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粤画”回忆的闸门,体验观摩名画的愉悦!本书通过作者数十年的心血研究,将您带进古代岭南画家的世界里,让您感受到“粤画”那别样的魅力!
我和广东省博物馆的朱万章先生结识十几年了,一直以为我们是同龄人。原因有两个,一是他很老成,我们很谈得来;二是他的著述甚丰,虽然不知道总数多少,但是每次见面,他都有新作相赠。正因如此,总觉得他至少是知天命者了。直到为他这本《粤画访古》做责任编辑时,看到他在"后记"落款时的"三十有六",才大吃一惊。这真是:相知从未序年齿,先生原来正芳龄。
万章在他的"后记"里说,他由于工作职责所限,学术领域一直定位在明清以来的书画鉴赏与研究;又受到地域的限制,所接触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又以岭南的书画为主,这大概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局限性。这是每个人都不能避免的,因为你在这个社会上,总要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正是这种制约,才使我们有个各自的牢固的、明确的定位。对于万章来说,正因为这种"局限",才使得他对明清两代的岭南书画有了深层次的研究,我们才读到浸透着他心血的《岭南金石书法论丛》《广东传世书迹见知录》等著作。即使不细读,仅从题目也可以知道所涉及的范围,试想如果不是一个长期受此局限的人,又怎能去完成这样的课题?这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需要耐力,需要信心,要知道那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走马观花者是绝对无法奏效的。
如果我们把视野再扩大些看,就会想到,正是许多受到这种局限的人在完成各自的课题,才使得我们整个文化事业显示出了自身的含金量来。如果我们把万章的努力看成是溪流汇江河,那么万章们的努力汇成的就是浩瀚的大海了。我们假设的这个道理成立,万章也许就不用为局限而慨叹了。
人对社会的认识,对学问的研讨,总是不会停止的,一旦有条件就要追求飞跃。正是这样的动力,使得万章不满足于自己的现状,还要扩大自己的活动区域,要让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更大幅度的升华。这种执著的精神也真是叫人钦佩。冷静地思考,他这种思想的萌动是完全在情理之中的,因为我们的知识或者说课题虽然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局限,但是彼此间还有着必然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又往往是极为关键和微妙的。总之,知识的版块没有绝对独立或者是孤立的。搞研究的人,就是依照这样的线索来不断扩充自己的领域的。因此,万章的扩展是完全符合事物的发展的规律的。如此下去,数年之后,我们很难想象像他这样的耕耘者会有怎样的收获。
话说回来,我认为对于万章来说,最宝贵的就是他的年龄了。时间可以说是最昂贵的财富,而且真是人人平等。任凭你的地位如何显赫,或者是多么富有,一天也不可能拥有二十五个小时。时间也不因人而异,只管潜行,谁也不留恋。万章和我们相比,就是时间的富有者,这不禁让人有些嫉妒。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万章探讨的领域宽展,他的成果会更加斐然。当然,这一漫长的过程是非常艰辛的,只有在收获时才能体会到慰藉和温馨。正如他本人在"后记"中所云,那是一种"甘苦以及冷暖自知的心态"。
崔陟
乙酉二月于北京沙滩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