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都”,这句古话很值得玩味。那么,究竟什么是江南和金陵的文化精神呢?就让我们到那里的山山水水中去游览、寻觅吧!中国山水,山水中国。图绘精美,文采焕然。带你走进一个——历史中国,人文中国;让你——坐观山水,读行天下。
这套丛书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山水故事”,一是“山水情怀”。
山山水水背后“故事”的丰富多彩,是中国山水的主要特色,由于悠久的文明与历史积累,长期的农耕生活陶冶,使得我国山水背后的“故事”特别多,亦即是说,人文景观特别丰富,历史文化的积淀特别深厚。
本丛书熔景观审美,掌故传说,山水诗文和风土人情于一炉,送大家一本“山水故事大全”。
瘦西湖在扬州西郊,原名保障河,河身曲长清瘦,两岸花木扶疏,六朝以来即为风景胜地。清乾隆以后,这一带更是“繁弦急管,金勒画船”,成为有闲阶层玩赏的地方,其靡金程度已不亚于有“销金锅儿”之称的杭州西湖。清代诗人汪沆写道:“垂柳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之名遂著。后人认为“瘦”字正道出了保障河的秀色。曾有人把杭州西湖比作丰满妩媚的少妇,而把瘦西湖比作清秀婀娜的少女,现几分纤柔羞怯的情意。瘦西湖有虹桥、长堤春柳、桃花坞、小金山、五亭桥、白塔等各有特色的名胜。虹桥修禊
虹桥在瘦西湖公园入口处,为一白石栏杆圆拱形石桥。初建于明末,原为木桥,桥上栏杆皆为红色,故称“红桥”。其时这里景色佳丽,清初著名文学家吴绮曾描述道:“朱栏数丈,远通两岸,虽彩虹卧波,丹蛟截水,不足以喻。而荷香柳色,雕楹曲槛,鳞次环绕,绵亘十余里。”
顺冶十六年(1659),王士祯出任扬州推官。王士祯号渔洋出人,山东新城(今桓台)人,创诗论“神韵说”。在扬州,他“昼了公事,夜接词人”,常集诸名士赋诗游宴。康熙元年(1662)春,他与在扬诸名士修禊于红桥(修禊为古代一种风俗,最初是在每年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到水边用香薰草药沐浴,以祓除不祥,后来固定在三月三日,内容也改为游春宴饮等)。他即席赋《浣溪沙》二首,众名士纷纷唱和,后选出十首辑为《倚声初集》,注云:“红桥词即席赛唱,兴到成篇,各采其一,以志一时胜事。当使红桥与兰亭桥并传耳。”康熙三年春,王士祯与众名士再度聚于红桥。他作《冶春绝句》二十首,众人和之,一时传为佳话。
乾隆元年(1736),板桥改建为石桥。十五年后又重建,并于桥上修桥亭,改“红”为“虹”。
P119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都”,这句古话很值得玩味。
说金陵是帝王都自是不错的。这里山川雄伟,气势非凡。当年诸葛亮就赞叹道:“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之后,在古代即有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五代南唐及明初建都于此,世称“六朝古都”。
然而,“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这帝王都里竟多出亡国之君:先是东吴后主孙皓,在晋军兵临城下时自缚双手,抬棺出降;其后南朝陈后主、后唐李后主国破时相继“肉袒出降”,丢尽了帝王的颜面……
何以如此呢?有说这和“江南佳丽地”有关:“春江流粉气,夜色湿裙罗”,江南的柔山秀水哺育了绝代的佳丽,佳丽们的脂粉又销蚀了帝王的王气、男儿的英气。不是吗?隋兵伐陈时,陈后主还在和宫中美女宴赏《玉树后庭花》,直至城破才慌忙与两位宠妃坐竹篮藏于宫内枯井之中,宠妃的胭脂沾满井上石栏,以至有“胭脂井”传世;宋兵破城时,李后主还在填词,他比陈后主更有才气,可惜辞庙去国时所填的词中最伤心的不是社稷江山,而是“垂泪对宫娥”……此说似乎不无道理,却又不尽然。江南佳丽中其实不乏品格高洁者,如“秦淮八艳”中刚烈的柳如是、侠义的李香君,都非一般烟花女子。
那么,究竟什么是江南和金陵的文化精神呢?就让我们到那里的山山水水中去游览、寻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