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京旗人家(儿女英雄传与民俗文化)
分类
作者 李婷
出版社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满族,一个贵族的民族,自从清朝入关统治了整个中华大地之后,就一直受到众人瞩目,其生活更是为平民百姓所好奇。本书就从旗人社会小说《儿女英雄传》入手,对旗人的家庭、生计、衣食住行、家庭礼仪、家庭用语、宗教思想、文化性格和族群意识,进行了细致研究。

目录

总序(陈文新)/l

《儿女英雄传》导读/1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儿女英雄传》是部旗人社会小说/2

 第二节 有关《儿女英雄传》的研究/1l

 第三节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儿女英雄传》/25

第二章 汉军旗人家庭/35

 第一节 满族女性地位/35

 第二节 旗人家奴/47

第三章 旗人家庭生计/61

 第一节 安家生计来源/61

 第二节 安家生计的困境及对策/67

 第三节 安家庄园经济的特点/75

第四章 旗人的衣食住行/88

 第一节 满服/88

 第二节 满食/103

 第三节 满炕/108

 第四节 骑马/111

第五章 旗人家庭礼仪/118

 第一节 见面礼/l18

 第二节 尊老礼/125

 第三节 婚礼/128

 第四节 丧礼/139

第六章 旗人家庭用语/146

 第一节 满语名称/146

 第二节 满语借词/157

 第三节 满式语音及语法/166

 第四节 《儿女英雄传》所反映的满语文化蕴涵/172

第七章 旗人宗教思想/180

 第一节 崇信天命观/180

 第二节 相信“灵魂不灭”/189

第八章 旗人文化性格/206

 第一节 骁勇尚武/207

 第二节 质朴淳厚/216

 第三节 淡泊豁达/222

第九章 旗人族群意识/228

 第一节 汉军旗的族属/228

 第二节 族群意识的内涵/236

 第三节 族群意识的表现/242

结语/255

参考文献/264

后记/272

试读章节

倒红毡、射三箭、迈鞍子、过火盆这一系列动作,是从新娘下轿到入洞房之间的仪节。《啸亭杂录》有如下记载:“五鼓,鼓乐娶妇至男家,竟夜笙歌不绝,谓之响房。新妇既至,新婿用弓矢对舆射之。新妇怀抱宝瓶入坐向吉方。及吉时,用宗老吉服致祭庭中,奠羊、酒诸物。宗老以刀割肉,致吉词焉。无内亲兄弟陪送,喜轿过房前,过火盆,倒红毡;跨马鞍;新妇抱瓶出轿。”

倒红毡,即把红毡铺于喜轿通向新房的地面上,因红毡从屋外往里铺,一块接一块铺,故有此称。喜轿到院门后,有一系列满俗,如新娘“进门迈鞍子、过火盆、迎喜神,避太岁”。娶亲轿子进门,P133

新娘何玉凤由娶亲、送亲女眷分别从两侧搀扶,顺铺好的红毡人院。大门口放一只炭火盆,新娘跨盆入院。又是一阵响房,新人叩拜之前,先要射三箭。对此书中有极生动的描写:“只听得一声弓弦响,哧的就是一箭,从轿子左边儿射过去;接着便是第二箭,又从轿子右边儿射击过去;说时迟那时快,又是第三箭,却正正的射在轿框上,噔的一声,把枝箭碰回去了。”(第二十七回)接着新人行一跪三叩礼,上祠堂拜祖先,行两跪六叩礼。

女家准备苹果两枚,一枚由新妇抱持,一枚放置轿底,取其平安之意。何玉凤左手攥着一个小金如意,右手攥着一个小银锭儿,嘴里咬了一口苹果,如意是满人的吉物,取吉利之意;苹果取汉字谐音“平安”。新娘人洞房前,门槛上放马鞍一只,从上跨过称“平安入门”。进洞房后揭盖头,书中描写玉凤“姑娘在盖头里低着头看着地下,只见眼前来了一双靴子脚,又见张姑娘一手拈起个盖头角儿,一手把着新郎的手,用一根红纸裹的新秤杆儿,把那块盖头用新秤杆儿往上只一挑,挑下来,姑娘好眼亮啊!”(第二十八回)然后新人双双叩见父母翁姑,抱瓶照镜入洞房。P134

序言

一套丛书,一个重大的文化工程,其起点往往是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我们这套《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与民俗文化》丛书也是如此。与一般情况稍有不同的是:希望看到这样一套丛书的民俗学 斗钟敬文先生,驾鹤西去,未能亲自指导编撰工作和目睹这套丛书问世。

1985年10月,《文史知识》刊发了钟敬文先生的“答《文史知只》编辑部同志访问的谈话记录”,题为《民俗学与古典文学》。他火“古典文学中民间文学所占的位置”、“一般古典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民俗现象”和“研究古典文学如何借鉴民俗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等三个方面阐释了民俗学与古典文学的关系,其结论是:“民俗学和古典文学研究都属于人文科学,两者都是研究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的。人类社会本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这就决定了两种学科之间是可以乃至应该相互沟通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应用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于丰富古典文学的研究手段、研究角度无疑会有裨益。”其高屋建瓴的概括确立了编撰《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与民俗文化》丛书的指导思想。

民俗学的关注领域,主要在三个方面:“(1)风俗方面(如衣服、食物、建筑、婚嫁、丧葬、时令的礼节……);(2)宗教方面(如神道、庙宇、巫祝、星相、香会、赛会……);(3)文艺方面(如戏剧、歌曲、歌谣、谜语、故事、谚语、谐语……)。”(顾颉刚《圣贤文化与民众文化》,见苑利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民俗理论卷》,l3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2)两方面与古典文学的联系,可从“一般古典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民俗现象”这一角度来加以把握,如宋玉《高唐赋》的巫山神女,吴均《续齐谐记》的牛郎织女七夕相会,周去非《岭外代答》的斗鸡,离开了对这些民俗现象的了解,我们对古典名著的解读就会留下空白或死角。第(3)方面与古典文学的联系,可从“古典文学中民间文学所占的位置”这一角度来加以把握。在中国文学史上,民间文学占有不容忽视的分量,诸如《诗经》中的《国风》、汉魏时期的乐府民歌、由后人补述的上古神话与传说、宋元明清的讲唱文学、明清章回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都是众所周知的例证;中国文学的若干体裁,也多是从民间文学衍生发展而来的,例如楚辞,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追溯其谱系时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朱熹也认为《九歌》的前身是民间祭歌。这样一些事实表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与“民俗文化”之间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我们的责任是:不仅承认这种关系,而且深入地考察这种关系,以开创文艺民俗学研究的崭新局面。

“五四”以后出现了一系列关注文艺民俗学的学者。鲁迅是其中较早而卓有建树的一位。1927年9月,鲁迅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系统梳理“自汉末至晋末文章的一部分的变化与药及酒之关系”,在现代学术史上开文艺民俗学研究的先河。闻一多在用民俗学观点阐释中国古代神话方面用力尤勤。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先后作《伏羲考》、《龙凤》、《姜嫄履大人迹考》,解决了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若干疑难问题。至于数以十计的中国文学史著作,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胡适《白话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等,其中涉及《国风》、楚辞、汉魏乐府、宋元明清讲唱文学、明清章回小说的部分亦占相当比重。若干专题性的研究著作更蔚为大观。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文艺民俗学研究已取得了值得重视的成就,其缺憾仍是显而易见的。第一,我们对“一般古典文学中所反映的民俗现象”考察甚少。文艺民俗学研究,如日本民俗学家井之口章次在《民证学的位置》一文中所说,主要包括三个方向:“第一方向,为了正确理解文学作品,有必要了解它背后的环境和社会,为此要借助于民俗学。第二个方向,要了解文学素材向文学作品升华的过程,因为在现实上,文学素材往往就是民间传承。第三个方向,再进一步,把文学作品作为民俗资料,也可称之为文献民俗学的方向。”(转引自陈勤建:《民俗学研究评述》,见苑利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民俗理论卷》,163页)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中,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闻一多《姜嫄履大人迹考》等属于第一个方向;第二个方向即文学源流研究,关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小说名著从民间传承到文人写定的种种细致考察属于这一方向;比较而言,第三个方向较为薄弱,在文献民俗学即把文学作品作为民俗资料方面,我们还不够自觉,远远谈不上系统研究。第二,古典文学的研究很少自觉借鉴民俗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并因此出现了若干阐释偏差。比如,我们对唐代元稹《莺莺传》的误读即因忽视习惯法(不成文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而造成。在许多读者看来,张生是一个“文过饰非”的负心郎。其实,张生与崔莺莺分手,乃是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宋赵令畴《侯鲭录》卷五说:“(张与)崔之始相得,而终至相失,岂得己哉!如崔己他适,而张诡计以求见,崔知张之意,而潜赋诗以谢之,其情盖有未能忘者矣。乐天曰:‘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岂独在彼者耶?”在他看来,崔、张始终是一对有情人,惟其如此,他们“终至相失”的缮局才是悲剧性的。那么,是什么社会压力迫使崔、张分离的呢?简单地说,即习惯法。按照习惯法,一个私奔的女子是没有资格成为妻子的。我们注意到,莺莺在私下与张生结合后,她清醒地意识到,她不能指望张生把她当做正式的妻子来对待;她一再对张生说:“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也。愚不敢恨。”“既见君子,而不能(以礼)定情,致有自献之羞,不复明侍中帻。没身永恨,含叹何言!”这说明,习惯法是严厉禁止私奔的。白居易新乐府《井底引银瓶》即以“止淫奔”为宗旨。诗用了一位具有莺莺类似遭遇的女子的口吻述说往事、吐露悲怨:“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苹蘩。”这位女子终于未能成为正式的妻子,而莺莺更主动断绝了与张生的联系。她们不可能越过习惯法的障碍。我们过去一味地指责张生,熟视无睹地忽略了一个事实,即:张生虽然不得已抛弃了莺莺,但他依然深深地爱她。对《莺莺传》的误读提示我们:民俗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在古典文学研究中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与民俗文化》丛书的编撰,即旨在从上述两个较为薄弱的方面推进文艺民俗学研究。其一,丛书致力于揭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所反映的民俗现象,如《三国演义》的关羽崇拜、《水浒传》的江湖习尚、《西游记》的民间信仰世界、《金瓶梅》的市井民俗、《聊斋志异》的狐鬼故事、《红楼梦》的人生礼仪,等等。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作为民俗资料,力求准确、系统地钩稽出相关内容,并适当引用其他文献和田野调查材料作为参证。其二,丛书致力于借鉴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为了正确理解文学作品,有必要了解它背后的环境和社会,有必要了解民间素材向文学作品升华的过程,有必要了解民俗现象的基本特征,也有必要借助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甚多,难以一一列举。就其荦荦大端而言,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注重田野调查,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二是注重类型的、比较的研究,注重把握民俗现象的类型化特征,以免因强调个性化和典型化而误解了俗文学的内涵。三是注重地域性的研究,由考察某一地区的文化传统与民情风俗入手,在解读文学作品时力求臻于“同情之了解”的境地。一般读者在面对《国风》、乐府、宋元讲唱文学和明清章回小说时,常常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三国演义》何以只在描写诸葛亮时热心于运用悬念手法?《水浒传》中的三十六天罡何以大都怪模怪样?喜欢闹恶作剧的悟空和常冒傻气的八戒何以成为《西游记》的中心人物?武松在《金瓶梅》中何以显得并不威风?诸如此类的问题,用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来阐释,常有一种迎刃而解的效果。借鉴民俗学对古典文学研究大有好处。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与民俗文化》丛书的编撰,具体到每一部书,不求面面俱到地阐释各名著所反映的全部民俗现象,而以突出重点为基本原则。这一方面是为了避免相互重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有足够的篇幅来阐释各名著的核心内容。以《水浒传》为例,从题材看,这部小说至少有两个特征值得关注:其一,《水浒传》的题材不是单一的,而是可以用丰富多彩来形容。南宋罗烨《醉翁谈录》著录水浒故事,在“小说”总名目下,《青面兽》归于朴刀类,《石头孙立》归于公案类,《花和尚》、《武行者》归于杆棒类。用较为通行的术语来表示,《石头孙立》属于公案故事,《花和尚》、《武行者》属于豪侠故事,《青面兽》属于绿林好汉故事,由此已可见出水浒故事的丰富性;而现存的《水浒传》百回本中的征辽、征方腊故事等,则属于“说铁骑儿”,以战阵描写为主。其题材多元的情形确非一般小说可比。其二,《水浒传》的题材一方面是丰富的,另一方面又有其占主导地位的题材,即豪侠故事。从豪侠特殊的人文立场和《水浒传》对某种情调的偏爱出发,豪侠们被写成一群具有特殊性格的人:与关心事业和家庭的常人不同,他们对这二者看得很淡,甚至可以说不在眼下。以鲁智深为例,当他出于正义感拳打镇关西时,假如换了一个同样有正义感但不是豪侠的人,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毫无疑问,利用身为提辖的权力,要解救金氏父女,只需按照正常的法制程序办事便可达到目的,何至于亲自动手以至弄丢了职务、成为亡命之徒呢?但鲁智深身为豪侠,只有亲自动手才能显出豪侠的风采,至于会不会弄丢官职,那不在他的关心范围之内,豪侠本来就不看重主流社会的事业,官职对于他是无关紧要的。与此相辅相成,家庭也不是豪侠关心的对象。《水浒传》中的好汉,一部分是从来没有结过婚,如武松、鲁智深、李逵、石秀、杨志,一部分是结了婚而并不当回事,如卢俊义、宋江(阎婆惜实际上只能算宋江的外宅)。为什么会如此?这是因为,家庭生活与豪侠是格格不入的,而女性的介入更可能造成对豪侠精力和气质的损害,所以,《水浒传》一再强调它的最出色的好汉“一意打熬气力,不亲女色”。考虑到《水浒传》在题材上的这两个特点,我们讨论《水浒传》,以江湖豪侠的生活为主,以绿林好汉的生活为辅,集中探讨与之相关的民俗现象,而对其他方面则一概从略。对其他名著,如丛书第一辑中的《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聊斋志异》、《红楼梦》,也采取同样的处理原则。

民俗文化涉及到民俗事象的所有承担者,涉及到民族文化生活中的所有人,它是所有民众的文化。与民俗文化的这一特征相适应,我们这套《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与民俗文化》丛书,也一方面注重学术性,注重历史感,注重内涵的深刻与丰富,一方面注重可读性,注重现实感,注重活泼平易的民族气派,目的是贴近民众,进入民众的生活,并在中华文化的建设中发挥实际作用。希望我们的努力得到钟敬文先生在天之灵的认可。希望我们的努力得到读者诸君的认可。希望我们的努力得到从事文艺民俗学研究的各位专家的认可。

在丛书编撰过程中,我所在的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各位先生以不同方式表示关心和支持,令人感佩。这些先生是: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萧▇父教授、中心主任冯天瑜教授、中心副主任郭齐勇教授、陈锋教授、中心办公室主任杨华副教授和副主任曾繁宏女士,谨在此一并致谢!

陈文新

2003年2月8目于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后记

本书是我的博士论文,从选题、立论到资料的选择,都得到导师赵展教授的悉心指导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弥松颐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滕绍箴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白振声教授、邢莉教授慷慨惠赐的宝贵意见。此外,还得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李春兰编审对此稿成书的支持和帮助。值此出版之际,一并深表谢忱。

在本书被列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与民俗文化丛书》出版选题后,我对原稿文字作了适当修改,为适应丛书体例,并将原稿题目改成《八旗风情——(儿女英雄传)与民俗文化》。

《儿女英雄传》问世百余年来,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有关的研究文著寥寥无几,范围也仅涉及作品著者、版本考订、思想性、语言艺术等等,极少有人关注到其中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面对《儿女英雄传》这样一部反映了清后期满汉文化的交融的小说,我研究的视野定位在由“文学”返回“历史现象”上,旨在以《儿女英雄传》为文本,尝试以书中的汉军旗人安家为例,结合其他史料,从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研究清代后期旗人的生活、思想和心理状态,并对其中所蕴含的满族民俗进行阐释。

本书分九章,从汉军旗人家庭、八旗生计、衣食住行、日常礼俗、家庭用语、宗教信仰、文化性格及族群意识等方面解析清代嘉庆、道光时期京旗官宦家庭中所蕴含的满文化。在第一章中提出《儿女英雄传》具有其他中国古典小说所不具有的民族特质;第二章从制度文化层面上,阐述满文化在旗人家庭中的表现;第三至四章从物质文化层面上,揭示《儿女英雄传》所表现出的满文化形态;第五至九章从精神文化层面上,研究《儿女英雄传》中的满文化遗存;最后,在结语中全面地概述清代嘉道时期的满文化特性。

需要说明的是,我对京旗家庭中汉文化对满文化的影响方面较少涉及,这并不是说这个问题不重要。实际上,在满文化的发展中,满族的“汉化”是历史的主流。满文化的变迁,一方面,是满文化吸收汉文化成分而得;另一方面,是满文化因子与汉文化因子重叠对满民族文化的强化。只不过现存的满文化研究在对满族的“汉化”这方面探讨相对多一些,而对汉族的“满化”或者说汉文化吸收满文化的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尚未给予足够的关注,所以我更为关注后一个问题。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遗漏与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不吝赐教。

李 婷

甲中年中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2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