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真实的毛泽东(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的回忆)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马列著作
作者 李敏//高风//叶利亚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毛泽东,似乎已成为永远也谈不完的话题,尽管他逝世已近30年,尽管人和世界都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人们依然时常热烈的谈论他,绕有兴趣地阅读各种各样有关他的书籍。

本书通过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的回忆,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角度,让我们更好地认识真实的毛泽东!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一个个普通人的眼光,那些不同时期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的秘书、军事参谋、警卫、医生、护士、机要员、管理员、炊事员、乘务员、司机、摄影记者等的眼光,引领读者,更真实、更全面、更迅速地触摸到毛泽东的内心世界,真实的再现毛泽东的工作、生活、情感。

目录

前言

杨尚昆·延安岁月:整风运动前后

胡乔木·回忆毛泽东

王芳·毛主席第一次来杭州

黄瑶·毛泽东与他的大警卫员罗瑞卿

黄有凤·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

张耀祠·毛主席对人对事对子女

赵晓泮·毛主席和他早年的秘书黄祖炎

周伯龄·回忆毛主席对机要人员的关怀和教育

傅连唪·毛主席是我的入党证明人

金城·在毛主席关怀下

陈其·在毛主席身边做机要工作

黄树则·深藏在心中的记忆

徐肖冰·延安往事

吴印咸·我在延安为毛主席摄影

邓洁·毛主席,一代伟人

苏菲·回忆在毛主席身边的趣事

贺清华·回忆毛主席在延安

董秀英·记忆犹新的几件事

慕丰韵·永远怀念毛主席

赖庆来·毛主席与他的大管家赖祖烈

李质忠·毛主席关心机要工作

古远兴·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日子里

蒋英·毛主席的故事

齐吉树·难忘主席关爱情

孙振法·忆枣园时期的毛主席

郝芝兰·我在毛主席家当保姆

任玉洪·我心中的毛主席

龙飞虎·伟人的风采

延永生·毛主席为我请医生

王振海·毛主席送我布鞋和金星钢笔

刘长明·大决战中毛主席的指挥艺术

石国瑞·陕北风雨夜行军

车平路·跟随毛主席转战陕北的日子

叶子龙·回忆毛主席

申虎成·幸福的回忆

田 畴·深切怀念敬爱的毛主席

吕诚华·终生难忘的一段经历

宋志学·毛主席和我们三次握手

李银桥·回忆毛主席

金武森·忆毛主席撤离延安

孟昭哲·“喜欢看书是好事”

赵学政·毛主席在城南庄

阎长林·毛主席的决策和预见

高智·回忆和毛主席第一次照相

罗光禄·回忆毛主席

高富有·难忘的行军路上

彭润田·我为毛主席的通讯服务

韩桂馨·我在毛主席家中工作

马武义·毛主席生活散忆

马尚志·毛主席关怀警卫战士

师哲·毛主席首次访问苏联

李家骥·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里

武象廷·记忆深刻的两件事

侯波·到伟人身边

崔唏陆·毛主席在莫斯科

原毛主席专列乘务员·毛主席洒给专列的爱

冯桂英·珍藏在心底的记忆

张文健·“毛主席对人真好”

张木奇·回忆毛主席对我的关怀和教育

杨复沛·幸福的星期日

逄先知·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

逄先知·毛泽东读书生活我见我闻

徐涛·毛主席热爱书法艺术

李家骥、杨庆旺·毛主席和他的卫士封耀松

沈同·毛主席为我们夫妻做主婚人

李连成·难忘的深情无限的思念

王鹤滨·记忆中的两件事

郑学文·我为毛主席查血

朱宝贵·跟随毛主席游泳

曲琪玉·写在心底的怀念

吴凤君·难忘的中南海岁月

柴守和·终生难忘的一次谈话

吴旭君·毛主席的生死观

韩阿富·我为毛主席当厨师

田云毓·毛主席和我谈心

张国兴·我给毛主席当生活管理员

苏勤·毛主席教我为人民服务

李欣·向毛主席汇报农村调查

王宇清·毛主席在三峡作调查

王爱梅·流动的中南海

何廷一·为毛主席保驾护航

刘学骞·在新中国第一专列上

李秀湘·回忆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几件小事

李越然·毛主席第二次访问苏联

柏灵·毛主席关心我们学文化

王明富·名誉校长毛主席

朱德魁·我为毛主席开车

吴冷西·毛主席要求记者实事求是

吴连登·怀念毛主席

钱水桃·我为毛主席设计新发型

舒世俊·我给毛主席拍电影

程汝明·为毛主席当厨师的点滴回忆

曾文·“大闺女哪有不出嫁的道理”

马全发·伟人之间的关爱

张仙朋·为了人民

沈剑心·毛主席安排我们去基层锻炼

陈娟美·用照像机记录主席的形象

吕厚民·铭记心头,终生难忘

石振茹·警卫战士怀念毛主席

林克·我知道的毛主席

顾作良·忆庆祝毛主席七十岁生日

钱嗣杰·在毛主席身边摄影的回忆

张景芳·幸福的回忆难忘的教诲

王宇清·回忆毛主席重上井冈山

杜修贤·我是毛主席的最后一名摄影记者

谢静宜·回忆在毛主席身边时的几件事

陈长江·注重调查研究,让工作人员辟谣

俞雅菊·为毛主席做护理工作二三事

唐由之·我为毛主席做白内障手术

张玉凤·毛主席病中诵读《枯树赋》

周福明·毛主席在最后的日子里

耿福东·毛泽东思想哺育我成长

中南海毛主席故居·菊香书屋写真

后记

试读章节

因为将列宁的文章中的话翻译错了,影响到认为文学是齿轮和螺丝钉,作家也是齿轮和螺丝钉。毛主席不能对翻译负责,但文学服从于政治这种讲话,是一个很深的印痕。《讲话》对作家的要求有的地方过于苛刻,把作家脱离群众跟国民党脱离群众说得差不多,这是不妥当的。这些说法对于我们文艺工作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文学艺术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一种范围非常广泛的社会文化现象。教育的范围也很广泛,不可避免地要在什么范围内服从政治,但不能说教育范围内的所有问题都要服从政治。比如教外语,怎么说服从政治?这是根本不通的话。以前就出现过这样的现象,把外语教学都政治化了。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中讲过,语言是社会现象,并不是意识形态。说文学是意识形态,只是就一个方面,即就文学艺术观点而言,不能说整个文学艺术是意识形态。这里有很多复杂的问题。历史唯物主义是一门很复杂的科学,绝不是简单的公式就可以解决问题的。

座谈会讲话正式发表不久,毛主席跟我讲,郭沫若和茅盾发表意见了,郭说“凡事有经有权”。这话是毛主席直接跟我讲的,他对“有经有权”的说法很欣赏,觉得得到了知音。郭沫若的意思是说文艺本身“有经有权”,当然可以引申一下,说讲话本身也是有经常的道理和权宜之计的。比如毛主席讲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问题时,说作家艺术家要收集老百姓写的什么黑板报、什么歌谣、画的简单的画,帮助修改,音乐也是要帮,这样的事是不可能经常做的。照这样讲,郭沫若成天收集小学、中学、大学学生和社会上各种人的东西,这怎么可能?这样,作家就做不成了。作家也不可能把什么人的东西都拿来修改,再在这个基础上提高。艾青写《秧歌剧的形式》,这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体现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但艾青绝不可能经常去具体指导某个秧歌队,修改歌词。

这里面有一个环境问题。当时是一种战争环境,特别是农村环境。在当时那种环境下,毛主席很反对鲁艺的文学课本一讲就是契诃夫的小说,也许还有莫泊桑的小说。他对这种作法很不满意。但讲文学、讲写作,又必须有一些典型作品教育学生。毛主席力图找到一个途径,解决普及和提高问题。解放后编《毛选》时,我提出,普及与提高,对有些作品不那么适用,比如说音乐,欣赏音乐当然也要有一定水平,但很难说哪一作品是一年级的音乐,哪一作品是二年级的音乐。绘画,也可以有这样的作品,人人都能欣赏。比如蒙娜丽莎这样的作品,不一定要学过多少美术,都可以欣赏,觉得很美。这种例子很多。当时毛主席说,如果没有普及和提高的分别,就没有教育了。教育就是由没有受过教育,然后受教育,一年一年提高的。因此,还是原话不动,没有改。现在可以想到,文艺座谈会讲话的背景,就是战争环境,农村环境,如果离开这样的环境看问题,把讲话绝对化,那是非历史的态度。

讲话提出文艺的源泉是生活,这话是完全正确的,什么时候都适用。从文学史上看,所有大作家对生活都得观察、研究。作家必须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与群众相结合,但怎么结合法,要看历史和个人条件的不同。有些作家可以下乡、下厂、下部队,但不可能所有的作家都下去。解放后毛主席有一次讲话,说如果不能下马观花,走马观花也好,也可以,这已经考虑到各种实际情况的不同,说明他的思想是发展的。对有些人,让他同工农兵同吃同住同劳动是不可能的。这种要求,对很多文化工作者、科学工作者是很难做到的。大学教授也很难做到,他要备课、讲课。像这样的要求,要看是在什么条件下、对什么人提出的。延安的情况,恰好比较适合。在延安,作专门研究很困难,缺乏这个条件。鲁艺有一位钢琴家就很苦恼,因为他没有用武之地。傅聪讲过这样的话:文艺工作者都去参加劳动,我的手如果劳动两个月,就不能弹钢琴了。少奇同志说这话有道理。确实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去参加体力劳动。  现在要写的这篇文章用不着说上面的这些话,也不需要同人去争论。争论没完没了。我的看法,你们也不一定同意,那也没关系。我想应该把毛主席写的东西,什么东西是在什么时代环境、什么历史条件下写的,搞清楚。这样来研究毛主席著作,研究毛泽东思想,是需要的。写这篇东西严格限制在回忆范围,只回忆那一段,不纵论古今,也不接触各式各样的看法。

茅盾对讲话的反应记不清了。后来我到重庆,同茅盾谈过。他的说法是:外地去的作家对解放区的生活不适应。有个适应过程,所以发生一些争论。这个话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或是在上海,或是在大后方,同到延安相比,环境都有很大变化,作家原来把延安理想化了,觉得什么都好。至于理想是什么样的理想,那是另外一回事。总之是充满理想色彩,等到看了现实,并不那么理想,于是各种各样的议论都出来了,因为不合乎他们原来的理想。

郭沫若“有经有权”的话可以查一下。毛主席讲话后,征求一些名人的意见。郭老的话,恐怕是在他看了《解放日报》发表的讲话稿之后说的。离发表的时间不会太远。如果很远,毛主席也没有兴趣谈了,会不会是用电报传到延安的?在我的记忆中确实是这几个字。写回忆可以写出来,对这话我完全可以负责。记得清楚:“凡事有经有权”。毛主席说,这道理是对的。他说的时候很高兴。

到重庆传达讲话精神的主要是何其芳、刘白羽。我没有直接参加传达。我到重庆跟胡风有过一点接触。那时开了两次会,我先讲了一次话,以后周恩来同志讲了很长的话,主要讲胡风文艺方面的问题。范围比较广,里边也联系到文艺座谈会讲话的问题。这比较晚了,是抗日战争结束后重庆谈判期间。

这篇文章同回忆的其他部分一样,要掌握分寸。什么话说,什么话不说,要很好斟酌。有些事情,事实是事实,也很生动,但怎么表达,要考虑好。文章提到一些作家,要适可而止。不要“深入虎穴”,好像一定要把哪个人说清楚。我们不是完成这个任务的。哪个人说了好话,哪个人说了不好的话,不需要替什么人下这样的判断,要尽量避免。只是为了说明背景,不要对每个人说得太多,尤其对细节,说了没意思。不是写奇闻轶事,是写座谈会的前前后后,前因后果。

文章前面部分,讲抗战以前和抗战初期延安文艺界的情况,要像中国画,远山远水,淡淡的,写得太详细,与后面不相称,也显得有些繁琐。大体应是:毛主席对文艺很关心,表示了什么意见,称赞了什么作品,注意些什么问题,以后就是文艺界的思想状况,确实有集中暴露的问题,这样促成文艺座谈会的召开。这样就可以了。太具体了,文章就会缺乏完整性。要有中心。这里是重点,那里也是重点,就显不出重点了。会后的事情也要选择,哪些具体,哪些简略,形成完整的文章。这方面要多花些功夫。

P12-13

序言

毛泽东同志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毛泽东这位世纪伟人,虽然与世长辞已27年,他的光辉形象却始终活在中国各族人民的心中。今天的中老年人爱戴他、怀念他:今天的青年人崇敬他,渴望更多地了解他,希望能认识一个真实的毛泽东。

毛泽东逝世后,国外出版的某些图书和杂志,对毛泽东进行了恶意的丑化。国内也有个别图书和杂志,胡编乱造、违背事实,歪曲了毛泽东的形象。鉴于上述情况,跟随毛泽东27年的老秘书叶子龙同志生前提出,要编辑一本《真实的毛泽东》,澄清有关毛泽东的不实传说,让人们了解毛泽东对他身边工作人员无微不至的关爱,身边工作人员对毛泽东的敬仰之情以及这些工作人员忠诚保卫毛泽东、为毛泽东服务的真实情景。

叶子龙同志的倡议,得到了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的热烈响应。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这些不同历史时期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的秘书、军事参谋、警卫、医生、护士、机要员、管理员、炊事员、乘务员、司机、摄影记者等,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将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所见所闻,写成回忆文章,真实地再现了毛泽东的工作、生活、情感的各个方面。人们通过这些文章,可以走近毛泽东,更清晰地了解毛泽东;看到一个真实毛泽东: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理论家,他的光辉思想教育和影响了我们几代共产党人。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他的军事思想和运筹帷幄的指挥艺术,指导我国人民战胜了国内外的敌人。

毛泽东是一位廉洁奉公的人民公仆,他夜以继日、不知疲劳的工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

毛泽东是一位感情丰富、充满爱心的领导人,他对战友、朋友、亲友和身边工作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关怀备至,感人肺腑。

毛泽东是位诗词大家和书法大师,他的诗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雄伟壮观,是中华民族诗词艺术珍品;他的书法造诣精深,走笔流畅,雄浑奔放,是当代中国书法艺坛中的精品。

这本书中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毛泽东的真实故事。

《真实的毛泽东》一书的出版,我们希望:为党史研究和毛泽东研究提供准确的史料;为文学艺术家提供塑造毛泽东形象的真实素材;为广大干部提供为党、为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的典范;为广大青少年提供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以及刻苦学习、敬老尊师的生动教材。

编辑出版这本书,也是为了表达我们对毛泽东主席的热爱和缅怀之情。

编者

2003年]2月26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7: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