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寻访北京的古迹(古树雄石宝水)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日)阿南史代
出版社 五洲传播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北京的文化遗产建筑在人与自然的特殊关系上,在树、石和水的框架内看北京,乃是欣赏这座城市遗产的一种方式。在寻访北京古迹的过程中,过去的标记往往是一口井或一眼泉,几棵多节的松树,有时是一块石碑或一座废弃的石洞。它们传承了所在地的历史。这种“知行合一”式的研究方法使得那些古老地点的历史变成了活生生的存在。

本书涉及的故事或带来多种经历、引出首都多个地方的历史变迁和沧桑留痕的内容。本书无意充当旅游指南,在这里着重讲述的是与各行各业的人的邂逅。比如那些并非聚焦于特定的树木、石头或水域的短文。它们同样是这个城市历史的一部分。这些短文能使人们更多地关注这座伟大的都城多姿多彩的文化遗产。古树带你回到过去。清泉继续滋养着这一方土地。开凿运河、解决首都供水问题的浩大工程依然令人赞叹。或者,只须走近胡同中石板上坐着的一位老人,你就能够听到一段长长的传奇;沿着桥上深深的车辙或进香的石板路走上一段,你就会嗅到历史的古老气息,触摸到历史的青苔。

内容推荐

北京的文化遗产建筑在人与自然的特殊关系上,在树、石和水的框架内看北京,乃是欣赏这座城市遗产的一种方式。在寻访北京古迹的过程中,我发现,过去的标记往往是一口井或一眼泉,几棵多节的松树,有时是一块石碑或一座废弃的石洞。它们传承了所在地的历史。

自然的这三个方面蕴藏着北京的往昔岁月。它们帮助我确定自己寻找的地点,并作出反应。它们往往保持着那些地方的气氖,虽然当地的宗教仪式早已不再。不仅如此,它们还带我认识了从名人到老百姓的许多北京人,他们欣然与我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历。

目录

古树就是活的历史

引言

成双的树迎宾客

历史的孤独哨兵

北京最古老的树木

进香道旁的树

时代文物密藏器

御苑中的树

墓地的标志

树的昵称

装饰树

危难中的树

植树

石头:历史的回声

引言

北京古老的石头村

幸存的石碑

石头和庙宇

石桥

石兽

石径

石佛

石头与环境

滋养万物的水源

引言

龙与风水

周边的河

湖与皇家园林

几眼古井

令人心旷神怡的古泉

漫步古运河边

帝都水设施遗迹

珍贵的水源

北京历史年表

地名索引

试读章节

古代遗留的树

在寻访北京地区历史古迹的过程中,我的最大收益之一就是见识了如此之多气势不凡的古树。它们大多存留在昔日的佛教寺院或帝王行宫里,千百年来受到了保护和敬重。在时光消磨和历史变迁中,往往只有这些树木存留了下来,标志着旧址的所在。当我在北京城乡寻访古庙时,总是这些树伫立在那里迎接我。一大片巍然挺立的松树,从远处深深的山谷里就能看到,所以即使那里其他东西都已荡然无存,人们也会知道,它们守护着关于一个特殊地点的记忆。

在整个北京地区,现存6000多株共29种树龄超过300年的古树。树龄最长的是一些常绿树木,如柏树和松树。落叶的银杏树、娑罗树和国槐也可以活到1000年以上。这些占树都得到了很好的照颐,因为人们觉得它们身上具有某种精神品质。这些树种经常会被选来种植在寺院、皇宫建筑和皇帝的陵墓周围。相反,种在老百姓家里的树则一股是些开花的洋槐或者结果实的树,如枣树和柿树。

这些分布在北京城郊各地的参天大树。构成了一幅关于北京往昔的地图。我在造访这些地方的时候经常感到,如果这些树木能说话,它们定然会讲述许多关于北京历史的激动人心的故事。我愿意将我与其中一些树木邂逅的经过同大家分享,以此作为让它们歼口讲话和获得承认的一种方式。

譬如,中山公园里有两排粗壮的柏树,它们一路通向建于10世纪的辽代必国寺旧址。树围如此之粗的树木在市区内非常罕见。尽管公园现在游人如织,你仍然能通过树木辨别出这处寺庙遗址。它们强大的生命力令人敬畏。

地坛公园里也遍布古柏。人们晨练时,经常围住古树,从它们身上吸取能量。许多柏树的树干上有着磨得非常光滑的树节,这是经年累月的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人们在树节上摩擦后背和僵硬的颈部,把树节蹭成了金褐色。那些树一定也感受到了这种按摩,因而显得分外健壮。

北京的古树具有强烈的个性。无论在市内还是郊区,最古老的树木往往会得到皇帝或当地人的敬重,并得到一些昵称,如“帝王树”、“柏树王”、“拴马树”等。以此种方式向这些历史的活见证表达敬意,真是再好不过了。

这些昵称通常描述树木的形态,例如,“卧龙松”的枝干全都横向伸展;“香炉柏”的两个枝条就像两个把手连着圆形的树干。劳动人民文化宫有一棵古柏,其虬曲的姿态会使人联想到“鹿回头”。

因为很多世纪以来北京一直都是首都,所以北京有许多种奇树,并引以为豪。在皇家园林以及大的寺庙,园丁们有意识地修剪树枝,塑造出美丽而独特的形状。还有其他品种的树木,其种植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欣赏它们令人叫绝的树皮或者露在地面以上的树根。

P12-14

序言

赞美北京的古树、雄石和宝水

北京的文化遗产建筑在人与自然的特殊关系上,在树、石和水的框架内看北京,乃是欣赏这座城市遗产的一种方式。在寻访北京古迹的过程中,我发现,过去的标记往往是一口井或一眼泉,几棵多节的松树,有时是一块石碑或一座废弃的石洞。它们传承了所在地的历史。

自然的这三个方面蕴藏着北京的往昔岁月。它们帮助我确定自己寻找的地点,并作出反应。它们往往保持着那些地方的气氖,虽然当地的宗教仪式早已不再。不仅如此,它们还带我认识了从名人到老百姓的许多北京人,他们欣然与我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历。尽管这里的生活节奏似乎越来越快,但总有一些人有时间为他人做一些事情。

自1983年起,我三次长期客居北京;在此期间,研究、探访这座城市的历史遗迹成了我的爱好。尽管我寻访的是那些遗迹的有形所在,但这跨越20年的经历却使我看到街区的发展、农村生活的变化和人民命运的变迁,同时也使我得以对本地个人的价值观窥斑知豹。对传统习俗重新发生兴趣使人在围绕古代遗迹发生的种种变化中获得一种历史传承感。许多寺庙和神殿一类的遗址都改作他用了,因此,我常常得力陈理由才能说服人家让我进入工厂、学校、居民区和其他单位。

本书涉及的故事只是我许多次探险中的一小部分记录。我选出的是那些最使我难忘,或带来多种经历、引出首都多个地方的历史变迁和沧桑留痕的内容。本书无意充当旅游指南,也不想对历史事实进行全面叙述。我在这里着重讲述的是与各行各业的人的邂逅。有些我放在“难忘的北京人”的标题下面,比如那些并非聚焦于特定的树木、石头或水域的短文。它们同样是这个城市历史的一部分。

我在街头巷尾、荒山野岭寻找古寺遗址的过程中,对当地人的热情好客和精力旺盛钦佩有加。这也是探险中令人感到满足的东西。有时,人们会放下手里的事情,花一整天陪着我四处走动。这种“知行合一”式的研究方法使得那些古老地点的历史变成了活生生的存在。

在漫游访古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意识到关注环境的重要性。如今,走在北京郊区,人们谈论的话题常常是缺水、沙漠化和干旱。怪不得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古泉边,用一个个塑料瓶装满水带回家。

古树特别能吸引我的注意,因为有时候,在一处废弃的庙宇或墓地,它们就是历史仅存的痕迹了。有多少次,它们帮助我识别出那些历史遗址!我喜欢了解它们那些昵称背后的故事,尊敬这些古老的哨兵,它们守护着活的历史。今天,人们不仅越来越会欣赏,而且越来越理解该如何保护它们。

走在山间,我逐渐找到了观察石头的新方式。这些天然的巨石总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当它们开始遭到毁坏时,我关注的是其环境的重要性。镌刻着铭文的石碑也引起了我的注意,它们为古代庙宇建筑的存在、来自皇家的庇护以及墓穴陵寝的由来提供了文字佐证。这些石碑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无数剧变,但许多可以原封不动地在原址找到。

对我来说,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寻访北京的古迹,时间选得很合适,因为许多东西依然存留,尚未为现代化进程所改变。说时间合适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体制和社会的开放,我得以随意接触各行各业的人士。此外,健在的老人仍然记得许多地方以前的样子,能够讲述他们解放后50年问所经历的事情。

在北京居住期问,我认识了一些专家,他们关于这座城市历史的知识对我助益良多,令我感激不尽。最重要的是来自家人和朋友的鼓励与支持一他们常常陪我远足探幽——以及北京城乡的百姓对我一贯的热情欢迎和帮助。

我衷心希望,这些短文能使人们更多地关注这座伟大的都城多姿多彩的文化遗产。古树带你回到过去。清泉继续滋养着这一方土地。开凿运河、解决首都供水问题的浩大工程依然令人赞叹。或者,只须走近胡同中石板上坐着的一位老人,你就能够听到一段长长的传奇;沿着桥上深深的车辙或进香的石板路走上一段,你就会嗅到历史的古老气息,触摸到历史的青苔。我总是满怀兴奋地踏上探索之路,充满好奇地期待着下一次邂逅。

阿南史代

后记

我通过这些彼此相关的邂逅,从北京的水、树和石等自然环境出发,表现北京历史的诸多细节。我希望这些故事和经历能给读者一个新的角度以了解和欣赏这座城市的伟大遗产。我之所以用这种特殊方式看待北京,或许要归因于我自身所处的多种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

我原本是美国人,在大学和研究院主修东亚历史和亚洲地理。后来,我获得了一项助学金,到台湾学习中文,在那儿认识了我未来的丈夫,一位年轻的日本外交官。1970年,我们结了婚,到日本生活。事实上,我搬到婆婆家里,她后来出家为尼。起初,我不会讲日语,就跟她老人家写汉字来交流。我们的饭菜常常是西式、日式和中式的混合。

我从小生活在密西西比河岸边,附近就是路易斯安那州南部的湿地和沼泽,到处都能见到水。雨水太多的时候,我们就取出独木舟,沿着街道划行。因此,我很容易就适应了东京的湿润气候。我酷爱日本的雨季。可是,到了北京,我发现干燥多尘沙的华北平原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水不再被看作理所当然会有的东西。因此,我自然注意到北京的泉水,并且逐渐学会从当地人的视角看待湖泊、河流和水库的重要性。

我之所以对北京的山着迷,一个原因或许是我的家乡新奥尔良只有一座人造的小丘,称作“猴山”,孩子们可以在周末到那里爬上跑下。如今,这座可怜的小土包还在,就在那座城市的动物园里面。它只有北京煤山一半那么高。但是,那就是我从小到大爬过的最高的山了。在北京,山就像尤利西斯遇到的塞壬女妖一样召唤着我。我总能根据妙峰山或银山的山峰有多么清晰说出哪天天气最好。

新奥尔良著名的植物是枝权巨大、向地面弯曲、每条枝上能坐六个人的弗吉尼亚栎树。日本的古树被奉为圣物,人们常在树干中部缠上绳子编成的带子,还会建造一些庙宇以向它们表示敬意。在中国,人们会在寺庙完工或墓地建好后种上树,它们会因为这些地方的神圣庄严而长存于世。北京的许多古树都历经长期干旱和历史磨难而得以保存,这让我非常感动。

日本和中国在文化和历史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就包括佛教传统。然而,童年时代的我只知道一位佛祖,那就是供奉在埃弗里岛(那里出产著名的塔巴斯科辣酱)一座花园里的佛祖。后来我才知道,这尊佛像来自北京的一座喇嘛庙,20世纪20年代为古玩商购得,最终流落到路易斯安那的沼泽。对我来说,那就是“东方”。我万万没有想到,有朝一日,自己竟然和那尊佛像交换了“住处”。

我的故乡新奥尔良的许多老住宅都有一个中庭,很像北京的四合院,这让我对北京一见如故。孩提时,我喜欢沿着法国人居住区的小街散步。这些小街在许多方面都与北京的胡同相似。同样,住在日本的时候,我常常组织学生们去东京市里的老区实地旅行,寻找历史的足迹。随丈夫到北京任职后,我仍然保持着这种四处漫游、寻访历史的习惯。

我第一次来北京是1976年,就在“文革”结束的前夕。那是非同寻常的一年,出了许多大事;我现在很容易想起来,我们来的时候是周恩来总理逝世后,但在唐山大地震和毛泽东主席逝世前。我们住在北京饭店时,毛主席的画像和爱国的标语就是仅有的广告牌。那时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人们普遍都缺乏活力。

我们被告知,全北京只有六个旅游景点可供外国游客参观,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半径15公里以外的所有地方都限制进入,标牌上写着“外国人止步”之类的话。由于带着小孩,我们很自然地去了动物园。

大熊猫馆后面,离熊展区不远处有一个小湖和一座亭子,这也是历史遗迹,因为这里曾是明朝时的皇家别墅,后来成为慈禧太后建造的万牲园的一部分。我们坐在一些大石头上休息,并拍了照片。

后来这成了我们家非常重要的一张照片。从那之后,只要我们全家都在北京,我们就会在每年的初夏去同样的地方再拍一张照片。每次我们总要寻找当年的石头和柳树,并选好带有湖和亭子的同样角度作为背景。当然了,照片是不可能一模一样的,26年过去了,只有那些石头还是当初的模样。

1983年我们搬到北京居住后,我期待着更多的地方能够逐渐向外国游客开放,以便寻访一些以前没有去过的古迹。由于只有标注著名景点的不清楚的地图可用,我便搜集一些老地图,帮我确定那些不常有人去的地点。到1986年,我已经去过全中国的所有省份,通常都是和丈夫及两个孩子——儿子友亮和女儿美佳——乘火车旅行。作为一名社会研究教师,我认为让孩子通过观察自己生活的国家来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我很高兴,因为这些培养,他们在我们这个三种文化并存的家里感觉很自在。

我丈夫1995年被任命为驻中国公使,后来又在2001年被任命为驻中国大使,这让我欣喜若狂。我又可以回到我的“第三个祖国”生活了。我继续探索北京地区,我的狗奈基也跟着我在不断变化的北京漫游,登山远足。我也变了。从前,我总是害怕北京的寒冷,但是,后来却爱上了北京的冬天。通过这些经历,我发现,在晴朗的冬日探险最好。此外,在冬天拍照也容易些。那时的天空总是碧蓝碧蓝的,那些古塔、古树和古庙的屋顶在这个光秃秃的季节拍出来的效果也会好得多。

尽管许多古迹都重建得很美,我还是宁愿看到那些按照原样随时光老去的地方。在我看来,保护历史比重建历史更重要。不仅如此,哪怕只剩下一块石头、一棵古树、一口古井,它们本身就是历史的感人化身,丰富着我们对北京灵魂的体验。

阿南史代

2004年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6: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