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经历“革命春秋”的政治活动家,当然更是一位在文学的各个领域广泛涉猎的文学家。本书主要反映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发生前,传主在文学领域的情况。本书中还大量收集了郭沫若的诗,成为了以诗证史的好材料,也以此反映他的思想。让读者对郭沫若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本书主要反映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发生前,传主在文学领域的情况。包括郭沫若1949年之后所写的许多诗,已收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是很好的以诗证史的材料。本书还涉及传主的一部分国务活动。
001…………1949:“江河洋海流新颂”
025…………1950:“艺术必须反映时代精神”
049…………195l:“瞠然自失而深刻检讨”
069…………1952:“做一名文化尖兵”
09l…………1953:“芳与泽其杂糅”
11l…………1954:“把天当作纸,势欲写长檄”
13l…………1955:“如唱凯歌旋”
157…………1956:“你请导引着向前,永远,永远”
179…………1957:“温情那许一丝丝”
197…………1958:“主席的智慧正在转坤旋乾”
229…………1959:“蔡文姬就是我”
253…………1960:“翻案何妨傅粉多”
269…………196l:“乾旋坤转,价值倒立”
293…………1962:“遍地吹军号”
315…………1963:“有雄文四卷,为民立极”
337…………1964:“诗词余事,泰山北斗”
361…………1965:“高举红旗毛泽东”
383……………………后 记
以为万一之用。郭沫若感念中共关怀备至,遂成《金环吟》:
郁郁黄金环,胡为灿指端?
贱子将远行,欲以防偶然。
偶然倘不逢,金环复何用?
慰劳寄前线,欲以表寸衷。
寸衷知良轻,积轻以为重。
十寸成一尺,十环成一风。
凤飞岐山岭,衔环献毛公。
取之自人民,请为人民用。
在郭沫若的心目中,毛泽东领导的人民革命的节节推进,不但将使自己早在1926年即投身的事业获得成功,而且还将为实现自己的宏愿开辟更为广阔的天地。他认定中共领袖毛泽东、周恩来“思想行事”,“无不合于智仁勇之三大达德”,更进一步认定毛泽东已成为“中国的救星”。怀着这样的虔诚,吟出这首“衔环献毛公”的诗篇。
“音机收捷报”,舟行10日,郭沫若通过收音机听到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大胜利——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的配合下,于徐州以东围歼黄伯韬的兵团,解放徐州以西以北广大地区。《北上纪行》之三:
人海翻身日,宏涛天际来。
才欣克辽沈,又听下徐淮。
指顾中原定,绸缪新政开。
我今真解放,自愧乏长才。P3
去年6月,拙作《郭沫若的晚年岁月》出版之后,责任编辑于俊道同志鼓励我将郭沫若“文革”之前的一段写出来。一位四川的朋友也谈及拙作虽然写的是传主在“文革”中的行状,但穿插着不少此前的经历,并以为这有助于读者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不过我要据实向读者坦诚相告,这种写法多半是出于不得已的选择。我在该书的《前言》中已经表示:档案未获充分利用,人们有充分的理由抱怨拙作在这方面的短缺。为着弥补这种缺陷,我相应地穿插了“文革”之前的一些材料。
读者如能耐着性子读完本书的话,一定会发问:档案未获充分利用的缺陷难道已经弥补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既因我生性慵懒所致,也有国情的囿限。这后一半的制约因素,想来读者是很明白的。待将来情况发生变化之后,我相信一定会有有心的作者写出翔实的传记来。
郭沫若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经历“革命春秋”的政治活动家,当然更是一位在文学的各个领域广泛涉猎的文学家。本书主要反映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发生前,传主在文学领域的情况。虽然郭沫若自己认为1949年之后所写的许多诗,根本就不能算是诗,但是这些作品既已收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还应当视其为整个文学创作的一部分。更何况从以诗证史的角度来看,这些作品仍不失为有意味的材料。也正因此,本书涉及传主的一部分国务活动。对于一位有着强烈的事功意识,在文学作品中贯穿言志精神的文学家兼为政治活动家,涉及这些内容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周恩来在40年代初称郭沫若是“革命文化的班头”。1949年7月,第一届全国文代会召开之后,郭沫若众望所归地担任全国文联主席。他是事实上的终身主席,只要他活着,没有任何人能与之争雄。郭沫若是无可争议的新中国的文坛泰斗。
但是,这只是一种象征。有一个小小的插曲:1953年夏秋间,胡乔木主持筹备第二届全国文代会,提出取消文联这一象征性的机构。毛泽东大为恼火,予以斥责,并当即电召正在外省参加土改的周扬返京,取代胡乔木。
郭沫若极有自知之明,明白全国文联主席只是一种荣誉性的职位,如果说新中国的文坛真有泰斗的话,也绝非自己所能胜任。1963年12月,郭沫若在读罢即将出版的《毛主席诗词》清样之后,赋《满江红》一阙,其中一句是:“经纶外,诗词余事,泰山北斗。这是郭沫若这位新中国文坛泰斗心目中的泰斗。
周国平在《岁月与性情》一书中向世人提供了一封郭沫若写于1969年1月的信件,内中有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肺腑之言:“可惜我‘老’了,成为了一个一辈子言行不一致的人。”落款为“老兵”,别有意味。笔者在本书中涉及郭沫若对屈原和宋玉的评论,是一个小小的参照。郭沫若确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存在,有着说不尽的意味。只是限于学识的浅薄,笔者只能也乐于作这样的引玉之砖。
本书的写作得到某全国工业集团公司的资助,为尊重该集团公司的意愿,未便明言。这丝毫未减我的感激之情,敬请接受诚挚的谢意。
作 者
2005年5月1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