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声音来自于真实的生活,只有深入其中,才能发现无所不在的真善美,以及无法回避的假恶丑。
《千万别教坏孩子》这本书,以其观察生活的独特、敏锐和真实,通过对大量教育新闻故事的评论与解析,明白晓畅地告诉广大家长和老师,所谓人性教育、法治教育、品质教育、公民教育,其实就在自己身边,在每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里。
作者娓娓道来的教育知识,正是对生活常识的挖掘与还原。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我们缺少的并不是高深莫测的理论,而恰恰是对平凡常识的敬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千万别教坏孩子(86堂家长和老师的必修课) |
分类 | |
作者 | 曹保印 |
出版社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真实的声音来自于真实的生活,只有深入其中,才能发现无所不在的真善美,以及无法回避的假恶丑。 《千万别教坏孩子》这本书,以其观察生活的独特、敏锐和真实,通过对大量教育新闻故事的评论与解析,明白晓畅地告诉广大家长和老师,所谓人性教育、法治教育、品质教育、公民教育,其实就在自己身边,在每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里。 作者娓娓道来的教育知识,正是对生活常识的挖掘与还原。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我们缺少的并不是高深莫测的理论,而恰恰是对平凡常识的敬畏。 内容推荐 每个孩子都应该健康快乐地成长! 但是,并不是每个家长和老师都是教育家!更何况,中国教育环境的弊端,已经是人所共知。 每个人都曾经是被教育者,而当这些被教育者长大成人之后,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也终将承担教育孩子或学生的责任。如何保证自己的孩子或学生不会成为类似教育悲剧的主角?这是无数家长和老师最关注的问题。 通过对86个真实教育新闻案例的理性分析,本书向我们真实展现了当代中国家长和教师面临的教育困境,以及他们内心的苦恼。对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作者一一做了深刻的评析,并提出可行的建议,最终,他发现:中国教育缺的不是高深的教育技巧,而是最根本的人性、民主和法治常识启蒙。而这,正是家长和老师普遍没有意识到的根本性问题。 作为长期关注中国教育问题的资深新闻人,曹保印先生的文章意义深远,却又平白易懂,直指人心。值得注意的是,他还别具匠心地在每篇文章后面,为家长和老师奉上具有指导价值的“教育指南”,使本书真正成为家长和老师必备的教育手册。 目录 序 第一辑 守住人性底线 1.培养健全的人性 2.感人的一跪 3.“第二颗太阳”的味道 4.孩子心狠谁之错 5.童言可畏 6.正视死亡教育 7.珍惜美好的事物 8.学会宽容 9.对生命负责 10.神童难当 11.做人生的“信天翁” 12.“天才生”不是培养出来的 13.歧视孩子是最大耻辱 14.珍视生命 15.为什么要让孩子上大学 16.把儿童当儿童 17.悲剧源自人性缺失 第二辑 倡导法制精神 18.他为何杀死母亲 19.当心败类教师的性侵害 20.大学生为何变成杀人犯 21.教育孩子勇于承担责任 22.消除校园暴力 23.这个问题真的没有答案吗? 24.勇告教育部的高中女生 25.当心好花结出恶果 26.权力和义务对等 27.课本要设“防火墙” 28.商业广告误导教育 29.铲除旧思想 30.监督课本 31.警惕虚假民校 32.公决的滥用和伪用 33.法治最有力 第三辑 提升品质高度 34.厨房是培养天才的第一起跑线 35.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36.谁剥夺了孩子说真话的权利 37.反思流氓现象 38.不要让孩子成了透明人 39.别让孩子在官声一片中醉倒 40.学会感恩 41.做文明的家长 42.鼓励比惩罚更有效 43.养成对话习惯 44.避灾自救不可不学 45.别怕武侠小说 46.可以热爱,切勿膜拜 47.高考“状元”误人子弟 48.走下人造“神坛” 49.独立精神 50.谁折断了“山鹰”的翅膀 51.谁来对天才孩子的未来负责 52.别让星座决定孩子的命运 53.自省者强,自立者刚 第四辑 培养公民意识 54.培养世界公民 55.公私分明 56.读读卡通“鲁迅” 57.雷锋精神不过时 58.审视另类现象 59.去粗存精读好书 60.不可迷信名校 61.教育不是买椟还珠 62.“血统论”的绞索 63.谨慎对待校园政治 64.自由无价 65.学生不妨兼做老板 66.当心学历误区 67.谁为山里孩子负责 68.让孩子学会说“不” 第五辑 建设现代观念 69.消灭家庭暴力 70.谁在制造差生 71.尊重孩子的隐私权 72.教育不能只重结果 73.榜样也有坏力量 74.远离劣质图书 75.领孩子去农村看看 76.防范校园盗版 77.倒挂的教育账 78.挺直腰板做教师 79.虚假的电脑派位 80.复杂的师德 81.优质课之忧 82.流泪也要讲价值 83.教育的困境 84.变味的假期. 85.到农村去当志愿者 86.平静面对高考 后记 别错过教育的春天 致谢辞 推荐语 试读章节 培养健全的人性 2002年9月26日中午,湖北省某市年仅12岁的黄某和同班的4名同学,私自到距离学校200米远的一处鱼塘里游泳。期间,黄某因体力不支,无法游回河岸,在水中挣扎,生命垂危。 已上岸的4名同学看到后,其中一名哭着要喊救人,而另一名则制止说:“如果现在喊人,老师会知道我们私自游泳。”4名学生正在犹豫时,黄沉入水底,不幸溺水身亡。因为害怕老师和父母责备,他们将黄某的衣服藏在离水塘300米远的一块南瓜地里,随后一同返回学校。直到黄某的家人报案,警方才将其尸体打捞上来。 《三字经》上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对这个传之广远的朴素而又古老的道理,我以为,即便是目不识丁的乡野村夫,也不难理解和接受,更不必说本性纯朴善良,并且已经在接受着现代文明教育的这4个孩子了。 可恰恰就是这些孩子,对同伴生命的毁灭,采取了置之不理甚至藏衣灭迹的态度。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沉痛反省:是什么东西扼杀了孩子“性本善”的天性?针对这起让人耳不忍闻的事件,我们又应该怎样检讨教育的责任? 俄罗斯著名思想家别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会成为木匠,会成为钳工,会成为工厂主,但会不会成为一个人还是个问题!” 我对它的理解是:尽管教育可以传授给人改变自己命运的知识,但这种看似有无穷力量的、单纯的知识教育,能否使人成长为有博大的慈悲心、高尚的道德的真正意义上的人,还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事实上,纵观那些在人类历史上留下过哪怕是一丝痕迹的“名人”,无论其是流芳千古的所谓“英雄豪杰”,还是遗臭万年的所谓“奸臣贼子”,哪一个没有汲取过知识的力量?从这个角度说,知识既可以让人上升为普渡众生的天使,也可以让人堕落成荼毒生灵的魔鬼。 正是基于知识的这种双刃性,不管是主张“人之初,性本善”或“人之初,性本恶”的中国先贤,还是奉行“知识就是力量”的西方哲人,无不把培养高尚的人性作为教育的最低标准。他们认为,只有当人具备了高尚的人性,并将其时刻实践于自己的行动之后,知识才能变成创造而不是毁灭美好世界的力量。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指出:“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是为人着想的。如果人不能给人以幸福,那么任何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不会给人带来幸福。”正是认同了这种教育观,近年来,我们才高高举起了人文主义的旗帜。 然而,文首提到的这起事件,却以其不容置疑的悲剧性,警示当前广大的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与培养人性方面,我们的教育还存在严重的失衡。而这,正是我们应该认真检讨,并且必须承担的教育责任。是什么样的东西扼杀了孩子“性本善”的天性?不是别的,正是这种教育的失衡!未成年的孩子犯下的错误,是可以被原谅的,可担负着“百年树人”这个神圣职责的教育工作者,却必须从中汲取沉痛教训,并且从此自觉地以百倍的热情和努力,更加尽职于工作、尽责于孩子。如果我们再犯下类似的错误,那就将永远不会被原谅。 教育指南 只是因为害怕一点点责备,就无视同伴的生死,如果这4名孩子中,其中一位是你的孩子,或者你的学生,亲爱的家长和老师,你会怎么想?而假如那位死去的孩子,恰恰就是你的孩子或学生,亲爱的家长和老师,你又会怎么想? 你以为这只是假设吗?不,不是的。也许某一天,它就会无情地变成现实。我知道,你肯定不希望它变成现实,既然如此,那就要认真反省自己:自己的教育方法到底错在哪里,竟会让孩子变得如此害怕承担责任?又该怎样纠正,才能让孩子敢于面对错误,勇于承担责任,而不是千方百计地推脱、甚至掩盖责任?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一旦孩子的人性有了缺失,无论他们有多少才华,都将化为弹指一现的飞灰,而留给教师和家长的,就只能是无限悔恨的泪水。因而,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必须努力健全孩子的人性。在这一点上,大学生马加爵残酷杀害同学的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个案。 明白了这些,你也就会思考:是不是每当孩子犯错误时-,我不是耐心教育、细心引导,而只是粗暴地训斥他、甚至打骂?是不是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只是让孩子单方面享受来自成人的爱,而没有考虑到让孩子也试着去付出爱、与别人分享爱?比如,当同伴哭泣时,知道主动为他擦去眼角的泪水;当亲人生病时,懂得递上一杯亲情的水;当看到柔弱的生命遇到威胁时,明白承担救护责任的重要……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孩子具有健全的人性;只有有了健全的人性,孩子才能成长为一个健全的人,才能既经得起风雨的考验,也懂得奉献爱、享受爱的真正价值。 P2-4 序言 近些年来,媒体报道过很多大大小小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悲剧性事件。这些事件既是触目惊心的,又是发人深省的。然而,由触目惊心到发人深省,还必须听者有心。曹保印就是这样一个有心人。在本书中,他选择了相当数量的典型个案,从教育的角度对之进行认真分析。我读了以后,觉得值得向教师、家长和所有关心教育问题的人推荐。正如他所警告的,倘若人们仅仅把这些事件当作“新闻”看待,过眼即忘,不予重视,就难保自己的孩子有一天不会成为这类“新闻”中的主角。为了我们的孩子,是到全社会关注教育的时候了。 中国现行教育的弊端有目共睹,事实上已成为民众受害最烈、怨声最大的领域之一,这也引起了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忧思。根本的症结当然是在体制上,举其大者,一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和市场化名义下的高收费、乱收费,导致大量贫困家庭子女实际上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二是应试教育变本加厉,三是教育目标和过程的急功近利。在这三种因素交互作用下,滋生了种种教育腐败现象。体制问题的解决,一方面要靠民意充分表达,另一方面要靠政府痛下决心。自今年两会召开以来,我们在这两个方面都看到了一些积极的迹象。 但是,体制的改革非一日之功,我们不能坐等其完成。我们应看到,即使在现行体制下,老师和家长仍拥有相对的自由,可以为自己的学生和孩子创造一个尽可能好的小环境,把大环境对他们的危害缩小到最低程度。当然,这就要求老师和家长站得足够高,对于现行体制的弊端有清醒的认识,对于教育的理念有正确的理解。可以想像,这样的老师和家长多了,不但其学生和孩子受益,而且本身就能成为促进体制变革的重要力量。说到底,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制度。 事实上,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悲剧,虽可追根溯源到体制的弊端,但基本上都有小环境的直接导因。比如说,现在学生自杀事件频繁而且呈低龄化趋势,其中有一大部分,学生的老师或家长难辞其咎。在本书所分析的个案中,就有多起初中学生因为不堪教师的虐待和羞辱而自杀的事例,有的学生在遗书中明言,自杀是为了以死证明他的老师没有资格做老师。因为学习成绩不好或未完成作业,家长对孩子体罚,逼死甚至打死孩子,这样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死亡事件只是冰山一角,不知还有多少孩子生活在极端非人性的小环境中,身心遭受着严重摧残,我为所有这些孩子感到悲伤和愤怒。 当然,最后仍无法回避体制的问题,因为在现行应试教育和急功近利的体制下,中国孩子的成长环境在总体上就是非人性的,普遍承受着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功课负担和功利期待,其恶果是童年被无情地剥夺,人性遭到扭曲。本书所分析的对生命冷漠和残忍、为小事自杀或杀人、校园暴力等事例说明,相当一些孩子在人性上存在着缺陷。这些事例也只是冰山一角,今日孩子们的心理问题一定是很普遍的,在非人性的总体环境中仍能生长出健全的人性,这只能是幸运的例外。 教育的基本道理并不复杂,其主要使命就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受教育者所固有的人性特质得到健康的生长,成为人性健全的人。毫无疑问,一个人惟有人性健全才可能真正幸福,也才可能真正优秀。毫无疑问,一个由这样的人组成的社会才能够是一个真正和谐和生机勃勃的社会。如同作者所说,这本来是一个常识,我们所需要做的只是听从常识的指引,实践这个常识。令人震惊的是,我们的教育在做着与常识相反的事情,这么多的家长和老师在做着与常识相反的事情,而大家似乎都停不下来,被一种莫名的力量推着继续朝前走。当此之际,我愿借本书呼吁:本书所涉及和未涉及的无数悲剧事件早巳敲响警钟,应该结束这种大规模的愚昧了,让教育回归常识,回归人性,回归教育之为教育。也许,我们还来得及。 周国平 2006年4月10日 后记 修订完成这部书稿的时候,正是北京的春天。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确,在这个万象更新的季节里,每个人都会为自己新的一年设想一些美好的计划,期待着它能够顺利地开花、结果。也许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得到一种有所期待的幸福。 然而,真正的生活,往往是在意料之外的。计划,常常因为赶不上变化,而化为一种略显哀伤的、美丽的幻影。于是,我们只好重新制定新的计划,又一次开始那种幸福的期待。 没有人会因为一次计划失败了,就放弃制定新的计划。毕竟,总会有一些计划,或者计划中的一些部分,能够绽放出令人惊艳的花朵,能够结出甜蜜的果实。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也付出了自己的艰辛与努力。 对孩子、对学生的教育计划,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也许,在您的孩子刚刚出生,甚至还在妈妈的腹中时,作为父母的您,就开始为孩子的一生制定计划,而所有的这些计划,都将无一例外地指向一个光明的未来。在您看来,孩子就是一个春天的开始。 而当学生第一次走进您的课堂,作为老师的您,也像每一位父母一样,开始着手为他制定一个美好的计划,您希望这个计划的每一步、甚至每一细节,都能够完美地在学生身上得到实现,此时,您不愿意出现哪怕是一点点的瑕疵。 假如所有的这些计划,都能够顺利地完成,我想,每一位做父母的,一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每一位做老师的,一定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人。 不过,正如春风也会吹落枝头的花朵,春雨也会冻伤梢头的嫩芽,在现实生活中,总会有一些计划难以完全实现,有的甚至还可能会完全落空;真正能够实现的,常常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甚至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 为什么会这样呢? 有的时候,可能是因为您的计划制定得不够切合实际;有的时候,可能是因为在计划的实行过程中,出现了各种意想不到的变数;有的时候,可能是因为您在实际操作时,根本就没有按照计划行事;更有一些时候,您的计划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它所指引的方向,是寒冷的冬天,而不是温暖的春天。 在人的一生中,可以出现很多次春天,错过了这一年的春天,您还可以寄希望于下一年的春天;但是,在孩子的成长教育里,您却没有那么多的春天可以错过。一旦孩子的教育春天失去了,您很难再去寄希望于下一个春天。 那么,您又该怎样珍视孩子的教育春天呢? 我想,您所需要做的,就是站得高一些、再高一些。只有这样,您才能看得远一些、再远一些。当您这样做时,您可能会发现,原来您曾经十分珍视的东西,其实也就是一些短视的、暂时的、脆弱的,甚至是虚幻的残次品;而真正有价值、值得珍惜的东西,往往就隐藏在这些残次品的下面,甚至就在它们的背后。 更重要的是,当您这样做时,您会惊奇地发现,尽管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但是,在很多时候,它实际上是十分简单的事情,简单到完全就是一些耳熟能详的常识。您所需要做的,就是听从常识的指引,实践常识。 比如,孩子应该先做人,然后再成才。只要您把孩子培养成了一个品质高尚的人,那么,所谓成才,完全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可是,假如您没有这样做,而是反向而为之,那么,您的孩子将永远也成不了真正有价值的人才。遗憾的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老师,恰恰是选择了后者。 站多高,望多远。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作为父母,或者老师,您一定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视野高度,使自己看得远一些、再远一些。无数教育的悲剧证明,正是因为家长、老师的视野高度不够,才把孩子引向了人生的歧途。 尽管,这并不是您所想要的结果,但是,最终您所收获的,偏偏就是这样的结果。这并不是一种宿命,而恰恰是一种规律。宿命,也许我们的确无法把握,但是,规律却完全可以为我所用。 那么,规律又在哪里呢? 规律,就在您的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通过对近些年来各种教育问题的深入观察与思考,通过透视无数教育个案背后的本质,我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 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往往都具有高深的教育理念,但是,他们对于发生在身边的教育现象,却不能进行系统的思考与分析。 可以说,只要您打开报纸,打开电视,打开收音机,打开网络……那些鲜活的教育故事,就会向您扑面而来,而且,每一天都在更新着。绝大多数的人,把这些教育故事,看成了“教育新闻”。 于是,看过也就看过了,在很多时候,并没有去问一个为什么,或者,并没有在问过为什么之后,想一想这种“新闻”,是不是也可能会在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身上发生。因为我们总是“天真”地认为,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永远也不会出现在这些“新闻”之中,更不用说成为它的主角。 是的,它们的确是“教育新闻”,而且是真实的“教育新闻”故事。但是,它们又并不是“新闻”。 为什么要这样说? 因为这些“新闻”,也许在几年前、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我们就大多已经看到过。如今出现在眼前的,只不过是换了一个时间、一个地点、一个人物罢了。所以,您可以说它们是新的,又可说它们是旧的。 既然是旧的,那么,一个不得不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为什么这些陈年旧事,还是会变成“新闻”的形式,出现在媒体之中,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出现在这样那样的家庭里,出现在这样那样的孩子身上? “新闻”,从它自身的性质而言,是会速朽的。可是,为什么这些“教育新闻”,这些“教育新闻”故事,却没有能够速朽,反而在调换了时间、地点、人物后,又一次次成为引起我们关注的“新闻”? 很显然,这是因为,当从前的“新闻”出现时,我们没有能够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结果,我们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看到这些旧的“新闻”。 现在,我选择了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教育新闻”故事,集中在这部书里,然后,认真观察它、冷静思考它、审慎分析它,并且从我的经验和知识出发,试图向您提供一种“指南”,我的全部目的就是—— 希望您能够透过这些“新闻”,看到一条通往教育春天的道路,沿着这条道路,您至少不会让孩子的教育春天,像美丽的霜花一样,变得脆弱而易逝。 珍视孩子的教育春天,您需要,从擦亮自己的眼睛做起。 珍视孩子的教育春天,您需要,从认识春天的颜色做起。 2006年2月24日 凌晨于北京寓所 书评(媒体评论) 作者娓娓道来的教育知识,正是对生活常识的挖掘与还原。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我们缺少的并不是高深莫测的理论,而恰恰是对平凡常识的敬畏。 ——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我愿借本书呼吁:本书所涉及和未涉及的无数悲剧事件早已敲响警钟,应该结束这种大规模的愚昧了,让致育回归常识,回归人性,回归教育之为教育。 ——周国平(著名哲学家、作家,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 透过这些故事,人们将会看到这样一种教育常识;不让孩子做现代社会的落伍者,家长就必须先端正教育观念,积极改变自己,提升自身素质,做个现代父母;不让学生跪着成长,教师就必须先站起来,张扬个性风采,倡导公民精神,强化法治观念。 周洪宇(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