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一百年混乱而彷徨的历史处境里,要留下心来,思考有关那古老中国曾信守过的,坚持过的生命的理想,美的规则,有时,连自己也要不禁怀疑起来罢。然而,那些玉石、陶器、青铜、竹筒、帛画、石雕、敦煌、山水……犹历历在目,它们何尝不是通过了烽火战乱的年代从那最暗郁的历史底层,努力地仰望着,仰望着那永恒不息的光华。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美的沉思(中国艺术思想刍论)/大艺术书房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
作者 | 蒋勳 |
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中国近一百年混乱而彷徨的历史处境里,要留下心来,思考有关那古老中国曾信守过的,坚持过的生命的理想,美的规则,有时,连自己也要不禁怀疑起来罢。然而,那些玉石、陶器、青铜、竹筒、帛画、石雕、敦煌、山水……犹历历在目,它们何尝不是通过了烽火战乱的年代从那最暗郁的历史底层,努力地仰望着,仰望着那永恒不息的光华。 内容推荐 这些莹润斑剥的玉石,这些满是锈绿的青铜器,这些天矫蜿蜒的书法,这些缥缈空灵的山水画,逐渐使我开始思考起它们形式的意义。仿佛历史的渣滓去尽,从那纷华浮嚣中升举起来,这“美”才是历史真正的核心。这“美”被一层层包裹着,伪装着,要经过一次一次时间的回流,才逐渐透露出它们真正的历史的意义。“美”比“历史”更真实。 目录 领路的人(序一)/席慕蓉001 自信与自省的起点(序二)/夏铸九003 美的历史,美的传承(新版自序)/蒋勳005 引言/蒋勳001 第一章 艺术的原始公式/001 第一节 关于“艺”这个字 第二节 “工艺”与“艺术” 第三节 “工艺”与“艺术”分离的历史线索 第二章 初民之美——岩石与泥土/009 第一节 形状的辨别、利用和创造 第二节 石器时代的感官经验 第三节 泥土与手——物质、技术、观念 第三章 安土敦仁——史前陶器的种种/020 第一节 中国史前陶器的造型与纹样 第二节 围绕图腾符号的一些问题 第四章 青铜时代/031 第一节 青铜器的起源 第二节 青铜器的分期 第三节 青铜器的成分 第四节 关于“饕餮” 第五节 从巫术之美到理性人文精神的建立 第五章 民之初生——人像背后的美学观念/043 第一节 人像艺术的萌芽(一)——几个古老民族的例子 第二节 人像艺术的萌芽(二)——关于中国 第六章 龙蛇相斗的战国之美/057 第一节 春秋工艺的主题 第二节 工艺上的地方色彩 第七章 “水平”与“波磔”——汉代隶书与建筑上一条线的完成/070 第一节 关于“文化符号” 第二节 “文化符号”的形成 第三节 “文化符号”的举证 第四节 汉代隶书的“水平”与“波磔” 第五节 横向水平结构的强调有没有审美上的特殊意义? 第六节 书法上的“水平”、“波磔”与建筑上的“反宇”、“重檐” 第八章 天圆地方——汉代的形上美学/085 第一节 天圆地方——汉镜的世界 第二节 再论“方”与“圆”——基形的寻找 第三节 庶民世界 第九章 唯美的时代——魏晋名士风流/097 第一节 文人艺术的勃兴 第二节 书法·绘画·美学 第十章 石块里的菩萨之笑——南北朝的石雕艺术/113 第一节 五胡乱华 第二节 北朝石窟 第三节 云岗 第四节 石雕艺术在中国的历史 第五节 菩萨之笑 第十一章 悲愿激情之美——敦煌的北朝壁画/128 第一节 敦煌的开窟 第二节 北魏壁画的特征 第三节 激情与悲愿 第四节 流动飞扬的西魏风格 第十二章 大唐世界/142 第一节 敦煌彩塑——菩萨、迦叶与阿难 第二节 规则与叛逆——大唐美学 第三节 色彩的进放——唐三彩器 第四节 肖像画的高峰 第五节 奉御画家——阎立本、张萱、周咕 第十三章 山高水长/174 第一节 山水的初始 第二节 荆、关、董、巨 第三节 笔墨与诗意 第十四章 墨分五彩——宋代的水墨革命/191 第一节 绘画升高为哲学 第二节 色彩褪淡的历史 第三节 南宋绘画与墨的解放 第四节 前卫的水墨革命者——梁楷、牧■、玉涧 第五节 无色之色 第十五章 中国艺术中的时间与空间(一)——长卷与立轴绘画的美学意义/211 第一节 绘画形式的省思 第二节 移动视点与卷轴画的发展 第三节 中国绘画卷收与展放中的时空意义 第四节 几件唐、五代长卷的形式分析 第十六章 中国艺术中的时间与空间(二)——“无限”与“未完成”/241 第一节 庄子哲学中的时空观 第二节 章回小说与戏剧的结构形式 第十七章 中国艺术中的时间与空间(三)——“无限”与“未完成”/250 第一节 “空白”的哲学内涵 第二节 建筑与舞台中的空白 第三节 宋元以后绘画中空白的发展 第四节 卷轴中的“诗堂”、“引首”与“跋尾” 第十八章 文人画——意境与书法/264 第一节 赵孟■与元四大家 第二节 意境与书法的结合 第三节 院体与文入画的激荡 第十九章 市民绘画的迂回之路/283 第一节 宋代城市风俗画的发轫 第二节 明代市民绘画的曲折发展 第三节 扬州画派到海上画派 书画家人名索引/309 画论及著者索引/314 中国美术简表与图片索引/315 参考书目/327 试读章节 这本书分段连载延续了有两年之久。 至于这本书中有关问题的思考,时间则更长了。 走到美术理论的专业上,最初只单纯是因为一些“美”的感动;那些诗歌、音乐、绘画、雕塑与建筑,在最坦丧致死的时刻,依然焕放着生命动人的光彩,使我相信,那“美”便是生命的唯一目的和意义罢。 在故宫读有关中国艺术的种种,也还只是停留在对“美”的直接的、单一的感动上。 这些莹润斑剥的玉石,这些满是锈绿的青铜器,这些天矫蜿蜒的书法,这些缥缈空灵的山水画,却逐渐使我开始思考起它们形式的意义。 仿佛历史的渣滓去尽,从那纷华浮嚣中升举起来,这“美”才是历史真正的核心。 这“美”被一层层包裹着、伪装着,要经过一次一次时间的回流,才逐渐透露出它们真正的历史的意义。 “美”比“历史”更真实。 我所受西方艺术理论的训练,也使我在一段时间以更严格的方法来观察艺术作品——作为人类文明中最高的一种形式象征,它们,在那浮面的“美”的表层,隐含着一个时代共同的梦、共同的向往、共同的悲屈与奋斗的记忆罢。 我习惯于把诗歌拆散为文字、音节,把绘画解散为形状与色彩,把雕塑还原为材质的体积、重量与质感,把建筑归回,成为初始的空间…… 在形式的背后,有更为本质的形式。 当一层层形式的伪装剥开之后,我们才窥探到一点点“美”的真正的本质。 西方现代艺术中一些基本“还原”的观念,从泰纳(H.Taine)到保罗·克利(Paul Klee),都使我重新缅想起古老中国哲学中对本质的深沉思考。 泰纳在十九世纪末,衔接了艺术品、历史与社会三者的关系,他在“艺术哲学”(La Philosophie de L’Art)中对“艺术品”的“还原”,还是承袭了黑格尔的观念,把艺术当成历史的一种形式来考察。 在一九二○年代发表了一系列讨论“现代艺术理论”(Theorie de L’Art Moderne)的保罗·克利,则从纯形式思考的角度,剥开了传统艺术的伪装,直接触碰到“美”,作为一种形式更为根本的原质。 从社会学的、心理学的不同角度,结合了艺术史的、美学的观察,“美”作为一种形式象征被讨论,逐渐成为这半世纪来重要的学术发展,容格(Carl G.Jung)所领导的对“人及其象征”(Man and his Symbols)的一系列研究,便在六○年代,对人类不同的艺术形式做了超越传统艺术史与美学以外的分析,使“美”更具体地被当作一种文化象征来看待,也使“美”更为真实的形式意义显露了出来,成为每一段人类历史动人的呼声。 布兰登(S.G.F Brandon)的“Man and God inArt and Ritual”,对形式的探讨引导到宗教仪式上,坎培尔(Joseph Campbell)的“the Mythic Image”把形式思考与民族的神话与宇宙观结合在一起,都属于同一类型的对“美”的再发现,也使近代的艺术史与美学研究拓展到更新的阶段。 这些,都明显地给了我多方面观念上的影响,使我重新去排列接触过的各种中国艺术,试图从其中找出形式象征的意义。 因此,这本书不算是艺术史的论著,而是依靠着中国艺术史的资料,试图初步建立起中国美学的几个基本观念。 《周礼·考工记》中对于艺术材质的分类给予我很大的震惊,事实上,许多更为纯粹的对艺术的思考,中国古老的典籍中的记录,毫不逊色于西方现代的前卫革命。 我因此对石器、陶、青铜,以《考工记》的方式,把它们还原为石、土和铜,是中国初民对物质最初的思考,它们便不只是断代艺术史上的石器时代、仰韶、或商周,而更重要的,是这一民族对物质特殊利用的方式所完成的形式规则。 汉隶与汉镜的形式思考,也在于复活汉代形式中真正的美学本质。 这样的讨论方式,衔接着编年的意义,使人容易误会是中国艺术史,事实上,应当是有中国艺术形式的几个基本观念的省思。 在中国近一百年混乱而彷徨的历史处境里,要留下心来,思考有关那古老中国曾信守过的,坚持过的生命的理想、美的规则,有时,连自己也要不禁怀疑起来罢。 然而,那些玉石、陶器、青铜、竹简、帛画、石雕、敦煌、山水……犹历历在目,它们何尝不是通过了烽火战乱的年代,从那最暗郁的历史底层,努力地仰望着,仰望着那永恒不息的美的光华。 而这“美的沉思”的工作,便是我对自己许诺给这民族的一愿罢;我愿一百年历史的恶梦过去,在醒来的时候,这古老的民族,仍然记忆着那千万年来他们信守过的土地与山川,仍然记忆着那千万年来,即使残破漫漶到不可辨认,依然闪耀着不朽光芒的玉石、陶、青铜…… 这“美的沉思”也只是我个人在历史的劫毁中小小的一梦,许诺给引领过我的前人、师长、朋友,许诺给后来者——因为“美”,我们便可以继续前去。 蒋勳 一九八六年(P1-3) 序言 生命的丰饶与深厚,其实是奠立在审美的基础之上。 蒋勳在一篇题为《自由》的近作里,写下这样的一段话: “我梦想的自由,不仅仅是政治上的自由,也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自由。也许,我梦想的,更是社会学上的自由,伦理学上的自由。是从一切的人为规范限制里解放的自由吧!这么多年之后,我才开始领悟,我梦想的自由,其实是审美上的自由。” 是的,一个人必须得到了审美的自由,才能称得上是个独立和完整的生命。 吊诡的是,教育原本应该是帮助我们去寻求这种境界,但是,却往往会令我们陷入泥沼,种种与审美毫无关联的附加价值反而成为主体,从而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里受尽了阻挠与折磨。 在日常生活里,这个社会也让“美”成为被疏离被排斥的对象。众人心中即或察觉到了生命本身对美的渴求,也不敢正视不敢声张。 一个远离了“审美上的自由”的社会,是难以生存更难以成长的。 幸好,几千年来,我们也能够遇见一些以自身全部的力量与热忱来感知美的存在,并且高高举着明亮炽热的火把来为我们领路的人。 蒋勳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领路人。 多年来,他以著作、演讲、授课以及创作的发表等种种努力,来带引我们看见并且感受到这个世界的丰饶与美丽。他为我们所开启的,不只是心中的一扇门窗,而是文化与历史长河上所有的悲喜真相。时光终将流逝,然而,美的记忆长存,一整个时代的生命以此为基础,也以此为归宿。 欣闻《美的沉思》要以新版面世,在此由衷地致上我最深的谢意与祝福。 画家、诗人席慕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