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即方法、方术,是治疗疾病的医方。《隋书·经籍志》说:“医方者,所以除疾灾。保性命之术者也。”剂,古作齐,指调剂。《汉书·艺文志》说:“调百药齐和之所宜。”方剂,指药方、处方。本书作者彭述宪业医50年,诊误之暇,致力于内科、方剂的钻研,融经方、时方、新方于一炉。本书选40首古今良方,扼要说明其来源、组成、功效、主治、方义,并附验案288例,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科病证(症),一方值得中医工作者阅读收藏的好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妙方奇用 |
分类 |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
作者 | 彭述宪//彭巍 |
出版社 | 人民军医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方,即方法、方术,是治疗疾病的医方。《隋书·经籍志》说:“医方者,所以除疾灾。保性命之术者也。”剂,古作齐,指调剂。《汉书·艺文志》说:“调百药齐和之所宜。”方剂,指药方、处方。本书作者彭述宪业医50年,诊误之暇,致力于内科、方剂的钻研,融经方、时方、新方于一炉。本书选40首古今良方,扼要说明其来源、组成、功效、主治、方义,并附验案288例,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科病证(症),一方值得中医工作者阅读收藏的好书。 内容推荐 作者彭述宪业医50年,诊误之暇,致力于内科、方剂的钻研,融经方、时方、新方于一炉。本书选40首古今良方,扼要说明其来源、组成、功效、主治、方义,并附验案288例,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科病证(症),一方值得中医工作者阅读收藏的好书。 目录 芍药甘草汤临床应用 小陷胸汤临床应用 小柴胡汤证兼症辨治 赤小豆当归散临床应用 旋覆花汤临床应用 大黄甘草汤临床应用 下瘀血汤临床应用 半夏厚朴汤临床应用 四物汤在妇科的应用 四物汤在内外科的应用 二陈汤临床应用 香苏散临床应用 济生柴胡散临床应用 金铃子散临床应用 当归补血汤临床应用 厚朴温中汤临床应用 二妙散临床应用 大分清饮临床应用 连翘归尾煎临床应用 附姜归桂汤临床应用 甘寒补气汤临床应用 藿香正气汤临床应用 清肝达郁汤临床应用 薏苡竹叶散临床应用 连朴饮临床应用 凉解里热法临床应用 金铃泻肝汤临床应用 活络效灵丹临床应用 建瓴汤临床应用 桑杏清肺汤临床应用 增减旋覆代赭石汤临床应用 五子导痰汤临床应用 苏杏芩甘汤临床应用 银芷解毒汤临床应用 加味清解汤临床应用 金铃郁芩汤临床应用 清肝宁血汤临床应用 百合地黄汤临床应用 黄芩滑石汤临床应用 石膏谷精草汤临床应用 病证(症)索引 附录 验方选粹 散偏汤治疗偏头 纠斜汤治疗口眼喁斜 清肝安神汤治疗神经衰弱 平肝和胃饮治疗胃脘痛 利咽解毒汤治疗咽喉痛 五藤五皮汤治疗风湿热痹 活络蠲痹汤治疗血瘀弊病 通络镇痉汤治疗坐骨神经痛 菖蒲外熨方治疗痹痛 加味当归补血汤治疗月经过多 试读章节 芍药甘草汤,见于《伤寒论》。由芍药、甘草(炙)各四两组成。据临床处方用量,以白芍15~30克,炙甘草6~9克为宜。主治伤寒夹虚,误用汗法,阴血受伤,下肢筋脉失养,发生脚挛急。方中白芍酸甘微寒,养血敛阴;炙甘草味甘补脾,益气生津,缓和拘急。二味合用,酸甘化阴,有益阴‘养血、缓急止痛的功效。据实验研究,本方有镇静、镇痛、松弛平滑肌的作用。作者运用本方加味,治疗阴虚血亏所引起的头痛、胃脘痛、腹痛、泄泻、痹痛、小腿肚转筋,每奏良效,现整理验案6则如下。 1 肝风头痛 温燥伤阴 谢某某,女,62岁,退休工人,1990年9月2日就诊。 患头痛2年,投川芎茶调散、补中益气汤(加川芎、细辛)、顺气和中汤(加藁本、羌活)、半夏白术天麻汤等方乏效,近2个月头痛日增,以巅顶为甚,攻冲热痛,心烦急躁,失眠多梦,咽干口苦,舌红无津,脉小弦数。证属肝风上扰,阴血受伤。治宜养阴益血,平肝熄风,佐以通络。用芍药甘草汤加味:白芍30克,生甘草6克,生牡蛎24克,钩藤15克,忍冬藤15克,丝瓜络10克。服10剂,头痛已轻,巅顶灼热,有压痛,头晕目眩,夜难入寐,体倦乏力,面色少华,口苦,舌红少津,脉细弦数。诊系风火势减,阴血未复,心神不宁。以原方去丝瓜络,加丹参18克,夜交藤、合欢花各12克,宁心安神。服6剂,头痛止,夜寐安,有时头晕,头顶问有烘热,1日5~8次,精神较差,面色无华,口微苦,舌红,根有薄黄苔,脉小弦略数。以原方去夜交藤、合欢花、忍冬藤,将白芍改为15克,加女贞子、当归各12克,白菊花、天麻各9克。服6剂,痛渐痊愈。 按语:本案属于肝经风火,上扰清窍之头痛,屡进辛散温燥之品,耗阴伤血,脉络不畅。用芍药甘草汤,将炙甘草改为生甘草,味甘性凉,而无壅遏之弊。加钩藤清肝熄风;生牡蛎潜降风火,且能养阴;丝瓜络、忍冬藤清火通络。二诊时,痛势已缓,但夜难人寐,用原方去丝瓜络,加丹参、夜交藤、合欢花宁心安神。三诊时,头痛却,夜寐宁,有时头顶烘热,头晕,乃风火尚未全降,阴血将复。以原方去忍冬藤,减轻白芍剂量,加女贞子、当归补阴养血;白菊花、天麻熄风定晕。立法用药,层次分明,故头痛却。 2 肝火犯胃 化燥伤阴 吴某某,女,48岁,工人,1982年3月26日就诊。 素多忧郁,患胃脘痛半年,自服香砂养胃丸、木香顺气丸、附桂理中丸等,渐觉胃脘辣刺灼痛,痛甚时连及右胁,至夜胃脘有拘急感,仰卧更甚,纳少,大便偏干,小便黄,舌红无津,脉细弦数。证属肝胃不和,化火伤阴。治宜疏肝和胃,养阴缓急。用芍药甘草汤加味:白芍18克,炙甘草6克,川楝子4.5克,青木香6克,丹参12克,麦芽12克,生枳壳9克,蒲公英12克。服12剂,胃脘仅有微痛,有时灼热不舒,食后脘满,心烦易怒,精神疲乏,面色少华,口苦而干,舌红少津,脉小弦数。以原方去青木香,加白蒺藜10克,夏枯草12克,沙参12克,鸡内金6克,疏肝和胃,清火生津。服7剂,痛除体健。 按语:本案为肝气郁结,犯胃作痛,服辛温香燥之剂太多,肝郁化火,耗伤阴血。用芍药甘草汤加少量川楝子,清肝止痛,以免苦寒伤胃;青木香辛苦性寒,理气止痛;生枳壳理气宽中而不燥;麦芽健脾和胃;丹参和血止痛;蒲公英清热养胃,解毒散结。二诊时,胃痛轻微,肝之郁火仍盛。以原方去青木香,加白蒺藜、夏枯草宣泄肝之郁火;沙参清养胃阴;鸡内金运脾健胃。俾阴血复,郁解火清,胃健病愈。P1-3 序言 方,即方法、方术,是治疗疾病的医方。《隋书·经籍志》说:“医方者,所以除疾灾。保性命之术者也。”剂,古作齐,指调剂。《汉书·艺文志》说:“调百药齐和之所宜。”方剂,指药方、处方。《论衡·定贤》说:“譬犹医之治病也……方施而药行。”它是祖国医学理、法、方、药中的重要部分,是临床用以治疗疾病的实施工具。医者根据人体发病的机制,症状表现,进行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立法选方。据方议药,配伍精当。加减有度,自能获得很好的疗效。 方剂的起源j艮早,相传商代伊尹著有《汤液经法》,惜早已亡佚。1973年底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现《五十二病方》,约秦汉之际的抄本,为我国最早的方书。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载方374首,立法严谨,组方精妙,疗效翔实。后人称之为“诸方之祖”。晋有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陈延之的《小品方》(时贤高文柱有辑校本)。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焘的《夕卜台秘要》三书,收罗宏富,为后世研究方剂的宝贵文献。北宋翰林医官王怀隐等人编写《太平圣惠方》,载方16834首之多。太医局编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历史上由国家编写的第一部中成药药典。宋政和年间召集天下名医编成《圣济总录》,载方近2万首。前代方剂囊括在此。严用和的《济生方》、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许叔微的《普济本事方》。论因求治,简明实用。金元四大家,各自创方,以刘河间、李东垣创方最多。如刘河间的《黄帝素问宣明论方》,载方350首。其中纯用寒:京药的不过六分之一,附子、干姜、官桂、细辛、肉豆蔻等,并不鲜用。李东垣的《脾胃论》载方63首,《兰室秘藏》载方283首,《内夕卜伤辨惑论》载方46首,《东垣试效方》载方264首,《医学发明》载方76首。其中有重复方,且破气消积、活血祛瘀的方剂不少。明周定王朱棣召集不少名医,穷搜博采,编写成《普济方》。载方6万1千余首。张景岳的《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载方186首,为张氏数十年临床经验之结晶。自出新意。开清代方剂革新之先河。清汪昂的《汤头歌诀》、陈修园的《时方歌括》、张秉成的《成方便读》。采用七言韵语。易于初学者诵记。温病学说发展渐至完备。用方不落旧套,以轻灵巧妙见长,创立了不少新方。近代医学大家张锡纯,医理宏深,经验丰富,写有《医学衷中参西录》。制方160余首,药味少而精纯,药量大而效宏。不愧为当时医界泰斗。丁甘仁集孟河医派之大成,化古方为神奇。用药113法,粗看嫌其庞杂。细观法中有法,方中有方;足可师法。新中国成立后,有时逸人的《时氏处方学》。古方加减,合乎法度,自定之方。用之多效。业师沈仲圭精心钻研方剂。编著《临床实用中医方剂学》、《新编经验方》。取材严谨。叙述浅显。切用于临床。彭怀仁教授主编《中医方剂大辞典》,广罗古今名方,载方96592首,为中医方剂的大型工具书。 医方之多。浩如烟海,概而言之。约分为三类:一是经方,指《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剂:二是时方。指仲景以后的方剂;三是新方。指现代医学的方剂。作者业医已50个寒暑,诊务之暇,致力于内科、方剂的钻研。融经方、时方、新方于一炉,做到知源流。记组成。明功效,晓主治,析方义。广运用。尤其要熟悉立方之意义,主治证之病机。才能灵活运用。以应无穷之变。 兹将40首古今良方的来源、组成、功效、主治、方义扼要说明,附以验案,乃一方多用,能扩宽眼界。启人思维。全书计验案288例,包括内、夕卜、妇、儿、五官科病证(症)。如痰浊伏肺。夕卜寒引发咳嗽。治宜温肺解表。祛湿化痰,用半夏厚朴汤加杏仁、桔梗、白前;风寒客肺,气逆作咳,治宜宣肺散寒。化痰止咳,用杏苏二陈汤(即二陈汤加紫苏叶、杏仁、桔梗、葱白):夕卜寒内饮,遏肺作咳,治宜夕卜散表寒,内化痰饮,用麻辛二陈汤(即二陈汤加麻黄、干姜、射干、杏仁、细辛):风热伤肺,痰热壅塞致咳,治宜宣肺疏邪,清热化痰,用小陷胸汤加桑叶、白菊花、矮地茶、茯苓、橘络。寒湿邪客胃,气滞作痛,治宜解表散寒,和胃止痛。用半夏厚朴汤加佩兰、砂仁、甘松:湿热阻胃,气窒作痛,治宜清热除湿,和胃止痛,用连朴饮去豆豉、芦根,加佩兰、麦芽、沉香、青木香;肝火横逆,犯胃作痛,治宜平肝和胃,清火止痛,用增减旋覆代赭石汤去赤茯苓、陈皮、枇杷叶,加金铃子、麦芽;瘀积化热,府气不通,胃脘刺痛,治宜活血祛瘀,通府止痛,用活络效灵丹与小承气汤加青木香、甘草。寒湿泄泻。治宜温中祛湿,健脾和中,用厚朴温中汤去草豆蔻。加砂仁、佩兰、力曲、葛根;湿热泄泻,治宜清热祛湿,和中止泄,用大分清饮去山栀子,加黄连、佩兰、湘曲、薏苡仁:肝木化火,秉脾作泄,治宜疏肝达郁,健脾止泻。用金铃郁芩汤去连翘,加佛手、扁豆、麦芽。湿寒留滞大肠,传导受阻,发生便秘,治宜散寒祛湿,通府导滞。用厚朴温中汤去茯苓,加佩兰、大黄、枳实;肝火灼肠,津伤便秘,治宜清宣肝火。润肠通府,用济生柴胡散去地骨皮、菊花,加白药、川楝子、郁金、火麻仁、大黄等。略举数则,俾读者明其大概。 书中有业师沈仲圭与笔者合写的2篇,笔者与刘寿年医师合写的1篇,我与次子彭巍合写的3篇,并将他所写的3篇收于其中。 彭巍为我的学术继承人,参加全书的整理并校定。 篇末附有病证(症)索引。以便临床查阅。 因作者学识浅陋,谬误之处,敬请医界明达,赐教匡正。 彭述宪 2005年8月6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