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和紧压茶的冲泡,各有讲究;江南、塞北、闽南、潮汕和台湾的方法,各有追求。本书内容包括唐宋元明的泡茶饮茶的技法、现代泡茶技法、饮茶习俗、茶具等,图文并茂、语言翔实生动。本书恰似一个茶园,你可以亲自去采摘新鲜的茶叶。
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茶艺的书籍,首先对唐朝的煮茶饮茶的方法和宋代的斗茶、分茶及元明的撮泡法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然后介绍了现代泡茶的技法、饮茶习俗、茶具鉴赏等内容。
“茶滋于水,水藉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许次纾《茶疏》),茶、水、火、具,是冲泡一杯好茶不可或缺的,惟有这四者俱佳,才有茶汤的色、香、味、形的俱佳。考究历代爱茶者,他们都把茶具的选择搭配,放在选茶、择水、候火同等的位置。诗人们在咏茶时亦总把茶和茶具并提。唐·徐寅的“金糟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楼烟”,范仲淹的“黄金碾畔玉尘飞,碧玉瓯中素涛起”,苏东坡的“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玉红”,莫不如此。
茶具,随着烹饮方式的变化,总的说是由繁趋简,越来越单纯。唐代煮饮团饼茶,有团饼茶炙、碾、罗的器具,有煮茶、调茶的用具,有茶汤盛饮的器具等;宋代煮水不煮茶,直接冲点,茶具比唐代略有减少;明代后用撮泡法,省去炙、碾、罗等器具,茶具大大简化,主要是壶和杯盏而已。茶壶、茶盏历来推崇瓷质,黄金白银在次,铜锡生铁不入用。明代以后,紫砂具列为贡品,紫砂茶壶越来越受人宝爱。
我国瓷器肇始于汉。在浙江省上虞市出土过一批我国东汉时期的瓷器,经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浙江考古研究所鉴定,并经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理化性能的测定,证实这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瓷器。古窑址在上虞市西南的上浦乡石浦村小仙坛。这说明我国瓷器生产已有近2000年历史了。不过汉代的瓷只是上釉的陶器,高火度的瓷器实成功于唐,以浙江余姚上林湖的越窑、湖南常德等地的鼎窑、湖南湘阴的岳州窑、洞庭湖沿岸的岳州窑、河南禹县的钧窑、河北曲阳的定窑、河北内丘等的邢窑为著名。唐诗人韩偓的《横塘》诗有“蜀纸麝煤添笔兴,越瓯犀液发茶香”之句。纸墨佳可添笔兴,茶具精能助茶香。诗人用“犀液”(即初放的桂花,经过咸卤淹制)点茶,置于越窑所产的青瓷茶碗中,茶香得以透发,茶色清芬可爱,煞是惬毒。
P46-47
“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人们或在家里饮茶,或者去茶馆饮茶;有自斟自饮的,也有与人共饮的;开会的时候喝茶,解决纠纷的时候也喝;早餐之前喝,午夜也喝。只要有一壶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林语堂《生活的艺术》)。因此,饮茶又为中国人日常生活增色不少。 古人把茶的煎烹冲点方法和规范,称为“茶道”。唐人陆羽著《茶经》,集唐代及唐前煎茶品茶的大成,“因鸣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封演《封氏闻见记》)。陆羽之后这千余年,饮茶品茶越来越普及,饮茶之道不断发展创新,其内涵不断丰富和精深。茶道实滥觞于中国,源远流长。 今人把茶的冲泡方法和技艺以“茶艺”总称之。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和紧压茶的冲泡,各有讲究;江南、塞北、闽南、潮汕和台湾的方法,各有追求。中国茶艺恰似一个大花园,园里繁花如锦,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