写作“装璜”

且来街头论语

“嘴里长脚”云云

从“泻停封”说起

菜单的病象

“一级点心”的悲哀

卖“老”和装“嫩”

侯哥,你叫什么名字? 

小学生组词忧思录

秀色可餐

从“野尻眼镜”说到“土匪鸭”

唉,“超女”的书名

广告犹如“蟹脚”

为“蟹脚”把脉

“玩美女人”追议

品味“全心以赴”

“上当”小记

想起了柯灵

好想游宋城

“慢慢走,欣赏啊!”

闲话可口可乐

“叩门”欲何为

“出卖春天”?

小心词法陷阱

“茵”是什么

“莘莘”误人

“活灵活现”辨

少年不识“红灯区”

谁是“喋血”者

腰斩“出类拔萃”

歌王何时“恋栈”

这是“裸奔”吗

“坐怀不乱”几多乱

难矣哉,“烹小鲜”

规范仍须努力

说说“二楞妈”

只听“咣哨”一声

怪哉,钱衷书! 

墓碑风波

“朱镕基”的“镕”字

别上“旧读”的当

《标点符号用法》有何修订

常见标点差错举隅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有何修订

数字用法常见差错举隅

且听下回分解

常用词十二问

成语十二问

地名十二问

作家笔名十二问

中药名十二问

菜肴名十二问

乐器名十二问

中华名胜十二问

称谓十二问

年龄别称十二问

后记

试读章节

这两首诗,也许都是游戏笔墨,但还是能看出“回马枪”的妙处的。这种手法,在现代诗歌创作中,其实也不乏其例。沙白同志有一首诗,开头几句是:“东海里面浪滔滔,滔滔浪里多少岛!远的远,近的近,大的大,小的小”,单读这几句,并不见得精彩,似乎还有点哕唆。但接着便是这样两句:“好像祖国伸开手,撒出了一把红玛瑙!”人们眼前顿时一亮,出现了一个奇异瑰丽的境界,前面显得平平的诗句,也跟着斐然生色。“远的远,近的近,大的大,小的小”,这时不但不觉得哕唆,相反,正因为经过作者这样一一指点,似乎才更感到真切,后面那个“撒”字也更显得生动。这些岛屿,无论是远是近,是大是小,全都光辉一片。

平中见奇,其实就是以平托奇。平和奇,相反相成,构成了一个统一的艺术整体。有了“平”,“奇”才更为鲜明、强烈,所谓“不见平地,不显高山”;而有了“奇”,“平”才不致流于平淡、平板,而成了一种高明的“虚晃一枪”,成了相声表演中引人人胜的“铺垫”。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高超的构思艺术。以前面所引两首诗为例:“一片一片又一片”,接连这样类似的三句,看来是单调、重复的,但因为有了最后“飞人芦花都不见”一句,这种单调、重复反而造成了一种大雪纷飞、纷纷扬扬的艺术境界;而正因为有了前面的渲染和铺陈,“飞入芦花都不见”中的平常的“都”字,才有了魔术一般的魅力。同样,“一上一上又一上”也是单调、重复的,由于有了后面两句,这种单调、重复,仿佛使人看到了登攀者的身姿,听到了登攀者的足音;同时,也正是“一上一上”的反复重沓的节奏,使人产生了登临绝顶的感觉,这样,就更能领略到后面的“四海五湖皆一望”的壮观了。

平中见奇,“奇”者,“警句”“诗眼”之谓也。这就要求作者在生活中要有独具慧眼的发现,否则,不管怎么构思,也只能是平铺直叙。(1980—02)

P28

序言

我们每天离不开阅读,包括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有意识的阅读通常有明确的目的。或者用来怡情悦性,且能解闷消愁;或者为了探赜索隐,借以增长智能。目的不同,选择的读物当然也两样。不过,我所喜爱的读物当中,有一种是既多含学识内容,又带有消遣功能的,那就是笔记类的读物。给我印象最深的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沈括的《梦溪笔谈》,洪迈的《容斋随笔》。这些书涉及文史的许多方面,当然也有关于语言文字的记叙和议论。我从其中获得了不少教益。它们有三个共同之点:第一,内容或写史实,或论事理,或叙风土人情,或辨析语言奥妙,莫不源自实际的社会生活;第二,文字简朴生动,如叙家常;第三,由许多短篇集合而成,阅读时可以机动安排,不受时间的限制。20世纪40年代,吕叔湘先生给青年们介绍课外语文读物,首选的是笔记类作品,为此特地编了一本《笔记文选读》。由于当时语文环境的需要,吕先生选的是文言作品。今天如果让我介绍笔记类读物的话,我首先要介绍的是这本《文字的味道》。

本书的作者是《咬文嚼字》的主编。这是他十多年来在主编杂志的同时,记下来的心得、感想和思辨。这本著作除了具有上述笔记类作品的特点以外,还有个明显的个性,那就是记叙或议论都以语言文字的规范为出发点。当然,文章涉及的范围是很广泛的。不过,知识是网,而语言文字是纲。由于探究语言文字的奥秘,增强了读物的趣味性。这种趣味性可以引导人们深入思考,进而探索,所以是十分可贵的。

阅读有不同的层次,即“理解”“爱好”和“思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是“耽乐’’的意思。说白了,指着了迷。譬如下棋,懂得规则是“知”,喜欢观战是“好”,废寝忘食地琢磨是“乐”。我们的阅读教学,重在教学生读懂范文,进而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这当然很好。不过,要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勤于思考语言文字的奥秘,乐于探索表达和理解方面的语文问题,必须让他们多读一些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语文读物。

2006年夏,时年八十又十

后记

选了一百篇短文,按照不同内容,勉强列出十个专题,称得上是典型的“十景病”。这些文字与其说是研究心得,不如说是职业副产品,其中大部分都是为了应付《咬文嚼字》的版面需要,强打精神在深夜时分“挤”出来的。细心的读者不难从中看出匆忙和疲惫。

如果说敝帚自珍是写作者的人之常情的话,那么我是一个例外。刚开始发表一点东西时,兴奋之余还会剪贴下来,后来便觉得多此一举。每次动笔,十有八九是“难产”,搜索枯肠,绞尽脑汁,但写完之后总能挥一挥手轻松作别,任其风吹雨打去。我几乎没有动过编集子的念头。有次老社长丁景唐先生看到我三十年前发表在《湘江文艺》上的东西,特意剪下来送我,灯下重读旧作,仿佛见到了失散多年的孩子。这次如果不是材料相对集中,责任编辑又是高度负责,很可能仍会半途而废。

如果说言必有据、不厌其烦地交代出处是研究文章的基本风格的话,那么我是一个例外。我在下意识里有点抗拒注释。我欣赏大江东去,一泻千里,而不喜欢用什么脚注、尾注,把好端端的文字肢解得上气不接下气。这说明我缺乏学者的基本修养。我在动笔之前,也许会东翻西捡,寻章摘句,但一旦进入写作状态,总想删繁就简,长话短说,可引可不引的书证尽量不引,可用一条书证的不用两条。我知道这样做的结果很可能是浅薄和直露,但我宁愿如此而不想让读者头皮发麻。

如果说字斟句酌、掂斤播两是搞语言的人的一种职业特点的话,那么我是一个例外。我习惯于跟着感觉走,遇事往往“按捺不住”,说话往往不计后果。这时表达的肯定不是学术见解,而是一个文化人的主观向往,一个文字编辑的零星感悟,甚至是一个中文系毕业生的文化情绪。希腊有句民谚:“聪明的人根据经验说话,更聪明的人根据经验不说话。”可惜我是没有经验却喜欢脱口而出。也许正因如此,一百篇短文便是一百块靶子。然而差可自慰的是,我说的也许是闲话、傻话、错话,但不是套话、空话、假话。

一本书有个后记,可以显得完整一点,在这一点上,我也未能免俗。因为我还想利用这一形式,表达自己感激之情。我感谢《咬文嚼字》的全体同仁,没有他们的热心催稿,也许就不会留下这些文字;我感谢责任编辑孙欢女士,她在本书的编辑过程中称得上是呕心沥血,显示出了一个成熟编辑的职业操守;我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总编辑李伟国先生和负责决审的胡小静编审,他们高屋建瓴的审稿眼光和一丝不苟的编辑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感谢著名语言学家张斌教授,他在挥汗如雨的炎炎夏日里,以最快速度完成了本书的序言,体现了提携后学的热诚和无私;最后,我还要感谢广大读者已经给予的和即将给予的支持,希望在本书出版以后,能继续听到他们的批评意见。

郝铭鉴

2006年7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4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