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摄影画册展现了重庆大地上尚还保留着部分传统建筑形态的35个古镇风貌,用胶片和文字对这些可能会消失的建筑和街区多留下一些凝固的记忆。展现了巴渝场镇浓郁的地域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底蕴,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很多场镇已在2003年因三峡库区水位提升而被淹没,因此,本书亦具有宝贵的历史资料价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重庆古镇(精)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何智亚 |
出版社 | 重庆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以摄影画册展现了重庆大地上尚还保留着部分传统建筑形态的35个古镇风貌,用胶片和文字对这些可能会消失的建筑和街区多留下一些凝固的记忆。展现了巴渝场镇浓郁的地域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底蕴,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很多场镇已在2003年因三峡库区水位提升而被淹没,因此,本书亦具有宝贵的历史资料价值。 目录 主城·渝南 一、北碚偏岩镇 二、北碚北泉镇金刚碑 三、沙坪坝磁器口老街 四、巴南丰盛镇 五、九龙坡走马镇 六、綦江东溪镇 渝西 七、江津塘河镇 八、江津白沙镇 九、江津中山镇 十、江津石蟆镇 十一、永川松既镇 十二、合川涞滩镇 十三、潼南双江镇 十四、荣昌路孔镇 十五、铜梁安居镇 十六、大足铁山镇 渝东·渝东南 十七、涪陵大顺场 十八、涪陵蔺市镇 十九、丰都高家镇 二十、石柱西沱镇 二一、彭水郁山镇 二二、酉阳龚滩镇 二三、酉阳龙潭镇 二四、酉阳后溪镇 二五、酉阳清泉乡 二六、秀山石堤镇 二七、秀山洪安镇 二八、秀山梅江镇 渝东北 二九、忠县洋渡镇 三十、云阳云安镇 三一、奉节竹园镇 三二、奉节兴隆镇 三三、巫溪宁厂镇 三四、巫山大昌镇 三五、巫山庙宇镇 后记 试读章节 偏岩镇位于重庆北碚区境内,座落在华蓥山脉西南面的两支余脉之间,距重庆城区80余公里。 偏岩镇于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建场为镇,属江北厅礼里六甲。因镇北处有一高约30米的岩壁倾斜高耸,悬空陡峭,故名偏岩镇。偏岩曾是重庆往华蓥故道方向的一座工商古镇,过去做生意翻华蓥山去川北,或到华蓥山烧香拜佛都要到这里住宿,曾有“到静观吃午饭,到偏岩歇栈房”的说法。昔日这里人流熙攘,商号云集,车水马龙,十分热闹。 偏岩古镇依山傍水而建,古镇外侧几百米长的石坎下有一条小河叫黑水滩河,河水来自华蓥山,经胜天湖流经偏岩。小河清澈见底,涨水时,河面很宽,枯水时,河滩的大片卵石凸现,浅浅的河滩上只剩下小股涓涓细流。河边的几十棵黄桷树多有上百年的树龄,盘根错节,枝叶繁茂,形成巨大的“树伞”,掩映着临水而建的民居。临水房屋多有窄窄的石梯通向河边,三五成群的村姑衣着艳丽,在清清的河边或汲水,或淘莱,或洗衣,笑语欢声,不时在水面荡漾。 从胜天湖方向进入古镇场口,有一条半边街,几家幺店子,十几棵黄桷树。幺店子屋面斜向伸延河边,形成遮风避雨的过街廊。路途劳累,到此小坐,喝上一杯凉茶,感受扑面清风,闲望江边景致,实在是舒适惬意之极。 古镇老街长约有400米,街面宽丈余,中间微微起拱,皆用青条石砌成。老街两旁民居鳞次栉比,多为穿斗木结构或以夹壁粉糊为墙,底楼开店堂,楼上作起居,靠水一侧多有挑台,可凭栏眺望水边景色。至今,每到赶场日,方圆十几里的农民到这里赶场,偏岩老街人流熙攘,老街上的茶馆、食店也坐无虚席。 偏岩古镇处在山、水、树的簇拥之中,山的阳刚、水的阴柔、树的沧桑皆浑然一体,相映成景。到此写生、摄影、采风的画家、摄影家、建筑和艺术院校师生、民俗文化研究者多年来一直络绎不绝。随着近几年乡土旅游的兴起,应进一步作好这里的规划、保护和整治,充分展现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使之成为一处更有吸引力的休闲旅游胜地。P14 序言 我出过一本叫《重庆老巷子》的摄影画册,因为我知道,老巷子是一个古老城市的经脉和神经,那些悲欢离合的故事,便是从这里演绎出来的。那么,这座古城更为久远的历史脉络与更为深厚的文化积淀又在哪里呢?这个城市悠久的历史丰碑,又是靠哪些砖石垒砌起来的呢?我开始了新的思索和艰难的寻找,足迹遍及重庆境内险峻之山峦,纵横之江河,虽说苍莽连绵,却也风光无限。 在重庆一座又一座古老的场镇上,我寻觅到先辈们与天地奋斗,与恶劣的自然条件抗争的足迹;触摸到他们世代劳作、迁徙、繁衍、生息的脉搏;感受到他们用心血和智慧垒砌的乡土建筑和乡土文化的魅力;领悟到重庆人坚韧顽强、吃苦耐劳、粗犷豪爽、耿直热情的气质性格形成的历史和地理渊源。可以说,重庆古镇是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民族文化和移民文化的缩影,是重庆城镇培育发展的历史见证与结晶。 因地理条件与平原地区不同,重庆古镇具有独特的建筑风貌和文化内涵,但同时又广纳百川,包容四海。自明清以来,各省移民迁居巴渝,几百年交流融合,使重庆古镇荟集了东至江浙、南到闽粤、西接川滇、北及秦晋的诸多文化要素,使其文化传统更加灿烂夺目,如一颗研磨出多个平面的钻石,更折射出熠熠光采。 由于地形复杂,重庆场镇的选址建造往往用传统风水理论,寻龙、觅砂、观水、点穴,因地制宜,巧妙布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在街区设计上,重庆古镇尊重自然地貌,依山就势,顺坡起伏,顺势转折;场镇的石板街宽窄适度、尺度宜人;为防日晒雨淋,很多场镇建造了廊坊式的风雨场,形成富有情趣的生活空间和公共空间。 在建筑结构上,重庆古镇房屋多趋于简洁、朴素、方便、就地取材。大多数场镇的房屋为穿斗木结构板壁墙或夹壁墙,亦有穿斗、抬梁式混合结构,房顶多为小青瓦硬山或悬山顶,屋檐为单挑或双挑出檐;也有不少外部为青砖封火山墙,内部仍为木结构的四合院建筑;干栏式民居亦是重庆场镇建筑的一大特色。 在建筑装饰上,重庆古镇建筑的各个部件或构件,如山墙、屋脊、挑檐、柱础、驼峰、雀替、挂落、撑拱、门窗等,多有做工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泥塑、彩绘或瓷片饰物。这些雕刻和彩绘反映的内容和传说典故,是重庆本土和各省移民文化的生动展示。 重庆场镇朴实、古雅,随意之中不乏匠心,简约之间富于人情。由于自古以来场镇之间的交流往来及地形条件的接近,重庆古镇的建筑形态和建筑符号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可以说,穿斗房、吊脚楼、栅子门、半边街、过街楼、风雨桥、石板路、戏台子、宫庙、祠堂、会馆,加上进场口的幺店子和黄桷古树,基本就构成了重庆古镇的建筑景观。 千百年来,巴渝先民在场镇进行各种生产和文化活动,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和乡土文化,遗留下来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建筑、历史、文学、艺术、民俗、旅游和其它社会科学工作者关注研究的对象,亦成为乡土旅游爱好者钟情的地方。 随着城镇的改造和发展,大量古镇的传统街区和传统建筑迅速地消失,与之并存的民俗文化也随之消亡,这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 当人们面对日益增多的高楼大厦,感受到城市钢筋混凝土森林的压力时,他们开始回想起儿时的故乡,怀念起外婆牵手走过的小桥,追忆起声息相闻、无遮无拦的邻里乡情。于是,他们成群结队、携儿带女,走出喧嚣、浮躁的都市,去到乡下,去到古镇,释放自己紧张的情绪,启开尘封的记忆,寻求一种返璞归真、怀古思幽的意境。 然而,当人们惊讶地发现,现在较为完整保留下来的传统古镇和老街已是如此之稀少,才开始意识到它的宝贵价值。进而,人们对乡土建筑,乡土文化的保护开始成为一种共识,对传统古镇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声音也由弱变强,并逐步从有识之士的呼声转变为政府部门的重视和行动。 本书展现了重庆大地上尚还保留着部分传统建筑形态的35个古镇风貌。相对于重庆1250个乡镇而言,这已显得十分稀少,因而也就弥足珍贵。对于它们,我们应该十分小心地给予呵护,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让其传统形态和承载的历史文化得到延续。如果说,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是城镇走向现代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那么,对传统古镇的保护和对历史文脉的传承,应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愿《重庆古镇》的出版发行,能对历史传统街区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一定的作用;至少,可以使后人对先辈们以智慧和辛劳创造的场镇文化有一个实体形态的记忆。 何智亚 2001年11月26日 后记 场镇,是世世代代农民们向往的地方。在辛苦劳作之后,能到场镇赶赶场、看看热闹、听听戏,就是他们最大的享受和满足。场镇建筑和文化的发展亦随着这种需求而不断得到推进。 迄今为止,重庆仍有2300多万农村人口,生活在1250个乡、镇所辖的广大地域。 为了呼吁保留一些巴渝先民历经千百年创造的场镇建筑,发现和发掘尚有保护价值的古镇,在近两年时间里,我利用节假日,先后考察了重庆境内60个乡、镇、场,拍摄了两千多幅照片,又花了很多个晚上,进行暗室制作,后期整理和文字撰写,于2001年11月基本脱稿。由于篇幅所限,我选择了35个古镇(乡、场、老街)载入本书。 在考察和拍摄中,我常常为发现一处精美的古老建筑或一段积淀着悠久历史的老街而兴奋不已,也常常会面对被无知和落后所破坏损毁的极有价值的传统建筑而深感痛惜。这种感受也促使我加紧考察拍摄工作,争取用胶片和文字对这些可能会消失的建筑和街区多留下一些凝固的记忆。 在《重庆古镇》的文稿和图片出来之后,有幸得到了我所敬仰的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和东南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齐康先生的指教。使我万分感动的是,吴良镛先生以繁劳之身和80之高龄,亲笔书写了对巴渝山川充满情感和寄望的题序,齐康先生在病榻上为本书拟写了漾溢着热情和华彩的文章。大师的关爱和题辞,使我受益匪浅,亦为本书增辉添彩。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在编著本书的过程中,各方朋友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鼓励和帮助,所到区县、乡镇的领导和群众为我考察、采访、拍摄提供了方便和协助。在此,一并表示最真诚的谢意。 何智亚 二零零二年一月十八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