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是一个高风险的资本市场,证券公司作为这个市场的主要参与者,由于其在证券市场上同时担任多种角色(发行中介、交易中介、投资者、融资者、信息提供者等)而处于证券业的核心位置,从而成为证券业风险的聚合处和汇集点。现代证券公司的业务具有高信用性、高流动性、高预期性、高虚拟性的特点,使得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和难以把握。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证券公司风险监控研究 |
分类 |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
作者 | 庞介民 |
出版社 |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证券市场是一个高风险的资本市场,证券公司作为这个市场的主要参与者,由于其在证券市场上同时担任多种角色(发行中介、交易中介、投资者、融资者、信息提供者等)而处于证券业的核心位置,从而成为证券业风险的聚合处和汇集点。现代证券公司的业务具有高信用性、高流动性、高预期性、高虚拟性的特点,使得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和难以把握。 内容推荐 证券业是公认的高风险行业,近年来,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使得国内外证券界已经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证券公司风险问题不仅关系到证券公司的生死存亡,还可能引发金融系统风险和金融危机。产生风险的原因多种多样,而加强风险监控使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不仅是金融监管者的目标,也是公司管理者、股东、投资者及其他相关利益主体的共同目标。风险监控从广义上讲包含风险防范和控制及风险管理两层含义,在本书的论述过程中总是将两层含义同时考虑并未做严格区分。从微观层面或内部层次上看,风险监控是证券公司所需要的核心技能,其必须发现风险、管理风险并从中榨出利润,对其而言应该是为得到报酬而管理风险;从宏观层面或外部层次看,风险监控的目标是防止单个证券公司的风险引发系统性风险,对其而言则是为金融稳定而控制风险。 外部风险监控和内部风险监控存在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一方面,两者的目的归根到底都是将风险限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从而保障证券公司的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证券公司内部进行风险管理着眼于公司本身,是为了稳健经营和提高效益,力争实现一定风险程度下的收益最大化,或一定收益水平下的风险最小化。当安全性与盈利性之间出现矛盾时,风险控制的手段会常常让位于赚取利润的目标。监管机构对证券公司进行外部风险监控着眼于整个行业,是为了保持稳定的金融秩序和培育良好的金融环境,以确保其行为合规、合法,保障广大投资者的利益,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也就是说,安全性是放在第一位的。此外,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对风险的认识也有所不同:监管者关心的风险主要是流动性不足和系统性危机;而被监管者往往更加担心市场下跌的风险、融资风险、创新风险等等。 理论和实践表明内外部风险监控需要相互配合,发挥整体合力。仅仅有外部监管是不够的,即使监管法规再完善、程序再严密、手段再先进,它们也只是证券公司风险控制的第二道防线,一般在事后发挥作用,而且通常成本较高。只有在证券公司内部建立了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才能规避各种风险,保护公司资产的安全和客户利益,保障监管法规的贯彻执行,促进金融系统的稳定,推动监管目标的实现。 那么,如何协调内外部风险监控的矛盾并使各个利益主体就此达到有效的平衡,从而提高风险监控的效率?这正是本书所要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同时对推进我国证券机构以及整个证券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 围绕这个问题,本书以金融监管理论作为外部风险监控的理论基础,以金融风险管理理论作为内部风险监控的理论基础,在内外部风险监控之间建立了抽象的分析模型,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为如何协调内外部风险监控的关系,从而提高监控效率奠定了分析基础。在论述过程中本书采用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包括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规范分析主要是建立一个关于证券公司风险监控的理论框架;在实证分析方面主要是通过国内外情况的对比分析与案例研究,对理论进行验证。本书还使用了比较及动态的分析方法以及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方法。 本书思路如下:证券公司存在较大风险,是由这一行业运行规律本身决定的。对我国证券公司而言,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因而我国证券公司不仅具有一般证券公司固有的风险,而且还有着一些特殊的风险。对于这种风险,必须分析其成因,以便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证券公司在经济发达国家产生较早,发展较充分,历史经验教训也比较多,国外学者对证券公司风险监控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提出了不少理论,并形成了较为成熟和完善的风险监控模式。这些都是我们在研究中国证券公司风险监控时可以借鉴的。但正如前面所说,中国证券公司又具有一些特定的现实约束条件,制约着我们目前的选择,在研究中必须加以考虑,从而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证券公司风险监控模式。 遵循这样的思路,本书按照以下逻辑结构展开。 第1章分析了证券公司的风险特性,重点分析了证券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不同以及其本身存在的脆弱性和风险特点。 第2章和第3章分别分析了成熟市场证券公司和新兴加转轨市场中国证券公司的各种风险及其成因。目的是通过表象分析进行由表及里、逐渐深入的论证,为第4章建立一个风险监控的理论框架提供前提条件。本书在前3章的论述过程中得出的前提条件包括:一是中国证券公司和成熟市场证券公司的风险特性是相同的,但风险成因不同;二是中国证券公司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和成熟市场证券公司不同;三是中国证券公司和成熟市场证券公司在所依赖的金融管理体制和金融系统的演进方面是完全不同的;四是中国证券公司和成熟市场证券公司所依赖的、以产权制度为核心塑造起来的法律制度完全不同。 在上述前提条件的支撑下,本书第4章建立了一个一般的、抽象的、有关证券公司内外部风险监控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分析模型。本章首先对金融监管和金融风险管理理论进行了综述与回顾,作为下文分析的理论基础。然后结合实际案例,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内外部风险监控的重要性。接下来探讨了内外部风险监控之间的关系,运用经济学中有关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构建了风险监控的均衡和非均衡模型。该理论框架中还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风险监控与金融创新的博弈、风险监控与法人治理结构的关系、风险监控的收益和成本分析等。 第5章在模型框架内推导出成熟市场证券公司的风险监控模式。从上文第1章的分析知道,鉴于证券公司风险的特殊性质,其风险监控的重点是防止流动性风险的积聚和爆发。在长期的市场发展过程中,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和在此基础之上的风险监控技术也不断得到发展,财务报告分析和现场检查等各种风险监控方法相互配合,风险预警机制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这些发展使得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在流动性风险防范方面,国际证券业形成了三大体系,成熟市场证券公司还普遍制定了流动性危机的处置方法。在客户资产安全保障方面,各国证券监管机构都非常重视客户资产的保护。 第6章将风险监控模式的另一个前提条件即金融体制和金融系统的变化单独列出来,分析金融控股条件下证券公司的风险监控。在金融系统趋同(或者说混业经营)的背景下,多元化金融集团蓬勃发展起来,它对传统金融监管方式造成了重大的冲击和挑战。在此背景下,“金融集团联合论坛”对金融集团的监管提出一系列最低原则和实施标准,确立了金融集团监管的国际准则。混业经营对证券公司风险监控模式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外部监管方法的相应调整,而且还体现在内部监控机制的不断完善。 在分析了成熟市场证券公司的风险监控模式之后,第7章转入讨论中国证券公司的风险监控。首先回顾了风险监控制度的演进和重点的转移,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加强风险监控的三个现实约束条件:一是中国证券市场尚处于初级成熟阶段;二是历史包袱沉重形成倒逼;三是原先的制度设计存在缺陷。 第8章总结全文,在上述现实约束条件下探讨中国证券公司在规范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中风险监控模式的选择。首先,就内部风险监控而言,在监控机制创新的基础上,应建立完整、有序的内部风险监控体系。该体系应具有如下特点:覆盖面广、重点突出、科学高效,其目标可以概括为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三位一体”的协调一致。为了确保上述风险监控目标的实现,证券公司通过建立内部风险监控组织架构、制定各类风险监控的目标和制度、设计和运用风险监控的技术手段,对风险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控制。其次,就外部风险监控而言,目前,中国证券业在推行净资本计算规则的基础上,应建立“证券公司综合风险监控体系”,形成一个以净资本为核心、以保护客户资产安全为目标、点面结合的完整体系。最后,内外部风险监控之间需要相互协调与平衡。本书提出了“金三角”构架的基本设想,即政府部门的监管、市场力量的约束以及证券公司的自律等三个方面有机结合,相互作用,共同组成证券公司风险监控的三个支点。 目录 导论 0.1 问题的提出(1) 0.2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6) 0.3 研究的方法(10) 0.4 同类课题研究状况及本书的创新(11) 0.5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3) 证券公司的风险特性(15) 1.1 有关风险的基本概念(15) 1.2 金融机构风险和非金融机构风险的区别(19) 1.3 证券公司风险和其他金融机构风险的区别(21) 成熟市场证券公司的风险及其成因(24) 2.1 市场风险——多形式表现下的价值下跌(24) 2.2 信用风险——越来越难以评估的损失(25) 2.3 流动性风险——对融资能力的考验(28) 2.4 操作风险——随机潜伏的危害(31) 2.5 法律风险——穿越空白地带的代价(32) 2.6 结算风险——最后环节的显现(33) 2.7 系统风险——共同面临的挑战(33) 新兴加转轨过程中的中国证券公司的风险及其成因(38) 3.1 风险生成的结构性分析(38) 3.2 市场风险的冲击(43) 3.3 流动性风险的积聚(44) 3.4 违规风险的偏好(47) 3.5 财务风险的隐藏(48) 3.6 经营风险的潜伏(50) 3.7 结算风险的表现(51) 3.8 系统风险的凸显(56) 证券公司风险监控的理论分析(58) 4.1 外部风险监控:金融监管理论综述与评价(58) 4.2 内部风险监控:金融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71) 4.3 内外部风险监控的重要作用(77) 4.4 内外部风险监控的均衡和非均衡模型(82) 4.5 风险监控与业务创新的博弈(85) 4.6 风险监控与法人治理结构的关系(89) 4.7 风险监控的收益和成本分析(90) 成熟市场证券公司风险监控模式的比较(93) 5.1 风险监控重点的确定(93) 5.2 风险监控技术的发展(94) 5.3 风险监控方法的配合(100) 5.4 风险监控体制的比较(101) 5.5 风险预警机制的特征(113) 5.6 流动性风险监控体系的比较与竞争(115) 5.7 流动性危机的处置方法(124) 5.8 客户资金安全保障监控模式(125) 5.9 业务创新与风险控制模式(131) 5.10 系统性风险监控的实践(134) 金融集团模式下的风险监控(137) 6.1 金融系统的风险管理和风险分担(137) 6.2 金融系统趋同对外部监管的影响及对策(139) 6.3 金融控股模式下证券公司的内部风险监控(143) 6.4 中国金融集团模式的特点和风险监管(154) 中国证券公司风险监控的现实约束(157) 7.1 内部风险监控制度的演进(157) 7.2 外部风险监控体制的变化与监控重点的转移(161) 7.3 加强风险监控的现实约束(167) 中国证券公司在规范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中的风险监控模式选择(179) 8.1 内部风险监控机制的创新(179) 8.2 内部风险预警与监控体系的构建(181) 8.3 内部风险监控的发展趋势(190) 8.4 外部风险预警与监控体系的构建(194) 8.5 内部风险监控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风险控制机制(214) 8.6 外部风险监控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加强过程监管与加大执法力度(217) 8.7 内外部风险监控有效发挥作用的动力及联结点:分类监管、创新发展(218) 8.8 内外部风险监控的协调与平衡(220) 8.9 中国证券公司业务国际化的风险监控(228) 参考文献(233) 后记(240)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